J·格利和E·萧的内外在货币增加影响利率论
格利和萧认为,在一个只有外在货币的初始金融经济中,如果价格具有弹性,那么当名义货币供给增加时,商品价格水平会同货币增加同比例变动来抵消名义货币的变动,货币保持中性,即名义货币变动对实际货币量、实际余额需要量或利率都无影响。同理,在只有内在货币的金融经济中,名义货币扩大一倍,名义债券和价格水平将作同比例的调整,此时人们所欠和拥有的债券的实际价值、货币的实际价值和商品的相对价格都是相等同的。货币仍然是中性,这是因为名义货币量的差异与物价和名义债券量的同比例差异相联系,消费者和企业的实际行为不受货币量、债券量、商品和劳力的价格等名义规模因素的影响。所以,名义货币的变动对经济的实际变量不发生影响(格利和萧《金融理论中的货币》第41页第151页和第68页)。
格利和萧认为,如果从经济的一个均衡状况到另一个均衡状况的运动来考察,那么名义货币对经济的中性更是一目了然。现在经济处于均衡之中,假设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从消费者手中买进债券以扩大名义货币量,其最初的结果是市场中的实际债券供给量减少,而消费者所拥有的货币量增加。消费者手持现金增加会扩大对消费品和一些畅销债券的需求,于是商品价格上升,债券利率下跌。物价上涨减少债务负担以及企业货币余额的实际价值;下降的债券利率刺激企业增加新发行债券的名义量,以解决投资和物价上涨所增大的资金需要。新发行的债券直接出售给消费者后,将导致债券利率回升到原来的水平。从最初投入名义货币起,到这一膨胀过程止,名义货币量、名义债券量、商品价格和货币工资率同比例增加,经济恢复最初的均衡,因而对实际经济变量以及商品相对价格,包括利率在内,都没有什么影响。
格利和萧认为,在引入内在货币和外在货币的组合之前,货币属中性,名义货币变动对利率无影响。但在内在货币和外在货币都存在的条件下,名义货币、价格水平和债券数量的同比例增加并不能恢复经济的最初均衡。货币就不再是中性了,它对利率存在实际的影响。
为何会这样呢?在格利和萧看来,其原因主要在于金融资产的差别化。他们认为在现实经济中,内在货币与外在货币总是同时并存,换言之也就是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与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各色各样的证券并存。金融资产具有两大特性,即流动性和收益率。货币与证券往往因收益率变动而互相替代。当预期价格下跌时,人们既持有长期债券也持有货币,预期长期债券利率上升时,人们持有短期债券,也持有货币,预期价格或收益上升时,人们抛出货币购进证券。在经济生活中,人们持有什么样的金融资产不仅取决于收益性大小,还取决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却没有收益。短期债券有较强的流动性,但收益较小;长期债券流动性差,然而具有较高的收益。正因为流动性与收益率相悖,人们按不同的搭配持有各种金融证券,形成不同组合的金融资产。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通过公开市场购进债券增加名义货币供给,使私人持有的金融资产从长期变为短期,从而压低利率。此外,由于货币增加会改变企业和私人的金融资产的构成和规模,将会给利率施加向下的压力(格利和萧《金融理论中的货币》第151~1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