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托宾的货币成长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后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托宾关于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
托宾的货币成长理论贯穿于他自50年代以来所发表的一系列论著中,并被系统地搜录在1971年出版的《经济学论文集》中。
托宾的货币成长理论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❶关于货币数量与名义国民收入关系的理论。托宾不同意将货币数量视为影响和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更反对把稳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看作唯一重要的经济稳定政策。相反,他认为,名义国民收入等经济总量是由包括货币在内的各种金融资产的供求关系所相互决定的。换言之,所有经济部门对多重资产的选择行为共同决定了宏观经济活动水平。货币作为金融资产的形式之一,除了受货币当局决策的影响外,还要受其他各种金融资产供求状况的制约,同时,货币又反作用于其他各种资产的供求变动。货币与其他各种资产的存量及收益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整个经济增长的原因和结果。可见,货币对实际经济活动的影响过程绝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单向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多向的。这就等于说货币供应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并不存在某种精确的数量关系。
❷关于货币传导机制的理论。托宾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通过利率的变化而改变货币与真实资产的相对吸引力,从而改变真实资产的投资水平,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水平。例如,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引起货币收益率的下降。从而使公众的资产偏好转向真实资本的证券市场,引起真实资产的市场价格上涨,进而刺激真实资本投资量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真实产量的增长。反之则反是。
❸关于货币政策选择的理论。托宾极力反对那种以控制货币供给增长率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安定货币政策。在他看来,这种政策不仅缺乏足够的灵活性,而且还会使经济遭受“流动性匮乏”的困扰,并“使经济持续数年地大大低于生产和就业的潜在水平”。即导致了经济衰退的出现。托宾认为,中央银行应根据经济上下波动的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以抵销这种波动。所谓“逆风向调节”,换言之,中央银行应根据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随时矫正货币政策目标的偏差,而矫正的方法则是通过提高或降低货币供给增长率,来改变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这就是所谓的“微调”。例如,倘若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原以为与正常的经济增长相适应的货币增长率应是5%,那么当经济中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投资萎缩的迹象时,中央银行就不能让货币增长率继续停留在5%的水平上,而应该将货币增长率适当地提高到5%以上;反之,当过高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导致了通货膨胀的苗头时,中央银行应该适当地降低货币供给增长率。又如,在经济繁荣、投资需求过于殷旺之时,中央银行应该有意识地抽紧银根,以提高贷款利率,抑制投资膨胀,反之,在经济萧条,投资需求过于疲弱之时,中央银行不妨适当地放松银根,以降低贷款利率,刺激投资的扩张。
托宾的货币成长理论在揭示货币与经济活动水平的关系上更加科学,他的有关货币传导机制的理论比之凯恩斯的传导模型和货币主义的传导模式更加完善,此外,托宾所提出的依经济情势变化,适当地斟增或斟减货币供应量,即“逆经济风向”,实行“微调”的政策主张具有现实的操作意义,从而能为许多国家的货币管理当局所采用。不过,托宾所倡导的以膨胀货币供给来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思想,无疑是凯恩斯通货膨胀政策理论的延续,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