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南吕〕四块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南吕〕四块玉

 

风情(其三)


 意思儿真,心肠儿顺。只争个口角头不囫囵。怕人知羞人说嗔人问。不见后又嗔,得见后又忖。多敢死后肯。

 这首曲子写的是不平常的爱情,主人公爱上一个心肠柔顺但有生理缺陷的人,心中充满了矛盾。
 “意思儿真,心肠儿顺”,说的是所爱的人情意真诚,心肠好,性格也好。但是“只争个口角头不囫囵”,差的是所爱的人嘴唇不完整,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啊! “只争”,只差。“口角头”,嘴边。“不囫囵”,不完整的意思。对所爱的人如意又不尽如意,如意的是对方心灵美好;不尽如意的是有生理缺陷。爱上一个有生理缺陷的人,难免遭人议论,所以心中充满了矛盾。
 青年男女恋爱,总希望对方是个十全十美的人。但又往往会遇到对方貌美而情不真,或者对方情真而貌不美的情况,所以重情还是重貌,这就不能不进行一番思量。一般说重感情,不重相貌,貌不美,理应不怕别人议论,但真遇到议论时,心里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复杂反应,何况对方又是一个有生理缺陷的人呢! “怕人知羞人说嗔人问”一句,细密地写出了这种心理状态。“怕人知”,说明二人的恋爱还没有公开化。为什么不公开? 一是他们自由恋爱,这是封建礼教所不允许的;二是对方有生理缺陷,怕人知道后议论纷纷。“羞人说”,羞也是怕的一种心理反应。有人说起所爱的人有生理缺陷,以及其他有关的事情,自然感到脸面上无光彩。这既反映了热恋中的羞怯,又说明不愿让人知道所爱的人有生理缺陷的复杂心理。“嗔人问”,遇到有人问起所爱的人及其有关的事情,便发出怒“嗔”。嗔,嗔怪的意思。说明主人公不愿人问起与所爱的人有关的事情,一旦问起,就变“怕”、“羞”为“嗔”。“嗔”,是直接堵住问者的口,也是维护心目中所爱的人的完美,又是对世俗的反感,以及对自己纯洁爱情的捍卫。“怕”、“羞”、“嗔”三字,表现了心理反应的三个层次,极贴切而又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感受,暗示了心理矛盾和恋爱关系的现状,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耐人品味。
 “不见后又嗔,得见后又忖”,是写一对情人分别后和相见时的表现,很有情趣。这里的“嗔”,是责怪的意思。责怪对方不主动来会面,责怪对方是否变了心,责怪对方是否不相信自己的爱情。这“嗔”字中有思念、有深情。“忖”,是忖度。为什么相见后又忖度呢? 是因为对方有生理缺陷,引起对恋爱前途命运的考虑。秘密的恋爱,本来就承受封建礼教的压力,再加上对方是有生理缺陷的人,还要承受世俗的压力,这就不能不引起思忖考虑。这个“忖”字,表露了恋爱甜蜜中的苦恼和煎熬,以及对恋爱前景的忧虑。
 结句“多敢死后肯”,是经过了长久思忖后的想法,说的是:只有死后两人才能结合。这里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说他们真诚相爱,在世不能实现,死后也要结合在一起,表现了爱情的忠贞;二是主人公心理的矛盾,只有死后两人结合到一起,才能得到解决;三是封建礼教的束缚,世俗偏见的压力,恐怕要逼得人死后才能结合,不然得不到解脱。这说明了他们爱得艰难,爱得可贵,爱得动人。这结句可以说是他们感情的升华,也是对他们纯真爱情的赞美。
 《太和正音谱》云:“兰楚芳之词如秋风桂子。”品赏这首曲子,确实令人感到味道纯厚,不同一般。

古代爱情诗词《》〔南吕〕四块玉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南吕〕四块玉

 

风情(其二)


 我事事村,他般般丑。丑则丑村则村意相投。则为他丑心儿真,博得我村情儿厚。似这般丑眷属,村配偶,只除天上有。

 四块玉,曲牌名,属北曲南吕宫。原题共四首,这里选如是第二首。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爱情诗。在古典文学作品中(自然也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写爱情主题的,多以才子佳人为描写对象,所谓“从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虽然我们评价爱情题材的作品不能光从描写对象出发,而主要看其有无深刻的社会意义,反映没反映出有进步倾向的爱情理想。但是,如果从多写郎才女貌、君子淑女这种意义上说,古典文学中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就未始不有“千部一面,万人一腔”之嫌。对这种情况,就连《红楼梦》中的老祖宗贾母(确切地说,应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都有所不满。兰楚芳这首散曲却很有“反传统”的意味,曲中所写抒情主人公的爱情,并不以彼此间的才情容貌为基础,而是以理应成为爱情前提的相互爱恋感情为基础的。
 这首曲中,写的是一对“村丑”夫妻的爱情,至于是男方“村”而女方“丑”,还是女方“村”而男方“丑”,这倒无关紧要,因为诗人着重揭示的不是这个问题,而是他们的美好的爱情心灵。本曲开首就石破天惊地写道:“我事事村,他般般丑。”村,宋元俗语,原有二义;一谓蠢笨,二谓粗俗。细味曲意,并联系下文“村配偶”一语,这里当以第一义为妥。般般,就是样样。你看,他们一个“村”则“村”矣,一个“丑”则“丑”矣,谁知“村”的还竟“事事村”,“丑”的还竟“般般丑”。这在一般人看来,他们之间是绝难产生相互爱悦之情的。可是第三句却又一次石破天惊地写道:“丑则丑村则村意相投。”他们居然出人意料地相互爱上了! 为什么? 情投意合。这一句写得口声若闻,情态若掬,我们仿佛听到他们看到他们正心安意适地向以世俗眼光看待他们的人发表婚姻宣言:他“丑”是“丑”,我“村”是“村”,可我们彼此情意相投,而这也正是我们喜成“眷属”,甘为“配偶”的根本原因。“意相投”三字,是全曲之眼,也是全曲之神。“则为他”两句既是对上文“情意投”三字的具体说明,又是对曲意的进一步升华。他们一个虽“丑”,但“心儿真”;一个虽“村”,但“情儿厚”。他们心真情厚,这不正是他们“意相投”的最好体现吗? 如果反过来说,这不正是他们“意相投”的原因所在吗? 这里,寥寥两句曲文,却揭出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应有之义。最后两句是抒情主人公对他们这种美好婚姻、幸福爱情的自我评价:“似这般丑眷属,村配偶,只除天上有。”这三句曲文,乍看颇难理解,天上哪来得什么“丑眷属”和“村配偶”? 其实,再一思忖,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抒情主人公的自矜、自夸之辞,极言象他们这样以情投意合作为婚姻爱情基础的事,只有天上才有。你看,牛郎织女不就是一例么? 另外,抒情主人公既说象他们这种真心相爱的事“只除天上有”,不又从反面说明,除了他们这对“丑眷属”、“村配偶”,在人世间就绝难找到象他们这种以心真情厚为婚姻爱情基础的事例了。这话说得虽然有些“绝对化”,但从封建社会的婚姻本质来看,又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在封建社会,婚姻常常不是以当事者本人之间的相互爱悦之情为转移,而是双方家长根据各自的利益强行把婚姻当事者“捏合”在一起的。
 这首散曲歌颂赞美了以心真情厚为基础的美好婚姻和爱情,反映着作者进步的爱情婚姻观,是对传统的封建婚姻观的大胆否定,也是对以往以才子佳人为描写对象的爱情文学的一个大突破。曲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在婚姻爱情问题上的美好理想,不仅在当时有其进步意义,就是在今天,也还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示。在写法上,这首散曲寓庄于谐,在令人解颐的同时,使人受到深刻的感染。

〔南吕〕四块玉 - 关汉卿作品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南吕〕四块玉

 

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这首小令抒写一位少妇思念情人的那种寂寞苦闷心情。
 起首三句,写恋念之苦。自从送别情人以后,她的钟爱之心已随离人去,思念之情无时曾断绝。可以想见,她独居闺房,心系伊人,在暗自伤心。“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对自己的反问,心迹的自我剖白,表思念之执着。情人远去,关山重重,相见何日? “一点相思几时绝”! 又是对轻别离的情人的薄责,无告的外向倾诉,表思念之痛苦。全句情思缠绵,悱恻动人,如话的直白中,含有无限深情。
 中间一句,写相思之悲。她步出闺房,凭栏远眺,不禁悲从中来。时值暮春,杨花飞舞,泪眼几乎看不清伊人的去处了。她举袖轻拂,拂的是杨花,也是眼泪。一个 “拂”字,托出了思妇的慵倦幽怨情状。苏轼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有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句; 后人薛昂夫《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化用苏词,又有“谁道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句。“杨花雪”,是明写杨花颠狂,暗写思妇悲切。杨花如雪,是自然景物的客观描摹; 杨花似泪,也是思妇情怀的主观抒发。“凭栏”一句,遣词简约,用典巧妙,意蕴双关,耐人咀嚼。
 结末三句写失落之怨。举袖拂花擦泪之后,她终于看清了送别的那条小径。她的目光循着小径,由近及远,寻踪觅迹。径随溪走,弯弯曲曲,时隐时现,终于消失在重重山峦之间。伊人去时那或出或没的身影,也不复可见,因为他早已离去。一句“人去也”,落寞无奈之意,幽怨至深之情,直出胸臆; 叹息之声如可耳闻,悲切之状如可目睹。
 至此,这首二十九字的小令,由恋念之苦至相思之悲而至失落之怨,层层推进,把那位少妇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情浓意深,曲折有致,心态跃然,真切感人。
 元人论曲作的艺术风格以“尖新倩意”。“豪辣浩烂”为贵。今人一般也认为元曲每写一事定求淋漓尽至,不留余韵; 较长的套数如此,较短的小令也是如此。就元曲的一般风格而言,此论自是不错。以闺怨为题材的小令,与同类题材的唐诗、宋词比较,可以找到许多例证。唐人李端《闺情》诗: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思丈夫而辗转反侧,乃至彻夜不眠,闻鹊声即披衣出迎,以为离人归矣,但离人未归,她自然要对那饶舌的喜鹊不满了。思妇痴态,须于意会中悟出。宋人晏殊《采桑子》词上阕: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青衫酒易醒。”寄情深沉而表意委婉。元人姚燧小令《凭栏人·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牵肠挂肚、左右不是之情愫,直书白描,和盘托出。可见,同是写闺中怀人,在诗则典雅含蓄,意在言外; 在词则低回婉转,要眇宜修(语出 《楚辞·湘君》: “美要眇兮宜修”,取其幽隐深微、精美细致之意) ; 在曲则直陈其事,刻露无余。但小令 《别情》,却不同于元人散曲一般的艺术风格,与关氏所作的淋漓痛快、明白晓畅的 《不伏老》和 《闲适》等小令也判然有别。《别情》虽属小令,而又具有唐诗、宋诗余韵,全篇既有直陈白描之章,又有蕴藉低回之句,是关氏小令中兼得要眇宜修之美和自然明快之美的佳作。

〔南吕〕四块玉 - 关汉卿作品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南吕〕四块玉

 

闲适


 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卧。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 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13),闲快活。
 南亩耕(11),东山卧(12),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13),争什么?

 
 关汉卿在组曲《闲适》中,抒写了自己离开争名夺利的官场而退隐田园的闲情逸致。一曲不能尽意,便接写了四首; 并用铺排、描绘、比喻、用典等手法,将这种退隐田园的优闲生活情趣和远离红尘的心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使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睹其貌,如见其人。
 第一首,作者用广镜头,摄下了他退隐田园后的种种快意的生活情景: 想畅遊,就到适合自己心意的地方去遊逛; 想静养,就在家中安心静坐; 渴了喝一杯山泉水,饥了有山珍野味; 醉了就放开喉咙高歌,困了就躺在青草坪上: 看蓝天高远,大地辽阔;想日月长久,时间如此富裕。多么悠闲自得! 陶潜“种豆南山下”的情致,也没有这样惬意吧?笔调的轻快活泼,遣词用语的鲜活晓畅,使曲辞具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魅力。
 第二首,作者用特写镜头,摄下了他与山僧野老“打平伙”式的聚餐盛况: 美味佳肴各自带,旧酿新醅任品尝; 老瓦盆盛酒虽粗俗,大家却怡然自乐,笑语声声; 酒酣兴浓之时,便吟诗唱和。虽比不上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集会那种群贤毕至、临流赋诗的雅致,但亲切欢乐的气氛却胜过前者; 特别是“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的情景,更是纯朴得令人神往! 大概唯有一生主要生活于市井细民与倡优之中的关汉卿,才有可能与山僧野老相处得如此融洽; 在这首曲辞中,作者顺手拈来民间一些口语,非常贴切,使生活气息扑鼻而来。
 第三首,作者从生活的逼真描绘,转入心迹的率真披露,陈述自己退隐田园的缘由,将义愤化为达观,仍紧扣“闲快活”的基调。为了说明自己已将追慕仕途功名之心收拢,连用了两个典故,使诗意由显豁变为深沉。第一个典故,是唐代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的故事。落魄侠士淳干棼追求荣华富贵的梦幻的破灭,是关汉卿一生仕途失意的真实写照。“槐阴舞梦谁惊破”?是元代异族统治的黑暗现实; 作者在大彻大悟中,隐含着多少辛酸与悲愤! 第二个典故,是宋儒邵雍题名隐居的住屋为“安乐窝”的趣闻。污浊险恶的官场,使作者决心退隐田园。第四首,作者进而以蜀汉贤相诸葛亮名显天下前曾经“躬耕南亩”与东晋太傅谢安四十岁前曾经“隐居东山”等类事实自况。这说明作者想达观并不能真的达观起来,想闲适终未能闲适下去。曲尾 “闲快活”换成了 “争什么”,语含愤激; “贤”、“愚”之说,也实属反语。
 自古至今,不少人以为关汉卿状写闲适,是逃避现实的表现,是人生消极态度的流露。其实,总览作者一生,退隐田园仅是人生旅途中一个小小的插曲; 而且就是在这段人生插曲中,其赤子之心也并未泯灭,因为我们从第四首曲辞中已看出端倪。

古代爱情诗词《》〔南吕〕四块玉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南吕〕四块玉

 

闺情(三首)


 旧乱窝,钗横堕,膳减愁添怎存活? 抽签摆卦为工课。花貌衰,鬼病磨,何日可?
 孤雁悲,寒蛩泣,恰待团圆梦惊回。凄凉物感愁心碎。翠黛颦,珠泪滴,衫袖湿。
 簪玉折,菱花缺,旧恨新愁乱山叠。思君凝望临台榭。鱼雁无,音信绝,何处也?

 〔四块玉〕《闺情》三首皆写女子的离别之愁;相思之苦。第一首开头先刻画思妇形貌:“髻乱窝,钗横堕”。发髻乱得像鸡窝,金钗横斜象是要掉下来。抓住特点,以通俗、形象的笔墨,活画出思妇的潦倒不振之态。《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女子自她的丈夫东去后,头发就乱得象一团蓬草一样。难道是没有香油香膏吗? 不是的,是她自己无心打扮,打扮来叫谁看呢? 这位思妇不事修饰,想来也出于同一心态。“膳减愁添怎存活?”饭量减少了,离愁增添了,一“减”一“添”,正好相反,说明随着离愁的加深,身体一天天坏了下去,思妇不由得想到了如何活下去的问题。那么,她是怎么打发日子的呢? “抽签摆卦为工课”。“抽签摆卦”是为了占卜爱人的归期,但爱人总也没回来,所以她也就天天没完没了地占卜下去,以致使“抽签摆卦”成了日常功课。不仅写出了急切的盼夫之情,还写出了空耗时日的百无聊赖之态,同时也暗示她既无心思打扮,也无时间打扮,如给“髻乱窝,钗横堕”下了一个注脚。这样打发日子的结果,使她原本美丽的容颜一天天衰老了。相思病就像魔鬼一样死死地纠缠着她,折磨着她,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呢? “何日可”,谓“鬼病”何时才能痊愈,暗指爱人何时才能回家,因为爱人回来了,相思病也就不复存在了。通过对外在形貌、日常生活的铺写,具体展示了女子的相思之苦。
 秋天,百物凋零,万象肃杀,是最易激起悲凉情绪的季节,本有相思之愁的女子也就“愁更愁”,倍感寂寞,倍添凄凉。第二首写女子的秋日相思,一开始就刻画点染出一派惨淡凄凉的气氛。“孤雁悲,寒蛩泣”,雁与蛩(蟋蟀),一“孤”一“寒”,一“悲”一“泣”,无不是思妇形象心境的写照,无不注入了思妇孤凄悲凉的感情色彩。“孤”与“寒”、“悲”与“泣”互文见义,即是说雁与蛩都“孤寒”,都“悲泣”。思妇的感情色彩注入了雁与蛩,而雁与蛩的“孤寒”与“悲泣”反过来又进一步加深了思妇的“孤寒”之感,“悲泣”之情。“恰待团圆梦惊回”,刚刚要做一个团圆的好梦,不料却被雁、蛩的“悲泣”声一下子惊醒了过来。蛩在近侧,其声细微,雁声宏亮,却在远处,按理都不至惊醒思妇的好梦,而之所以被惊醒了,是由于思妇对悲凉之声特别敏感,一触即发,一响就应,似乎到了神经质的地步。连个团圆的好梦都做不成,其不幸也就可想而知,怪不得思妇醒过来后要“凄凉物感愁心碎”了。最后三句,以相同句法具体描述“愁心碎”情景。先是眉毛紧蹙,接着是珠泪下滴,泪越流越多,最后把袖子都浸湿了。按照生理反应的必然过程,合于情理、颇有层次地表现了感情变化的过程,说明思妇是越想越伤心,越哭越伤心,到了不能自已的地步。围绕着“团圆梦”被“惊回”这一典型细节,展示了典型环境,细致深刻地揭示了思妇痛苦的感情世界。
 第三首进一步抒写了思妇痛苦得近于绝望的情绪。“簪玉”,即玉簪;“菱花”,指菱花形的镜子。“簪玉折”、“菱花缺”或属实写,或属虚写。实写即玉簪确实折了,菱镜确实缺了,是“髻乱窝,钗横堕”情形的进一步发展。因思妇既无心打扮自己,也无心收拾家中的器具摆设,故使得凌乱不堪、残缺不全,如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之谓。虚写则为托物寓意,以玉簪之折、菱镜之缺隐喻家庭残破。不管是哪一种情形,都寄寓了思妇的悲戚之情,故而紧接着来了一句“旧恨新愁乱山叠”,直抒胸中悲慨,变暗寓为明写。“旧恨”,指当时夫妻离别之恨;“新愁”,指近来日夜相思之愁。旧恨加上新愁,不仅量变多了,也变得纷纭复杂了。这恨、这愁就如一片乱山,纵横交错,重重叠叠,既沉重,又繁乱,让人无法解脱,让人无法理清。恨与愁本都是抽象的、无形无迹、不可捉摸的东西,这里以“乱山叠”来加以比喻、形容,就使之变得具体、形象、可感了。“思君凝望临台榭”一句,承上启下。“凝望”是目不转睛、聚精会神地朝远处看,那看的方向一定是丈夫当初远去的方向,也一定是回来所必经的方向。可是思妇一次又一次地凝望,却总也未见到丈夫归来的身影,只见到一片乱山,纵横交错,重重叠叠,一望无际,就象自己心头那一团挣不脱、理还乱的“旧恨新愁”。“鱼雁无,音信绝,何处也? ”则是思妇在凝望中所产生的悲慨。“鱼雁”,指书信。古有鱼和雁传递书信的传说。又古人寄信,将信藏于木函中,函用刻为鱼形的两块木板制成,称为“双鲤鱼”。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既无书信带来,也无口信捎来,爱人到底在何方呢? 看不到任何希望,远山渺茫,心事渺茫,思妇又该“翠黛颦,珠泪滴,衫袖湿”了吧?
 这三首曲,虽同抒相思之情,而角度不同,情境各异,手法有别,且自具首尾,皆可独立成章。而各首之间,又感情连贯,脉络相通,皆感慨深沉,情调凄惋,读之令人有字字含悲、语语皆泪之感,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布局谋篇,颇见技巧,值得称道。

古诗《〔南吕〕四块玉》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南吕〕四块玉

 

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一目了然,这是元曲中一首写“别情”的小令。
 首句“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直抒胸臆,“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读者的审美触角也就随之直接伸向了主人公的内心。在这里,刚刚经历的离别场面似乎得以淡化,这一切业已转化为一种无法排遣的内在意绪——也就是那无尽的相思。她的哀叹与担忧,失望中又夹杂着希望的复杂之情随着这“一点相思几时绝”涌溢而出,声泪俱下。这就给全曲定下了一种绵绵相思、爱极而怨的基调。她的发问似指向新别之君,万般埋怨,又似自言自语,聊以宽怀,更似数落无情山水奈何天,借此淡化那难以化解的怨恋情结。
 “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如果说首句我们直接感受到的是一种来自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相思意绪,这二句作者则以寥寥数笔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凄丽动人的相思画面。女主人公倚栏凝望,似雪杨花飘飘洒洒,眼前萋萋芳草,咽咽流水,远处悠悠山峦,隐隐离人,这几组意象交织成一种弥漫空间的相思。“杨花雪”又暗含一种时光荏苒、逝者如斯之伤感,所谓“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以此表现一种绵绵无期的眷恋。“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这是情感的具体化,把万般眷恋投注到那斜流的溪水,遮目的青山中去,使曲子充溢着女主人公的无尽思君之情愫,对山水的怨恨反衬着思君之情的至真至深。
 综观全曲,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与情人离别后的女性的那种由恋而怨而忧而叹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心绪,意象清丽,情感悱恻,曲尽而余韵长驻,令人“随曲赋情”,沉浸于一种回环叠复的情思中。全篇在抒情意绪上是由近而远,由内而外,承转自然; 而行文舒缓,咏叹有律,又与抒情底蕴暗合,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古代爱情诗词《》〔南吕〕四块玉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南吕〕四块玉

 

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扬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散曲小令。南吕,散曲宫调名,四块玉,曲牌名。
 作品前三句纯为抒情,写主人公与情人别后相思。当初一别,心中依依不舍,相思之情,不绝如缕。何时才能相会,了却这恼人的相思呢? 这凄惋幽怨的倾诉中,流露出绵绵不尽的情意。
 后四句则是寄情于景,抒发主人公苦闷惆怅的心情。杨花,暗示着季节,也寄托着忧伤。庾信《春赋》:“二月杨花满路飞”。此时正是早春二月,春意撩人,最能勾起女子的怀春伤春之情。杨花雪,不但形象地描绘出杨花洁白如雪、飘飞洒落的状态,还令人感觉到它如雪冰冷,透出主人公孤单凄冷的内心世界。因此,杨花给她常来爱情的向往,更给她带来不尽的忧思与烦恼。杨花纷纷,愁绪亦纷纷,“袖拂”,看似凭阑时的自然动作,却也是她要把忧思烦恼随杨花一同拂去掸开的心情的自然流露。
 凭阑中,她看到什么呢? 一条小溪曲折蜿蜒,若断若续;一道道青山遮住了她的视线。小溪蜿蜒,它通往何处? 青山远隔,人在何方? 这迷茫的景色,就在眼前,而心中的人儿却是远远地离去了! “溪又斜,山又遮”,写出了她眺望之远,寄托了她不尽的思念、无穷的惆怅。“人去也”,则是一声沉重的悲叹,道出她心中沉重的失望与悲凉,是全曲感情的高潮。
 本篇是关汉卿的散曲代表作之一。关汉卿长期出没瓦舍勾栏,与下层妇女朝夕相处,对她们的生活、思想、感情有很深刻的体验,因此在他的散曲作品中,对女子心理的刻画,尤为细腻真切。本篇描写女子形象,以她凭阑远眺的情景,刻画其内心的凄惋幽怨,着墨不多,却婉约轻倩,缠绵深切,形象十分鲜明,是一篇情韵兼至的散曲精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