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腹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腹皮 【概况】: 异名 大腹毛(《医林纂要》),茯毛(《会约医镜》),槟榔衣(《药材资料汇编》),大腹绒(《药材学》)。 基源 为棕榈科槟榔属植物槟榔的干燥果皮。槟榔属全世界约54种;中国仅1种,为引种栽培植物。 原植物 槟榔Areca catechu L.,又名槟榔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余项参见“槟榔”条。 。【生药】:采集 冬、春季采收成熟果实,剥下果皮,打松,置水中浸泡,晒干,再打松后除去外果皮。 药材主产于海南、广东、云南、台湾;广西、福建等地亦产。 鉴别 本品略呈椭圆形或长卵形瓢状,通常纵剖为二。 完整者长4~7cm,宽2~3.5cm,厚2~10mm。 外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隆起的横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柄及残存萼片。 内壁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壳状。体轻,质硬,可纵向撕裂,裂面呈棕毛状,黄白色或淡棕色。 气微,味微涩。以色深褐、皱皮结实者为佳。 大腹毛 呈乱丝团状,长4~7cm。 黄白色或淡棕色。 可见粘附的外果皮及内果皮碎片。体轻松,质柔韧。 无臭,味淡。以色黄白、质柔韧者为佳。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果实含生物碱0.3~0.6%,缩合鞣质15%,脂肪14%和槟榔红色素(Arecared)。 生物碱主要为槟榔碱(Arecoline)、槟榔次碱(Arecaine)、去甲基槟榔次碱(Guvacine)、去甲基槟榔碱(Guvacoline)、槟榔副碱(Arecolidine)、高槟榔碱(Homoarecoline)等[1],还含多量鞣质[2]。 参考文献 [1]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31 [2]中药志.第3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665 。【药理】:大腹皮水煎液,用乙醇沉淀后,对体外纤维蛋白溶解有增溶作用。 参考文献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8):484 【药性】: 性味 辛,微温。 ❶ 《开宝本草》:“微温。” 归经 入脾、胃、大肠、小肠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功效 下气,宽中,行水,消肿。 主治 湿阻气滞,食积不化,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脚气浮肿,妊娠恶阻。 ❶ 《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通大小肠,健脾开胃,调中。” ” 用法用量内 服:煎汤,6~9g;或入丸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厚朴、山楂、麦芽,治食滞气阻。 ❷ 配藿香、陈皮、茯苓,治内伤湿滞。 方选和验方 ❶ 五皮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头面浮肿,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喘促,腹胁如鼓,绕脐胀闷,有妨饮食,以及上攻下注,来去不定,举动喘乏:大腹皮、地骨皮、生姜皮、茯苓皮各等份。为粗末,每服9g。 水煎不拘时服。 为粗末,每服12g,水煎,或用磨木香水煎,热服,日2~3次。 以水煎大腹皮取汁,余为末,各小丸,每服9g,日服2次。 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5片,葱白21cm,水煎,空腹服。 为细末,每服6g,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单方应用 《仁斋直指方》:“治漏疮恶秽:大腹皮煎汤洗之。” 。【医药家论述】: ❶ 张梓《药性类明》:“大腹皮,丹溪常用之以治肺气喘促,及水肿药中又多用之,盖亦取其泄肺。以杀水之源也。” 大肠壅毒,以其辛散破气而走阳明,故亦主之也。 ” 消上下肿之气,四体虚浮,下大肠壅滞之气,二便不利,开关格痰饮之气,阻塞不通,能疏通下泄,为畅达脏腑之剂。按宋人又有安胎之说,然此药既为利气之药,又何以安其胎乎?如有余之气胜而胎不安者,使之气下,则胎目安矣。 又谓此药有健胃之理,夫既为下气之药,又何以益其胃乎?如有余之气壅塞不通,使之气下,则中气自宽,食饮可进矣。若损气,为大腹皮之常性也、元虚气少者、概勿施用。 ”“朱正泉曰,大腹皮,《斗门方》配六君子汤,治中气虚滞而或腹胀者,服之即通。则安胎健胃之理,不外是矣。 ” 惟虚胀禁用,以其能泄真气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