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 上】[1]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仁’釋與論語同,‘義’釋比論語加詳者,以孟子説‘義’與‘仁’對稱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大指承王利國之問而發,故先言利。此段繳,大指承上文仁義,先提仁義。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注:‘況實使(人)〔民〕飢而死乎?’
引上文釋下文,謂之收提;引下文釋上文,謂之貼提以别之。‘使民飢而死’,即貼提法也。
‘彼陷溺其民’,注:‘率吾尊君親上之民。’
尊君親上,即收提法也。
‘孰能一之’,注:‘王問也。’
大文無‘曰’字,設此例以替‘曰’字。後皆倣此。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注:‘王見牛之觳觫而不忍殺,即所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擴而充之,則可以保四海矣。’
引孟子語釋孟子,尤親切。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注:‘術,謂法之巧者。’
術,本訓路,其曰‘法之巧’,差異本訓,故下謂字。
是故明君制民之産。
此以下言保民之事,所以提掇大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