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心 下】
問:‘仁人無敵於天下’,注‘書本意乃謂商人自相殺’,‘孟子設是言,懼後世之惑’,何謂也?
答:荀子云,‘所以殺之者,非周人也,商人也。’然孟子之意,無論商人自殺,武王殺之,而以至仁伐至不仁,豈有殺人至於血之流杵乎?其所以設為是言者,深慮戰國之君以此藉口,蓋拔本塞源之論也。
問:‘好名之人,能讓千乘’,注‘可以見其所安之實’。
答:‘所安’二字,出論語‘察其所安’。
問:民為貴,君為輕。
答:朱子曰,以理言之,則民貴。以分言之,則君貴。
問:‘得乎丘民’,注‘丘民,田野之民’。
答:丘,恐是‘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之‘丘’也。
問:‘變置社稷’與上文‘危社稷則變置’同耶?
答:不同。上文‘變置’,變置其君也。下文‘變置’,謂祀神之壇壝也,非改立其神也。‘壇壝’,周禮:‘聚土曰封。壝謂壇及埒也。[1]’
問:注‘年不順成,八蜡不通’。
答:蜡,索也。天子大蜡八。〔歲〕[2]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如祭司嗇、祭百種、祭猫、祭虎之類。八蜡以記四方,四方年不順成,不與諸方相通而祭。
問:‘追蠡’,注‘旋蟲’。
答:周禮‘(懸鐘)〔鐘懸〕[3]謂之旋’。旋蟲,懸鐘之紐,為蟲形以飾之。
問:‘口之於味也,性也,有命焉;仁之於父子,命也,有性焉’,何謂也?
答:集注曰,‘此二條者,皆性之所有而命於天者也。’朱子又於上條曰:‘此性者,指氣質而言;此命字,合理與氣而言。’於下條曰:‘此命字,指氣而言;此性字,專指理而言。’以此推之,而又取集注説反復詳玩之,則庶可以知二條之各就重處言之之意矣。
問:‘可欲之謂善’,注‘其為人也,可欲而不可惡’,何謂也?
答:先儒多以可欲為己之可欲。集注之意以謂其人處心造事、行已接物,别人可欲而不可惡也云爾。
問:‘樂正子,二之中’,注‘張子曰:“(猶)〔獨〕未至聖人之止。”’
答:論語‘顔淵見其進未見其止’,張子以‘止’字為止於至極之地,故於此又言未至聖人之止云。
問:‘布縷之征’,注‘尹氏曰“取之無度”’。
答:此所謂無度者,非謂加賦也。蓋三者取之各有時,若一時併取之,則是無法度云爾。
問:‘説大人,則藐之’與孔子所謂‘畏大人’不同,何也?
答:朱子曰,‘大人固當畏,而所謂藐者,乃是藐其“堂高數仞”之類耳。’又曰:‘“藐之”蓋主於説而言,如曰見大人則藐之,則失之矣。’
問:‘堂高數仞’,所謂堂者,何謂也?
答:堂高則階級多。蓋堂高者,自地上至堂而言,非謂堂上之屋高大也。
問:‘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我國先儒多以存字為天理之存,何如?
答:竊謂存者,指本心而言,非謂天理也,何者?孟子所謂多欲寡欲,本為養心而發也。本文無天理之説,而朱子以天理對人欲而言,曰:‘孟子只是言天理、人欲消長分數。“其為人也寡欲”,則人欲分數少,故“雖有不存焉者寡矣”。不存焉(者)寡,則天理分數多也。“其為人也多欲”,則人欲分數多,故“雖有存焉者寡矣”。存焉者寡,則〔是〕天理分數少也。’先儒以存之多寡為天理之分數者,蓋出於此。然集注曰:‘多而不節,未有不失其本心者。’南軒張氏亦曰:‘存者,謂其心之不外馳也。’所謂先儒之説,恐不可從也。○問:‘注曰“欲,如口鼻耳目四肢之欲,〔雖〕人之所不能無”。以是觀之,本文“寡欲”之“欲”,非人欲也。小注朱子此説,以人欲對天理而言,何也?’曰:‘中庸序曰,“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不知所以治之,則天理之公卒無以勝夫人欲之私。”小注朱子又曰:“人心之危,人欲之萌也。”胡氏曰:“人心未便是人欲,到不知所以治之,方説得人欲。”孟子所謂欲,是口鼻耳目之欲,故集注以為人所不能無者。然多而無節,則未有不失其本心者,其曰多而無節者,是為人欲也。朱子此説,所以對天理而言,故就人欲上説。’
問: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伊尹見而知之,文王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太公望見而知之,孔子聞而知之。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知之;文王立太公望為師尚父,此曰見而知之。何也?
答:朱子曰,以同時言之,則斯道之統,臣當以君為主;以異世言之,則斯道之傳,後(世)〔聖當〕以前聖為師,學者不以辭害意〔焉〕可也。[4]
問:章下小注‘湯、文、孔子生而知之’。
答:湯謂之生知,朱子於此始言之。
問:章下注‘有宋元豐八年,河南程顥伯淳卒’。此所以接孟氏之統也,有濂溪而獨稱明道,何也?
答:濂溪先生豈不是盛德哉?其所以任斯道、闢異端之功,兩程尤大。故庸、學序文亦以兩程直繼孟子,其義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