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心篇】
人不可以無恥。止。〇人之所不可無者,恥也。有其恥,則有所不為而勇於為善;無其恥,則無所不為而安於有過。故必有其恥,然後可以無恥;必有不為,然後可以有為。苟或偷惰苟安,不能警省,善不若人而不恥其不若,過不能改而不恥其不改,恬然無所憚,靦然不知愧,則學不可進,而恥不可免矣。是以欲免其恥者,恥其心之無恥,愧其志之偷安,日省其身,常懷恥過之心,反顧其中,而每有不足之意,奮發而有為,策勵而向前,不徒恥之,又能改之;不徒改之,又能新之。從其有恥而入於無恥,由其不足而造乎快足,則德修過絶,終至於無恥之域矣。
孔子曰:‘知恥近乎勇。’周子曰:‘人之大不幸,無恥也。’見義不能徙,是吾恥也;不善不能改,是吾恥也;言而不為天下則,是吾恥也;行而不為天下法,是吾恥也。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我未免為鄉人,則君子之恥烏得無也?故能知恥而恥之,則學不得不力,行不得不篤,孟子此説,蓋欲擴羞惡之端而勉為善之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