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0_118公孫丑 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0_118公孫丑 下

【公孫丑 下】

凡十四章。
【首 章】
精義 尹氏曰: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
或問 孟子本欲朝王矣,王召之,則辭而不往,何也?曰:孟子於齊,實處賓師之位,而未嘗受禄,蓋非王之所得臣也。其相見之節,王就而見孟子則可,孟子自往而見王則不可。王而召之,則既失禮矣。而其託疾者,又不誠也,則若之何而可往哉?○或曰:楊氏之説如何?曰:以孟子所稱成湯、桓公之事觀之,則其意不為是矣。且以無所逃而不俟駕,有所適而不為臣,尤非所以明君臣之義也。
精義 楊氏曰:夫孟子將朝王,則見王固所欲也。為其召之,故不往。明日出弔,蓋取瑟而歌之意,欲其知之也。雖公孫丑猶不諭其旨,況餘人乎?此景丑氏所以問也。夫天下有大戒二,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先王之時,天下定于一,尺地莫非其有,一民莫非其臣也,則士于其時無適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則‘君命召,不俟駕行矣’,禮也。衰,諸侯各擅其土地,士不遇於齊,則之楚無不可者,非一國所能專制也,故士於斯時有不為臣之義。時君苟無尊德樂義之誠心,不足與有為,則雖欲亟見之且不可得,況得而召之乎?○尹氏曰:君子之行止進退,衆人固不識也,類皆如此。
【三 章】
精義 尹氏曰:君子之辭受,惟當於理而已。
【四 章】
精義 尹氏曰:王於距心,【眉批】 於,疑作‘與’。皆知其罪而莫能改也。
【五 章】
精義 尹氏曰:進退久速,皆當於理而已。
【六 章】
精義 尹氏曰: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或問 ‘比化者,無使土親膚。’舊説以為及親體變化之前,無使土親其膚,其於人情合矣,曷為不用而别為之説乎?曰:以其辭費而卒有所不協也。首篇‘比死者’之云類此,而舊説於彼則以為比合敢死之士,至此則又為是説,而不顧夫倫類之不通也。必如集注之云,則庶乎其兩得矣。○曰:‘不以天下儉其親’,如子之説,其有稽乎?曰:王氏中説太原府君之言曰‘一布被三[1]十年不易’,曰‘無為費天下也’。文意正與此同。
精義 尹氏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盡夫孝心而已矣。
或問 孟子於沈同之問,曷為不盡其辭以告之也?曰:沈同固非能伐者,且其以私來問,又不言齊之將伐燕也,則直以可伐之理告之足矣。若遂探其情而預設辭以待之,則是猜防險詖之私爾,豈所謂聖賢之心哉?且雖無道,若能拯之遺民於水火之中,而無殺戮係累之暴,則其伐之也亦何為而不可哉?史記亦云:‘孟軻謂齊王曰:“今伐燕,此文之時,不可失也。”’此亦當時傳之誤,而史氏輕信之耳。其曰‘文武之時’,則前篇所謂‘民悦則取之’,‘民不悦則勿取’之云爾,孟子豈直以文武之事許王哉?
精義 楊氏曰:燕固可伐矣,故孟子曰‘可’。使齊王因孟子之言而遂伐之,誅其君而弔其民,何不可之有?而其虐至于係累其子弟,而後人叛之,以是而歸罪孟子之言,非也。○尹氏曰:惟義可以伐不義,不然君子不與也。
或問 周公、管叔之事,吕游之説不同,何也?曰:吕氏之疑,游氏辨之詳矣,其原蓋出於程子之説,所謂天理人倫之至者,學者宜深味之。
精義 伊川曰:‘周公之於兄,之於弟,皆一類,觀其用心為如何哉?推此心以待人亦如此,然有差等矣。’又曰:‘“憂亦憂,喜亦喜”,蓋天理人情於是為至。舜之於象周公之於管叔,其用心一也。夫管叔未嘗有惡也,使周公逆知其將畔,果何心哉?惟其管叔之畔,非周公所能知也,則其過有所不免矣。故孟子曰:“周公之過,不亦宜乎?”’○吕氏曰:周公不知管叔將畔而使之,周公之過也。周公之心,以弟待兄,度其必不畔,親親之恩過厚爾。若求無過,則宜如舜之使象
【十 章】
精義 伊川曰:‘齊王謂時子,欲“養弟子以萬鍾”,而“使國人有所矜式”,孟子何為拒之?’曰:‘王之意非尊孟子,乃欲賂之耳,故孟子拒而不受。’
或問 泄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二子之賢,其心固如是乎?曰:非謂二子之心為然也,語其勢則然耳。若二子之心如此,則與世之回面汙行而事君側便嬖之人者何以異乎?尹氏之説失之矣。
精義 尹氏曰:繆公之待子思,惟恐子思之不留也。泄柳、申詳之事繆公,惟恐公之見棄也。孟子之進退,則子思之徒也。而客之言不出於子思、繆公之事,故孟子不應也。
或問 去齊出晝,諸説如何?曰:是皆善矣,熟玩之可也。楊氏‘齊王猶足為善’之説尤有味,且其發於夢寐者如此,蓋可見其所存之正矣。
精義 伊川曰:考槃之詩,解者謂‘賢人永誓不復告君,不復見君,又自誓不詐而實如此也’。據此,安得有賢者氣象?孟子之於齊,是甚君臣?然其去未嘗不遲遲顧戀。今此君才不用,便躁忿如此,是不可磯也,乃知此詩解者之誤。此詩是賢者退而窮處,心不忘君,怨慕之深者也。君臣猶父子,安得不怨?故直于寤寐弗忘,永陳其不得見君與告君,又陳其此誠之不詐也。○楊氏曰:考槃之詩曰‘永矢弗過’,説者曰‘誓不過君之朝’,非也。矢,陳也。亦曰‘永言其不得過’耳。昔者有以是問常夷甫之子立,立對曰:‘古之人蓋有視其君如寇讎者。’此尤害理。何則?孟子所謂‘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寇讎’,以為君言之也。為君言,則施報之道此固有之。若君子之自處,豈處其薄乎?孟子曰:‘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君子之心蓋如此。考槃之詩,雖其時君使賢者退而窮處為可罪,夫苟一日有悔過遷善之心,復以用我,我必復立其朝,何終不過之有?又嘗夜夢人問:‘王猶足用為善,何以見?’語之曰:‘王只是樸實,故足以為善,如好貨、好色、好勇與夫好世俗之樂,皆以直告,而不隱于孟子,其樸實可知。若乃其心不然,而謬為大言以欺人,是人終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矣,何善之能為?’○尹氏曰:易卦晉之初六曰,‘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无咎。’孟子可謂盡此理矣。尹士何足以如之?
或問 孟子既曰‘憂天下之憂矣’,又曰‘何為不豫’,何也?曰,或問文中子曰:‘聖人有憂乎?’曰:‘天下皆憂,吾獨得不憂。’‘聖人有疑乎?’曰:‘天下皆疑,吾獨得不疑。’或人退,文中子曰:‘樂天知命,吾何憂?窮理盡性,吾何疑?’若孟子不忘天下之憂,而亦不害其樂天知命之樂,其幾是乎?
精義 伊川曰:‘時上儘窮得理。孟子言“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以其時考之則可矣。他默識得此體用大約是如此,豈可催促他?’又云:‘大數則是然,不消催促他。’○明道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而誰?”此是有所受命之語。若孔子謂:“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人其如予何?”喪乃我喪,未喪我自做著天裏,聖賢之言氣象自别。’又云:‘孔子於“天之將喪斯文”下,便言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則是文之興喪在孔子與天為一矣。蓋聖人德盛,與天為一,出此等語,自不覺耳。孟子地位未能到此,故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聽天所命未能合一。’○尹氏曰:道之行與不行,亦時而已,聖賢自任之重如此,何不豫之有?
或問 孟子見齊王而有去志矣,而其去也,則又曰‘王猶足用為善’,何也?曰:齊王無湯之姿,此孟子所以有去志也。然比當時之諸侯,則猶有可取者。而況孟子居齊之久,又當有所啓發而增益於前者。且其君臣之義,亦略定矣,所以將去而不能無眷眷之情也。○曰:張子之説,如何?曰:禮有之曰:‘仕而未有禄者,君有饋焉曰獻,使焉曰寡君。違而君薨,弗為服也。’張子之言蓋取此爾。
精義 張子曰:古之人亦有仕而不受禄者,仕者未嘗遽受其禄,以觀可否,在上者亦不欲便臣使之。○尹氏曰:進退、辭受,不可以無義。

☚ 10_117公孫丑 上   10_119滕文公 上 ☛
0000219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