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线广播
1.农村有线广播网的创建与发展。上海市区(县)有线广播网是在广播收音网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50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发布《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区、县普遍建立了广播收音站。以后又逐步发展到乡镇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形成广播收音网。1956年,随着有线广播站的建立和发展,各县的收音站逐步纳入有线广播网,收音站停止工作。
上海市郊县有线广播网的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1)创建普及阶段。1956年起,郊县按照《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第三十二条规定的精神,因陋就简地陆续建立了郊县级的有线广播站,并先后开始正式播音。1958年,中共上海市委要求每个人民公社应有独立的广播传输系统,即每个人民公社建立有线广播站,大队设立有线广播放大站,田间发展高音喇叭。各县本着“因陋就简,先搭架子”的原则,采取专业人员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方法,群策群力办广播。1958年底统计,郊县人民公社中建立有线广播站115个,占总数85%;大队开通广播的1 710个,占总数的84%。从1958年起,各县有线广播线路与电话线分杆分线,建设独立传输系统的有线广播网,到1959年7月,架设广播专线9 584公里,发展广播喇叭8.52万只,平均每9户农户有1只喇叭。全市提前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第三十二条规定指标。
(2)整顿发展阶段。从1960—1962年,因受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影响,郊县有线广播一度出现有钱办、无钱散的衰退局面。1963年2月18日,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批转市广播事业管理处《关于整顿郊区农村有线广播网的请示报告》并转发各县人民委员会执行。在整网中,各县广播站实行向听户收取“收听费”,以解决经费不足。逐步完善和健全维修员制度,加强维修工作。1964年7月,松江县广播站办起了水泥杆工场,生产高度5.5米离心式园形水泥杆,到1966年,松江从县至公社(镇)全部建成了广播独立传输系统。1965—1966年间,上海市郊各县普遍自办水泥杆工场,用自制水泥杆逐步取代小木杆、毛竹杆架设广播专线。有线广播网得到全面修复并有所发展。1966年上半年统计,广播线路1.68万公里,扩音机350架,功率达到160千瓦,广播喇叭发展到44万只。
(3)遭受干扰阶段。1966—1976年,有线广播事业受到“左”的干扰,个别县广播站在1967年初曾一度处于瘫痪状态。但由于当时政治运动的需要,这个时期的有线广播网总体上仍有发展。1969年1月,国家财政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联合发出关于农村广播网经费开支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县广播站的日常经费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公社广播站的日常事业经费由地方财政拨款。从此,各县和公社的有线广播事业经费逐年增加并停止向用户收取“收听费”。据1976年底统计,上海市郊县231个公社(镇)中有229个建立了有线广播站,占总数的99%,有895 701农户安装了喇叭,入户率为79.7%。全市10个郊县广播站有自主水泥杆19 669根,建立广播专线1 061公里。初步形成了独立传输系统。
(4)全面提高阶段。70年代后期,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上海郊县农村有线广播进入了一个全面整顿、提高质量的新阶段。1978年落实中央广播事业局 “整顿、巩固、提高农村广播网” 的要求, 从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手段两方面努力, 着重抓县到乡 (镇) 和乡以下广播传输线路整顿及用户收听设备的技术改造。推广使用有色金属线代替镀锌通讯铁丝, 采用6 1/2时动圈喇叭代替传统的舌簧喇叭, 提高了有线广播的传输和收听质量。1984年后,贯彻国家广播电视部提出的 “建立以县广播站为中心, 以乡镇广播站为基础, 以专线传输为主,并与多种传输手段相结合, 联结村村户户的质量高、效能好的农村广播网”建设方针, 农村广播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1985年开始, 对宣传质量高, 事业建设好, 达到规定条件的县广播站,经上级批准, 先后改名为县人民广播电台, 至1988年5月, 上海市郊10个县广播站全部改名为县级人民广播电台。按照广播电视部1984年颁发的 《农村有线广播技术标准》, 逐年对县级广播电台, 乡 (镇)广播站陈旧的有线广播播控设备进行更新。至1992年, 10个县 (区)广播电台及乡 (镇)广播站更新控制台累计总数208台, 晶体管扩大机更新累计总数958台, 更新录音机累计共236台。到1996年, 全市10个县 (区) 广播电台及205个乡 (镇)广播站的陈旧播控设备, 已全部更新完毕, 达到部颁甲级或乙级以上标准。用户设备升级换代, 动圈喇叭已占入户喇叭的95%, 旧式舌簧喇叭几乎全部淘汰。动圈喇叭音箱规格统一, 达到部颁乙级以上标准。农村有线广播网已建立广播专线9 291杆公里, 已装喇叭农户91.54万只, 喇叭入户率71.82%。
1990年后, 县(区)有线广播逐步朝着与多种传输手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开始试验有线广播与有线电视多种形式的共缆传输, 使用同一线路把广播与电视讯号输入用户家里, 既可听有线广播, 又可看有线电视。这项试验在奉贤县奉新乡取得成功, 发展共缆喇叭800只。随着有线电视在农村的迅速发展, 各县(区)广播电视局 (台)采用新技术, 推广广播电视共缆传输, 有线广播质量又上了一个新的水平。至1996年12月, 市郊205个乡镇中有60个乡镇建立了广播电视共缆传输系统, 为农民安装了音质好、造型美观的共缆广播喇叭, 累计总数0.8万只。
2.农村有线广播宣传与节目设置。有线广播台(站)在创办初期节目很少。据1956年的统计, 平均每县每天播音时间仅为2小时零4分钟。随着宣传的需要, 转播节目和自办节目相应增加, 有线广播全天播音时间增多, 到1996年, 10个县 (区) 有线广播电台每天播音时间合计在8小时左右, 充分发挥农村广播作为党的喉舌作用,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 “两个文明” 的建设。
(1) 转播节目。农村有线广播转播节目主要有中央台第一套节目中的 《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 上海台 《新闻》节目。各县(区) 广播电台每天转播时间在1.5小时左右。
(2) 自办节目。上海市郊各县(区) 有线广播电台根据本县 (区) 的情况, 都自办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类、专题类、文艺类、服务类节目, 为广大农民服务。
新闻类节目 县 (区) 有线广播站从1956年起就有本地新闻节目, 每天播出一次, 每次15分钟。1986年后, 每天播出三次。主要播送本地新闻, 新人新事, 本县(区)范围内的各种重大活动和各条战线的建设成就。1983年以后, 上海郊县广播站的新闻节目普遍进行改革, 在自办新闻节目里,增加了现场报道, 批评报道, 连续报道等, 扩大了信息量, 提高了新闻时效, 增强了可听性, 使新闻宣传更加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提高了新闻宣传的社会效益。从1992年起, 各县 (区)有线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实行正点新闻, 滚动播出, 播出时间5~15分钟。
专题类节目 专题节目是在1958年前后, 从原来各县自办的综合性节目中分流出来的。早期的专题节目有: 《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党的总路线讲话》、《科学与卫生》、《科学种田》等。1985年后, 专题节目增多, 大致分为教育、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节目设置主要有: 《学习与思考》、《党的生活》、《党的建设》、《家庭与社会》、《法律与道德》、《少年儿童》、《科技与信息》、《经济纵横》、《经贸沙龙》、《经济大世界》等专题, 深受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欢迎。1996年起, 各县 (区) 台每天有一档专题节目, 播出时间15分钟左右。
文艺类节目 郊县有线广播自办文艺节目最早的形式是播放音乐和戏曲唱片, 或请民间艺人到电台说唱。到1966年, 各县广播站设置的文艺节目有: 《革命故事连播》、《教唱歌曲》等。1980年以后, 郊县农村广播文艺节目遵照全国第十次广播工作会议上提出的 “以播送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歌曲为主,兼顾其他文艺形式” 的要求, 文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逐渐丰富。各县广播站除选播农民喜欢听的沪剧、越剧、评弹等地方戏曲外, 普遍增加了文艺品种, 创办了一批很有吸引力的文艺栏目。节目有:《周末半小时》、《与您同乐》、《快乐时光》、《文艺天地》、《空中故事会》、《点歌台》、《音乐之友》等, 还有一些县广播站制作了一批广播剧。丰富的文艺节目内容, 对于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活跃农民的文化生活有很大作用。至1996年, 郊县 (区) 广播电台播出的文艺节目时间合计平均每日在40小时以上。
服务类节目。有线广播初创时期的服务类节目为《气象预报》和《节目预告》。《气象预报》节目被农民誉为“家庭气象台”,一直延续到现在。各县(区)台根据群众的需要以及关心的热点问题,开设《听众信箱》、《广播服务》、《广播与听众》、《听众专线》,为群众提供服务,排忧解难。各县(区)台普遍把广告列入节目表,增设《广告与音乐》等节目,及时传播经济信息与市场行情,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服务。服务类节目播出时间合计平均每日在8小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