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畜饮水
广西大部分是山区。石山地区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33.85%,地质多为石灰岩,溶洞发育,降雨后大部分地表径流易通过岩溶裂隙渗入地下,极少地面径流,加上当地森林植被受到破坏,造成水源短缺,土山地区水源短缺也较严重。每年的枯水季节,人畜饮水发生困难,遇到干旱年,人畜缺水更为严重。广西83个县(市),在历史上饮水困难较大的是河池、百色、南宁、柳州等4个地区的43个贫困县(市)。一般缺水期达三四个月,严重的达半年以上。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50年代起,广西各级人民政府每年都拨出一定的专项资金帮助群众改善饮水条件。60年代初,中共自治区委和人民政府决定将人畜饮水工程列入水利年度计划,由水利部门主管。到1979年,广西一共解决了339.57万人和227.38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80年代,人畜饮水问题进一步得到重视。1980—1985年,从农水经费安排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专项资金3 759.5万元,解决了141.48万人和66.24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1984年以来,国家拿出粮棉布、中低档工业品、工业品、粮食等用以工代赈方式折合人民币达7 590.92万元,支持广西49个贫困县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同时地方拿出配套资金14 120.16万元,其中农水经费5 030.04万元,县、乡和群众自筹1 499.2万元,建成人畜饮水工程5 818处,解决160.13万人、114.51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扶绥县是癌症高发区,为了解决好当地人民吃上卫生水的问题,国家于1986—1990年以棉、布下达扶绥及靖西两县折人民币315万元,地方配套资金612.08万元(其中农水经费302.5万元,县、乡和群众自筹318.58万元),共建成人畜饮水工程233处,解决10.73万人、5.85万头牲畜的吃水困难。
1950—1992年,国家共投资2.1816亿元,建成各类人畜饮水工程25 026处,累计解决了550.17万人和339.74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