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泊船瓜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宋诗篇名。七绝。王安石作。见《王文公文集》卷七○。熙宁元年(1068)春,应召赴京途经京口,与僧友宝觉晤面后至瓜洲作。诗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是留别友人、即兴寄慨的小诗。首句中“京口”为宝觉所居之处,“瓜洲”乃诗人泊船之地。此句是致意宝觉,以示两人情谊,含有留别意味。次句流露思乡之情。钟山即指江宁,诗人父母均葬那里。第三句说江南已春,宦游又复开始,蕴含感激皇恩之意。末句表现仕途多艰、前程难卜的思绪。此诗不仅精练含蓄,感情深挚,其炼字亦屡屡为人称道。据洪迈《容斋续笔》载:“吴中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李白有“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侍从宜春花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黄鹂百啭歌》),丘为有“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题农父庐舍》),白居易有“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题岳阳楼》)等诗句,王安石此处的推敲或受前辈的启发。但作者毕竟是炼字高手,他把看不见的春风变成伸手可掬的视觉形象,使江南春色呈现鲜明画面,因此“春风”句成了千古传诵的诗句。 ☚ 桃源行 明妃曲 ☛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②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③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喜欢改诗。他不仅为同时代人刘贡父、王仲至改诗(见《王直方诗话》),而且还为古人改诗。谢贞的《春日闲居诗》:“风定花犹舞”,王安石“改‘舞’字作‘落’字,其语顿工。”(《彦周诗话》)对于自己的诗作,他更是不惮多改。《泊船瓜洲》是他修改己作使之更为完美的著名例证。 这首诗作于熙宁八年(1075)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舟次瓜洲。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数重山”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人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数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古人云:“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洪迈《容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这是因为,一、 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二、 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曹植《上责躬诗表》:“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王建《过绮岫宫诗》:“武帝去来罗袖尽,野花黄蝶领春风。”这两处“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三、 “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重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稷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毋庸讳言,用“绿”字描写春风,唐人不乏其例。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丘为《题农父庐舍》:“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温庭筠《敬答李先生》:“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等,都为王安石提供了借鉴,但从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来说,上述数例,都未免逊色,因此本句可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本诗曾获得“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彦周诗话》)的赞誉。这正是“频改”所致。但这首诗的佳处,并不限于一字之工,当玩赏其全篇的精神所在,方能得其体要。 泊船瓜洲〔1〕本诗作于熙宁七年四月,作者因推行变法为保守派阻挠,被迫辞去宰相职务,回其家居所在的金陵任江宁知府,舟行途中在瓜洲泊船。瓜洲是运河长江交汇的渡口,当时是南北水运交通枢纽。作者纵目望运,即景生情,写下这首名篇。 〔2〕京口:今镇江市,与长江北岸的瓜洲隔江相望。舟行由瓜洲入江可驶达金陵。钟山:在南京市东。 〔3〕“春风”句:绿,此处作动词,意为春风使江南岸一片碧绿。据洪迈《容斋续笔》:吴中士人藏有王安石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这首七绝意境开阔,格调清新。作者虽遭遇政治上的挫折,却毫无感伤颓丧情绪,表现了坦荡的胸怀,流露出对江南山河的喜爱和还乡的急切心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名句,历来诗评家常引为作诗炼字的佳话。这个“绿”字写活了春风,写出了色彩,写出了生机勃勃的江南春色。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①,钟山只隔数重山②。 熙宁七年(1074)夏作者罢相,退居江宁(今南京),次年春又以同平章事起复,此诗为离江宁进京赴任时所作。诗写所见景物,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作者兴奋的心绪。 【作者】 王安石,生平见前内蒙古《明妃曲二首》诗作者简介。 【注释】 ①京口:今江苏镇江,和长江北岸的瓜洲隔水相望。②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东,王安石罢相后居此。③据说此句中“绿”字曾颇费作者推敲,是王安石讲究修辞的著名例子。 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作于熙宁八年(1075)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入京。前此王安石深感推行新法之不易,从熙宁五年起曾多次要求解除相务,宋神宗一再挽留,直到熙宁七年才允许他辞职离京,知江宁府,时年五十四岁。但由于在朝执政的变法派分为若干小集团,相互攻讦,没有一个服众的领袖,于是神宗不得不再度起复王安石,尽管他两次上书推辞,均未获准,只好勉强上任。此诗是舟次京口(今镇江)对岸的瓜洲时写的。诗中表现了作者为衔君命、再度入相时的复杂心情。 前二写舟次瓜洲登陆远眺,对岸是京口,经过一日行程,此去钟山还不算很远——然已隔数重山矣。说“只隔数重山”是自我安慰,不胜留恋之意见于言外。次句中两用“山”字,寓取风调,唐李商隐诗最习见(如“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非病复也。 此诗最为传诵的是三四句,特别是第三句。清袁枚说“作诗容易改诗难,一诗千改始心安。”王安石就最善改诗,他曾为谢贞改“风定花犹舞”为“风定花犹落”,其语顿工。此诗则是他修改己作使之完美的著名诗例。《容斋随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绿”字之所以为优,是因为其它字都是就风写风,比较抽象;只有“绿”字透过一层,从春风的效果作想,所以别具手眼。同时,“又”字也下得好,不仅表现了时光流逝及由此引发的感慨,而且可以令人联想到“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又”字。可以说是“欣慨交心”,全诗表情的复杂微妙也正在这一点上。 末句“明月”是眼前所见,表明夜色降临,作者对钟山的依恋弥深。所以他相信投老山林,终将有日——只是不知道将是功成身退呢,还是失意归来。所以“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的意味仍是很微妙很复杂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