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畜牧业 (三)畜牧业畜牧科技方面的主要工作是:畜禽品种资源调查,畜种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饲料和饲草研究和畜牧区划研究等。兽医科技方面的主要工作是:疫苗试制和免疫技术,治疗技术的研究,实验诊断技术的研究,中兽医中草药和畜禽疫病调查等。 1.畜牧科技成果。 (1) 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安徽省农业厅、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合作,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工作,查明了安徽省畜禽地方品种的区域分布。有适应温湿多雨的皖南黄牛,有适应于沿江湖滨区耕作的东流水牛,有适于山区青饲潮湿饲养条件的皖南花猪,有适于沿江湖滨区放牧的巢湖麻鸭等,有安徽黄牛改良效果调查研究。摸清了安徽畜禽品种的基本情况,所调查的22个畜禽地方良种中,有10个地方品种被编入《中国畜禽品种志和品种图谱》,这项工作是参加“全国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及中国家禽品种志”的协作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安徽保健系黑白花奶牛的选育研究。合肥保健奶牛场自1956—1984年从事安徽保健系黑白花奶牛的选育研究,培育成安徽保健系黑白花奶牛,牛群产奶量由3 208.5千克提高到6 802千克。其遗传力稳定,育种值在103%~110%之间。目前,在全省有保健公牛血液的奶牛达90%左右,牛群产奶量由1975年的2 298千克,提高到4 675千克,保健公牛后代在天津、昆明、南昌等地,还出现32头奶牛产奶万千克的个体高产奶牛。1985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 皖系粗毛型长毛兔选育研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选育的皖系粗毛型长毛兔,其生产性能高于法国的法系兔,粗毛率15%~20%,年产毛量0.9千克,毛的品质优良,而且采毛方式不限,适应性强,在不同地区不同饲养条件下,均表现出较好生产性能,是目前第一个粗毛型品种。1992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发明奖,1995年,获省贡献奖。 (4) 饲料、草场调查。1981—1983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安徽省计划委员会、安徽省粮食厅、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对发展饲料工业问题进行调查。调查报告指出:安徽省饲料资源约31.5亿千克,其中饲料粮12亿千克,糠麸10.5亿千克,饼粕9亿千克。如发展饲料工业,配成混合饲料可节约料粮4.75亿千克,多养猪190万头,增加社会财富2.7亿元,饲料加工可创产值12.6亿元,利润6 300万元。政府于1983年投资1 074万元,兴建了36个饲料加工厂,生产配合饲料2.4万吨。1983—1986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进行了常用饲料营养成分分析和利用研究,制定了安徽省常用饲料营养成分营养价值表。安徽农业大学完成了猪微量元素营养配方研究。1980—1986年,安徽省农业厅畜牧局主持,参加全国草场资源调查,编写了安徽省草场资源调查报告、安徽省常见饲用植物目录,绘制了1:150万的安徽省草场资源分布图。 (5) 安徽省畜牧业综合区划。1981—1983年,安徽省农业厅畜牧局主持,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和皖北农学院共同编写了安徽省畜牧业综合区划。区划把全省分成5个自然区,并按饲养不同家畜的特点,分析了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按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提出了发展方向。 2.兽医研究。 (1) 耕牛锥虫病诊断和防治方法的研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完成该项研究。1981年,全省有60个县(市)先后暴发牛锥虫病,畜牧兽医研究所及时地推广应用干血纸间接血凝新技术,研制了特异性较好的间接血凝诊断液。为8个县(市)普查耕牛9 000多头,治愈病牛1 400多头,降低了病死率。为缓解抗锥虫药奇缺的局面,与省化工所合作,研制出特效药纳嘎诺尔,筛选了斯锑黑克BUTOX等有开发价值的药物。鉴别了金寨县发生的霉稻草中毒,调查了7个县(市)自然疫源,客观度量其威胁程度,为全省锥虫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于1990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鸭病毒肝炎免疫防治的研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从安徽省巢湖麻鸭的病雏体内,分离出一株Ⅰ型鸭肝炎病毒,并连续通过鸭胚转代诱变,育成了A66弱毒株,制成功的DHV-A66弱毒疫苗,免疫产生期快,为注苗后48小时,比国际上广泛使用的DHV-80、法国的E52等疫苗提前24小时产生免疫保护作用。疫苗的免疫力强,并有抗体效价高,一次量大,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等优点。1991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二)林业 (四)水产业 ☛
(三)畜牧业 (三)畜牧业1.牛。1949—1994年,全省先后引进牛种13种,有役用、乳用、肉用、乳肉役兼用,对改良提高黄、水牛的体型与役、肉、乳的生产性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安徽黄牛杂交的主要品种。详见表7-2-1。 表 7-2-1 历年引进的牛种单位: 万元畜 别 | 品种产地 | 引进情况 | 用途 | 名称 | 原产地 | 引种地 | 时间 | 分布地点 | 引进数量 | 公 | 母 | 役 用 水 牛 | 摩拉 | 印度 | 广西 | 1970—1994 | 安庆、东至、 嘉山、 定远、 和 县、全椒等县种畜场 | 28 | 8 | 种用 | 尼里/拉菲 | 巴基斯坦 | 广西 | 1983—1994 | 省家畜改良站 | 3 | — | 种用 | 乳 用 、 肉 用 、 乳 肉 役 兼 用 型 | 苏斯坦 (黑白花) | 荷兰 | 美国、 日本、 丹麦、 西德 | 1949—1994 | 全省各地特别是城市郊区 | 20 | 56 | 奶种用 | 娟塞 更塞 爱尔夏 瑞士褐 短角红 柯斯脱罗姆 拉托维亚 夏洛来 | 英国 英国 瑞士 英国 英国 原苏联 原苏联 法国 | 联总 联总 联总上海 联总 联总/原产地 原产地 原产地 原产地 | 1949 1949 1949—1960 1949 1949—1960 1956 1960 1983—1994 | 淮北有关县种畜场 淮北有关县种畜场 淮北、安庆地区种畜场 淮北各县种畜场 淮北、安庆等县种畜场 淮北种畜场 东流水牛繁育场 省家畜品种改良站 | — — 2 1 2 1 2 4 | 3 5 7 4 7 9 | 奶种用 奶种用 奶种用 英国 奶种用 奶种用 奶种用 种用 | 西门塔尔 丹麦红牛 | 瑞士 丹麦 | 西德 原产地 | 1983—1991 1984—1994 | 省家畜品种改良站 省家畜品种改良站 | 12 2 | | 种用 种用 |
|
2.猪。1949—1994年45年间,安徽先后引进国外的良种有:英国的约克夏猪、巴克夏猪,原苏联的大白猪,丹麦的兰德瑞斯猪等,详见表7-2-2。 表7-2-2 历年引进的猪种1949—1994年名称 | 原产地 | 引种地 | 引进时间 | 引进数量 | 引进地分布情况 | 备注 | 公 | 母 | 中约克夏猪 | 英国 | 上海、 江西、 浙江等省市 | 1955—1976 | 71 | 389 | 遍及城乡各地。 现集中在 合肥市蜀山湖种猪场、肥 西县、六安市种猪场 | 种猪 | 大约克夏猪 (大白猪) | 英国 | 江西、 上海、 湖北等省市 | 60—90年代初 | 230 | 490 | 省农科院畜牧所 | 种猪 | 巴克夏猪 | 英国 | 江苏、 湖北、 江西等省 | 1956—1976 | 300 | 574 | 阜阳地区九里沟种猪场、 阜阳县插花、淮南市种猪 场 | 淘汰 | 兰德瑞斯猪 | 丹麦 | 四川、 江苏、 湖北等省 | 1970—1994 | 200 | 197 | 阜南、 滁县、 六安、 芜 湖、合肥等地 | 种猪 | 杜洛克猪 | 美国 | 广东省 | 1983—1994 | 100 | 200 | 合肥蜀山湖种猪场、太湖 宿松、滁县等地 | 杂种优势利用 | 汉普夏猪 | 美国 | 广东省 | 1983—1994 | 5 | 8 | 合肥、太湖宿松商品猪基 地县 | 无存 | 苏联大白猪 克米洛夫猪 | 原苏联 原苏联 | 吉林省 吉林省 | 1956年 60年代 | 1 097 50 | 1 097 50 | 全省各地 定远县 | 杂种优势利用 |
|
3.羊。安徽省曾多批次从国外引进良种绵羊,用以改良安徽小尾寒羊。先后共引进绵羊品种714个,共计9 775只,详见表7-2-3。 表7-2-3 安徽省历年引进绵羊品种品种名称 | 原产地 | 引种地 | 引进地 | 进数量 | 引进时间 | 公 | 母 | 首次引进 | 引种年代 | 美国美利奴 | 美国 | 山东 | 全省各地 | | 4 | 1950 | 50 | 苏联美利奴 德国美利奴 高加索细毛 | 原苏联 东德 原苏联 | 河北江苏 河北新疆 河北山东吉林 | 全省各地 全省各地 阜阳宿县地区 | 1 000 800 500 | 2 673 276 50 | 1953 1 960 1953 | 50—70 60 50—70 | 斯达夫洛波 | 原苏联 | 吉林河北 | 淮北地区 | 30 | | 1953 | 60 | 少力士 澳州考力代 新西兰 考力代 | 原苏联 澳大利亚 新西兰 | 新疆济南 山东浙江 | 淮北地区 滁县地区 滁县地区 | 632 88 290 | 129 286 290 | 1953 1959 1967 | 50—70 50—60 60 | 罗母尼-马许 | 英国 | 济南 | 宿县阜阳地区 | 140 | | 1973 | 70 | 罗母尼-马许 | 新西兰 | | 宿县阜阳地区 | 66 | 297 | 1978 | 70 | 波尔华斯 | 澳大利亚 | 吉林 | 萧县 | 50 | | 1973 | 70 | 边区莱斯特 林肯 林肯 | 英国 英国 新西兰 | 新疆 内蒙古 | 宿县阜阳地区 宿县阜阳地区 固镇县萧县 | 30 4 4 | 5 6 | 1974 1974 1978 | 70 70—80 70 |
|
4.家禽。引进情况详见表7-2-4。 表7-2-4 安徽省家禽品种历年引进情况类别 | 品种名 | 原产地 | 引种地 | 引种年代 | 首引年份 | 引进产品 | 类型 | 标准 品种 鸡 | 白来航 | 意大利 英国 美国 | 哈尔滨 上海 北京 | 50—70 | 1950 | 种鸡种蛋 | 蛋用 | 澳洲黑 | 澳大利亚 | 北京、 上海、 南京 | 50—60 | 1950 | | 兼用 | 洛岛红 横斑 | 美国 美国 | 上海、 南京 上海、 南京 | 50—60 50—70 | 1950 1955 | | | 商 品 鸡 | 残花苏赛斯 奥品顿黄 | 东印度 英国 | 上海 上海 | 60 60 | 1965 1965 | 种蛋 | | 新汉夏 科科计 丝羽乌骨 | 英国 美国 美国 | 上海 上海、江苏 江西泰和 | 60 60 70 | | 种鸡、 种蛋 种鸡 种鸡、 种蛋 | | 商 品 鸡 | 罗斯 | 英国 | 上海 | 50—70 | | 父母代、 商品代 | | 伊莎 | 法国 | 杭州 | 80 | 1986 | 祖代、 父母代、商品代 父母代 父母代 父母代、商品代 | 富壳蛋鸡 褐壳蛋鸡 蛋鸡 得壳蛋鸡 | 巴希可克8300 | 美国 | | 80 | 1976 | 星杂579 红布罗 | 加拿大 加拿大 | 北京 江苏、 上海 | 80 80 | 1981 1981 | 星布罗 | 加拿大 | 上海 | 80 | 1976 | | 肉鸡 | 海佩科 | 荷兰 | 上海 | 70—80 | 1985 | 祖代、 父母代 商品代 | 肉鸡 兼用 | 海赛克斯 | 荷兰 | 江苏常州 | 80 | | 星杂280 | 加拿大 | 上海新扬场 | 80 | 1981 | | 白壳蛋鸡 | S200, 5220 罗斯1号 罗曼 萨克斯 | 日本 英国 原西德 英国 | 上海金桥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 70—80 80中 80中 80初 | 1975 | 雏及种蛋 商品鸡 雏/种蛋 种蛋 | 蛋鸡 蛋鸡 肉鸡 褐壳蛋鸡 | 鸭 | 狄高鸭 樱桃鸭 咔贡, 贝尔 | 澳大利亚 英国 英国 | 上海 北京、 上海 上海、 吉林 | 70—80 70—80 70—80 | 1979 1979 1978 | 种蛋 商品代雏 雏/种蛋 | 蛋用 肉用 兼用 |
|
☚ (二)林业 四、人才和智力引进 ☛
(三)畜牧业 (三)畜牧业70年代末至1994年底,共接待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西兰等国学者、专家12次。同时选派有关专家赴西德、日本、美国、英国、法国、荷兰、菲律宾、多哥、丹麦等11个国家参观、学习、考察及帮助工作,共计25次。派出去除参观、学习、考察、国外先进技术外,近几年主要是引进国外资金,寻求合作发展畜牧业。 ☚ (二)林业 (四)水产业 ☛
(三)畜牧业 (三)畜牧业1949—1994年的45年间,安徽同国外畜牧业方面科技交流非常频繁。50年代主要接待原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家、学者代表团8次。其中请进来的专家主要传授人工授精、冷冻精液授精、胚胎移植、大规模的饲养管理等技术。 ☚ (二)林业 (一)民歌 ☛
(三)畜牧业 (三)畜牧业1.推广良种畜禽繁育及配套技术。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全省优良品种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地方优良种畜、种禽场,又不断从国外引进各种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一些家畜繁育机构开始建立,人工配种等技术开始运用并逐步推广,但配种效果不好,1958—1960年间,繁育率仅12%左右。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对良种繁育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畜禽选育改良工作时断时续,缓慢发展。1970—1978年每年配种60万~80万头,受配率为50%,繁殖率为30%左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畜禽良种引进、品种繁育、科学研究、良种普及、畜禽繁育机构和队伍建设诸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到1995年,形成了以4个冻精站、6个液氮站为依托的冷配改良系统。全省大牲畜人工授精占配种总数的45%以上,全省有107个县级改良站,473处乡级站,从事畜禽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及研究人员达32 522人。建成原种猪场8个,种猪场92个,存栏种猪1.5万头,开展了瘦肉型猪及配套饲养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工作,在繁育杂交方式、饲养管理水平及提高饲料技术方面均有很大进步。据统计,1995年生猪存栏2 668万头,出栏2 614万头,比1990年增长1.2倍,其中瘦肉型猪占猪群总量的46%;建立种羊繁育场9个,山绵羊配种站(点) 1 000个,其中人工授精站100个,拥有种公羊4.3万只;全省良种鸡存栏已达1.93亿只,良种普及率达59%。 河南家畜配种改良繁育技术,由历史上的自然交配发展到现代的发情鉴定、人工授精、妊娠诊断、冷冻精液、发情控制和胚胎移植等技术,对全省畜禽良种的繁育和普及均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发情鉴定。河南省畜牧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不同动物,采用不同方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此外,近年来又提出和采用了许多发情鉴定方法,诸如:仿生学、理程计、颜色标记、宫颈粘液结晶、离子选择性电极、pH值测定、子宫颈粘液透析和阴道上皮细胞抹片等方法。 (2) 人工授精。河南省畜牧业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始于50年代初期,由于此项技术能极大地提高优良种公畜配种能力,对于扩大配种母畜头数,提高母畜受胎率,加速畜禽品种改良,促进育种工作进程,降低饲养管理费用,都有很大作用,所以得以在较大范围内应用。1995年河南省人工授精大牲畜2 343 953头,生猪417 986头。人工授精对促进畜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 妊娠诊断。河南省的畜牧兽医工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各种动物的妊娠临床直肠检查诊断方法,在畜牧业生产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4) 冷冻精液。河南省利用冷冻精液进行家畜配种始于1973年,陕县、灵宝、博爱等县引用北京利用干冰(CO2,-79℃)和液氮(N2,-196℃)作为冷源保存的肉牛精颗粒与当地黄牛配种。经过20余年的发展,由单一的颗粒剂型发展到颗粒、安瓿、细管三种剂型,而细管型以其适于快速冷冻,精液细管内径小,每次冻制细管数多、精液受温均匀,冷冻效果好,精液不在外暴露可直接输入母畜子宫内因而不受污染,剂量标准化、标记明显、精液不易混淆,容积小,便于大量保存,精液损耗少,输精母畜受胎率高等优点正逐步取得其他剂型。1995年全省共生产冻精(包括颗粒和细管) 200万份,冷配大牲畜2 077 759头,其中冷配肉牛1 665 033头。 (5) 发情控制。河南省畜牧工作者结合多年来实践经验,对于利用PMSG、FSH、LH、GnRH、PGF22这些技术做了许多研究,为发展河南省畜牧业生产作出了很大贡献。 (6) 胚胎移植。河南省开展此项工作始于1985年,十多年来此项技术在奶牛和肉牛以及羊的繁殖中得以应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畜禽良种的引进与选育。新中国成立以后,河南省引进了许多畜禽良种,主要有:蒙古马、藏马、苏高血马、苏重挽马、速步马、卡巴金、阿拉伯马、伊犁马、三河马等良种马,雅罗斯拉夫牛、短角牛、海福特牛、云南牛、滨洲牛、三河牛、荷兰牛、蒙古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和夏洛来以及摩拉、尼里水牛;约克夏、巴克夏、宁乡猪、哈白猪、新金猪、荣昌猪、哈白猪、长白猪、大约克、杜洛克、汉普夏等良种猪;美利奴羊、斯达夫洛普羊、高加索羊、考力代羊、罗姆尼羊、阿斯卡尼亚羊、沙力斯羊、蒙古羊、萨能奶山羊和吐根堡羊;来航鸡、乌骨鸡、红科尼什、白科尼什、白洛克等品种鸡;日本大耳白、法国青紫兰兔、法国力克斯兔、比利时白兔、丹麦白兔和北京鸭等良种,这些良种生长快、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高,对改良品种和培育新品种起了一定作用,省畜牧工作者利用这些品种经过长期风土驯化,横交固定,自群繁育,培育出了河南轻挽马、泛农花猪、郑花猪、中原鸡、郑州红鸡、安阳灰兔等新品种。但是在此期间引进良种的部门多,范围广,又没有保种场,使引进品种有半数以上没有保留下来继续发挥作用,项城猪、中牟猪等一些地方良种也由于无计划地杂交改良已绝迹或濒于绝迹。80年代以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禽良种引进品种增加,数量也大大超过前30年。品种主要有:秦川牛、荷兰牛、短角牛、利木赞、夏洛来牛、西门塔尔牛;大约克夏、丹麦长白、杜洛克、汉普夏四大瘦肉猪种;萨能奶山羊、辽宁绒山羊、波尔华斯羊、夏洛来羊;北京白鸡、星杂579、星杂288、罗斯、海赛克斯、伊莎、迪卡、海兰等良种蛋鸡;宝星、AA、罗曼、艾维茵等良种肉鸡和樱桃谷鸭、康贝尔鸭、北京鸭;意大利蜂、喀尼阿兰蜂、高加索蜂;西德长毛兔、日本长毛兔、法国公羊兔、法国巨花兔等。在加强对引进品种的保护和利用的同时,也注意加强对省内地方良种的选育和提高,南阳黄牛、郏县红牛、长垣驴、泌阳驴、淮阳驴、小尾寒羊、鲁山牛腿山羊、伏牛白山羊、太行黑山羊、槐山羊、淮南猪、南阳黑猪、固始鸡、正阳三黄鸡等一大批地方品种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3.推广饲料及配套技术。 (1) 推广青贮氨化饲料技术。从50年代开始,在许昌、南阳、开封、洛阳等地开始推广应用玉米秆青贮饲料,曾先后三次形成了玉米秆青贮高潮。第一次是1957—1958年,全省青贮50多万吨;第二次是1963—1964年,全省青贮35万多吨;第三次是1976—1978年,全省青贮20多万吨。群众由土窖青贮发展到地下砖窖青贮和塑料袋青贮;由玉米秆铡碎青贮、红薯秧打浆青贮、整株青贮发展到禾本科、豆科秸秆、添加剂混合青贮。秸秆氨化技术推广工作在河南省开展较晚,1982年博爱县畜牧场进行饲喂牛添加尿素的试验,1984年淮阳县开始进行麦秸氨化试验,1985年全县示范推广200万吨,随后郸城、项城、邓县等地试验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90年全省青贮饲料103万吨,较1985年增长19倍,氨化8.8万吨,到1995年,全省青贮各类饲料790万吨,氨化秸秆237万吨。 (2) 配合饲料的推广应用。1958年,河南大部分猪场都能进行精粗饲料的粉碎加工。1976年开始,河南省一些地方兴办饲料加工厂。有计划地开办饲料加工业始于1979年,到1984年共建年产1 000吨以上饲料加工厂148座,年加工配(混)合饲料36万吨。到1995年全省共有饲料厂400个,饲料加工产值20多亿元,浓缩饲料35 940吨,配合饲料807 813吨,添加剂20 790吨,配(混)合饲料使用量占饲料总量的30%。 (3) 推广良种牧草,合理利用荒山、碱地。1951年在豫北地区以棉区、山沙碱地为重点,开展了人工种草。1956—1958年,从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引进了苜蓿和草木樨草种,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1977—1978年周口等地又引进了朝鲜聚合草。1979年农业部草原处在河南省发现“沙打旺”草种,是牛、羊的好饲料,也是防风固沙的优良品种。1981年全省草场开始大面积飞播种草,并开展了牧草当家品种的种植试验,到1986年共引进试验草种230个,选出了15个河南草场当家品种。到1995年全省草山草场总面积达347.811万公顷,已利用草山草坡面积达153.827万公顷。 4.推广疫病防治技术。1951年省、地及重点县开始配备了显微镜和一般化验设备,应用细菌学、血清学、寄生虫学进行临床化验和治疗。60年代,在河南省部分地市兽医院开始使用了人医用小型X光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现代化兽医诊疗技术发展较迅速,特别是常见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快速诊断技术,如免疫萤光抗体、酶标记抗体、超声波等现代化的诊断技术在全省进行了推广。同时,电针麻醉、磁疗、激光、腹腔透析等先进的治疗方法也得到推广应用。在兽用生物制品、化学药品、专用治疗器械以及低温液苗冷藏设备、运输工具等方面也有很大发展,到1995年,县以上常规化验设备基本齐全,地(市)、县、乡低温疫苗冷贮运输体系基本完善。 1949—1988年全省开展免疫注射的畜禽疫病种类达23种,免疫头数达到529 273.7万头(只)次,平均每年防疫13 571万头(只)次。在不断总结推广各地预防、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大面积推广防疫技术承包责任制。到1995年,全省主要畜禽疫病得到有效控制,消灭了禽流感,猪、鸡等主要畜禽总病死率均控制在农业部规定的标准以内。 5.畜牧科技推广成果。河南省从1978—1995年共获得畜牧科技推广成果173项,其中省、部级26项,厅级147项。其获得省、部级奖励的科技推广成果项目见表5-2-3。 ☚ (二)林业 (四)水产业 ☛
(三)畜牧业 (三)畜牧业在全区66.36万公顷草地中,万亩以上成片草场59块,最大的红池坝草场达1.67万公顷,年均产天然牧草263亿公斤;还有48.67万公顷耕地提供的农副产品秸秆、青绿饲料和部分粮食,以及林被下牧草、树木花、叶和水生饲料等,约500多万吨。畜牧资源丰富,现有畜禽品种58个,引进的有长白猪、约克猪、黑白花乳牛、莎伦奶山羊、德国长毛兔、京白鸡、樱桃谷鸭等;本地优良品种有川东白山羊和板角山羊,其板皮是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最高年产量80万张。1990年全区畜牧业产值达55 952万元,比1949年增长7.52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9.20%。分品种看,1990年生猪年末存栏469.85万头,户均2.2头,出栏肉猪394.54万头;牛存栏36.21万头,占大牲畜总数的98.45%;山羊存栏66.96万只;兔、禽、蜂等都有很大发展。生猪和鲜蛋,不仅满足本地人民生活需要,而且远销上海、湖北、湖南、广州等10多个省(市)。 ☚ (二)林业 (四)水产业 ☛
(三)畜牧业 (三)畜牧业雅安地区畜牧业历史悠久,但新中国成立前生产力十分落后。1949年畜牧业产值仅57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7%。经过40多年的发展,畜牧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1年同1949年相比,牛存栏由7.5万头增加到13.0万头,马存栏由0.5万匹增加到1.2万匹,羊存栏由2.7万只增加到11.7万只,猪存栏由15.5万头增加到99.8万头,猪肉产量由300万公斤增加到6 651万公斤。畜牧业产值由577万元增加到38 757万元,增长12.49倍,占农业总产值的34.6%。全区现有地方畜种40多个,其中雅南猪、荥经黄牛、宝兴牦牛、天全山羊和汉源马等品种,以其优良种性著称,同时还引进了一些优良畜种和高产优质牧草,推广人工种草1万公顷。 生猪生产,近几年普及“双推五改”配套技术,突出推广配合饲料,使出肥周期由8—10个月缩短到6个月左右,出栏肉猪头均胴体重由67.2公斤增加到76.6公斤。名山县已成为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石棉县实现了有史以来猪肉自给有余。 草食牲畜,通过国际农发基金贷款项目的启动,近几年来有明显突破。雅安市已建成年产奶600万公斤的奶畜基地,荥经县长毛兔基地发展到饲养量24万只、年产兔毛15万公斤的规模。全区1991年被评为全国10个草业先进单位之一。全区草山、草坡面积有33.13万公顷,年产鲜草225万吨,加上农作物副产物,理论载畜量达24万牛单位。 ☚ (二)林业 (四)水产业 ☛
(三)畜牧业 (三)畜牧业1952年龙溪畜牧调查队首次发现金定鸭。1954—1955年各地畜牧兽医站对本地区畜禽良种作初步摸底调查。1956—1957年省农业厅畜牧局调查队对各地提出的地方良种进行整理, 合并同种异名者,并对河田鸡、宁洋猪、夏茂猪、王台猪、莆田黑猪、福安花猪和福州、同安猪种等进行专门调查。此外,还调查了福安水牛、高山羊。1958年,厦门大学、福建农学院分别对金定鸭、福安花猪进行系统调查。1963—1964年,福建农学院畜牧系和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分别对莆田黑猪、长乐鹅、福州猪、河田鸡进行系统调查,福州、晋江、龙溪等农校分别对本地区畜禽品种进行调查,为地方畜禽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1982年后, 省农业厅组织有关单位及各地畜牧兽医站对福建省畜禽品种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发掘地方畜禽品种25个。根据各方调查, 1985年编写出版《福建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和图谱》,列入该书的地方良种25个。其中,马1个、牛2个、山羊2个、兔1个、猪8个、鸡3个、鸭4个、鹅2个、火鸡1个、番鸭1个。对各品种的产地分布、形成历史、品种、特征等作了阐述。 1. 良种选育与杂种优势利用。 (1)牛种选育和杂种优势利用。1965—1977年龙溪地区牧医站、长泰县兽医站用摩拉水牛与当地水牛杂交,其杂种第一代乳、肉、役性能显著提高,为水牛杂种优势利用开辟新途径。1979—1986年,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与南安县畜牧兽医站协作进行“闽南黄牛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用夏洛来、西门塔尔、辛地红等6种肉用牛冷冻精液给当地闽南黄牛授精, 通过两批6月龄杂种后代观察,证明改良效果良好。其中,以夏杂、西杂有较好的杂交优势,辛杂较适合农村习俗要求。福建农学院牧医系邹霞青等承担省教委下达“婆罗门牛与闽南黄牛杂交利用研究”,1984年获其杂种一代,属肉乳役兼用型,该牛体型结构好,生长快,产肉多。18月龄平均体重285.3公斤,较闽南黄牛增加55.1%;屠宰净肉128.4公斤,较闽南黄牛增加62.1%;日挤奶7.5—10公斤,较闽南黄牛提高1—3倍;综合役力提高40%以上;耐热、耐粗和抗焦虫病。 (2)猪种选育与杂种优势利用。60年代福建农学院、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分别对莆田猪、福州猪进行选育。1973年,福州黑猪选育协作组对福州黑猪进行有计划选育,1984年育成福州黑猪“320”亲系群、全能群和快生长系等3个品系,1988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后,利用三个品系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筛选出二元杂种以“大福”猪效果最好。 1976—1980年,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檀俊秩进行“猪不同近交程度及其杂交对生产性能的研究”,得出猪近交系数在0.125—0.156,即半同胞和全姑侄交配为宜,既可得基因纯合,又不超越可能出现的衰退界限,该成果1983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吴提良等进行“福州黑猪经济性状及瘦肉率遗传特性的研究”,获得了福州黑猪瘦肉率、体长等17个性状遗传力和瘦肉率与体长、瘦肉率与膘厚等47对性状遗传相关系数,为早期表型选择,改进胴体性状,提高瘦肉率提供依据,1984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80年代,福建农学院、福州北郊牧场选出“杜大福”三元杂种,胎产仔12头以上,日增重800克,料肉比3:1,屠宰率76%,瘦肉率60%以上。1985—1987年,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宁德地区农科所、莆田市农科所等联合进行“猪的优选杂交组合提高瘦肉型商品猪的研究”,以杜洛克为父本与当地良种猪(福州黑猪、莆田黑猪、福安花猪)杂交,子代肥育期日均增重较当地推广的杂交猪组合高,节省料耗,提高瘦肉率,1989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家禽品种选育。 鸡。福建省鸡的育种工作主要是杂种优势利用和红婆罗肉鸡繁育配套生产。1963—1965年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余有烈用奥平顿与河田鸡杂交,杂种一代的肉质保留河田鸡的品质,出栏时间130天,定名平河鸡,成为福建省出口的主要鸡种之一。 鸭。1958—1959年,厦门大学生物系在龙海县紫泥乡金定村设立金定鸭研究站,对金定鸭进行系统选育及其产蛋性能、休产、换羽、杂交利用等研究,育成了体格大、耐粗饲、产蛋多、蛋大质好的金定鸭,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1—1983年,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檀俊秩等以父系为主家系选择法闭锁血缘严格选配种,经6个世代选择,培育出M和W两个高产品系,年产蛋分别为296个、蛋重67.05克和285个、蛋重68.94克,蛋料比1:3.26,1989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兽医科学。 (1)疫病调查。50年代主要进行耕牛、猪疫病和寄生虫病调查。70年代,根据农业部统一部署要求,对畜禽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病和普通病进行全省性大普查。80年代后期,用血清学方法对重点县和种畜、种禽场进行调查。以上调查共搜集畜禽疫病,包括寄生虫病、中毒病和营养代谢病等154种。其中,多种家畜共患病11种,猪病25种,禽疫32种,牛羊病35种,马病9种,兔病11种,其他动物病7种;主要中毒、代谢病19种,未定性病5种。1994年1月编印出版《福建省畜禽疫病志》。 (2)传染病。1962—1974年,龙溪地区牧医站、省牧医所郭林等对龙溪地区耕牛伪狂犬病流行县进行流行病调查研究,提出了防治措施,基本扑灭了耕牛伪狂犬病,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1984年,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吴城等进行福建省耕牛流行性腹泻病原诊断研究,对龙溪地区和古田县等发生的耕牛流行性腹泻,通过电镜、免疫电镜、血清学和人工复制致病等试验,确诊病原为牛轮状病毒,并用地榆花汤加减或具有清热解毒、渗湿敛肠的草药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1983年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1年吴城等进行雏鸭病毒性肝炎病原诊断研究,对福州地区雏番鸭发生的一种以神经症状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确诊为雏番鸭病毒性肝炎,选用该病毒免疫番鸭,所产雏番鸭保护力达94%以上,1983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3)兽医生物制品。1962—1974年,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黄寿森等试制成功耕牛伪狂犬病鸡胚细胞氢氧化铝灭能苗,在省内外试用证明安全有效,1975年通过农林部兽医药品监察所鉴定,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1973年,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省兽医生物药厂从角尾公社取得猪传染性水泡病分离毒株,研制成功“猪传染性水泡病猪肾细胞福氏甲醛疫苗”,经多批试用鉴定,安全有效,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1978—1980年,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林世棠等选出猪链球菌一弱毒株(FT117)制成冻干苗,在福建、江西、广东等省免疫接种猪36万头,表现安全有效,保护率平均达84.3%,1982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他制定的《制造和检验试行办法》,于1984年被批准列入我国部级标准《规程》。1983—1984年,他又研制成功禽霍乱荚膜抗原苗,接种后15—21天,对鸡、鸭的保护率分别为75%和90%,免疫期5.5个月,用于20日龄以上禽类无局部和全身反应,不影响产蛋量,可用于紧急预防接种,已在全国20个省(市)预防接种使用效果良好,1989年该苗制造与检验试行办法已批准列入部级标准《规程》,1990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5—1986年,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程由铨等应用杂交细胞瘤技术进行了鸡新城疫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究,研制成功了高纯度、高效价、高质量的诊断试剂,经国内同行专家、教授鉴定,认为是中国NDV单克隆抗体研究领域中最系统和先进的。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寄生虫。1963—1977年,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卢春祥等进行猪肾病的防治研究, 建立了康复场,取得成效, 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1974—1975年, 该所的黄伟勋等对1 500多头耕牛进行检查比较筛选出“血清环卵沉淀反应”、“直肠活体组织检查”可代替“粪检”诊断, 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78—1979年,厦门大学生物系唐仲璋等首次阐明了牛羊肝脏一种未定名的双腔吸虫 (后定名为中华双腔吸虫)的生活史,各发育期及其各阶段幼虫的中间宿主,澄清了此病原为矛形双腔吸虫的误说,1980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79—1982年厦门大学唐仲璋、唐崇惕进行阔盘胰吸虫和矛形双腔吸虫的流行病学和生物学的研究,阐明胰吸虫发育的基本规律、形态特征, 评述了其在昆虫宿主内发育状况及这两种吸虫在流行区的流行特点。1980—1984年厦门大学林宇光等开展我国禽畜和动物丝虫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首次报导了中国牛羊扩张莫氏绦虫的发育史及其流行病学,阐明鹅鸭矛形剑带绦虫的生活史,报告了鸡、鹅、鸭绦虫区系有5科、13属、29种,包括2个新种、12种中国新纪录。发表了中国绦虫8个新种,阐明7种绦虫生活史,其中3种是科学史上的首次报告,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0—1983年唐仲璋、唐崇惕进行人畜吸虫病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研究, 收集了可引起人体皮肤疹的血吸虫病病原种类, 探讨了产生血吸虫性皮肤疹和日本血吸虫异位病变的机理,研究了内蒙牧区家禽血吸虫的种类、生物学及流行学特性,1986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此外,在中毒病研究、电针治疗不孕症、电针麻醉等研究也取得了成效, 获得奖励。 3.饲料。80年代,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冯玉兰等研究猪、鸡、鸭的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和饲料配方。其中,“肉鸡配合饲料的研究”于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肉猪配合饲料的研究”,利用地产饲料资源进行肉猪配合饲料研究,1983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肉猪、肉鸡和鸭添加剂研究”,获1991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00#乳猪料的研究”,获1992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天然复合矿物饲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获1994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使饲料转化率提高20%—30%。1980—1986年,福建农学院牧草研究室承担省科委下达的“选育野生高产优质草种,建植千亩人工草地样板的研究”,1986年通过省级鉴定,共筛选出本地野生优质草种25个。其中,拟高粱、牛鞭草、圆果雀稗研究,通过省级单项鉴定。1981—1986年, 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承担“优良牧草引种和山地人工草地建设的研究”, 共引进草种160个, 试种成功的有宽叶雀稗、卡松古鲁狗尾草、大翼豆、银合欢等4个,已通过省级鉴定。同期,福建农学院牧草研究室主持、建阳种畜草种场和南平乳牛场协作的“华南高产优质草种的选育和草山改良技术的研究”,1986年通过国家级鉴定,得到农牧渔业部畜牧局的奖励,由国家计委、经委、科委、财政部发给证书。到1990年,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农学院牧草研究室从国内外引进牧草品种近200个,从中筛选出68种(禾本科37种、豆科31种)。1984—1987年,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承担农牧渔业部畜牧局下达的“银合欢的速生和利用研究”,筛选了专用根瘤菌株,并提供生产应用,已通过部级鉴定。1984—1988年,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省农业厅畜牧局、福建农学院牧医系协作, 完成农牧渔业部重点科研项目“全国主要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研究”(华南片)和“福建省主要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研究”,1988年分别通过部、省级鉴定。由此,确认的福建省主要多年生栽培牧草的当家草种有12种。其中,豆科5种、禾本科7种。即: 大翼豆、银合欢、多花木兰、银叶山蚂蝗、白三叶和宽叶雀稗、卡松古鲁狗尾草、圆果雀稗、多年生黑麦草、牛鞭草、毛花雀稗、象草。1989年,“全国主要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研究”,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二)林业 (四)水产 ☛
(三)畜牧业 (三)畜牧业1978—1992年获奖成果共280项。其中获国家级奖21项,部省级95项,厅(局)级164项。 ☚ (二)林业 (四)水产业 ☛
(三)畜牧业 (三)畜牧业河北省是我国畜牧业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河北省成立专门科研机构始于1958年成立的河北省农科院中兽医研究所。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河北省畜牧科研工作也日益加强,在畜禽繁殖、品种选育、饲养技术、畜禽疫病防治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生产。 ☚ 4.森林病虫害防治 1.畜禽繁殖 ☛
(三)畜牧业 (三)畜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96年底, 青海省畜牧科研、教学、 技术推广部门和生产单位共取得畜牧业科技成果371项 (部分星火项目成果未统计在内), 占农业成果总数的37.2%。 获国家和省部级奖的132项, 占牧业成果总数的35.6%。 牧业科研成果主要有下列几类: ☚ 6.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建设 1.品种改良培育 ☛
(三)畜牧业 (三)畜牧业1997年全区大小牲畜存栏273.57万头只, 比1978年增长94.83万头只, 增长53.05%。其中羊、猪分别比1978年增加48.55万只、30.00万头, 增长54.21%、 60.34%。 牛、 羊及肥猪出栏120.38万头只, 比1980年净增89.27万头只, 增长29倍, 出栏率分别提高到26.67%、 37.52%、 83.43%。全区肉类、 牛奶、 禽蛋、 羊毛产量分别达到6.45万吨、3.46万吨、0.92万吨和2 139吨, 分别比1980年增长5.1倍、 8.4倍、 7.1倍、 2.3倍。 人均占有肉、蛋、奶的水平提高到30.9千克、 16.6千克、 4.4千克。 生产牛羊绒92吨、蜂蜜91吨。 已建成50个商品猪基地乡, 71个绵羊基地乡, 23个奶牛基地乡; 各类适度规模经营户3.87万户, 占总农户的10.6%,饲养畜禽101.1万头只, 占畜禽总数的20.7%。 畜牧业总产值达到4.3亿元 (1990年不变价), 比1980年净增2.88亿元, 增长2.03倍。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1.65%, 农民直接从牧业中人均获取纯收入269.3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1%。 初步建立了地、 县、 乡、村四级畜疫防治网络,牛羊鲁氏杆菌病、猪瘟防治达到 “控制区”标准, 牛肺疫防治达到 “稳定控制区”标准, 口蹄疫、 炭疽、羊梭氏菌病、鸡新城疫等严重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猪瘟疫苗春秋两季注射密度达95%以上,卫生检疫步入规范化进程。全区已设立13个牲畜定点屠宰点,年检疫牲畜60万头(只),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 畜种改良在巩固中不断发展,已达到年猪改良4万头,绵羊改良25万只,牛改良2万头的水平。1997年有存栏细毛、半细毛及改良羊42.01万只,占绵羊总数的35.96%,良种及改良牛存栏4.79万头,占牛存栏的15.2%,良种鸡占总数的60%以上。年人工授配母猪4万头,生产良种仔猪48万头。进入90年代以后,重点推广了塑料暖棚(舍)畜禽饲养技术,肉牛、羊快速配套育肥技术,农作物秸秆微贮氨化利用及农区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技术,恒温机械孵化技术,人工授配母猪等适用技术。畜牧业科技贡献份额达到34%。 ☚ (二)林果业 (四)渔业 ☛
(三)畜牧业 (三)畜牧业畜牧业是海西州的主体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全州各类牲畜存栏47.8万头(只),州内家畜品种单一,仅有藏系羊、蒙古羊、柴达木山羊、牦牛、黄牛、柴达木马和骆驼。新中国成立后,本着“注重发展牲畜头数,加快提高牲畜质量”的宗旨,加强畜牧业生产,狠抓畜种改良,使家畜品种增加到10余种,畜群结构趋于合理,畜种质量提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策为畜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畜牧业发展速度加快,截止1997年基本建立健全了州、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累计建成围栏25.30万公顷,畜棚13.08万平方米,人工种草1.97万公顷,改良草场8.71万公顷,灭鼠治虫27.4万公顷,建成围栏草场,暖棚养畜“四配套”821户。大型、烈性传染病得到了控制和消灭。全州各类牲畜年末存栏215.17万头(只),奶产量5 812.20吨,肉产量11 899.55吨,蛋产量60.41吨,羊毛产量2085.60吨,绒产量170.55吨,牧业产值11 048.27万元。由于受自然环境影响,海西州畜牧业生产条件差,水平低,发展不稳定,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 (二)林业 (四)水产业 ☛
(三)畜牧业 (三)畜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 海北州畜牧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 牲畜由1949年的80.88万头增长到1997年的252.75万头, 增长了2.13倍, 其中羊190万只, 牛3万多只。 1980年以前, 海北畜牧业长期处于起落不稳之中, 1953—1979年26年中曾有六次大的减产, 共损亡各类成畜130万头只以上, 总增率低、 繁活率低、 死亡率高是改革开放前海北畜牧业的突出问题。 1980—1997年18年中, 海北畜牧业连续迈出了三步大跨越。 1980—1985年为第一跨越, 畜牧业生产扭转了 “三低一高” 的局面; 1986—1991年第二步跨越, 畜牧业生产基本摆脱了起落不稳的局面; 1992—1997年为第三步跨越, 由于强化了草原基础建设, 畜牧业基本上走上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道路。 1997年牲畜总增率由1980年的19.62%发展到33.29%, 牲畜繁活率由67.52%提高到71.99%, 成畜死亡率由6.33%下降到2.5%, 商品率由10.10%提高到26.01%。 (1) 加强了以防灾抗旱基地为重点的畜牧业基础建设。 截止1997年全州累计建成围栏草场28.33万公顷, 种植一年生草1万公顷, 年畜均储草440千克,料5千克; 兴建畜用暖棚5 257幢70万平方米, 50%的牧户实现了养畜暖棚化; 修建人畜饮水管道632公里, 人畜饮水半径已实现了围栏定居种草棚圈饮水“五配套”。 18年来先后经受了四次特大雪灾和连续3年的持续干旱, 均经受了考验, 保持了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2) 由数量型畜牧业向效益型畜牧业转变。 1980年以来, 全州牲畜始终控制在252万头只左右, 但仔畜繁活、 牲畜总增和商品率逐年提高, 1997年同1980年相比, 年产仔畜由57.94万头只增加到90.45万头只, 增加了56.10%, 牲畜总增率提高13.67个百分点, 商品率提高15.92个百分点; 百亩草场产值由231.18元增加到458元, 牧业总产值增长200.2%。 (3) 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并向专业化生产迈进。海晏、 门源等地已初步形成了以半细毛、细毛为主的商品畜牧业生产基地, 改良羊突破51万只, 羊毛产量由1980年的209.9万千克提高到1997年的293.65万千克; 刚察、 祁连等地形成了以藏系毛为主的商品畜牧业生产基地。 同时, 各地坚持贯彻发展羊、控制牛、压缩马的畜种结构调整原则, 大力提高生产母畜比例, 羊、 牛、 马的比例达到了79.70%、18%、 2.90%, 母畜比例达到49.71%, 其中羊的比例达到53.22%。 (4)基本形成了以牧民自筹为主, 国家投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1985年以前, 草原基本建设以国家投资为主。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牧民生活、生产条件的提高,牧民投资投劳建设草原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从80年代中期开始,牧民投入逐年增加,1990年以来,全州累计投资草原建设资金达8 677.6万元,其中牧民投资5 697.9万元,占总投资的65.6%以上。 ☚ (二)林业 (四)乡镇企业 ☛
(三)畜牧业 (三)畜牧业坚持“立草为业、调整结构、提高总增、增加商品”的方针,实施“84381”工程,保持了畜牧业生产发展的较好水平,效益有了提高。1997年,全州共繁殖各类牲畜138.19万头(只),育活仔畜120.22万头(只),育活率86.99%;总增牲畜112.07万头(只),总增率33.62%;出栏牲畜119.26万头(只),出栏率35.88%;年末牲畜存栏329.25万头(只)。畜牧业总产值(现行价)41 663.61万元,比1978年5261.0万元增长了6.9倍,年均递增10.9%。 ☚ (二)林业 (四)水产业 ☛
(三)畜牧业 (三)畜牧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黄南州坚持 “立草为业, 调整结构, 提高总增, 增加商品” 的方针, 深化牧区改革, 增加投入, 努力改变畜牧业生产条件, 到1997年建成围栏草场15.06万公顷, 畜棚20多万平方米, 年种草0.67万公顷。 全州已有10 005户牧民实现了定居, 占总牧户的70.43%,修建 “四配套” 的牧户占总牧户的25.5%, 提高了抗灾保畜的能力和畜牧业生产水平。 1997年, 黄南州各类牲畜存栏209.19万头 (只), 年内育活仔畜72.04万头 (只), 仔畜繁活率为74.46%, 出栏牲畜65.08万头 (只), 出栏率为31.65%; 总增草食畜65.73万头(只), 总增率为31.96%; 出售各类牲畜52万头(只), 商品率为25.29%; 死亡成畜5.38万头 (只),成畜死亡率为2.62%。 围栏草场面积476.5万公顷,人工种草面积59.7万公顷, 建设畜棚9 349间,133 219平方米, 畜圈15 937个。 1997年全州奶类产量达25 398.02吨, 羊毛产量901.37吨, 山羊绒870.71吨、 牛毛绒3.25吨, 猪牛羊肉总产量达18646.9吨。 为加快畜牧业发展, 黄南州从 “九五” 开始, 不断完善 “一包四定五统一” 的生产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 加快牧区畜产品市场和小集镇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 加大 “南繁北育”工程建设, 加快草原 “四配套” 建设步伐, 力争2010年全州牧户实现“四配套”;农区重点推广家畜改良技术、塑料暖棚养猪技术、牛羊快速育肥技术、秸秆氨化养畜技术等,逐步实施“牧区两县开发示范工程项目”。进一步强化经营管理,合理调整结构,畜群结构调整上提高生产母畜比例为重点,力争到2010年母畜比例突破60%。畜种结构上坚持实行“发展羊、稳定牛、限制马”的方针,依据资源优势,发展商品性生产基地,建立河南县肉毛生产基地,泽库县毛肉生产基地和北部两县转场育肥基地和绒山羊基地。 ☚ (二)林业 (四)乡镇企业 ☛ 000269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