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畜牧兽医
新中国成立后, 各级人民政府对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十分重视。早在50年代就开始有计划地引进大批优良种畜, 在广大农村广泛开展以马匹改良为重点的新技术推广工作。70年代以后,家畜改良转为以改良牛种为重点, 全面开展了牛、羊、猪、马和家禽改良。在推广繁殖技术上主要有:
1.人工授精。
(1) 马的人工授精。新中国成立前仅仅是试验,数量很少, 受胎率很低。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在克山、双城、拜泉、依安、五常等5个县建立52处马匹人工授精点。到1954年全省有93处, 使用种公马234匹, 平均每匹种公马授精130匹, 平均受胎率达到70.7%。1959年全省共设马匹人工授精站240处, 输精点2 460处, 使用种公马389匹, 人工授精母马达14.5万匹, 占总数35.8%, 并出现了一马配双千的记录。1960年开始整顿、压缩。“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马匹人工授精从20万匹下降到6万匹左右。1978年以后, 陆续出现了配种承包专业户。到1985年全省配种专业户增至407处, 每匹种公马精液平均授精母马291匹, 总授精母马6.3万匹, 占全省可繁殖母马数的16.2%, 平均受胎率76.8%。许多马匹人工授精站、转为牛、马综合人工授精站。
(2) 羊的人工授精。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试点, 先在重点羊场铺开。每只公羊配母羊从150只提高到310只, 平均受胎率从60%, 逐步达到80%以上。据省家畜繁育指导站统计, 1982—1985年绵羊人工授精114万只, 受胎率达到80%~90%。
(3) 牛的人工授精。从1950年在红色草原牧场开始, 由奶牛人工授精逐步发展到黄牛, 受胎率从20%逐步提高到80%。
(4)猪的人工授精。从1958年在阿城开始, 逐步推广到全省各地, 到1978年全省有33个市县开展猪的人工授精, 授精母猪近万头。1983年有部分县实行统一供精, 如绥化、克东、克山、拜泉、依安5个市县, 下设授精点207处, 受配母猪近6万头, 受胎率达85%。另处, 鸡的人工授精从1979年开始在大中城市推广。
2.冷冻精液。1971年开始引进肉牛冷精改良黄牛。1974年成立了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 饲养优良种公牛, 生产冷冻精液和液氮, 负责全省的冷冻精液的推广工作。经过试点、推广, 到1980年, 冷冻精液在全省基本推开。1985年全省冷冻精液配种母牛达到283 612头, 比1980年110 143头增长1.5倍,受胎率达80%以上。以后各年冷冻精液配种母牛均在30万头以上。绵羊冷冻精液配种从1979年开始,猪的冷冻精液配种1977年试验成功。但是, 每年配种数量不多。
3.胚胎移植。1976年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试验成功, 移植胚胎50只受体母羊, 有18只母羊产羔19只, 成功率为36%。1982年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与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合作, 移植黑白花奶牛3头,次年产犊1头。1985年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从美国万寿国际有限公司引进冷冻胚胎107个, 为100头黑白花奶牛, 7头黄牛移植, 合计移植107头, 妊娠28头,平均成功率为26.2%。还有齐齐哈尔市铁丰牧场、勃利种牛场、安达市等单位试验牛胚胎移植, 均获得较好效果。但由于成本高, 在生产中未大面积推开。
4.家禽孵化。广大农村传统的方法是应用母鸡抱窝进行繁殖。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推广火炕孵化,较好的地方平均孵化率超过80%。林甸县红旗公社鸡场1980年用火炕孵化5.9万个蛋, 平均孵化率为83.3%。还有些地方推广煤油灯加热孵化法和电褥子加热孵化法以及水暖孵化法等, 均取得很好的效果。50年代以后在大中城市普遍采用电机孵化法。机械翻蛋, 自动控温, 一台孵化器可装蛋万个以上, 平均孵化率达85%。近年来大规模养鸡, 城乡普遍推行电机孵化法, 深受生产者的欢迎。
5.基础建设。
(1) 草原建设。1979年以来, 确定了 “全面管、重点建、合理用” 的草原治理建设方针。国家和地方每年投资改良建设草原, 在草原治理上, 主要是: 草原治水、草原治沙、草原治碱、草原灭蝗; 在草原改良上, 主要采取: 浅翻轻耙、松土补播、施肥灌溉、改良沼泽化草场; 在建设人工草场上, 主要是: 人工栽培牧草、飞机播种牧草、草场围栏、建设丰产草场等, 人工草场公顷产草量达到3 576公斤, 比天然草场提高2倍多。到1985年, 全省累计草原建设面积达40.7万公顷, 草原综合治理后, 产草量增加2~4倍。随着种植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 草原经营体制也进行改革, 采取以专业户承包、养畜户承包、联产户承包、开发性承包等方法,把草原承包到户, 落实固定草场使用权、经营权, 依法缴纳草原管理费, 激发了承包者对草原建设积极性, 1985—1990年养畜户共投资1 000多万元, 建设改良草场6.67万公顷。根据省委省政府对草原承包开发要求, 把承包开发试点由青岗一个县扩大到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富裕县。到1995年,3个试点县共承包开发草原14.3万公顷, 全省累计承包开发草原139.4万公顷。
(2)青贮、氨化。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 漫长冬季没有青绿饲料喂家畜。从50年代起, 开始推广青贮饲料喂奶牛。到60~70年代, 各大国营畜牧场普遍推广了青贮玉米。但在广大农村没有推开。随着农户养奶牛的发展, 到80年代末期, 青贮饲料在各地普遍推开, 年贮存量在20亿公斤左右。为了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喂牛, 近年来, 在重点市县开始应用氨化玉米秸秆喂牛, 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特别是喂育肥牛应用的较多。
(3) 配合饲料。自 1976年以来, 由粮食部门、畜牧部门、乡镇企业、国营农场等系统, 分别兴办饲料加工企业。1995年全省已建立饲料加工厂500多处, 形成了以国营饲料加工企业为骨干, 以畜牧、乡镇企业为网络, 大中小相结合, 多种经济成分经营的饲料加工业。按畜禽饲养标准, 生产各类畜禽的配合饲料, 各类饲料添加剂、氨基酸添加剂和非营养性添加剂, 保证了各类畜禽营养需要。
6.疫病防治。新中国成立后, 根据全省畜禽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的危害情况, 确定“预防为主” 的防治方针, 颁发各种畜禽疫病防治规程和兽医管理等一系列办法, 推行防疫、检疫、诊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在农村广泛开展群防群治活动, 经过30多年兽医防治技术的推广, 牛瘟、牛肺疫两种传染病基本消灭; 猪瘟、猪肺疫、炭疽、马传贫、结核病、布氏杆菌病、鸡瘟、鸡霍乱、狂犬病、羊痘等20多种畜禽传染病和畜禽寄生虫病达到控制; 普通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减少, 保证了各类畜禽健康发展。
(1) 牛瘟。1947—1948年发生牛瘟2 297头, 死亡1 149头, 死亡率50%。1949年开展消灭牛瘟的群众性防疫活动, 推广牛瘟兔化毒疫苗和兔化毒牛、羊血反应苗, 在疫区注射牛1 709万头, 1950年增加到45.36万头, 疫情减少。1952—1953年, 连续2年注射牛28.29万头, 此后没有再发生牛瘟。
(2) 牛肺疫。1949年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发生病牛20头, 死亡18头。1951年安达、肇东、杜尔伯特3县也有发生。1952年在疫区用牛肺疫苗注射牛1 066头。1954年全省检疫2.19万头, 检出阳性反应1 777头, 死亡和处杀1 553头。1955年检疫2.13万头, 检出阳性牛2 594头。1957年又注射牛肺疫苗1.67万头, 对检出的病牛采取封锁、隔离、消毒、处杀病牛等措施, 到1959年先后处杀和死亡病牛737头, 疫情没有扩大蔓延。尔后, 对疫区病牛连续3年注射牛肺疫兔化弱毒疫苗39.5万头, 消灭了牛肺疫。1960年以后临床再未发现牛肺疫病牛。1984—1986年省兽医卫生防疫站对全省7个地区45个县145个乡镇191个村和21个牧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监测,没发现病牛。1991—1994年24个原疫区临床检查281 943头牛, 也没发现病牛。
(3) 牛结核病。沦陷时期的1938年哈尔滨市检疫奶牛135头, 阳性反应牛42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对此病实行定期检疫、隔离饲养病牛、培育健康犊牛、淘汰病牛、有计划地更新牛群, 成效比较显著。1961年检疫奶牛2.78万头, 阳性率下降到10%,特别是国营农场奶牛场,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基本上控制了牛结核病。1985年检疫奶牛9.99万头,阳性反应牛1 423头, 阳性率为1.4%。
(4) 口蹄疫。1951年和1961年两次从内蒙古自治区传入黑龙江省。传入后, 各地采取封锁疫区, 严禁牛、羊、猪及其产品、饲料用具及可能污染物品的移动, 隔离、治疗病畜, 消毒畜圈。停止家畜交易等防治措施。从1963年开始, 每年定期开展疫苗注射,建立免疫带, 控制了该病的发生。
(5) 马传染性贫血病。1954年在勃利种马场和牡江军马场的原苏联进口马中, 首次发现该病。1959年在农村马匹中发现此病, 并不断扩大蔓延。1961年调查有28个市县发生马传贫, 检疫马15万匹, 检出病马5 000多匹, 死亡3900匹。到1965年马传贫病蔓延到56个县市, 检出阳性病马1.65万匹。1976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成功马传贫弱毒疫苗, 攻破了马传贫免疫技术难关。1985年对62个县市的马匹全部进行疫苗注射。因传贫病死亡的马由1976年的11 335匹下降到1985年的208匹, 处杀病马由1976年的6 549匹下降到1985年的45匹, 基本控制了马传贫疫情。
(6) 炭疽病。1948年双城、延寿、宁安、方正、呼兰等县发生炭疽病, 死亡家畜205头。1950年以后, 对疫区和江河两岸以及低洼地区的马、牛、羊每年定期进行一次炭疽疫苗注射。严格执行消毒和毁尸措施, 建立疫情报告, 严禁死畜剥皮吃肉等防疫制度,疫情得到控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有零散发生, 但由于对疫区继续注射疫苗, 1985年后再没发生炭疽疫情。
(7) 马鼻疽。1949年双城、呼兰、克山、龙江等县采用鼻疽菌素点眼和补体结合反应方法进行检疫试点, 因开展面小, 检疫出的阳性反应马管理不严, 隔离不彻底, 马鼻疽阳性率不但没减少反而上升。1950年阳性率为9.4%, 1953年上升到12.7%。从1956年开始, 黑龙江省全面开展检疫、隔离。1957年全省检疫马81万匹, 捕杀开放性鼻疽马2 732匹。由于坚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到1981年41个市县抽检马匹15.5万匹, 阳性率下降到4.3%, 较低的牡丹江地区为0.7%。
(8) 猪瘟。清朝就有发生, 民国时期已流行。新中国成立后, 每年都注射猪瘟疫苗, 在50年代初、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因工作中的漏洞, 曾出现三次流行, 推广猪瘟免疫程序后各地仅有零散发生, 1985年全省因猪瘟死亡2.16万头, 占存栏数的0.5%。
(9)猪肺疫、猪丹毒。民国时期和东北沦陷时期, 猪肺疫、猪丹毒与猪瘟流行, 构成生猪三大病,年年不断。新中国成立后, 全省开展猪三大疫病防治工作。1959年推广应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猪肺疫菌苗、猪丹毒菌苗, 三种疫 (菌)苗同时注射, 既保证免疫质量, 又加快注射进度。从1979年开始, 每年6月增加一次猪丹毒菌苗注射, 即猪丹毒加强针, 猪的三大疫病的注射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 基本控制了猪肺疫、猪丹毒的流行。
(10) 鸡新城疫。农民称 “鸡瘟”。黑龙江地区清代末年和民国初年, 就经常发生。新中国成立后, 全省开展鸡新城疫弱毒疫苗的刺种工作。1950年全省刺种鸡达44.6万只, 1953年增到50.2万只, 1959年达到68.8万只, 控制了鸡新城疫的大面积发生。此后, 全省坚持每年春、秋两次鸡新城疫苗刺种, 每年保持刺种1 000万只, 刺种密度在80%以上。1981年注射鸡达到4 000多万只, 雏鸡滴鼻1 600多万只,发病率为0.7%。1982—1985年在全省范围内, 应用鸡Ⅰ系苗和鸡Ⅳ系苗连续注射, 基本控制了鸡新城疫的暴发流行。
(11) 布氏杆菌病。黑龙江省分牛、羊、猪三个型, 以羊发生的比例较大。据考证, 此病于1911年前后传入黑龙江地区。1954年肇东、龙江、景星等县发现羊只大批流产, 经流行病学和血清学检查, 确诊为布氏杆菌病。1958年波及到28个市县, 阳性检出率为8.8%。1977年全省有64个县市发病。1978年后, 全面贯彻检疫、隔离、处杀、免疫等综合防治措施, 羊群每年只检羔羊, 扑杀病羊, 健康羊和成羊注射菌苗, 连续注射3年后, 停1~2年。1983年有70个市县开展检疫, 共检疫羊40.48万只, 阳性率下降到0.9%; 检疫犊牛1.75万头, 阳性率为0.5%, 基本上控制了该病的发生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