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畜牧业技术研究
畜牧业是河南省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据统计,1980—1995年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研究成果228项,其中有5项获国家级奖励,“河南省黄淮地区氨化秸秆质量评定及黄牛喂饲试验研究”,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的高度评价,被授予世界自然科学奖。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显著地提高了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有效地促进了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1.畜牧业种质资源研究。1959—1960年,由河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组织,进行了河南省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调查,编写出版了《河南省畜禽良种介绍》。当时确定全省重点保存、改良、推广的地方优良畜禽良种22个。1963年建立了南阳黄牛选育区、泌阳驴选育区,1977年兴建了固始鸡、正阳三黄鸡原种场等地方品种畜禽养殖场。利用畜禽资源,在80年代初选育出肉脂兼用型泛农花猪,肉蛋兼用型郑州红鸡等。1983—1984年,进行了河南省配合饲料资源调查,查清全省12大类饲料的品种、分布、数量、用途和营养成份。
2.畜禽品种选育与杂交改良技术研究。50年代初期开始,河南省畜牧科技人员针对多数地方畜禽品种生长发育缓慢,生产力低下,严重阻碍畜牧业发展的问题,在进行畜禽品种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相继开展了品种选育和杂交改良,以及人工授精等配种繁殖技术的研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培育出了一大批生产性能优越,深受农民欢迎的畜禽良种,对促进全省畜牧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0—70年代,河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河南农学院、百泉农专、河南省畜牧局等分别与一些地、县畜牧科技部门协作,通过建立选育区和繁育体系,应用有效的育种技术,进行选种选配,开展育种试验研究,选育出了南阳黄牛、郏县红牛、河南黑白花奶牛、河南轻挽马、泌阳驴、淮南猪、泛农花猪、河南大尾寒羊、槐山羊、固始鸡、中原白鸡、中原黑鸡等一大批优良畜禽品种。同时,全省各地还相继引进良种,开展了肉牛、水牛、奶牛、瘦肉型猪、绵羊、山羊及奶山羊的杂交改良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河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于1979—1982年对平原黄牛进行杂交改良研究,杂交牛的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杂交后代的主要体尺指标、绝对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均优于当地黄牛。经省内35县111个乡推广应用,出口牛1万多头,平均体重418公斤,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8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畜牧业向市场化、商品化发展的需要,全省各地又重点开展了以提高商品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及出口创汇为目标的育种及其配套技术研究。主要研究项目有: “建立洛阳商品牛基地繁育体系及配套技术研究”、“利用杂交提高商品猪瘦肉率研究”、“供港活猪生产繁育体系研究”、“河南省小尾寒羊商品基地建设及选育配套技术研究”、“豫农白猪I系选育研究”、“郑州红鸡的培育及推广应用”、“优质黄羽肉鸡速育技术研究”等。由河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河南省瘦肉猪生产配套技术研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对瘦肉型猪改良及其配套技术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全面系统的研究,1985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围绕杂交组合、饲料饲养、人工授精和疫病防治四个方面完成了生产配套技术研究。其提供的商品猪瘦肉率达50.1%~59.7%,配套技术应用价值高,经组织全省8地市10县示范推广,效益显著,1989年出栏商品瘦肉猪89万头,经济效益达4 331万元。
在育种中,为了提高母畜的受配率和受胎率,加快繁殖和杂交改良进程,全省科研人员开展了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母牛同期发情及胚胎移植等项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均取得了理想效果。河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还于1995年承担国家科委课题,开展了“南阳黄牛体外受精及其核移技术研究”,并已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3.饲料利用及饲养技术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对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畜禽科学饲养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在作物秸秆的青贮、碱化、氨化,棉、菜籽饼粕的脱毒,饲料添加剂和配方饲料及畜禽集约化饲养等项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
50年代,河南省开始推广应用玉米秸秆青贮和麦秸碱化技术。作物秸秆经青贮、碱化处理后,可大大提高其适口性和营养价值。60年代以后,青贮科种类不断扩大,青贮、碱化技术不断研究改进。1985年周口地区畜牧局等为了提高麦秸的利用率和营养价值,进行了氨化麦秸喂牛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该项研究以尿素为氨源处理小麦秸秆,作为黄牛唯一粗饲料。结果表明,氨化后麦秸粗蛋白含量达9.88%,比普通麦秸高1.7倍,且质地松软,适口性强,采食量增加20.14%,消化率提高511克,较对照组多214.8克,日增重提高一倍,每公斤增重仅需精料1.4公斤。他们完成的“河南省黄淮地区氨化秸秆质量评定及黄牛喂饲试验研究”,于1991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农业部定为“八五”和“九五”期间重点推广的科技成果。该项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粗饲料消化营养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为了表彰其对世界动物营养学领域的重大贡献,1995年世界自然科学家协会和联合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联合授予世界自然科学奖。
河南省蛋白质饲料资源较为丰富,但长期以来利用率较低。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资源潜力,全省先后开展了“棉籽饼做猪、鸡饲料的研究”、“双低菜籽饼饲养畜禽试验研究与推广”、“粉浆蛋白粉饲喂畜禽试验研究”、“啤酒糟在鸡饲料中的应用”、“提高蛋白质饲料营养效价的研究”等。河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郑州粮食学院等还针对棉、菜籽饼的毒素问题,进行了脱毒饲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猪、鸡日粮中加入一定量的经脱毒工艺处理的棉、菜籽饼,可获得满意的日增重及饲料报酬,无不良反应。可代替部分豆饼,配制蛋白混合饲料。
80年代以后,饲料添加剂及配方饲料的研究,在河南省日益受到重视。研究项目主要有:“河南省区域性饲料添加剂研究”、“猪、鸡微量元素添加剂研究”、“天然矿物饲料添加剂研究”、“中药复方营养添加剂筛选试验”、“猪、鸡复合饲料添加剂研制”、“猪、鸡高效浓缩饲料系列配方研究”、“猪饲料配方研究与推广”、“全价颗粒饲料技术的开发研究”等。河南农业大学于1983—1988年研制开发了包括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抗菌剂、抗氧化剂及增效物等猪、鸡复合饲料添加剂系列产品,经全国10个省区和省内25个饲养场使用,生长育肥猪全期(20~100公斤)平均日增重565~725克,比不用添加剂增加90~243克,每公斤增重耗料3.17~3.86公斤,节省0.16~0.94公斤。蛋鸡比对照年产蛋量每只增加1.3~3公斤,省料14%~16%,投入产出比为1:4。
对畜禽饲养技术的研究,河南省主要开展了“河南省科学养猪法研究与推广”、“优化养猪的综合技术研究”、“黑白花奶牛饲养技术的研究”、“奶牛高产低耗技术研究”、“提高杂交牛出栏率的研究”、“农村户养蛋鸡高产技术开发研究”等。由河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完成的“河南省畜禽集约化饲养技术研究”,根据猪、鸡、牛不同生育阶段,不同类型,提出适宜的饲料配方,采取猪、鸡四阶段饲养工艺及牛二阶段育肥工艺的科学饲养方法,并完善配套技术和生产管理体系建设,从而提高了饲养业生产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畜禽疫病防治技术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郑州兽医生物药厂、河南省畜牧兽医工作站、河南省农科院及河南农业大学等,以危害严重的畜禽主要传染病、寄生虫病及中毒病的防治为重点,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检疫诊断、疫(菌)苗研制及综合防治措施的研究与应用。对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保证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河南省畜禽疫病调查”、“气肿疽甲醛疫苗的研制”、“牛肺疫弱毒苗区域安全试验”、“马传染性贫血病的检疫及弱毒疫苗免疫注射的推广应用”、“河南省控制农区布病流行系列措施的研究与效果”、“猪乙型5号病AEI兔毒灭活苗研究”、“用免疫酶技术诊断猪瘟在我省的推广”、“鸡新城疫、支气管炎、法氏囊病三联细胞弱毒培育及免疫原性研究”、“鸡新城疫与霍乱的联合疫及监测研究”、“河南省家兔波氏杆菌病流行病学调查诊断”、“兔出败油乳剂甲醛菌苗的试验研究”、“鸡大肠杆菌病综合防治研究”、“规模化养鸡场主要疫病防治研究”、“河南省牛羊寄生蠕虫防治推广试验研究”及“河南省畜禽中毒病防治研究”等。由河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猪旋毛虫病诊断防治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研究提供的检测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阳性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达95%以上,且简便快速,成本低廉,便于工厂化生产。其制定的“以防为主,以检促防,以治灭原,控、防、治、管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应用价值高,效益显著。该成果在河南、湖北等省区推广,出口活猪90多万头,创外汇5 000多万美元。此外,在马属动物肠阻塞、牛前胃疾病等普通病的防治上,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
在中兽医学方面,自60年代开始,全省各地相继开展了“中兽医舌诊”、“中兽医药物十八反验证及应用”、“应用针灸及中草药治疗家畜腰、四肢病”等多项研究。河南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在对河南省中兽医遗产及经验的发掘整理上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先后校勘、整理出清代名兽医传世遗作《牛马捷径》、《调治牛马病良方》及当代名老中兽医诊疗经验共20篇(本),累计22万多字。
近年来,河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在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研究领域,开设了“单克隆抗体技术在猪旋毛虫病防治上的应用”、“猪旋毛虫基因重组抗原研究”、“鸡新城疫病毒F蛋白疫苗的研制”及“畜禽免疫细胞表面分子的研究”等项课题,部分研究项目已完成并获得重大成果奖。该所新近开发研制的鸡用高抗助长剂系列产品,集防病、治病、促生长于一体,成为生物制品中的一个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