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畜牧业生产结构
广东畜牧业生产长期以来,处于一种自给半自给生产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8年以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0多年,畜牧业生产结构单一,资源利用不合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调整了生产关系,畜牧业经过经营体制,放开价格,鼓励多种形式发展牧业等的改革,畜牧业生产结构才发生了很大地变化。
1.所有制结构。1992年按全省畜禽饲养量计算,农民家庭饲养量占70%,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饲养量分别占15%和10%,独资、合资企业饲养量占5%。大型的饲养企业和加工销售企业国有的占主导地位,每年出栏瘦肉型猪500头以上的工厂化企业有256家,年出栏肉猪94.68万头,其中国有的和集体的企业占184家,年出栏肉猪88.48万头,分别占88.5%和5%。农民家庭的饲养规模也逐步扩大,出现了一批畜牧专业户和兼营大户。1992年全省有畜牧专业户16万户,其中养猪专业户5. 68万户,家禽专业户8. 45万户,平均规模年出栏肉猪71. 3头和禽2 960只。兼营大户是那些承包耕地、山地、果园、池塘等经营的农户,进行粮牧、果牧、林牧、经牧综合经营的家庭式小农场,其畜禽饲养规模比专业户略小,而比普通农户大得多,一般年出栏生猪几十头或家禽几千只,且具有良好的生态循环和经济效益的互补作用。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推动畜牧经济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迈进。
2.畜禽品种结构。其特点一是猪禽与草食动物并重,猪与禽并重,禽类和草食动物加速增长。1978年肉类产量中,猪、草食动物、禽类占的比例是84.1%:0. 6%:15. 3%; 1992年调整为67. 7%:2. 7%: 29. 6%;其增长速度草食动物为4. 5倍,禽类9倍,猪1. 7倍。猪在畜牧业生产中仍占主导地位。二是品种多样化,优质化。1978年以来,广东饲养的畜禽品种逐渐丰富,猪、牛、羊、禽等畜种,各有几个,十几个不同的品种,那些生长慢,产肉少,报酬低的品种被生长快、产肉多、报酬高、市场销路好的优质品种所代替。上市的商品猪禽,二元、三元杂交猪占上市总量的95%以上,优质禽占上市禽类总量的80%以上。三是以商品生产为主,1978—1992年,畜牧业商品产值从6.98亿元上升到139.47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增长20倍,占畜牧业产值的份额由43.7%上升为79.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