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儿隐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儿隐疹 小儿隐疹隐疹,又名隐轸、瘾疹。因其疹块时隐时现,故名。又因其皮损成片而瘙痒,遇风易发,故又有风斑、风瘙隐疹、风㾦㿔之称。 即荨麻疹。 隐疹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肌肤虚而内蕴湿热,复感风寒,郁于肤腠而成;或因胃肠实热,复为风邪所袭,使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而发。《诸病源候论·风瘙隐疹生疮候》:“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拆,则起隐疹”,《风㾦㿔候》:“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㾦㿔”。 隐疹亦与身体素质有关,如吃鱼、虾、蟹等食物过敏,也可诱发。肠道有寄生虫者可引起发病。隐疹常突然发生而又很快消退,一日内可反复数次,不留痕迹。隐疹发生时自觉剧烈瘙痒,部分病儿可伴有发热恶寒。如发生在肠胃可有恶心、呕吐、腹痛、便秘或泄泻;发于咽喉,可有呼吸困难。由于隐疹大小不等,有鲜红色或瓷白色,故临床有赤轸和白轸的分别。《备急千金要方》:“赤轸热时即发,冷即止;白轸天阴冷即发”。赤轸: 即风热隐疹,由风邪与蕴热相搏而成。其症隐疹色鲜红,灼热瘙痒,舌质深红,指纹色紫,脉象浮数。治宜散风清热,用银翘散加蝉蜕、生地黄、赤芍药;或用消风散加银花、菊花。若风热之邪,内搏肠胃,外结肌肤,其症发热,痒甚,腹痛便秘,小便赤涩,口渴舌干,苔黄厚,脉实,治宜祛风解表,通腑泻热,用防风通圣散或凉膈散加蝉蜕、僵蚕。白轸: 即风寒隐疹,由风邪与寒湿搏结于肌肤而成。其症隐疹色白,恶寒极痒,得天阴雨冷则剧,出风中亦剧,得晴暖则疹缓解,着衣身暖亦瘥,舌苔白薄,指纹淡红,脉象浮紧,治宜祛风散寒,用麻黄汤合桂枝汤加川芎、当归、荆芥。若隐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神疲身弱,舌淡,脉弱,多属气血两虚,治宜养血祛风,益气固表,用异功散合当归补血汤加荆芥、防风、川芎、全蝎。便秘者,用小胡麻、何首乌、威灵仙、石菖蒲、苦参、甘草煎服。肠道有寄生虫者,可在上述证治的基础上,酌加使君子、雷丸、槟榔、苦楝根皮以驱虫。隐疹外治可用苦参、黄柏、大枫子、蛇蜕、蛇床子、白芷、苍耳子、花椒煎水熏洗。亦可针刺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内庭。 ☚ 小儿疿疮 小儿鳞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