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歌
由于安徽的自然环境和各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语言等差异,安徽民歌除具有一般的鲜明的地方特色之外,大致分为五个色彩区:大别山区(包括六安地区、安庆市),山歌高亢嘹亮,小调婉转悠扬,如《郎在高山唱山歌》、《田埂小路》等;巢湖民歌,以优美、华丽、辽阔为其特色,如《一支秧歌一趟秧》、《四季花》等;凤阳民歌,则以“三花”(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闻名中外,她炽热抒情,载歌载舞,如《凤阳歌》、《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等;皖南民歌(包括宣城地区、黄山市),多具细腻甜美,朴实典雅的特点,如《牧牛花鼓》、《一把小伞亮铮铮》等;皖北民歌(包括阜阳、宿县两地区),又以粗犷、幽默、风趣、明快著称,如《进花园》、《摘石榴》等。
安徽民歌,体裁多样,有山歌、秧歌、船歌、渔歌、茶歌、灯歌、门歌、风俗歌和小调、劳动号子等等。题材丰富,有劳动歌、爱情歌、哭嫁歌、诉苦歌、讽刺歌、山水歌、花鸟歌,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民歌等等。这大量的民歌,除了在人民中广泛传唱之外,她还与安徽地方小戏、民间舞蹈结下了血肉相连的不解之缘。像黄梅戏《打猪草》、《闹花灯》、《花桥汲水》,庐剧《打芦花》、《观画》,泗州戏《拾棉花》,花鼓灯剧《摸花轿》等,无不是从当地民歌中吸取营养而发展起来的。至于民间舞蹈如《十二条手巾》、《十把小扇》等,更是直接根据民歌编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