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气候资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气候资源 (一)气候资源泸州市位于北纬的中纬地带,属地球的副热带回归高压带。年平均气温17—18.2℃,年日照数1 173—1 424小时,平均年降雨量748.4—1 184.2毫米,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3 000—4 000兆焦/平方米。具有气候温暖,冬暖夏热,四季分明,雨量丰沛,温、光、雨同步等特点。但受地形影响,形成了气候的区域分异:北部丘陵为准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南部山区气候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气候之分,适宜多种作物的生长和饲养动物的繁衍,有利于发展多种产业和区域性的商品生产,特别是双季稻、荔枝、龙眼等名优水果和云贵型优质烤烟生产,成为泸州农业的三大独特优势。 ☚ 一、农业自然资源 (二)土地资源 ☛ (一)气候资源 (一)气候资源宜宾地区气候温和,光照宜人,具有春季回暖早、夏季温湿度高、秋季多绵雨、冬季霜雪少的特征,大多数作物都能利用光、热、水资源。日照总体适宜,累年平均日照1 086.8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23.9%。其中大春季节(4—6月)年均日照922.9小时,占全年的75.7%,占可照时数的29.2%;小春季节(11—3月)平均日照263.9小时,占全年的24.3%,占可照时数的15.7%。虽然全区太阳辐射总量小, 是全省乃至全国的低日照区, 但大多植物生长季节较集中, 且这段时间雨热资源丰富, 光、热、水组合协调, 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以目前农作物生产水平看,仅利用太阳辐射光的1%—3%。全区无霜期长达344—359天,各县、市全年大于0℃积温有6 275—6 655℃,大于或等于10℃积温有2 437—5 956℃,大于或等于15℃积温有4 524—5 069℃;稳定通过10℃的初终期长达264—281天,稳定通过15℃初终期长达200—217天。平坝、丘陵和低山区域又具有不同生态型的农作物一年二熟或二年五熟,甚至一年三熟的热量条件。不同类型的温带作物、亚热带作物和部分非典型热带作物均能生长并获得较好的产量。由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资源有效性较高,四季均宜农、林及多种经济作物生长,有利于发展多种水、陆养殖业。该区雨量大部分集中在各类作物生长旺盛的夏季,雨热同季,年降水量大部分县、市超过1 000毫米,空气潮湿。但降水时空变化大,多雨年降雨量达1 600毫米,少雨年降雨量则只有700-800毫米。降雨量年内季节分配差异大,其中春季占全年的20%左右,夏季占50%左右。由于季风气候各年强弱变化不同,本区也常伴有灾害天气发生。农业气候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大风、寒(冷)害、低温阴雨和秋绵雨、冰雹等。 ☚ 一、农业资源 (二)土地资源 ☛ (一)气候资源 (一)气候资源南充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川盆地气候特点。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孟加拉湾潮湿气候影响,冬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冷空气影响,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光照适宜。年平均气温15.8—17.7℃,年积温5 401—5 680℃,年降雨量956—1 100毫米左右,无霜期285—328天。具有明显的光、热、水自然资源优势,适于农作物生长。南充地区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尤以旱灾对农业威胁最大。春旱、夏旱、伏旱出现频率分别为64%、40%和72%;秋霪出现频率为65%。 ☚ 一、农业资源 (二)耕地资源 ☛ (一)气候资源 (一)气候资源广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无霜期一般在270—300天,桂南300—330天,南部沿海一带和右江河谷一些小气候区终年无霜,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年平均气温16—23℃,日均温>10℃,积温5 000—8 300℃,持续日数240—358天。年日照射数为1 400—2 0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达90—110千卡/平方厘米。各地年降水量在1 100—2 800毫米之间,而且雨热同季,与农作物生长期一致,极有利于农业生产。总的来说,广西光、热、水充足,适宜多熟栽培,对提高复种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十分有利。 ☚ 二、自然资源优势与制约因素 (二)动植物资源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