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失调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失调名道路遥远,早晚得回过。黄河水满过三边,圌上过。不觉水深浅。早去过,日落西下得相见。 这是一首口语化意味很浓的感人至深的民间爱情歌谣。 一千多年来,河西地区一直是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要道,战乱纷纷,几度变迁。唐朝自高宗、武后时期,吐蕃强大,经常攻扰河西一带。安史乱中,凤翔以西基本上为吐蕃占领,直到五代。实际上,从七世纪末开始,河西陇右的大部分地区,即今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就变为李唐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相互征战攻伐的地区。同时也开始了民族大融合。李唐王朝带头先后把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因而蕃汉通婚,出塞与归汉,民族融合,已成为必然的历史趋势。这首失调名便是产生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下的。通篇以男主人公的口吻,直抒胸臆,吟唱出男子汉远行,夫妻离别时的心情,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之情。 上片抒写了离别的情景。“抛我一生却,自家一身当。”小令开篇便以精练的语言道出了题旨:男主人公宁可抛舍自己的一生,独自承担起别离的痛楚和苦难,也要毅然决然地踏上归汉的道路。两句诗落地有声,颇具气势。表现了男子汉的气魄。这也正是这首小令的精彩之处。它不像以往的描写离情别绪的诗词歌谣那样大肆渲染,极尽缠绵。而是用誓言般的语句,表达主人公要一人承担离别的痛苦与不幸,减轻离别后给爱人带来的痛苦与悲伤,这种爱情表达方式在效果上要远远超出委婉缠绵之辞。 尽管主人公有着“一身当”的良好愿望,但现实是:他的妻子依然要面对离别的残酷。于是主人公不得不对妻子说: “归汉路,千万忆君。若在生之时,不谓人死,卿卿忆著。”这是主人公对妻子的殷切的叮咛。既然义无反顾地踏上归汉的道路,他惟恐妻子难以忍受离别之苦,相思之痛,因为在当时战乱频仍的时期里,一切都可能发生,这种生离带来的会不会是死别呢?难以预料。所以主人公嘱咐妻子一定要充满希望地活着。“千万忆君”与“卿卿忆著”都是叮咛之辞,反复强调,有不放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对妻子的深挚情感。而 “卿卿忆著”紧随 “若在生之时,不谓人死”之后,尤其给人一种语重心长,娓娓道来之感,使人如身临其境,亲耳聆听一般。这里的 “忆”意义上更接近于 “记”。“著”通 “着”。“卿卿忆著”大意是 “你可要牢牢记着啊!” “眼中泪落千行”这是主人公爱之至深感情的自然表现和渲泄。主人公将千言万语凝注在深情叮咛的泪眼中,暗示了他对妻子的无限留恋与牵挂,对别离的伤感与惆怅,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苏轼 《江城子·记梦》) 等抒情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片是主人公设想踏上归汉路之后的感受,进一步抒发了他对妻子的恋情,并以此来安慰伤心的妻子。 “道路遥远,早晚得回过。”于平常语寄深情:不管路途多么遥远,我也一定能回来与你团聚。“黄河水满过三边,圌上过。不觉水深浅”,意义较晦涩,大意说,在黄河水满时过三边地区,由于主人公沉浸在离情别绪之中,船行驶在滔滔黄河之上,竟未觉出水的深浅。这里虽未直接抒写他对爱妻的缠绵情愫,但却以情境的描写溢于言表。圌,音(chuan)船,当是同音假借。 “早去过,日落西下得相见。”这里的“早去过”与前句“得回过”相呼应。是主公一种感情的延伸: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也不会变心,也一定会早日回家与妻子团聚。他们的分别不仅仅是从“早”到“日落”这么短短的时间,这样写不过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盼望早日团聚的急切心情罢了。 这首小令虽然语言通俗平白,遣词造句不加雕琢,但却信手信口,以平常语道平常事,把主人公与妻子话别的谆谆叮咛写得动人心弦。在他不得不辞亲远行之中,我们读出了他的男子汉的坚定气魄; 从他依依惜别的泪眼中,我们读出了他对妻子的一片痴情。 失调名这是一首女子规劝丈夫出外不要械斗的民歌。大约产生于中晚唐时期。全首七言六句,生动反映出一位女子对自己心上人的关心。她的心上人就要出外远行了,在那频频发生战乱的年代里,外出很容易遭到祸患,这怎能不令人担心呢?正是出于这种担心,她才在离别前谆谆告诫心上人:路上千万要多加小心,“慎莫逢贼兵”。值得注意的是“慎莫”二字,在语义上直贯后文,以后四句的前面皆可加此二字,因此也都成为女子规劝男人的语言。这样理解,全词意义方顺畅,否则,当别是一番意思。一个“慎”字,道出了女子细微的心理活动。因为男儿在外如果遇上了贼兵,就必然发生械斗,而械斗的结果是惨烈的。在她的想象中,双方摆开了阵势,争斗就开始了:各种兵器,长剑短刀,三棱凿子两股叉都挥舞起来,你砍我杀,纵戳横扎,格斗异常激烈,就像禽鸟争斗一样,两败俱伤,身残羽落。正因为如此,这位女子才由衷地嘱咐心上人:在外遇事要婉转委曲,尽量避免冲突,切莫像禽中的鸦鹊那样,动不动就争斗起来。 词中流露出的感情真挚而纯厚,说是嘱咐劝止,莫如说是虔诚祈祷。作为深深爱着心上人的善良女子,她必然衷心地祝愿出行在外的心上人一路平安,不要遇到贼兵;遇到贼兵也不要与之争斗拼命,但这只是她的美好愿望。而心上人能否出外遇上贼兵,并非由她的主观愿望所能决定。所以她的规劝并不一定会有实际效果,但词中流露出的感情却是十分真实的。 这首民间曲辞,自然淳朴,没有矫揉造作之感。语言生动通俗、平白易懂,读起来流畅顺口,与其表现的纯真感情和谐统一。 附带说明一点,本词在内容上尚有可疑之处,从 “径前行”、“便该斗”等语气来看,很有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味道,好像在鼓励丈夫敢行敢斗。而且许多蕃女都具有果断勇敢的性格,这从其他几首《失调名》中亦可看出。但末尾一句则难以诠释,“相隈莫效鸦鹊争”,“限”义为依,唐俗文内又有败坏之义。此处解作二义皆可通。如作“依”解,则是说,相互依偎不要像鸦鹊那样争斗。如作 “败坏”解,则是说,切不要像鸦鹊相争那样,相互争斗两败俱伤。总之,都是劝阻勿斗之意,若以此文倒解前文,则做出以上的解释。任半塘先生说: “辞内先云 ‘便该斗’,结又云 ‘莫争’; 既是 ‘贼兵’,焉能妥协? ‘慎莫’云云,分明怕事,已不类 ‘男儿’! ——足见全辞存在矛盾。”(《敦煌曲辞总编》下册1754页)指的正是这种情况。今姑作上解,确切的释义以俟来者。 失调名“草头霜冷”是一首双调的民间曲词。它所写的是一位归汉的蕃人的具体感受,反映了在蕃汉民族融合过程中,一个蕃人的复杂矛盾心理。在中国古代,居于中原的汉民族把九州之外称为 “蕃国”,在今天看来,实际上就是中华大地周边的少数民族。南北朝以来,中国社会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是五胡十六国到隋唐时期,民族矛盾更加纷乱。在这复杂的战乱年代,蕃汉的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是必然的:蕃人归汉、汉人归蕃的事经常发生。 全词分为两阕,上阕写的是处在“草头霜冷”般环境中的一个蕃人,感到自己已经贻误了中年,因此下决心要学习汉民族的文化礼仪,以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道路。为此,他来到汉国,并发誓不再归蕃。他的想法和行为,反映了蕃人向往接受先进的汉民族文化、改变本民族落后习俗的强烈愿望。 下阕写他归汉以后的生活。他脱却了蕃人穿的裘皮衣裤,穿上了汉人的衣服,按照汉人礼仪和生活习俗去生活。可是,这些表面上的效仿,并没有真正改变蕃人的民族心理素质,他没有与汉人真正融合在一起,没有习惯于汉民族的生活。他终于遗憾地感到,像他这样的人,只应回到胭脂山去放牧牛羊,去过蕃人的游牧生活,才更合适。但他却难以再回去了,所以,他满眼流泪,仰望青天,在埋怨命运对自己的戏弄,心情格外沉痛。至于他为何难以回去,则未言明,或已结婚生子,或有其他隐衷,我们也没有深加探讨的必要。 本词上下阕的形式一样,均为七三七五字句。每阕次句 ( “误中年”、“蕃汉国”)都用首句末的三个字进行反复。句式严整,语言流畅,反复辞格的运用,有力地表现了蕃人感到遗憾的心情。上下阕在内容上并非简单地并列,而是向纵深发展:上阕写在蕃,下阕写归汉;在蕃已感到误了中年,归汉后仍未改变命运,一误再误,所以才仰天长叹,痛心疾首。 民族没有优劣之分,但民族文化和习俗却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任何一个民族,在他的发展进程中,都必须实行变革。只有改变落后的民族文化和习俗,才能推进本民族的进步,哪怕这种变革是痛苦的,但也必须施行。从这种意义上说,“草头霜冷”这首歌词反映了民族文化改变中的痛楚。从更深的意义上告诉人们:民族文化改革是艰巨的。这便是本词所具有的更高的认识价值。 失调名本诗的内容很奇特,完全是一位嫁给汉人之蕃妇的口吻。味其诗意,当是这位少数民族妇女在丈夫从军远去后苦苦相思的情景。 上片中有两字不太好解, 即 “”与“挮”字, “”字 《康熙字典》未收,笔者估计当是形声字,是动词,即整理、铺垫之义。“挮”字尤为关键,任半塘先生认为: “ ‘挮’ 可能是 ‘代’,妇谓自己可以女妆,代夫从军。” ( 《敦煌歌辞总编》下册1759页) ‘挮’ 音替 (ti),本义是 “去涕泪也”,“拭也”,即擦去眼泪的意思。但细品全诗,作此解不相贯通。所以,应当释为 “替”,属同音假借。“万可”是 “宁可”的意思。这几个词语释清,全词也就容易明白了。 上片大意是说:我的丈夫已经走上战场离开了家,是战争才使我心爱的夫婿出门远征的。我真舍不得让他离开,宁可我自己备上鞍鞯代替汉人丈夫去冲阵拼杀,可是大王却不容许我们妇女穿上戎装。“大王”当是边庭将帅,是负有一方之责的军事长官。 下片意义紧承前文,她继续抒发着怨艾之情。她想:女人穿戎装上战场又有什么妨碍呢?女人武装起来更加威风,简直像神王一样,不也一样可以杀敌吗?我宁可驰骋疆场,在刀头剑刃下壮烈战死,也不愿这样孑身一人,夜夜独守空房,捱着可怕的时光。全诗抒情热烈质朴,充分表现出这位少数民族妇女刚烈果敢的性格及对和平生活的无限向往,客观上揭露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乃可刀头剑下死,夜夜不愿守空房”虽是愤激之词,却凸现出这位女子对丈夫的依恋之情,于刚毅中又表现出深沉炽热的爱心,抒情效果极佳。 从全诗意境来看,是这位征妇的内心独白,是一首情韵悠长的相思曲。与唐诗中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便可看出本诗的独特之处。诗中之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嫁给汉人的蕃妇,性格豪放粗犷,故抒情坦露直率,她竟想要替夫从军,这在唐诗中很少见到。语言通俗易懂,浅近直白,毫无曲折含蓄之处,尤能显示出带有少数民族情味的民歌特点。 附带说明一点,从本诗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察,当是一首七言诗,不应分为两片。此问题有俟详考,今姑从众说。 失调名这是一首纯用日常口语写成的民间词,反映了劳动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一心一意栽花种菜的淡泊情怀。调名已失。 上片写栽花人,栽培技艺高,花木葱笼,着实令人赏心悦目,然而却因福得祸。开一个菜园子,初具规模得几年时间。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千辛万苦去栽培新的花木,其中真有值得赏爱的,令你爱不释手,精心上意挑选了最好的一种,恭恭敬敬地像奴仆一样送给官老爷,结果反倒惹下今天的“累害”,堪爱,即可爱。保义,为奴仆殃害,犹如连累。 栽培花木如此出众,可见精于此技,潜心此道。栽花人的精力,心思都放在花木栽培上,他无暇顾及功名利禄,也无意于追求那些身外之物,他不希图得到什么额外的报偿和赏赐,只希望社会承认他的劳动成果,欣赏他栽培的花木。谁知想得到的安静平淡没有得到,不想得到的却意外地轻易得到,也是一种事与愿违吧! 至于什么 “殃害”,上片没说,卖一个关子,留待下片去说。 下片写栽花人意外获得高官显位,并没有受宠若惊,感激涕零。他反倒十分清醒,对于朝廷所赐金带牙笏视如粪土,毅然决然抛弃之,依旧栽花种菜,过自己习惯的也是热爱的普普通通生活。这表现了诗人鄙薄利禄的高洁的情怀。 诏书是皇帝所发的文书。官告是封建社会授官的告身,犹今之委任状、聘任书。这里诏书与官告实为一体。牙笏是象牙所作的笏板。封建社会大臣上朝手执笏板,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四品以上大臣的笏板为象牙所制,简称牙笏。这里所写仅表大臣身份,不记品级。金带即黄金为饰之带,封建时代天子或朝中大臣所戴。索,这里取其得义,索金带即得金带。 皇帝的诏书下来了,授高官,赐金带,一下子青云直上,飞黄腾达。靠的是什么?靠栽培花木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委以重任。一般人都会喜出望外,局外人也可能头晕目眩。然而这位栽花人却破坏了这张诏书,撕得粉碎,扔了一地,根本没有皇恩浩荡,愿效犬马之劳的反应,他还是村野之民,朴拙的装束,朴素的思想,朴实的作风。他不愿执笏板上朝听训或禀事,还继续挑粪施肥灌水,依旧干他的种菜营生。这种选择令世俗之人吃惊,让利禄之徒嗔怪,真真是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一致。他所以作如此选择,是因为他认为种花得高官是“殃害”。至于是耳闻目睹官场倾轧而心悸,还是忧患宦海沉浮而怯步,抑或压根儿就没有当官为宦的心,不得而知。没有批判,没有揭露,但这一行动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富贵荣华的彻底否定。 失调名这是一首借花咏怀的情词,写出一个内心深处苦恋自己情人的人却又不能被对方所爱那种矛盾痛苦的心情。 花儿还没有发出叶儿,女主人公的思念就与日俱增,思念爱慕之情像决堤的洪水怎么也难以控制。因此,盼望自己心中的花儿快快开放,使自己的等待不再等待、焦虑不再焦虑。 “及见花开转益悲”,本想花开能减轻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没想到,看到争奇斗艳的鲜花,自己的内心更加悲伤,花儿到一定时候成熟了,都能开放,而抒情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怀却何时能被心爱的人知晓,睹物思怀,倍感惆怅。痛定思痛,心情总难平静。 “中宵月下空流泪,肠断关山知不知。”这是发自心底的真情,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而对抒情主人公来说却为什么月圆人不圆,中宵月下,形影相伴,独自伤心落泪,试问心上的人啊,你知道吗?回答当然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词中思者的感情随着花期的变化而变化。“花未发,增所思”,说明思者早早地便进入思恋之苦的海洋中。这一启句往往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与判断,似乎随着花的开放,思者的感情也没有归宿情绪舒畅,然而恰恰相反,花开给思者带来的不是喜悦,而是由思恋转为悲伤,这是一种逆情,它是与思者内心深处的真情分不开的。花儿含苞,便有待放之日,而这可怜的思者虽然对人有无限的思恋之情,却终究不能有被人了解真情之日。这对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来说,是一种不可言状的痛苦。人与花比,人胜于花。而这位少女却羡慕那花,花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开放。虽然花没有感情,但盛开的鲜花可以被人欣赏到,它的存在似乎有了价值,而少女呢,虽然她饱含深情,却无人光顾。她有感情,却被无情地冷落,花无情,却被有情地欣赏着。从这点意义上讲,她确是比花可怜比花悲凄。 花曾被无数文人墨客赞叹过、欣赏过。有人欣赏花的鲜艳,有人慨叹花开花落。而这首词关注的是未发的花,因为这种花给人一种希望,它在期待着花开之日;而花开时,它给少女带来的是与众不同的悲苦情怀,这有异于以往的有关花的诗歌,显示出它的独到之处。 借物抒情,物中自含情,然而花情不是少女情。大自然的美景与她心中的伤痕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欣赏者无意于欣赏花的鲜美,而急于探求少女的一片思恋之苦。本是良辰美景,却没有赏心乐事,少女睹花思情,一派感伤情绪油然而生,无奈只好掩面空流泪,即使流到月在中天,流到拂晓天明,也无人知晓,词写得细腻感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