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語録
【題 解】
中庸語録作者宋廷耆(一六二三—一六八四),字俊枉,號竹溪,本貫礪山。天性仁孝,志操端雅,孝忠兩全。其學問要諦是力行,被譽為慎重、實踐、重義的士人。在矯正民俗,提倡吕氏鄉約和退溪業師的立義等方面頗有成效。本書收録於宋竹溪遺稿卷二,對天、命和性與致中和與誠的關係,對尊德性和道問學的理由,進行了説明。(宋河璟)
魯穆公元年,子思作中庸,即周威烈王之十七年也。此篇首章言中和,而次章始言中庸。然則當以中和為名命,而必以中庸,何也?曰:‘中和’之‘中’,其義雖精,然終不若‘中庸’之‘中’實兼體用矣。且庸者,平常也,則比之中和,其所該者尤廣,而於一篇之大指、精粗本末無所不盡也,此其所以不曰中和而曰中庸也。○言盡處曰章,意盡處曰句。安大規。
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虎狼之父子、蜂蟻之君臣、雎鳩之夫婦、豺獺之報本,尤可見天命之本然。○性之理人物同。○性道教三者,皆本於天。金大吕。
舉目為須,合目為臾。鑑之照物,當不照時光自常存,及其照物,不可欺以妍醜。○道不可須臾離。常存敬畏,暫時之頃,道無不在。‘戒慎不睹、恐懼不聞’,静時工夫。‘獨知’之‘知’,道無不在。‘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動時工夫。宋時光。
戒慎是保守天理,慎獨是檢防人欲。大學只言慎獨,不言戒慎,初學之士,且令於動處用功。安大中。
静無不敬,所以致中;動無不敬,所以致和,皆不出吾性之外。○存天理,未發之中,天下大本,理之所存,心之體也,存養之事;遏人欲,中節之和,天下正道,氣之所行,心之用也,省察之事。黄以坤。
此章與第三十章獨揭仲尼二字,‘仲尼曰’,仲尼之言,所言者中庸。‘仲尼祖述’以下,仲尼之行,所行者中庸。舜湯之征讓,三仁之生死,顔孟之語默不同,其同於中則一也。安謹。
論語言中庸之德,此言中庸之道,故有‘能’字。姜明哲。
舜之知,如天不可名,故曰大。顔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此章言舜,而下章言回。學者正體中庸之道,故特舉舜。此章言知之事。金德三。
九經以力行為仁,此章服膺勿失以‘守’言仁,何也?曰:守屬行,擇為知,則當以守為仁。以知為知,則當以行為仁。朴東老。
君子,遵道之君子,亦是汎説。蓋君子而未仁者。金殷世。
物有限量則可載,道無限量故莫能載。物有罅隙則可破,道無罅隙,又無形樣,故莫能破。趙得周。
重在‘為’字,下‘為’字輕。如老莊言‘道在太極〔之〕先’之類,無非高遠。問:道何嘗遠人?率性而已。鄭調。
以心求道,主愛人説。中心及人。‘行道〔之〕方,惟在忠恕。自此行之,則可至中庸之道,故曰違道不遠。’朴順一。
不言夫婦者,婦之得失繫乎夫。必如舜之事親,周公之事君為盡道。田齊成。
‘正’乃是鵠字,小而飛最疾,最難射,所以取為的。或有煩,或有逆,欲其言語有力,使學者不敢輕進之意。宋時光。
日用常行之事,道無不在,不可忽其卑近,雖高遠常自於此。‘堯舜之道,孝弟而已。’天理人倫,一以貫之。宋時端。
父母之順在於宜兄弟、樂妻孥。不過目前之事,費之小者也。金大吕。
中庸以理言,故言‘至矣乎’;鬼神以氣言,故言‘盛矣乎’。以天道鬼神,專言功用。德者,兼言性情功效。‘功用只是論發見,如寒來暑往、日往月來、春生夏長〔皆〕是(也)。’‘風雨霜露、日月晝夜,此鬼神之迹也。’理形於上,氣形於下,鬼神形於上下,故曰良能。‘性情乃鬼神之情狀’,‘“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便是功效’。陰順陽健,性也;陰施陽成,情也。安大中。
幹如木之幹,事如木之枝,幹事言事之所依立。言天地之升降、日月之盈縮、萬物之消息變化,無一非鬼神之所為。是以鬼神雖無形聲,徧體乎萬物之中,物莫能遺也。李萬柱。
鬼神即造化陰陽之氣,誠即造化陰陽之理。林有柏。
此引詩專為‘栽者培之’而言。栽可為居易者勸,傾可為行險者戒。洪天成。
命字包位禄名壽。大德受命,聖人事也,費之大者也。孔子之德與舜同,而名位禄壽與舜相反者,理不得其常。裴友賢。
文王處人倫之常而盡中庸之道,武王處君臣之變而不失中庸之道。安大规。
‘反之’不若‘性之’之純,‘征伐’不若‘揖遜’之順,故言不失名與舜有等級。金大吕。
不曰父而曰人者,不獨我為孝,乃天下之人同故也。崔鎮迥。
冬經風雪,夏經淫雨,故‘春秋修其祖廟’。安謹。
道,修身之道;德,事親之仁。此言治道,故先君臣;孟子言孝,故先父子。崔時晉。
‘自明誠’,窮理致知,學而成,故曰教。此性字是‘性之’也,此教字是‘學之’也,與首章‘天命謂性,修道謂教’二句義不同。以誠論明則合而為一,以明論誠則分而為二。‘自誠明’,性之之事,先仁後知;‘自明誠’,教學之事,先知後仁。金德三。
誠充積、誠實於外。形,睟面盎背;著,動容周旋中禮;明,四方顯要;動,如惠王‘願安承教’;變,‘於變時雍’;化,綏來動化;曾子卻是曲。一一推之,至答‘一貫’之時則渾全矣。聖人‘清明在躬,志氣如神’,無一毫嗜欲之蔽,故便是明鏡相似,纔有些影來,便知從惻隱、羞惡不見處推至其極。李萬柱。
成己合言知而言仁,成物合言仁而言知,何也?‘克己復禮為仁’,豈不是成己?‘知周乎萬物’,豈不是成物?景。
‘如此者’,言天地同體用;‘不見而章’,聖人作〔而〕萬物睹;‘不動而變’,過化存神;‘無為而成’,垂衣裳〔而〕天下治。林有松。
問:此章以博厚居高明之前,後章以持載居覆幬之前,何也?曰:‘博厚、持載’指仁而言,‘高明、覆幬’指知而言。以入德言,則知先乎仁;以成德言,則仁先乎知,此‘博厚、持載’之所以居‘高明、覆幬’之前也。而‘悠久無疆、代明、錯行’,又仁知之勇也。洪天成。
‘尊德性、致廣大、極高明、温故、敦厚’,大綱工夫;‘道問學、盡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禮’,細密工夫。道體之大,應前‘洋洋’一節;道體之細,應前‘優優’一節。宋時光。
‘篤恭’是申解‘不顯’二字,雖無人之境亦恭,是篤厚。宋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