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答崔士遜
章下注‘中庸’之中,此中字以‘中間’之義輕著説,如何?
此段隨其懸吐,文義頓異。以‘中庸’之中伊看,則中字實,以中厓看,則中字虚。頃見士直讀中庸劄記,則亦把作中厓看,此似新奇可喜。但朱子曰:‘“中庸”之中,本是無過不及之中’,‘中字兼中和言之’。又曰:‘“中庸”之中,是兼〔已〕發而中節,無過不及者得名。’故周子曰:‘惟中者,和也,中節也。’又曰:‘“中和”之中,其義雖精,而“中庸”之中,實兼體用。’栗谷先生亦曰‘中兼“中和”之義,以德行兼性情而言也’云云。然則此中字作‘中庸’之中伊看者,恐是。
答申明允
朱子有‘以“中”對“庸”,則“庸”是體,“中”是用’之説。‘庸’所以為體,‘中’所以為用之故,乞賜辨教。
庸體中用之説,朱子曰:‘以中對和而言,則中(為)〔者〕體,和(為)〔者〕用,此〔是〕指已發、未發而言。以中對庸而言,則又折轉來,庸是體,中是用。如伊川云“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是也’,‘以中和對中庸而言,則中和又是體,中庸又是用’。此朱子以‘中和、中庸’經緯錯綜説,以明其各為體用也,其意亦略可見矣。今以愚見言之,‘庸’是事物本有平常之定理也,‘中’是見諸行事各得其中之正道也。即時中。以其本有平常之定理,故謂之體;以其見諸行事之正道,故謂之用耶。不敢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