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雁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雁塔

大雁塔

抒情诗。杨炼著。作于1980年。收于《杨炼诗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全诗五章,以建于唐代的西安大雁塔这一历史遗迹为背景,以塔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物和象征物,通过对历史遗存物的想象和描绘,抒写我们民族创造与挣扎、生存与毁灭的悲剧命运。诗中的“我”既是大雁塔,又是文化的承载,又是生命的象征,大雁塔的命运也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在第五节《思想者》里,诗人将笔锋一转,由对苦难历史的追述转向对不肖子孙的自愧,并将思想者变为行动者:“我的歌声/将和排成‘人’字的大雁并肩飞回/和所有的人一起,走向光明/我将托起孩子们/高高地、高高地,在太阳上欢笑……”全诗意象密集,情绪饱满,在对历史古迹的追寻中显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追求和豪放阳刚的艺术风格。

☚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纪念碑 ☛
大雁塔

大雁塔

在陕西西安南四公里的慈恩寺内,唐永徽三年,寺庙主持玄奘为保存由印度带回的经籍,在唐高宗资助下设计建造。初名慈恩寺塔,后因《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有一则菩萨化身为雁舍身布施、寺僧埋雁建塔纪念的佛教故事,故名。四面有拱门,可凭栏远眺。底层门楣、门框上有精细的线刻画,为研究古建筑的重要资料。底层南侧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碑,二碑皆为褚遂良所书。

☚ 神通寺四门塔   小雁塔 ☛

大雁塔

大雁塔在西安市南四公里处的慈恩寺中。这座寺是唐高宗李治为追荐他死去的母亲文 德皇后兴建的,大雁塔在慈恩寺西院,建于永徽三年。贞观十九年,玄奘由印度取经回 国,先在弘福寺译经。慈恩寺建成后,便移入此寺专译佛经,创立法相宗,并倡议修建大 雁塔。这是一座经塔,玄奘用它贮藏从印度带回的经象。建塔时,他亲自担筐运送砖石。 塔基仿照印度鞑𠋆国佛塔的范式, 作塔五层, 最下一层作雁形, 塔上建有相轮、露盘, 每层贮藏佛经,最上层置太宗所作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褚遂良书写,称 “雁塔圣教”, 是书法中的精品。武则天当政时,于长安年间将塔修到10层,唐末遭兵火,余7层。圣 教序碑嵌在塔下南门洞两侧壁间。塔西门棚刻有 “释迦说法图”,以阴线刻画,画面严谨 线条遒劲。

 

慈恩寺规模很大,最盛时有十几进院落,1897间房。又因地近风景区曲江,所以唐 代诗人凡来长安,都要游寺登塔凭眺长安风光。大雁塔内部仿木构楼阁式,四面辟门,沿 阶梯可盘旋登塔顶。诗人来此观览,往往要吟诗抒发感想,《全唐诗》中,与慈恩寺有关 的作品不胜枚举。杜甫 《登慈思寺塔》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杜甫在涛中写道: “高标 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 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 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 仑丘。黄鹤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梁谋。”这首诗描写了慈恩寺塔及 其周边美丽绝伦的旖旎风光,同时诗人又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对当时政治的忧虑,表达 了诗人的爱国胸襟。同去登塔的诗人高适、岑参描写塔之高也有佳句,高适说: “秋风昨 夜至,秦寒多清旷。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岑参说: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 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都是写登塔四望,只见关中一片濛濛青苍的视觉感受,大气 磅礴,雄健壮逸。大历诗人章八元 《题慈恩寺塔》则说: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 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写出了作者登塔后鸟瞰关中平原的惊喜之情 和新奇之感。

慈恩寺塔在唐代还是进士金榜题名的地方。唐代设科举取士,进士科最难考,录取人 数很少。考中进士的人先在曲江举行宴会,叫做曲江会。然后集中到慈恩寺,推派擅长书 法之人,把考中者的名字刻在砖上。白居易27岁中进士,同时考中的有17人,白居易最 年轻,所以得意地吟道: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后来文人也常把 “慈恩题 名” 当作风雅之事来模仿,现在慈恩寺中还可以看到不少题名的碑石。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聖迹寳塔部 > 名塔 > 慈恩寺塔 > 大雁塔
大雁塔  dàyàntǎ

即慈恩寺塔。

大雁塔

大雁塔

中国古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为安置玄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而建,为砖砌楼阁式塔,初建时为5层,高60m,后倒塌。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重建,高10层,后遭兵火。唐长兴年间(930~933)修缮,保存为现在的7层,高63.25m,底边各长25m,整体呈方形角锥状。

大雁塔

位于西安市和平门外雁塔路南端大慈恩寺内。唐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法师上表请求在大慈恩寺内翻经院造塔,以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与佛像。塔为玄奘亲自设计,高5层,砖面土心,不可攀。后砖缝草木丛生,塔身塌损。武则天时重建并增高为10层,塔身内部亦改成空心。人们可以登临塔顶远眺。唐末,塔上部倒塌,仅剩7层。后唐安重霸整修,保持7层格局。现塔7层,高64米。呈方形锥体,每层四面各有砖券拱门一个,檐四角悬挂铃铛,塔内有梯道可直攀顶层。塔底层西侧石门楣上雕刻有唐代建筑图案和佛像等线刻画,为现存唐代线刻画的上品。塔南门东西两侧的砖龛中,嵌有李世民、李治分别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记碑》,称颂玄奘法师献身佛教事业的精神,由初唐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大雁塔造型简洁疏朗,气势雄伟,为仿木制楼阁式砖塔。唐代称此塔为慈恩寺浮图或慈恩寺塔。据《大唐西域记》记载,西域称佛塔为“窣堵波”,又谓“亘娑”,唐言“雁”,证明雁塔的得名由梵文“亘娑”音译而来。以后塔虽经改建,雁塔之名沿用至今。雁塔题名始于唐初,唐中宗神龙年间成为定例。士子考取进士之后,都要登上雁塔赋诗并留名于雁塔之下。“雁塔题名”被视为人生一大荣耀之事。

大雁塔

大雁塔

即雁塔。此名晚出,因大于小雁塔而名,并为现代通用。

☚ 雁塔   楚国寺 ☛
大雁塔

大雁塔

即雁塔。此名晚出,因大于小雁塔而名,并为现代通用。

☚ 雁塔   楚国寺 ☛
大雁塔

大雁塔

大雁塔坐落在西安市和平门外4公里的慈恩寺内,原名慈恩寺塔,为著名唐塔和阁楼式砖塔。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摩揭陀国王有一僧寺,一日有群雁飞过,忽一雁离群落羽,摔死地上,僧人惊异,认为雁即菩萨,众议埋雁建塔纪念,故名大雁塔。
寺院是647年(唐贞观二十年)太子李治为追念文德皇后而在隋元通寺基础上扩建的。652年(唐永徽三年),慈恩寺主持僧玄奘为保护由印度带回的600多部佛经,奏请唐高宗批准在寺内西部建成大塔。塔初建成时,仅有砖表土心5层,高18丈。武则天701-704年(大足元年至长安四年),增建为10层。后经战乱毁坏,仅留下7层。到后唐明宗李嗣源930-933年(长兴年间)重修。明代又在塔的外表增砌面砖加以保护,形成今日大雁塔的面貌。塔由塔基和塔身两部分构成,统高64.1米,呈方形锥体,塔身各层壁画均砖砌扁柱和阑额,柱上施大斗,每层四面正中各有一拱门。塔中心有方形塔室,室内有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
塔基南门两侧有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两方石碑。西面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东面是唐高宗李治为圣教序作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上刻有许多浮雕,是研究唐代文化、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
从唐代开始,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大慈恩寺内都举行“雁塔庙会”,文人墨客汇聚这里,进行“雁塔题名”,杜甫、岑参、高适等著名诗人都在此处留下许多赞美大雁塔的诗词。现在这里已成为西安市的主要旅游景点之一。196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大雁塔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西安市雁塔路 邮编:710006
电话:86-29-85219199

☚ 钟山石窟   小雁塔 ☛
大雁塔

247 大雁塔

在陕西西安市慈恩寺内。寺建于唐贞观年间,太子李治(后即位为高宗)为报母恩而建,成为当时最大佛教寺院。唐玄奘由印度取经回国后,居此译经。唐永徽三年(652)高宗资助建塔,以藏佛经。塔高64米,共七层,塔身砖体,呈方形角锥状。塔内有楼梯,盘旋达顶层,登塔而望,市容一览无余。塔南面镶嵌唐太宗和高宗撰、唐褚遂良书的石碑二通,字体秀丽,遗为后世名碑。

☚ 西安城墙   钟楼 ☛
大雁塔

大雁塔

唐造明修砖塔。位于陕西西安市南4公里的慈恩寺内。原系高宗为其母追荐冥福而建,本名慈恩寺塔。后因一大雁垂羽摔死该处,僧人附会菩萨降凡,众议埋雁建塔纪念,故名大雁塔。现塔经唐大历年间改建和明代重修。合塔身连基座总高64.1米,塔南面两侧镶嵌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二通,由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塔门楣、门框上的阴线刻图像,亦为珍贵的艺术品。

☚ 乾陵   佛光寺大殿 ☛
大雁塔

大雁塔Dayanta

原名“慈恩寺塔”。唐代阁楼式砖塔之一。位于今陕西西安市南4公里的慈恩寺内。寺为唐高宗李治给他母亲追孝冥福而创建。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建塔,初为砖表土心5层方形。长安年间,纯用青砖改修为方形7层,楼阁式样,登塔攀梯也改成盘道。大历年间又改建为11层。由于战火破坏,剩下7层,明代又在外表加砌面砖加以保护残塔。大雁塔高59.9米,塔基座东西45.9米,南北48.8米,高4.2米,总高64.1米。塔南面两侧镶嵌初唐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2尊。塔的门楣、门框,以阴线雕刻唐代建筑图案,线条流畅遒劲,画面严谨,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

大雁塔

☚ 大昭寺   五台山寺 ☛
大雁塔

大雁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郊慈恩寺内。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皇太子李治(高宗)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在隋代无漏寺原址上重建寺院,易名“大慈恩寺”。高僧玄奘入寺主持并译经。永徽三年(652),玄奘为贮存自印度带回的梵文经典而建此塔。塔初为五层,砖表土心。武则天时增建两层,大历年间改建为十层,后经战火余七层;或谓武则天改建为十层,唐末遭兵火而存七层。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诗云“七层摩苍穹”,大历诗人章八元《题慈恩寺塔》称“十层突兀在虚空”,可见塔身确历经演变。至明,塔有残坏,外表加砌面砖予以保护,即为今塔。塔初随寺名,称慈恩寺塔。雁塔之名,始见唐诗人许玫《题雁塔》诗。相传,玄奘西天取经,曾见五级浮图,名为雁塔,慈恩寺塔即依其样而建,故名。佛经故事,一日,古印度摩揭陀国僧人见雁群飞过,不禁自语:“我们今已无食充饥,菩萨应知此事。”话音未落,一雁离群坠地。众僧以为坠雁为菩萨化身,遂葬雁建塔,取名雁塔。今塔七层,砖砌楼阁式,高64.1米,平面呈方形,内为空筒结构,自下而上逐层显著向内收分,整体状如方锥。塔门东、西龛分别镶嵌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皆由褚遂良书,书法遒逸雅丽,为传世书艺名碑。天宝十一载(752)秋,杜甫约高适、岑参、薛据与储光羲,共登大雁塔赋诗;元和四年(809)三月十七日,白居易和李十二、白行简等同登塔赋诗,皆为文坛千古美谈。大雁塔以其悠久历史,已成为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物。

☚ 1. 西安市   小雁塔 ☛
大雁塔

大雁塔

位于西安城南慈恩寺内,是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在大慈恩寺里翻译佛经时,为存放经书而建的。初建时只有5层,后改为10层。武则天长安年间重修时又改为7层,即现在的七层楼阁式砖塔。高59.9米,塔基座东西45.9米,南北48.8米,高4.2米,合底座与塔身总高64.1米。外观呈方形角锥体,高大雄伟,古朴庄严,是我国楼阁式砖塔的典型,内有盘梯,可盘旋而上,每层设有方形塔室,四方有拱门,可俯视西安城貌。

☚ 吐蕃历代赞普墓   半坡遗址 ☛
大雁塔

大雁塔

大雁塔在西安市南四公里处的慈恩寺中。这座寺是唐高宗李治为追荐他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兴建的,大雁塔在慈恩寺西院,建于永徽三年。贞观十九年,玄奘由印度取经回国,先在弘福寺译经。慈恩寺建成后,便移入此寺专译佛经,创立法相宗,并倡议修建大雁塔。这是一座经塔,玄奘用它贮藏从印度带回的经象。建塔时,他亲自担筐运送砖石。塔基仿照印度鞑𠋆国佛塔的范式, 作塔五层, 最下一层作雁形,塔上建有相轮、露盘,每层贮藏佛经,最上层置太宗所作 《大唐三藏圣教序》 碑,褚遂良书写,称 “雁塔圣教”,是书法中的精品。武则天当政时,于长安年间将塔修到10层,唐末遭兵火,余7层。圣教序碑嵌在塔下南门洞两侧壁间。塔西门楣刻有 “释迦说法图”,以阴线刻画,画面严谨线条遒劲。
慈恩寺规模很大,最盛时有十几进院落,1897间房。又因地近风景区曲江,所以唐代诗人凡来长安,都要游寺登塔凭眺长安风光。大雁塔内部仿木构楼阁式,四面辟门,沿阶梯可盘旋登塔顶。诗人来此观览,往往要吟诗抒发感想,《全唐诗》中,与慈恩寺有关的作品不胜枚举。杜甫《登慈恩寺塔》 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杜甫在诗中写道: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伹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鹤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
阳雁,各有稻梁谋。” 这首诗描写了慈恩寺塔及其周边美丽绝纶的旖旎风光,同时诗人又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对当时政治的忧虑,表达了诗人的爱国胸襟。同去登塔的诗人高适、岑参描写塔之高也有佳句,高适说: “秋风昨夜至,秦寒多清旷。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 岑参说: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都是写登塔四望,只见关中一片濛濛青苍的视觉感受,大气磅礴,雄健壮逸。大历诗人章八元 《题慈恩寺塔》则说: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写出了作者登塔后鸟瞰关中平原的惊喜之情和新奇之感。
慈恩寺塔在唐代还是进士金榜题名的地方。唐代设科举取士,进士科最难考,录取人数很少。考中进士的人先在曲江举行宴会,叫做曲江会。然后集中到慈恩寺,推派擅长书法之人,把考中者的名字刻在砖上。白居易27岁中进士,同时考中的有17人,白居易最年轻,所以得意地吟道: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后来文人也常把 “慈恩题名” 当作风雅之事来模仿,现在慈恩寺中还可以看到不少题名的碑石。

☚ 安济桥   岳阳楼 ☛
大雁塔

大雁塔

大雁塔在西安市南四公里处的慈恩寺中。这座寺是唐高宗李治为追荐他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兴建的,大雁塔在慈恩寺西院,建于永徽三年。贞观十九年,玄奘由印度取经回国,先在弘福寺译经。慈恩寺建成后,便移入此寺专译佛经,创立法相宗,并倡议修建大雁塔。这是一座经塔,玄奘用它贮藏从印度带回的经象。建塔时,他亲自担筐运送砖石。塔基仿照印度鞑𠋆国佛塔的范式, 作塔五层, 最下一层作雁形, 塔上建有相轮、露盘,每层贮藏佛经,最上层置太宗所作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褚遂良书写,称 “雁塔圣教”,是书法中的精品。武则天当政时,于长安年间将塔修到10层,唐末遭兵火,余7层。圣教序碑嵌在塔下南门洞两侧壁间。塔西门棚刻有 “释迦说法图”,以阴线刻画,画面严谨线条遒劲。
慈恩寺规模很大,最盛时有十几进院落,1897间房。又因地近风景区曲江,所以唐代诗人凡来长安,都要游寺登塔凭眺长安风光。大雁塔内部仿木构楼阁式,四面辟门,沿阶梯可盘旋登塔顶。诗人来此观览,往往要吟诗抒发感想,《全唐诗》中,与慈恩寺有关的作品不胜枚举。杜甫 《登慈思寺塔》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杜甫在涛中写道: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鹤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梁谋。”这首诗描写了慈恩寺塔及其周边美丽绝伦的旖旎风光,同时诗人又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对当时政治的忧虑,表达了诗人的爱国胸襟。同去登塔的诗人高适、岑参描写塔之高也有佳句,高适说: “秋风昨夜至,秦寒多清旷。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岑参说: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都是写登塔四望,只见关中一片濛濛青苍的视觉感受,大气磅礴,雄健壮逸。大历诗人章八元 《题慈恩寺塔》则说: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写出了作者登塔后鸟瞰关中平原的惊喜之情和新奇之感。
慈恩寺塔在唐代还是进士金榜题名的地方。唐代设科举取士,进士科最难考,录取人数很少。考中进士的人先在曲江举行宴会,叫做曲江会。然后集中到慈恩寺,推派擅长书法之人,把考中者的名字刻在砖上。白居易27岁中进士,同时考中的有17人,白居易最年轻,所以得意地吟道: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后来文人也常把 “慈恩题名” 当作风雅之事来模仿,现在慈恩寺中还可以看到不少题名的碑石。

☚ 安济桥   岳阳楼 ☛

大雁塔

唐代佛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平门外。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治(即唐高宗)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的“慈母之恩”,在长安城南的晋昌坊修建“慈恩寺”。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建议朝廷在寺内修大雁塔,保存他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佛像,玄奘亲自设计并为修建大雁塔背石运砖。初建时为5层高60米。外表砌砖,内填土,不可攀登。武则天和王公贵族于长安年间施钱重建,塔高增至10层,到天宝十一年(752年)经兵火又成为7层。后唐时曾加以修缮。明万历年间又重修饰,加木梯,现在的大雁塔是这次修饰的面貌。现塔7层,高64米,底为方形,每边长25米,通体呈方形角锥体。塔的外形仿楼阁,塔座为砖砌方形高台,塔身砖砌,中砌外突的砖柱。每层塔室的四周均有砖券拱门,可供凭栏远眺。塔内有木梯可攀登至塔顶。塔的底层南门两侧镶嵌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石碑两通,均为褚遂良所书。塔身四面门楣、门框上有线刻的佛像和天王像,系唐朝雕刻的精品。另外,唐中宗神龙年间后,皇帝在雁塔南的曲江对录取的进士赐宴,时人称为“探花宴”。宴后新录取进士在雁塔下题名,他日如果有人当上将相,则改用红笔书写。大雁塔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雁塔

Greater Wild Goose Pagoda

大雁塔

唐代建筑,在陕西省西安市城南。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又重建为楼阁式方形砖塔。塔身及枋、斗栱、栏额等均用青砖仿木结构砌成。此塔现为七层,高六十四公尺。在第一层塔的西门门楣上有唐代的线刻佛殿图,塔门两侧还镶嵌着由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唐太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是研究唐代建筑与书法的重要资料。(参考图31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