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外商投资的主要形式
一是借用国外的各种信贷,包括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出口信贷、发行债券和股票,以及吸收外国存款等。二是吸收直接投资,包括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合作开发、外资独办企业和补偿贸易等。三是国外的各种无偿援助。其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兴办“三资”企业是天津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
1.利用外资,兴办 “三资” 企业。1980年8月,天津市农口第一家利用外资企业,也是天津市第一家合资企业,全国最早成立合资企业之一,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天津市农口利用外资,兴办“三资” 企业开始起步。但直到1991年,农口系统“三资”企业发展速度不快。1992年6月,市政府批准有农业的12个区县各建立一个规划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区县经济开发区,作为对外招商引资的窗口,此后,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1992年当年农口新办“三资”企业416家,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兴办 “三资”企业总数的2倍,累计达到600多家,累计投资总额5.9亿美元,其中外资占42%。到1998年底农口 “三资” 企业累计达到3015家,比1992年增长15.5倍。
2.区县经济开发区建设。1992年6~7月,市政府相继批准了有农业的12个区县各建立一个区县级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24平方千米,要求三年完成,五年见效。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区县经济开发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❶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到1995年底,已投入14.5亿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五通一平的土地面积19.2平方千米,占开发区总土地面积的80%; 已出让土地面积10平方千米,占可出让土地的52%; 11个经济开发区内建有变电站; 区内修建公路466千米; 完成供水管线100.2千米,日供水能力6万吨; 埋设雨污水管道166.7千米; 电话总装机容量14万门; 部分经济开发区还建有集中的供热设施。区县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适应区内企业的建设和生产需要。
❷成为区县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窗口。到1995年底开发区内已有企业1 468家,其中 “三资”企业797家,占全市农口当时所有“三资”企业的30.8%; 协议总投资额18.8亿美元,占农口 “三资” 企业协议总投资额的53.7%; 总协议外资额15.4亿美元,占农口“三资”企业总协议额的70%。1995年当年区县经济开发区完成外商投资协议总投资9.6亿美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资7.1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农口同期完成外商投资企业协议总投资和直接利用外资的68.6%和62.3%。
❸外商大项目落户区县经济开发区,正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西青区经济开发区的美国独资摩托罗拉微电子项目,总投资7.2亿美元,日商投资的东洋油墨公司、武田制药公司和飞马 (天津)缝纫机有限公司,总投资分别为4800万美元、2 620万美元和1 250万美元; 北辰区经济开发区的澳大利亚富仕达啤酒项目,总投资1.5亿美元; 东丽区经济开发区的瑞士山德土化工项目,总投资3 500万美元; 武清县经济开发区的台商独资企业杰麦集团,总投资2800万美元。一些经济开发区的产业特征日趋明显,有的正在形成之中。据预测,西青区经济开发区将发展成为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的微电子产业园区; 塘沽区经济开发区将发展成为以海洋化工为主导的产业园区; 蓟县经济开发区将发展成为绿色食品和建材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四是区县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全市农村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1995年底,区县经济开发区内已经开业的 “三资” 企业完成产值45.27亿元,利税2.36亿元,创汇2.78亿美元,分别占农口“三资” 企业同期完成产值、利税和创汇的44.4%、48.7%和67.8%。在三年建成的基础上,区县经济开发区重点进行了项目筛选和扩建工作,截止到1997年底,12个区县经济开发区累计批租土地1 427.8公顷,占可批租面积的62%; 累计基础设施总投入20.1亿元; 收回土地出让金15.03亿元,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基础设施总投入的73.9%; 12个区县经济开发区累计开业 “三资” 企业901家,累计协议外资27.9亿美元,占农口同期协议总投资的71.8%。1997年是区县经济开发区大发展的一年,全年基础设施投入2.88亿元,批租土地167.53公顷,收回土地出让金2.15亿元,平均每平方米土地吸引外资额228美元。1997年全年吸引协议外资5.1亿美元,外资到位4.59亿美元。
区县经济开发区在农口区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其“三资”企业数量、合同外资额、资金到位额、“三资”企业产值、利税额、创汇额均占全市农口 “三资” 企业总体指标的50%以上,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