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烟台市地处胶东半岛东部,位于东经119°33′—121°56′,北纬36°16′—38°24′之间。北临黄海、渤海,东与威海市接壤,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和青岛市毗邻。烟台属胶东半岛低山丘陵地区,山丘起伏,河谷纵横。全市土地总面积13 506.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36.6%,丘陵占39.7%,平原占20.8%,洼地占2.9%;耕地面积为711万亩,其中粮田面积46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33亩。全市海岸、海岛曲线长达909公里,可开发的浅海滩涂300多万亩。 烟台市系1983年10月由原烟台地区改设,1984年被列为我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全市现辖芝罘、福山二区,龙口、莱阳、莱州3市,蓬莱、招远、栖霞、海阳、牟平、长岛6县。共有197处乡镇、10个街道办事处,6 611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6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5万人,占总人口的85.5%,有农村劳动力254万人。 烟台属温带季风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秋爽。全市年平均气温12℃左右,全年日照时数为2 700小时,无霜期215天,年平均降雨量600—700mm,春秋雨水较少,夏季较多。土壤分棕壤、褐土、潮土、盐土、砂姜土、风沙土等8大类。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地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果品、蔬菜等。烟台苹果、莱阳梨、烟台大樱桃、柞蚕丝、龙口粉丝等农副土特产品驰名中外。沿海有广阔的渔场,盛产鲅鱼、黄花鱼、带鱼、青鱼、对虾、鹰爪虾、海参、扇贝、鲍鱼等海产品,是全国的主要海产地区之一。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锌、铁、铅、钼、镁、硫铁矿、煤、石墨、磷、滑石、大理石等几十种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其中黄金地质储量全国第一,招远金矿是全国最大的金矿之一。 ☚ 六、烟台市 (二)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杭州市是浙江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又是国务院确定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杭州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远在四五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以黑陶为特征的“良渚文化”。杭州在秦代为钱塘县,隋代开皇九年称杭州。隋炀帝下旨开凿大运河后,杭州即成为 “珍异所聚”、“商贾并辏”的大都郡。五代十国时,吴越国在此建都。到唐代时,贸易更盛,以“东南名郡”见称于世。北宋时,杭州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素有“地有湖山之美,东南第一洲”的美称。南宋定都杭州,改为临安,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时50年。元、明、清三个朝代杭州虽然迭经兴衰,仍不失为我国东南地区的重要都市之一。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多年间,杭州经历过多次战争的摧残,农业和农村经济衰落。1949年5月杭州市建立了人民政权,素称“人间天堂”的杭州重新恢复了青春。 杭州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偏北地区,北邻嘉兴,东连绍兴,南接金华,西与安徽省接壤,钱塘江、新安江穿越其境。全市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为天目山余脉,山峦起伏,平均海拔100米,东北部地形平坦,河网交叉,海拔1—2米。全市总面积16 5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9.9千公顷,其中水田163.8千公顷,旱地36.9千公顷;辖上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5个城区和萧山、建德、桐庐、富阳、临安、余杭、淳安等7个县市,124个建制镇,107个乡,4 682个村;总人口582.4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351人,其中农业人口408. 37万人,农村劳动力256.84万人。人口以汉族为主,并有满、回、畲、苗、蒙古族等26个少数民族,约1.34万人。 杭州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6℃左右,年无霜期250天左右,年降水量1 500毫米左右,年日照1 816小时。农业和多种经营发达,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蚕桑、茶叶、蔬菜、水果等。茶叶已有1 000多年种植历史,闻名中外的龙井茶,具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的特点,是茶叶中的珍品。塘栖枇杷、超山青梅、西湖莼菜、临安山核桃、天目笋干、严州白梨、淳安萸肉、富春江鲥鱼等都是传统名产。杭州西湖、东西天目山、瑶琳仙境、严子陵钓台、灵栖洞、千岛湖等,都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胜地。 ☚ 第一节 市(地)农村经济_一、杭州市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嘉兴市位于浙江省杭嘉湖平原东部,东北紧邻上海,北与苏州接壤,西与杭州、湖州相连。市境背倚太湖,面临东海,海岸线长达124公里。属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是浙江省主要工业城市之一。辖平湖、嘉善、桐乡、海宁、海盐等5个县(市)和秀城区、郊区2个区,下设62个镇,78个乡,1 817个行政村。1993年,所辖的嘉善、平湖、海宁、桐乡、海盐等5县 (市)齐步跨入“百强县”行列,成为全国省辖市 (地) 中率先 “满堂红”的五个市之一。 嘉兴市东西长9. 5公里,南北宽77公里,总面积3 91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3 540平方公里,占88.1%;水面418平方公里,占10. 7%;山地47平方公里,占1.2%。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320.61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19人。 嘉兴市处于暖亚热带向冷亚热带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5. 5℃,年无霜期230天左右,年降水量1 100—1 200毫米,年日照2 000—2 100小时,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嘉兴市所属各县(市、区)均属太湖流域的综合性农业区域。全境土壤肥沃,水源充沛,气候适宜,物产富饶,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名。唐代即成为中国东南重要粮食产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宋、元时,经济更加发达,“百工技艺与苏杭等”,“舟车财货丰华”,为“江东一大都会”; 明、清期间,丝绸业日益兴旺,有“天下丝缕皆东南,而蚕桑之盛,惟此一区”之称。新中国成立后,该市是全国、全省粮食、蚕茧、油菜籽和生猪的重要产区之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湖羊羔皮、兔毛、白菊花等的产量均名列全省前茅。淡水鱼、棉花、络麻及啤酒原料二棱大麦等在省内占有重要地位。土特产品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如嘉兴南湖无角菱,平湖西瓜、元青豆、糟蛋,海宁斜桥榨菜,桐乡杭白菊、槜李、晒红烟,海盐柑桔,嘉善汾湖大蟹、蘑菇等,都闻名遐迩。 嘉兴市水陆交通便利。沪杭铁路和沪杭公路分别穿越全境。大运河横贯市境70余公里。以市区为中心的公路网和水路网呈辐射状通往四面八方,是太湖南走廊的咽喉,浙北的交通枢纽。在建的沪杭高速公路将穿越该市,与杭甬高速公路相连接。80年代新建的乍浦港,是浙北的最大港口,也是全省第一个海、河直达的联运港,已建有万吨级杂货码头,年吞吐量为98万吨。 嘉兴市历史上名人荟萃,文化发达,境内有不少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南湖烟雨楼,以“烟雨迷蒙”的旖旎风光著名于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之一。海宁的钱塘江潮为天下奇观。海盐南北湖和平湖乍浦海滨,兼有山海之胜,景色秀丽。其它著名的胜景有:海盐绮园,海宁盐官安澜园遗址、陈阁老故居和王国维故居,嘉善魏塘梅庵,桐乡乌镇茅盾故居和石门镇缘缘堂丰子恺故居,郊区王店曝书亭等。此外,平湖、海盐、桐乡等县市还有数十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和管理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即在该市海盐县。 ☚ 二、嘉兴市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宁波市简称甬,是国务院计划单列市。地处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角,北濒杭州湾,西与绍兴市的上虞、嵊州、新昌接壤,南界三门湾与台州市的三门县毗邻,东临东海,舟山群岛为其天然屏障。东北部和中部为宁绍冲击平原,地势平坦,河流纵横,土地肥沃;西南属浙东丘陵区,多高山丘陵,主要山脉有四明山和天台山。本市海域辽阔,海岸线曲折,多良港,主要有象山港和三门湾,海岸线长达780余公里。全市土地面积为9 397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46. 6%,山地占53. 4%,总面积中水域面积为502平方公里。1992年全市辖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北仑区、镇海区、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鄞县等5区、3市、3县,下设150个乡镇,5 166个行政村。1993年全市总人口为519.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9.89万人,农村劳动力260. 65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509人,高于全国和全省的水平。 宁波市早在7 000年前已有新石器时期文化,春秋时期为越国境地,秦属会稽郡,自秦汉到唐为鄮、鄞、句章境地,唐开元二十六年置明州,南宋时改为庆元府,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因 “明”字与国朝相同,采用“海定则波宁”之意,改称宁波府,直至清末。辛亥革命后改为会稽尹驻地,1927年废道设市,1931年并入鄞县。新中国成立后曾设为省辖市和专署,1983年7月撤地建市。宁波市是我国最早开辟的一个商埠,唐宋以来就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和海运中转枢纽之一。公元618年设市舶司(即海关),与当时广州、泉州合称为“三州舶司”。至明末海运更是远涉西洋,1842年鸦片战争后被外国列强辟为“五口通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被列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宁波市又是国家级历史名城之 一,境内名胜古迹遍布,人文景观荟萃。市区有天一阁、保国寺、朱贵祠、招宝山等名胜古迹;鄞县有四明山樟村烈士纪念塔、阿育王寺、天童寺、东钱湖等名胜古迹;余姚市有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中共浙东区委旧址等名胜古迹;还有奉化市溪口风景区,宁海福泉寺、天明山温泉山庄等。 宁波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又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在16.8℃,年平均降水量1 200毫米,全年日照1 300小时,是一个多宜性农业综合经济区,土地复种指数高达220%,实施三熟制或两年五熟耕作制度。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经济可追溯到7 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1992年全市有耕地225. 9千公顷,其中水田165. 2千公顷,旱地60. 7千公顷,宜林山地400千公顷,内陆水面50.7千公顷,浅海水面527. 3千公顷,海涂96千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大小麦、薯类等;主要经济特产有棉花、油菜籽、茶叶、席草、竹笋、榨菜、柑桔、水蜜桃、杨梅等。甬江平原是重点产粮区,慈溪、镇海、北仑为重点产棉区。北仑的金柑是传统名果,已有4 000多年栽培史。奉化水蜜桃,慈溪、余姚的杨梅享誉全国。象山港、三门湾为半封闭海湾,浅海滩涂可供鱼、贝、虾、藻类养殖,盛产蛏子、青蟹、牡蛎、泥蚶、泥螺、文蛤等海产品。 ☚ 三、宁波市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绍兴市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风光城市,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的故乡。绍兴古名会稽,春秋时期,会稽是越国的都城;秦代时为浙东、闽东北13个县的中心;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置越州。新中国成立以后,行政体制几经变动,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省辖市,辖诸暨、绍兴、上虞、嵊州、新昌5县 (市)和越城区; 下设95个建制镇,41个乡,5 155个行政村。1992年全市总面积7 9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5千公顷;总人口417. 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1.69万人,农村劳动力212. 73万人。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的中北部,东连宁波,南接金华、台州,西邻杭州,北望嘉兴。“三山 (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 三水 (鉴湖、曹娥江、浦阳江) 两盆(新嵊—章镇盆地、诸暨盆地)—平原(绍虞平原)”是全市地形的基本概括。全市东西长约145公里,南北宽115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6℃左右,平均降水量1 416毫米,无霜期200—150天之间,年日照1 778小时。 绍兴市农村商品经济发达,名特产品较多,茶叶、黄酒、丝绸三大行业闻名全国。“天坛牌”珠茶色泽绿润,香浓味醇,被称为“绿色的珍珠”,早在清康熙年间就远销英国伦敦,1985年获世界优质食品金奖。绍兴黄酒已有2 500多年历史,是我国18大名酒之一,具有橙黄透明,郁香芬芳,甘甜醇和,越陈越香,营养丰富等优点,被誉为“东方名酒之冠”。丝绸业曾以“日出华舍万丈绸”(华舍是绍兴一集镇)而闻名,全市已形成种桑、养蚕、缫丝、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生产。 绍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0处之多。著名的有禹陵和禹庙、兰亭、陆游纪念室和沈园、徐渭故居青藤书屋、秋瑾故居、鲁迅纪念馆和周恩来革命事迹陈列馆等。 ☚ 四、绍兴市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金华市位于浙江中部,全境四面坏山,中间系丘陵与河谷平原,处于整个金衢盆地东半部,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区,红黄土资源丰富,是一个综合性农业经济区。浙赣、金岭和即将建成的金温铁路穿越境内,公路畅通闽、赣等省,水路以金华江、兰溪江为主干,船只可直达杭州。 据史料记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222年)建立乌伤县(今义乌市),是为建县之始。到了唐代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共建立9个县,分属婺州、衢州管辖,此后1000多年,建制、名称多有变动。新中国成立初期,设金华、衢州两专区,1962年金华和衢州两专区合为一个专区,1985年金华和衢州又分设为两个省辖市,直到现在。 金华市经济和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婺江两岸是金华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摇篮。新石器时代的“着黑陶”,是金衢盆地特有的原始文化类型。商周时这里就掌握了炼铜炼铁的技术。北宋时,义乌一带农民开始腌制火腿。当时的抗金名将宗泽将火腿带到军中食作,倍受赞誉。从此,“金华火腿”就发展起来。南宋时,由于政治中心南移,金华一带经济文化有较大发展,农业和纺织、木雕等手工业都有相当规模。兰溪市宋墓出土的棉毯,为全国最早被发现的一条。 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09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岗地约占36.2%,丘陵占34. 7%,低、中山占29.1%。辖兰溪、义乌、东阳、永康4个市,武义、磐安、浦江、金华4个县和1个婺城区。1992年,全市有106个建制镇、86个乡、5 932个行政村;总人口429.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7.47万人,农村劳动力237.15万人。 全市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17℃左右,无霜期260天左右,年降雨量1 400毫米左右,年日照为1 909—2 129小时,是浙江省日照辐射高值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婺城的茉莉花,义乌、兰溪的蜜枣,武义的宣莲、磐安的香菇、药材,均为著名的特产。尤其是金华火腿、东阳木雕,历史悠久,驰名中外。金华双龙洞、永康方岩、兰溪涌雪洞 (地下长河),均为著名风景名胜。 ☚ 五、金华市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湖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是一个以轻纺为主的工业城市,也是全国农副产品外贸出口基地之一。湖州北滨太湖,西依天目山,南连杭州,东接嘉兴、苏州两市。早在公元前248年楚考烈王时,令尹黄歇受封为春申君,即在此置城,以泽多菰草(即今之茭白),因名菰城。秦改菰城为乌程县。三国吴宝鼎元年,乌程侯孙皓又改乌程县为吴兴郡。隋仁寿二年(602年)置州治,以城滨太湖而谓湖州,湖州之名自此始。明洪武二年 (1369年)设置湖州府,清袭之,辖区相当现在湖州市所辖范围。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州市属嘉兴专区,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升为省辖市,下辖城区、郊区2个区和德清、长兴、安吉3个县,有40个建制镇,89个乡,1770个村。 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东西长126公里,南北宽90公里,总面积5 819. 5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49.3%,水面占9.2%,平原占41. 5%,概称“五山一水四分田”。1992年全市总人口248.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2.99万人,农村劳动力123.5万人。湖州市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5. 8℃左右,平原与山区的极端气温有较大区别,年降水量1 238毫米左右,无霜期244天左右,年日照2 013小时,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具有春夏“雨热同步”和秋冬“光温互补”的特点,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湖州素以“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著称。农业和手工业开发较早,历史悠久。桑蚕丝绸生产已有4 700多年的历史,南宋以来就有“湖丝遍天下”之称,郊区(原吴兴县)年产茧1.5万吨(30万担),居全国各县之首。19世纪70年代,湖丝产量占全省的70%左右。所产“辑里丝”以其质优而闻名中外,所产丝绸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湖州绫娟,以薄似蝉翼、轻如朝雾、花型雅致和浓郁的民族色彩而被国际上誉为“丝织工艺之花”。湖州种稻养鱼的历史也相当悠久。用独特工艺制成的蒸谷米,相传始于春秋吴越时代,至今仍是本地特产,远销国外。养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 000多年前的吴越时代,至汉唐代已相当发达,郊区淡水鱼的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1/5。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养鱼技术,而且创造了“桑基鱼塘”模式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茶叶生产已有1 200多年的历史,长兴县的顾渚山紫笋茶是全国名茶之一,唐时就列为贡品。我国第一部唐代记述茶叶栽培和加工的专著《茶经》,就是唐代陆羽隐居湖州苕溪时写成的。特产湖羊由来已久,南宋时市郊农民即开始圈栏饲养,经长期选育,形成了独特的优良绵羊品种。公母皆无角,毛白,肉质优,繁殖力强。所产小湖羊皮,手感柔软,色泽洁白,呈波浪花纹,扑而不散,被列为世界四大名贵羔皮之一,誉为白色的“软宝石”。湖笔笔锋尖锐,修削整齐,丰硕圆滑,遒劲有力,在晋代已闻名于世,它与徽墨、端砚、宣纸并称为“文房四宝”。湖州羽扇同杭州摺扇、苏州团扇并誉为我国三大名扇,是人们喜爱的工艺品。 湖州水陆交通发达,为苏浙皖毗邻地区的交通枢纽。与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工业发达的大中城市地理位置相近,水陆交通相连。杭长铁路贯穿市区和德清、长兴两县,公路密布城乡,水运纵横成网,其中湖申航线年运输量相当于沪杭铁路和长江航运量的1/3。 湖州为历代人文荟萃之地,名胜古迹颇多,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新石器时代的邱城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下菰城和毗山遗址,唐代飞英塔,宋代的铁佛寺,清嘉业堂藏书楼等。德清莫干山为我国著名避暑胜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安吉龙王山,至今尚保存原始植被。长兴县槐坎温塘村1945年成立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依然保存完整。 ☚ 六、湖州市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温州市是我国东南海疆历史悠久的名城,是浙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全区西部多山,有括苍山脉、雁荡山脉、洞宫山脉,泰顺境内的白云尖为最高峰,海拔1 611米。东部海岸线全长355公里,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境内有瓯江、飞云江、鳌江、清江四条水系,均自西向东流入东海。 温州全市总面积为1.1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78.17%,内陆水面占2.89%,海岛占1.47%。全市有耕地面积180.1千公顷,人均占有耕地仅0.027公顷。现在全市辖洞头、乐清、永嘉、瑞安、平阳、苍南、泰顺、文成8个县(市),瓯海、鹿城、龙湾3个市辖区。有134个建制镇,182个乡,6 250个行政村,总人口678. 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6.91万人,农村劳动力302. 15万人。全市有畲、回、壮、满、苗、蒙、侗、瑶等24个少数民族,畲族约5万余人,回族约4 000余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 温州市历史上海运比较发达。温州港自唐宋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通商口岸。新中国成立后,有海轮定期通往宁波、上海,近年又开通了同香港的航班。境内4条水系可通航的水路有511公里。航空事业也有很大发展,温州机场已跻身全国民航20强之列,全年客运发送量达29. 61万人,旅客吞吐量59. 1万人次,已开通飞往全国25个大中城市的25条航线。陆上公路四通八达,金温铁路正在建设中,预计1997年可以全线通车。 温州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17.9℃,年降水量1 689毫米,无霜期274天,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柑桔栽培已有2 400年历史,瓯柑甘而多汁,味美可口,历为皇家贡品。苍南马站的四季抛和瓯海茶山的杨梅,闻名遐迩。80年代以来发展的黑荆树,是栲胶的优良原料。沿海盛产带鱼、墨鱼、梭子蟹。瓯江凤尾鱼肥嫩鲜美,营养丰富,是著名特产。 温州市历史上工业发达,为浙江重要工业城市,农村乡镇企业中家庭工业和私人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产品中的皮革、乳品、陶瓷、草席、花边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瓯塑、瓯绣是东瓯古城的独有艺术。雁荡山、楠溪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 七、温州市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衢州市位于浙江省的西部,东邻金华,南接福建省,西连江西省,北交安徽省,是闽、浙、赣、皖四省的交通枢纽,素有“四省通衢”之称。全市辖衢县、龙游、江山、常山、开化、柯城区等6县(市、区)。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232. 92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64人。 衢州市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土地总面积8 837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占70%,平原占21. 8%,水面占2. 4%。常山港、江山港、衢江贯通的河谷平原,系著名的“金衢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拔一般为40—70米左右。 衢州市属中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温度17℃,年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2 056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 623毫米,年降雨日数160天左右,每年6月份降雨量较集中,常伴有洪水,7、8月间则易干旱。 衢州市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综合经营农业区。盛产粮食、柑桔、木材、蚕桑、茶叶和生猪。闻名省内外的农副产品有:江山白毛乌骨鸡、江山乌猪、“绿牡丹茶”,衢县的椪柑,龙游的小辣椒、冬笋、龙游乌猪,常山的胡柚、猴头菇、油茶,开化的杉木、“龙顶茶”等。 衢州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经探明和开采的有黄铁矿、石煤、氟石、云母石、铀、锰、铝、锌、石灰石、花岗石等。其中石灰石储量约54亿吨,为国内所罕见;大理石储量达2 200万立方米,属优质大型矿。 衢州市水陆交通发达。浙赣铁路横贯市境4个县(市、区)。衢州民航站于1993年正式通航,可直航杭州、温州、厦门、武汉、北京等地。以市区为中心,公路有直达客车通往建德、金华、温州、江山、杭州和毗邻的江西、安徽、福建等地。水路可通省内远近市县。 衢州市的较著名的名胜古迹有,衢县的烂柯山、孔氏南宗家庙,江山市的江郎山、仙霞岭,开化县的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等。 ☚ 八、衢州市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舟山市地处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洋面上,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后在此交汇,是我国唯一以群岛设市的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舟山市东西宽约110公里,南北长约175公里,全市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为1 371平方公里。群岛由1 339个岛屿组成,常年有人居住的有98个,其中居住千人以上至万人的有51个,万人以上的有14个;舟山本岛为最大岛,面积约501. 78平方公里,仅次于台湾、海南、崇明等岛,为我国第四大岛。舟山群岛地形属沿海丘陵平原区,整个陆地面积中,丘陵占72%,平原占21%,水库河塘占4%,其它约占3%。1992年全市辖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等2区2县,下设67个乡镇 (包括4个街道办事处),835个行政村;总人口98. 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05万人,渔业人口22. 88万人;渔农村劳动力45.10万人,其中渔业劳动力7. 88万人。 舟山群岛春秋时称越国句东,又叫甬东,即句章东海中洲,因此古时也称“海中洲”。唐开元二十六年,舟山群岛被设为翁山县,北宋熙宁六年改设昌国县,元时升为州,明初复为县,清康熙二十七年改名为定海县;清道光二十一年,英国侵略者两次攻陷定海,为加强海防,抗击外国侵略者,升定海县为省直属厅;民国元年改厅为县。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将定海县划分为定海、普陀、岱山三县,又将原属江苏的嵊泗县和宁波地区的象山县划入,成立舟山专区; 1959年撤专区四县合并成立舟山县,1962年撤舟山县设立舟山专区,1978年1月舟山撤地建市。舟山作为我国东大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军民抗击侵略者的悲壮事迹。名胜古迹主要有:纪念抗倭名将俞大猷而建的平倭碑,纪念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国侵略者牺牲的定海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的三忠祠,纪念献身于人民解放事业的烈士而建的舟山革命烈士陵园等。 舟山市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性气候,处于中亚热带到热带过渡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左右,一年中小于-5℃的日数平均为0.2—0.3天,农作物冻害和夏季高温逼熟现象较少;光照充足,雨量偏少,日照属全省高值区,年平均日照数为2 100—2 300小时,比浙江同纬度地区多100—200多小时;降水也低于同纬度地区,年平均降水850—1 300毫米,有利于旱地农业的发展。全市人多地少,耕地面积仅19.15千公顷,人均0.3亩,其中粮食耕地12.04千公顷,全市的粮食消费一半以上靠外地调入。主要农作物有稻谷、棉花、油菜籽、茶叶、水果等。舟山二棱大麦是制作啤酒的好原料;大猫岛梨远销日本和香港;金塘李子鲜甜味美;定海火鸡饲养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为外销产品;定海白鹅有“浙东白鹅之称”;皋泄杨梅、小沙水蜜桃、舟山黄牛等也颇有名气。岱山县盐业生产历史悠久,原盐以色白、质坚、粒细、干燥、味美而著称,全市年产原盐20万吨以上。 海岛自然环境,以及处于我国沿海开放地带中部最前沿这一区位优势,构成了舟山市具有明显地域性的“渔港景”三大资源特征: ❶全国最大渔场和渔业生产基地,全年渔获量在50万吨以上,占全国海洋捕捞产量的1/10,占全省产量的一半以上,水产品商品率高达90%。 ❷全国沿海中部深水港集中区,可供开发的港口岸线有125公里,其中深水岸线有95.8公里,主要航道水深17—21米,可供15—20万吨级货轮进出。 ❸全国最大海洋旅游区,即以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为中心,与以海、山、礁、石、洞等奇观闻名的朱家尖、桃花岛风景区和以海、滩、礁、石著称的嵊泗列岛风景区组成了一个海岛旅游群。沈家门镇是舟山渔场和渔港中心,渔汛期间,渔船、渔港、渔镇融为一体,构成独特的海洋风光旅游景色。 ☚ 九、舟山市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台州市位于浙江中部沿海,东濒东海,南连温州,西邻金华、丽水,北接绍兴、宁波,原称台州专区。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市驻地为椒江区。全市辖临海、温岭、玉环、天台、仙居、三门6个县(市)和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下设92个镇,72个乡,60 402个行政村。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 520万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554人。 台州市背山面海,东部海域辽阔,港湾众多,海岸线长达1 006公里,有571个岛屿。主要岛屿有台州列岛、东矶列岛和玉环岛等;滨海有台州湾、三门湾、隘顽湾、乐清湾;主要港口有海门港、坎门港、大麦屿港、健跳港、漩门港。南、西、北部以丘陵山地为主,主要山脉有括苍山、天台山。东部沿海及灵江两岸为平原地区,较大的平原有温(岭)黄(岩)平原、椒北平原、大田平原。全市面积9 411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面积占73%,平原面积占22. 4%,河流、湖泊面积占4. 6%。 台州市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7—18℃,无霜期230—255天,年降水量1 300—1 500毫米,年日照1 956小时,夏季盛行东南风,夏伏前后时有热带风暴过境。 台州市海拔700米以上的丘陵山地多属黄泥土、沙石土,海拔700米以下的缓坡山地以黄泥土为主,河谷盆地多属泥沙土、培泥土,水网地带及滨海平原多属水稻土,适宜种植水稻、棉花、柑桔、甘蔗、油菜籽。 台州市自然条件优越,兼得山海之利,物产丰富。农作物以粮为主,经济作物种类甚多,是我国33个外贸出口商品生产综合基地之一。黄岩蜜桔驰名中外,栽培历史已有1 300年,全市柑桔总产量居全省第1位。玉环柚(楚门文旦)与世界四大名柚相媲美。仙居的黄花菜、蛋用鸡,温岭的高峰牛、高橙,临海的奶山羊,天台的云雾茶、小狗牛(菜牛)等都闻名全省。海产品十分丰富,全市海水产品产量仅次于舟山市,居全省第2位。原盐产量居全省第3位,三门盐场系全省最大的国有盐场。 台州市名胜古迹众多,列为国务院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 隋代国清寺及隋塔,唐代一行禅师墓;临海桃渚城抗倭遗址,东湖小瀛洲内的抗倭名将谭纶画像及戚继光表功碑;黄岩沙埠青瓷窑遗址(五代、宋代)和灵石寺塔(宋代);温岭新河的《高塘戚公奏捷实记》碑; 椒江的一江山岛烈士纪念塔。 ☚ 十、台州市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丽水地区是浙西南大山区,处于仙霞岭、洞宫山和括苍山等山脉之间。古称处州,始自隋开皇九年 (589年),辖区相当现今丽水、温州、台州三地市,至唐上元二年 (675年),台、温二州相继另置,处州区域沿袭至今达1 300多年。民国初年,处州与温州合并为瓯海道,后又为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以后置丽水专区,辖丽水、龙泉2市,青田、云和、庆元、缙云、遂昌、松阳6个县和1个景宁畲族自治县,下设61个建制镇,133个乡,3 659个行政村。 丽水地区位于浙闽两省的结合部,东临温州、台州,西南与福建省的宁德、南平毗邻,北与金华、衢州接壤。全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1. 5—18.3℃。年降水量1 400—2 275毫米之间,无霜期250—280天,年平均日照为1 712—1 825小时。全区总人口241.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4. 07万人,农村劳动力115. 91万人。全区总面积1. 73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7%,耕地面积占6%,溪流及其它面积占7%,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区耕地总面积98. 01千公顷,其中水田90千公顷,旱地8.01千公顷。境内山地丘陵广泛分布,海拔1 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 573座,坡地资源丰富,是浙江森林、水能、矿产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森林蓄积量4 266万立方米,占全省的43%,森林覆盖率为57%,油菜籽产量约占全省的40%。全区水能蕴藏量约200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60万千瓦,占全省30%。其中水电资源为64万千瓦,占全省的27%,已开发10.8万千瓦。全区已发现各类矿点350多处,其中已探明可供开采的有金、银、铜、铁、铅、锌、钼、钨、锡等,遂昌金银矿、青田钼矿、缙云萤石矿以及高岭土、叶腊石、珍珠岩等矿藏量,有的占省内首位,有的列全国前茅。该区主要名特产有龙泉青瓷、宝剑和青田石雕;景宁惠明茶、庆元香菇、缙云黄花菜、处州白莲、松阳晒烟等;龙泉厚朴、云和茯苓、缙云元胡等中药材也久负盛名。 丽水地区山青水秀,奇峰怪石遍布。龙泉市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 929米,庆元百山祖海拔1 856米,分别为浙江省第一、第二高峰,凤阳山、百山祖和遂昌九龙山均为自然保护区。缙云仙都是浙江著名风景区,被誉为“天下第一石”的鼎湖峰,奇特挺秀,引人入胜。丽水通济堰、南明山和青田石门洞及摩崖石刻、松阳延庆寺塔、龙泉青瓷古窑遗址等,均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遂昌县妙高镇建有纪念大剧作家汤显祖任县令时为百姓树德政的遗爱祠。 ☚ 十一、丽水地区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绍兴是个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称会稽,为越国都城,唐置山阴、会稽两县,南宋赵构以“绍祚中兴”之义,改称绍兴,1912年合山阴、会稽为绍兴县。绍兴县位于浙江中部,北连萧山,东邻上虞,南接嵊州市,西靠诸暨。总面积1 492平方公里,人口94.28万人,耕地面积40千公顷。境内江湖密布,风景秀丽,大小河浜上架有3 000座各式桥梁,有“水乡泽国”之称。 绍兴县地处宁绍平原,温暖多雨,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为1 418毫米,无霜期230天左右,是农业发达地区。绍兴特产丰富,有驰名中外的绍兴黄酒、平水珠茶,有在宋朝就以产蛋多而颇有名声的绍兴麻鸭,绍兴还是全省著名的淡水鱼产区之一。 绍兴文化灿烂,人文荟萃,东有东湖、吼山,南有禹陵、禹庙,西有兰亭、快阁,北有鉴湖、柯岩,有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古纤道,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 ☚ 一、绍兴县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萧山市位于钱塘江南岸,北和东北部同杭州城区、海宁市隔江相望,东、南、西和绍兴、诸暨、富阳等县市毗连。属浙北平原区,境内地势西南部高,中部和北部低,大致可分为三片:北部沙地平原,是百余年来江水和海潮相互作用形成的沉积沙地,地势低平;中部为水网平原,大部是第四世纪全新海积平原,小部是山间洪积平原,其间河湖港交叉纵横;南部为丘陵地带,横贯着会稽山余脉,低山绵亘,丘陵起伏。钱塘江沿西北市界,蜿蜒东流,浦阳江流经县境南部,较大的湖泊有湘湖、白马湖等。 萧山市历史上最早置于西汉,当时称余暨县。三国吴初改名为永兴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始改名为萧山县,一直沿续至1987年12月,后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萧山市。 全市总面积1 437平方公里,平原占总面积的63%。1965年以来,该市在东部进行大规模围垦,把荒凉的海涂建设成为五谷丰登、各业兴旺的绿洲,使全市耕地扩大了1/3,总耕地面积增加到57.92千公顷。全市有31个乡镇,797个行政村,总人口117.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0.51万人,乡村劳动力67.49万人。 萧山市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16℃,年降水量1 348毫米,无霜期248天左右,是粮、棉、麻、油综合生产地区。粮田 (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55%,主要种植水稻、麦类,以及薯、豆、粟等。经济作物中,黄、红麻总产量居全国首位,是全国重点产区;棉花、油菜籽在省内占重要地位,是浙江省重点产区之一。特产有花生、瓜类、榨菜、萝卜干、香花、芦笋等;萧山鸡为我国四大名鸡之一。杜家杨梅,味甜粒大,闻名省内外。诸坞青梅,为梅中上品,行销港澳地区。湘湖莼菜是历史名产,近年开始出口。萧山萝卜干是传统名产,远销东南亚各国。 ☚ 二、萧山市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鄞县位于宁波市南面,北临宁波市江北区、海曙区、江东区、镇海区、北仑区,东濒象山港,南接奉化市,西连余姚市。全县东西长、南北窄,呈蝴蝶状。总面积1 406平方公里,其中丘陵805平方公里,占52%;平原587平方公里,占38%;水域140平方公里,占9.1%;洼地11平方公里,占0.7%。1994年全县人口72.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29万人。下设20个镇,3个乡,660个行政村。鄞县地形属浙北平原区和沿海丘陵平原区,西部属四明山脉,山势较陡峻,东部为天台山脉延伸,中部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是宁绍平原组成部分。东钱湖是浙江省第二大淡水湖泊。鄞县春秋时属越,战国属楚。秦建郡县制,拆鄞为鄮、鄞二县,与句章县同属会稽郡。隋开皇九年并鄮、鄞、 余姚入句章。 唐武德四年拆句章县置鄮鄞地为鄞州;唐武德八年置鄮县为明州,并分鄮为奉化、慈溪、翁山(舟山)及鄮四县。至五代改鄮县为鄞县。到宋代,除辖地少有变化外,鄞县的名称从此稳定。新中国成立以后,1959年曾撤销鄞县并入宁波市,1962年又恢复,直至现在。 鄞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量充沛,西部山区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全县耕地面积38.92千公顷,其中水田37千公顷,旱地1.92千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8亩,正常年景粮食年产量可达40万吨,年提供商品粮10万余吨,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粮县之一。粮食作物有水稻、麦类、薯类、蚕豆等。鄞县又是多种经营发达地区,主要经济特产有油菜籽、茶叶、席草、贝母、草籽种、水煮笋等。鄞县名胜古迹主要有樟村四明山烈士纪念塔、天童寺、阿育王寺、东钱湖、它山堰、梁祝文化公园。 ☚ 三、鄞县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慈溪市位于杭州湾南岸,余姚市、江北区、镇海区和杭州湾分别在其西南面和东北面合抱,其版图形如一轮月牙向北突伸在杭州湾。全境东西长约55公里,南北最宽处约30公里,面积1 154平方公里,其中平原609平方公里,占52.8%;山地163平方公里,占14.1%; 内陆水域87平方公里,占7. 5%;海涂295平方公里,占25.6%;海岸线长66公里。慈溪市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北部为杭州湾南岸海滨冲击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南缘为四明山余脉构成的山地丘陵。1994年全市人口97. 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31万人; 下设22个镇、1个乡,798个行政村。慈溪市是唐武德八年从鄮县分设的,县境自唐宋以来1 000余年基本未变。1979年9月为保持水系完整,以泗门区同余姚的龙南区对调而形成目前版图。 慈溪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全市耕地面积43.02千公顷,其中水田12.09千公顷,旱地30.92千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 67亩。慈溪市是浙江省经济作物产区,棉花种植历史已有700多年,棉花面积占全省棉地总面积的1/3,有“浙江棉仓”之称。粮食不能自给,全年播种面积38. 67千公顷,年产量19万吨,平均亩产352公斤,人均自产粮食198公斤。经济特产有油菜籽、蚕豆、蜂蜜、药材、水果等。所产蚕豆粒大色白,称“大白蚕”,内销出口都很受欢迎。养蜂业发达,人工养蜂的群数为全国前列。麦冬、红花、丝瓜络为全市三大药材。主要水果有杨梅、水蜜桃,尤其是荸荠种杨梅,果大核小,汁浓味甜,享有盛誉,面积、产量居全省首位。花木业也很发达,被誉为“新兴的月季之乡”。海涂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沙蚕、鳗苗远销日本。庵东盐场是全省大型盐场之一。主要名胜古迹有:上林湖青瓷窑址为著名的古窑址,建于唐代的五磊寺为浙东古刹之一,还有五磊山石窟等。 ☚ 四、慈溪市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余杭地处浙北平原和浙西中山丘陵区过渡地带,南部同杭州市区紧紧相连。境内以平原为主,整个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以东苕溪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地形区:东苕溪以西,地势较高;东苕溪以东,地势低平。全市平原约占总面积的66%。 余杭市始置于秦代,当时建钱塘、余杭二县,钱塘包括今杭州市,故历史上杭州、钱塘同为一地。1927年划杭县六个区建杭州市,余杭县治原为余杭镇。1958年余杭县撤销并入临安县,原杭县撤销并入杭州市。1961年,原余杭县和杭县重新划出合并设余杭县。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全市总面积1 351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575个行政村;总人口87. 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2.76万人,农村劳动力46. 67万人;耕地总面积43. 65千公顷,其中水田34.5千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5公顷。 余杭市是个“四山、一水、五分田”的经济作物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在16℃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在1 200—1 500毫米之间,全年无霜期245天左右。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经济作物和特产所占比重较大,是浙江省油菜籽、蚕茧、络麻、茶叶、毛竹和淡水鱼的重点产地,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清水丝棉已有上千年历史,明洪武年间被定为 “进贡之品”,名闻中外。饲养湖羊历史悠久。塘栖 “软刀白沙”枇杷,核细肉厚味甜,为枇杷中之珍品,久享盛名。超山青梅,味酸质脆,汁多爽口,制成话梅、陈皮梅远销港澳和国外。临平甘蔗、小林黄姜、三家村藕粉、沾桥 “大红袍”荸荠等也为传统名产。 ☚ 五、余杭市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桐乡市位于浙江省杭嘉湖平原中部腹地,京杭大运河两侧,南靠海宁、余杭,西连德清、湖州,东邻嘉兴,北与江苏吴江县接壤,居沪、苏(州)、杭等大中城市三角中间地带。全市总面积723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90%,水面占10%。全市辖13个镇,17个乡,318个行政村,56个居民区。1993年末,全市总人口63.78万人,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875人。 桐乡市地势低洼,为河流冲积和湖沼淤积平原,海拔7米左右,自东南略向西北倾斜,境内河道密布,湖塘众多。主要有大运河、金牛塘、白马塘、康泾塘、永兴港、西圣埭港、店街塘港、中河渚港和北河渚港,形成网状水系,具有浓厚的水乡特色。全市耕地中水田约占60 %,旱地约占40%。 桐乡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220—240天,年平均降水量1 176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038小时。全年降水以4—9月为最多,易遭洪涝灾害。 桐乡市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素称“百花地面”,物产富饶。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粮、桑、畜并举。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麦、豆类、薯类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力建设电力排灌工程,疏拓骨干河道,平整土地,使泄水、引水和耕作条件不断改善,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70%以上的粮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粮食亩产1963年超“纲要” (400公斤),1979年超“双纲”(800公斤),是浙江省生产商品粮较多的一个市。主要经济作物和特产有:桑蚕茧、晒红烟、杭白菊、油菜籽、榨菜、络麻、乌桕、蜂蜜、槜李等。桑蚕茧生产历史悠久、桑园面积占旱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是浙江省桑蚕茧重点产区之一。桐乡晒红烟质地优良,是制作雪茄烟的上等原料,产量居全国首位。桐乡菊花俗称杭白菊,朵大、肉厚、色白,具有清火、明目、拔毒作用,是浙江省传统出口商品之一。名果槜李,又名醉李,素称李中珍品,古为贡品。畜牧业有猪、湖羊、牛、兔、家禽等养殖。所产湖羊羔皮洁白柔美,驰名中外,畅销西欧、北美、澳大利亚和港、澳等地。淡水鱼品种众多。利用“四旁”种植池杉、白榆等用材林木,实现平原绿化,成绩卓著,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市)。 桐乡市水陆交通便利。大运河斜贯境内,水上交通发达,以梧桐镇为中心的水上运输网,专业运输线总长二百多公里,杭申航运甲、乙两线都经过市境。市内各大镇均有轮船通航,可抵邻县的南浔、菱湖、练市、长安、峡石、嘉兴、新塍、新市等城镇和苏州、杭州、上海等地。陆上交通有沪杭公路穿越境内,乡乡镇镇均有公路相连。至杭州、嘉兴、湖州、苏州、无锡等地都有直达客车。 ☚ 六、桐乡市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余姚市北临杭州湾,南连奉化市和鄞县,东邻慈溪市和宁波市江北区,西接上虞市和嵊州市。余姚市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据地方志载,余姚古为“舜支庶(妾所生之子)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余姚”。从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余姚一带7 000年前人类就已掌握了水稻栽种技术。秦时开始设县,唐、元一度称为州,明代又改为县,直至今。1992年全市总面积1 527平方公里 (其中水域48平方公里),人口81.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43万,农村劳动力46.12万人,下设19个镇,3个乡,824个行政村。余姚市地形属浙东盆地低山区和浙北平原交叉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四明山脉,山间分布大小不等的盆地谷地,中部为姚江冲积河谷平原,北部为钱塘江冲积平原,是宁绍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市面积的39%。 余姚市东西窄、南北长,北部平原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侯,南部具有向中亚热带过渡的特征,四明山区又具有山区气候特征,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全市耕地面积42.09千公顷,其中水田34. 26千公顷,旱地7. 76千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78亩。余姚市是浙江重点产粮、产棉区,经济特产也很丰富。粮食作物有水稻、麦、薯类,经济作物和特产有棉花、油菜籽、茶叶、毛竹、蚕茧、榨菜、水果等。棉花产量居全省第2位,也是省重点茶叶产区之一。水果以杨梅为大宗产品,闻名全国。姚北盛产榨菜。四明山梁弄镇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浙东区委所在地。 ☚ 七、余姚市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海宁市位于钱塘江北岸,杭嘉湖平原东南部。东邻海盐县,南与萧山、上虞两市隔江相望,西接余杭市,北连桐乡市和嘉兴郊区。全市总面积681. 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87.1%,水面占11.5%,山丘占1. 4%。海岸线长53.6公里,建有护岸海塘工程。辖15个镇,10个乡,286个行政村。1992年末总人口62. 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54万人。 海宁市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6℃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 179.5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31天。降水主要在4—9月,以春雨、梅雨和台风雨为主。 海宁市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区,地势平坦,河网纵横,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农业生产以粮为主,桑、麻、棉、油综合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搞以治水改土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不断提高排灌、耕作、脱粒的机械化程度,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粮食亩产1963年上 “纲要”(400公斤),1979年超“双纲”(达900公斤)。经济作物和特产占有较大比重,主要有桑、麻、油菜籽、棉花、西瓜、甘蔗、蜂蜜等,是全省蚕桑、麻、油菜籽重点产区之一。海宁西瓜以皮薄、糖分多、上口鲜著称。斜桥榨菜肉地厚实,香味浓郁,咸淡适口,享有盛名。畜牧业以养猪羊为主,列为全省生猪出口生产基地,湖羊的产量居全省前列。长毛兔、蜂蜜的产量也相当可观。渔业以淡水鱼养殖为主,品种有青、草、鲢、鳙等。 海宁市交通运输十分便利,铁路、公路、航运三通。沪杭铁路横贯全境,在境内设有7个火车站。公路南北分别联结杭 (州)金 (丝娘桥)线和杭 (州)枫 (泾)线,可直达上海、杭州。内河货轮可通沪、杭、湖、嘉;客轮直达平湖、海盐、桐乡及苏州等地。 海宁市盐官为钱江海潮的第一观潮胜地,每年农历8月18日为潮水最大日,称为观潮节。宋代陈师道曾以“漫漫平河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的诗句,描述钱江潮惊心动魄的磅礴气势和白浪翻空的奇特景象。 海宁市名人辈出,是近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王国维,武侠小说家金庸,诗人徐志摩的家乡。 ☚ 八、海宁市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温岭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东、南、西三面濒海,面对大陈渔场,岛屿林立。内陆地势平坦,河道成网,系温黄平原的组成部分。全市总面积92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51. 39%,山地占42.5%,河流塘库占6.04%。辖20个镇,14个乡,888个行政村。1992年末总人口108.48万人,是浙江省人口密度最高的市 (县)。 温岭市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日照适中,湿润温和。年平均气温17.3℃,常年无霜期252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 467毫米。 温岭市素称鱼米之乡,是农、林、牧、渔、副综合经营地区。农业生产以粮为主,兼产甘蔗、棉花、茶叶、柑桔、蚕桑、乌桕、油桐等经济作物。大溪的西瓜,城南的高橙、文旦,萧村和青屿的箬包梨,温西的红山李,山坑和山市的杨梅,均为名优产品。畜牧业以养猪为主,“潘郎苗猪”在台、温一带久负盛名; “温岭高峰牛”被列为浙江省役用良种牛;“温岭灰鹅”为香港市民所称好。温岭市是浙江省海洋渔业重点县市之一,主要海水鱼有带鱼、黄鱼、墨鱼、鳓鱼、鲳鱼、鳗鱼、海蜇、白虾、梭子蟹;近海养殖产品有海带、紫菜、对虾、蛏子、牡蛎、海蚶等,其中以梭子蟹、虾仁、松门白鲞最负盛名。 温岭市水陆交通便利。104国道穿越全境,以城关镇为枢纽的公路网通往各个乡镇,与毗邻的黄岩、玉环以及杭州、温州、金华、宁波等地每天均有班车往返。内河航线可直通松门、泽国、路桥等地。 温岭市的江夏潮汐发电站,于1980年建成发电,装机容量3 000千瓦,是世界上最大的潮汐发电试验站之一。 ☚ 九、温岭市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秦代置诸暨县,吴越王钱缪改名暨阳,后梁开平二年复名诸暨,元末明初曾升为州,后复置县。198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位于浙江中部,浦阳江中游,东邻嵊州市,南接东阳、义乌,西接浦江,北靠萧山,西北和富阳相连。总面积2 316平方公里,1992年人口 102. 64万人,耕地45千公顷,全市山地占70. 2%,平原占27. 2%,河流湖泊占2.6%。 诸暨市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4℃,年降水量1 400毫米,无霜期230天左右,是个山多田少的综合农业区。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商品粮较多;经济作物和特产有:茶叶、桑蚕茧、竹笋、油菜籽、香榧、板栗、乌桕、生漆等;是浙江茶叶、毛竹、蚕茧、板栗重点产区之一。枫桥香榧,古称赤果,以其馥郁芬香、风味佳美而脍炙人口,驰名中外,苏东坡誉之为“金盘实”。生漆产量较高,所产小木漆,色泽明亮,质地细腻,快干耐久。东溪、绿化乡的板栗,冠山、应店街的白果,也为传统名产。 诸暨是越国故都,西施故里,城南为西施故居,有西施殿、西施亭、浣纱石等名胜古迹。五泄风景区斜峰巍峨,林海苍茫,最为引人入胜,历代名人留有“轰雷千丈破银河”,“五泄争奇于雁荡”,“越中五泄古名山”等名句,是浙江旅游南线的一颗明珠。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清朝莲蓬党起义领袖何文庆故居,苏浙区党委书记张秋人烈士墓,以及为纪念周恩来同志1939年作过抗日救国演讲而改建的枫桥纪念馆。 ☚ 十、诸暨市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上虞市始置于秦,据县志记载,“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名上虞”。上虞市位于曹娥江下游,浙东运河北岸,东邻余姚,南接嵊州,西连绍兴,北滨杭州湾。总面积1 172平方公里,1992年人口75. 31万人,耕地面积40千公顷。全市山地面积占50%,平原占41. 7%,河流湖泊占8. 3%。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上虞市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6.5℃左右,年降水量1 395.4毫米,无霜期248天。境内叶腊石矿蕴藏量大,还有大量建筑用的黄沙; 北部有大片海涂,1969年以来已围垦近1万公顷。为全省棉花、络麻、油菜籽重点产区之一,杨梅、葡萄等水果较为著名,板栗销往国外。海洋捕捞和淡水养殖都有一定规模。近年来,“科技兴市”颇有成效,一批拳头产品,如氮合成催化剂、冷却塔专用风机、低噪音玻璃钢冷却塔等畅销国内外。 上虞市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 窑寺前和小仙坛青瓷窑遗址,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墓。其它名胜古迹有: 为纪念东汉投江寻父的孝女曹娥而建的曹娥庙,有“东山再起”典故原出处的东晋政治家谢安隐居过的东山,以及白马湖畔1921年由经亨颐先生创办,何香凝、丰子恺、朱自清等执教过的著名的春晖中学。 ☚ 十一、上虞市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黄岩市位于浙江东部沿海,东濒东海,南与温岭、乐清相连,西与永嘉、仙居接壤,北与临海毗邻。全市地形属浙南中山区和沿海丘陵平原区交接地区。整个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区,由括苍山支脉蟠曲而成;中部为永宁江(亦称澄江)中下游河谷平原,地势平坦;东部为沿海平原,地势低平。中部和东部是温黄平原组成部分。境内河道纵横,具有水乡特色。主要河流永宁江,自西向东至三江口汇入灵江(椒江)。东南部有与温岭市为界的金清港,流入东海。 黄岩市始于唐高宗上元二年,当时分设临海县、永宁县,武后天授元年改名黄岩县。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台州地区撤地建市后,黄岩市划分为黄岩、路桥两个县级区。 黄岩市总面积1 37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53. 35%,平原占33.33%,河塘水面、涂地占13. 32%。辖16个镇,10个乡,860个行政村。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2.82万人,乡村劳动力51.34万人。耕地总面积40.53千公顷,其中水田36.36千公顷,旱地4.17千公顷。 黄岩市年平均气温17℃,平均降水量1 520毫米,无霜期259天左右。平原地带土壤肥沃,内河塘库多,是浙江省重要的农业区。全市65%的耕地已实现旱涝保收,新围垦海涂4.2千公顷。粮食亩产1958年达到401公斤,是全省第1个上《纲要》的县。特产有柑桔、茶叶、桑蚕茧等,其中以柑桔最负盛名。黄岩种桔始于三国,盛于唐宋,距今有1 700多年左右,是全国种桔最早、产桔最多的县市之一,被人誉为“桔乡”。黄岩蜜桔素以皮薄核小、色浓味甜驰名中外。枇杷栽种史也较长,明《万历志》就有栽培枇杷的记载,现产量居全国县级之冠。此外,还盛产杨梅、猕猴桃、桃、梨等水果,浅海滩涂养殖蛏、蚶、海带、紫菜以及对虾等。手工艺品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翻簧、竹雕雕工精细,造型优美,广销40多个国家;抽纱台布、绣衣服装、竹丝画帘、锉木玩具、麻草编织等新工艺品,也深受国外友人欢迎。山区水力资源蕴藏量较丰富,全市可开发水力发电装机蕴藏量约3万多千瓦,80年代已建成小水电站82个,装机166千瓦。矿产资源已发现的有铅、锌、腊石、铜、锰、石英、云母、石灰石、大理石、泥炭等多种,尤以铅锌矿蕴藏量较大。 ☚ 十二、黄岩市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处于金衢盆地东部边缘地带。东邻东阳,南界永康、武义,西连金华、兰溪,北接诸暨、浦江。市境北、东、南三面群山环抱,南北长而东西狭,中部丘陵起伏。东阳江斜贯境内,长39. 75公里。大陈江系山溪,斜穿北端,境内流长17. 5公里,注入浦阳江。 从当地出土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义乌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距今约3000年,居民已有初步的社会化分工和商品交换。东周时先属越国,后为楚地。秦王嬴政(始皇帝)廿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名为乌伤,属会稽郡。唐武德七年(624年)起称义乌,至今未变。宋时属婺州,明清属金华府,民国时期先后直属省、金华道和四、五、三、八专区。新中国成立后,属金华专 (地)区,1985年7月起属金华市。 全市总面积1 13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48%,丘陵占26%,平原占15%,水面占11%。全市有23个乡镇,793个行政村,总人口63.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10万人,农村劳动力30.93万人。耕地总面积23.7千公顷,其中水田19. 9千公顷。 义乌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无霜期约243天,年平均气温17℃上下,年降水量1 100—1 600毫米,是粮、林、牧和经济作物综合经营的地区。名优特产有糖蔗、茶叶、大枣、山花梨等。糖蔗种植已有400年的历史,是全省重点产糖县之一。大枣加工制成的南枣、密枣是传统名产。义乌是全省瘦肉型生产基地之一,所产的“两头乌”良种猪,是制作金华火腿的上等原料。 义乌市交通方便,浙赣铁路贯穿市境,公路四通八达,东阳江水系在汛期可通航5吨木船。 ☚ 十三、义乌市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东阳市地处浙中丘陵盆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为大盘山脉,北部属会稽山脉,山峰绵延,地势较高,中部和西南部为丘陵地区,沿东阳江和南江两岸有较大河谷平原,是主要农业区。山地丘陵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0%。河流属钱塘江水系,主要有东阳江和南江,由东往西,流经市境北部和南部;东北部长乐江上游往北流入曹娥江。 1992年,全市总面积1 739平方公里,有26个乡镇,1 280个行政村;总人口76.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 99万人,农村劳动力40.41万人;有耕地17.89千公顷,其中水田14. 69千公顷。 东阳市是粮、林、牧和经济作物综合发展区,名优特产有茶叶、席草、甘蔗、桑蚕茧、油菜籽、蜂蜜、水果、药材等,是全省养蜂重点区和菜牛基地。东阳木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产品造型优美,驰誉国内外,现有产品达1 500多种,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竹编是东阳传统工艺,产品有25个大类,3 000多个品种,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阳火腿史称熏蹄,始于南宋。“蒋雪舫”火腿,在清朝一度列为贡品。 ☚ 十四、东阳市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乐清市位于瓯江北岸,属浙南中山区和沿海丘陵平原区交叉地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和北部都是高峻山地及丘陵,属雁荡山脉;东部和南部是平原和丘陵相间之地,其中以乐成、柳市、虹桥三块平原最大,地势平坦,河网交叉。海岸线较曲折,乐清湾是浙江省最大的海湾之一。主要溪流有清江、大荆溪、淡溪、白石溪等,都是由西向东,注入乐清湾。 乐清市始于东晋孝武宁康二年,当时分永宁县、乐成县。五代后梁开平二年改为乐清县,沿用至今。1993年9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全市总面积1 17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72.4%,东南部是平原。1992年全市有31个乡镇,912个行政村,总人口104.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6.45万人,农村劳动力47. 61万人。 乐清市有耕地26.5千公顷,其中水田22. 6千公顷。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林、渔、牧、副综合发展。经济作物和特产主要有柑桔、茶叶、蚕桑、雪梨、席草等,是全省柑桔重点产区之一。水产资源丰富,乐清湾是浙江重点浅海滩涂养殖基地,贝类种苗产量占全省80%,是全国蛏的重点产地。雁荡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 十五、乐清市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永康市位于金衢盆地南部边缘地带,东北接东阳,东南及南部连缙云,西界武义,北邻义乌,属浙中丘陵的一部分。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构成一个四周高、中间偏南低的走廊式的盆地地形。全市总面积为1 0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19.2%,山地占67. 1 %,河流塘库占4.6%,道路村宅及其它占9. 1%,简称“七山一水二分田”。1992年全市总人口51.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54万人,下设13个镇,11个乡,720个行政村。 ☚ 十六、永康市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安吉县始置于东汉,1958年孝丰县并入,合为一县。位于浙江西北部,南接余杭、临安,东邻德清,北连长兴,西与安徽省宁国、广德相毗连。全县总面积1 882.32平方公里,1993年人口44.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万人,耕地面积22千公顷。全县有7个镇,21个乡,263个行政村。 安吉县地处天目山北麓,境内多崇山峻岭,最高的龙王山,海拔1 587米。全县山区和半山区面积占90%左右,是浙江省林业重点县之一。源于龙王山的西苕溪,流经县内大部地区,较大的支流有西溪、南溪、大溪、浒溪、递铺溪、浑泥溪、晓墅溪等7条,总长约300公里。 安吉县以盛产毛竹著名,全县山林面积中毛竹山约占1/3,在峰峦起伏的山岭上,到处可见茂密翠绿的竹林,除毛竹外,还有淡竹、石竹,“天目笋干”为该县传统名产。全县43.6千公顷毛竹山上蓄积着1. 1亿支毛竹,年产商品竹1 500余万支,毛竹产量占浙江省首位,是全国著名的毛竹产区,被林业部授予“中国毛竹之乡”的称号。 安吉县有着亚太地区最大最全的竹种园,此园占地16. 67公顷,汇聚着19个竹属的200多个竹种。园内小径通幽,漫步其中,使人目不暇接;高达30多米的楠竹,苍劲挺拔;株高仅盈寸的菲白竹,娇小玲珑;金镶玉竹,俊逸潇洒;佛肚竹,节面膨大;还有那美观诱人的紫竹,刚劲雄浑的方竹,以及罕见的罗汉竹、龟甲竹……千姿百态,简直是一个竹类博物馆。第17届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主席里斯参观后说: “我到过81个国家,像这样美的地方,很少见到。更没有看到这么多竹子集中在一块土地上。” 安吉县灵峰山有灵峰古寺,始建于五代,清代又加以扩建,现为天目山区主要寺院之一。安吉是当代著名书画家、艺术大师、杭州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的家乡,县博物馆收藏有他的珍贵书面。山河乡的井村,是1945年新四军苏浙军区后勤部驻地,当时的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曾在此指挥过孝丰的三次反顽战斗。 ☚ 十七、安吉县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普陀区位于舟山市东南,东临东海,本岛部分与定海区相接,并与宁波市北仑区隔海相望,北迄黄大洋与岱山县相对。普陀区原为定海县的一部分,1953年成立舟山专区,始从定海县分置普陀县;1958年又与定海、岱山、嵊泗县合并成立舟山县,改属宁波专区; 1962年恢复舟山专区,又重置普陀县;1987年3月舟山撤地建市,普陀县遂改为舟山市直属县级区。全区总面积6 73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387平方公里(在本岛部分为94平方公里),海域6 343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岛屿439个,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32个 (本岛除外)。主要岛屿有中街山列岛、梅散列岛和六横、朱家尖、桃花、虾峙岛等。土地面积约38.87千公顷,其中耕地占17%,盐田占3.7%,山林占32. 7%,海涂占6.5%,其它面积 (水面、道路、建筑物、荒山、秃岩等) 占39. 3%。1992年全区总人口32. 28万人,其中渔农业人口25. 16万人。下设10个镇,8个乡,273个行政村。 ☚ 十八、舟山市普陀区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边境,浙闽两省的结合部,东、西、南三面分别与福建省的寿宁县、政和县和松溪县接壤。全县总面积1 898平方公里,山地占92.2%,是个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辖6个镇,14个乡,344个行政村。1992年末总人口186 190人。 庆元县地处山区,全县地势高陡,山高谷深,坡陡流急,群峰壁立,海拔1 5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主峰“百山祖”海拔1 857米,是浙江省第二高峰。庆元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又具有典型的山区小气候。广阔的丘陵和山地,十分适宜各类阔叶树种的生长,发展香菇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资源条件。 庆元是世界香菇的发源地。据专家考证,人工栽培香菇技术是宋代庆元农民吴三(后人尊他为吴三公)首先发明的。吴三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 出生于庆元县斋郎乡龙岩村,发明“砍花法”人工栽培香菇技术,并终生以制菇和传艺为业,吴三被庆(庆元)、龙(龙泉)、景(景宁)一带农民膜拜为“菇神”,并立庙祭祀。1989年1月,国际热带菇类学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树庭先生,亲临庆元考察香菇历史遗迹,得出“人工栽培香菇技术,中国早于日本”的结论,并亲笔写下了“香菇之源”的题词。 制菇业是庆元人民的传统产业。据县志记载,1949年初,全县只有9万人口,其中菇民即达6万人。至1986年,庆元菇民大都到省外制菇,足迹遍及闽、赣、粤、皖、川、陕等12个省(自治区) 的200多个县(市)。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几百年间,庆元县的香菇种植基本靠口耳相传,规模不大,产量不高,效益低下。1986年实施国家级食用菌星火计划项目以后,香菇生产逐渐呈现出燎原之势,形成优势。至1993年,全县从事香菇生产的农户达13 000多户,从事菌种经营和香菇流通的农户10 000多户,两者合计24 000多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60%以上。县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都来自香菇。制菇业已经成为庆元山区的支柱产业。 ☚ 十九、庆元县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嵊州市原名剡县,因县境内四面环山,取四山为嵊之义,于宋宣和三年改名为嵊县。199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改名为嵊州市。位于浙江东部,曹娥江上游,四明山南麓,北连绍兴、上虞,东邻余姚、奉化,南接新昌、东阳,西靠诸暨。总面积1 784平方公里,人口70. 66万人,耕地面积30千公顷。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所产生丝质地优良,该市的梅花牌桑蚕丝曾荣获国家金质奖。畜牧业发达,是全省出口生猪基地之一,嵊州市花猪是浙江省的优良猪种。如意牌紫砂产品造型别致,品种繁多,远销日本、西欧等国。全市已探明的硅藻土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60%以上。嵊州市是有名的 “越剧之乡”,近几年已为越剧界培养输送400多名越剧 “小百花”演员。 ☚ 二十、嵊州市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常山县始置于东汉,称定阳县,唐改置常山县。位于浙江西部,东邻衢县,南靠江山市,西与江西省玉山县接壤,西北与开化县交界。全县总面积1 099.1平方公里,1992年末总人口30.88万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56人。辖6个镇,18个乡,341个行政村。 常山县地势东北与西南边境高,中部逐渐平缓形成丘陵地区,西南为怀玉山余脉,从江西玉山入境,延伸到南边与江山交界一带;东北为千里岗山余脉,最高山峰——白菊花尖,海拔1 395米。主要水系为常山港,向南转东,汇入衢江。全境山地丘陵约占80%,河谷平原占15%,江河占5%。 常山县属亚热带季风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温16.9—17.7℃,极端最高温度为40.5℃,极端最低温度为零下9.2℃,年平均降水量1 786.9毫米,全年无霜期232—285天之间。 常山县交通以公路为主,到衢州、江山、开化、江西玉山,都建有公路干线,与省内、赣东北、皖南各市、县相连接。全县各乡镇均通汽车。常山港可通木船、机帆船。 ☚ 二十一、常山县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龙泉设县已有1 231年的历史,是海内外闻名的青瓷之邦、宝剑之都、香菇之乡,也是全国100个农村食品加工试点县之一。龙泉市是革命老区,199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龙泉市古名龙渊,唐初避高祖李渊讳,改称龙泉,位于浙江西南浙闽交界处,东邻云和,北连遂昌,南接庆元,西与福建省浦城县毗邻。总面积3 059平方公里,人口26. 19万人,耕地面积1 174公顷,境内山系交叉,山峦起伏,山地面积占95%,林木蓄积量占全省首位,是我国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市)之一,素有“浙江林海”之称。城南凤阳山——百山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47. 1平方公里,植物种类不下2 000种,主峰黄茅尖,海拔1 929米,地势险峻,人迹罕至,至今保持原始林相。建新乡后岙村有胸径2.76米、树高50米、材积134立方米的柳杉王。“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磐”的龙泉青瓷,始于南朝,盛于南宋,堪称陶瓷艺术之瑰宝,自古分哥窑、弟窑两大派,哥窑以纹片为装饰手段,“紫口铁足”; 而弟窑釉色青碧,胜似翡翠,各具特色。青瓷品种达5 000多个,蜚声国内外,远销五大洲。龙泉宝剑制作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美观四大特色,现年产3万把,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30年(民国19年秋)全国武术馆在南京举行武术比赛,龙泉剑被评为最佳剑之一。 龙泉市是浙江省林业重点产区,每年向国家提供大量商品木材、毛竹,以及松脂、木柴、棕片、木炭等。境内主要用材林有杉木、马尾松、木炭等;经济林有毛竹、油桐、油茶、山苍子、毛棕、柑桔等;珍贵稀有树种有伯乐树、长柄双花木、香果树、白豆杉、红豆杉、银杏、天女木兰等30余种,其中花榈木闻名全国;土特产有笋干、香菇、茶叶、白木耳等; 中药材有厚朴、七叶一枝花、茯苓、黄连、灵芝等。 ☚ 二十二、龙泉市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象山县地处宁波市东南,西与宁海县相接,北倚象山港,东濒浩翰的东海,南临三门湾,三面环海,是一个缘海而邑、一路穿陆的半岛。全县陆地面积1 175平方公里,1992年人口52. 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 52万人,下设13个镇,6个乡,739个行政村。全县地形属沿海丘陵平原区,境内山岭起伏绵延,坡地平缓。地形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漫长,海域辽阔,港湾优良,岛屿众多,面积在500平方米的岛屿有167个。全县山地占60%以上,系天台山余脉; 平原占1/3以上,散布于沿海地带,系近代冲击平原,是主要产粮区。 象山县历史上以种植业为主,兼有林、牧、渔、副各业,是一个农业综合经济产区。全县有耕地21.49千公顷,人均0.6亩。粮食以水稻为主,其次是番薯、小麦、大豆等。粮食生产1970年超 《纲要》,1979年亩产上千斤。主要经济特产有茶叶、柑桔、毛竹、海水产品、白鹅等。象山“白毛尖”茶为浙江省一等名茶。1992年柑桔种植面积4.46千公顷,为浙江省重点柑桔产区之一。海洋捕捞发达,是省重点海洋渔业县之一。石浦镇以东门岛、南田岛为自然屏障,形成多口性良港,是浙江省著名渔港。 ☚ 二十三、象山县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一) 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衢县位于浙江省金衢盆地西部,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北依千里岗,南邻仙霞岭,中部处在金衢盆地的西端,山地和盆地之间为低矮的丘陵和岗地,构成自盆地两侧渐次抬高的阶梯状地形。南、北两端山峰突起,层峦叠嶂,中间挟抱衢江,形成狭长的盆地河谷平原。全县总面积2 357平方公里,1992年人口51.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52万人;耕地22.3千公顷,人均0.65亩。下设14个镇,16个乡,642个行政村。衢县是衢州市和衢县两级政府所在地,是衢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中国成立以来行政建制几经变迁,1949年设衢州市及衢县; 1951年撤市,市县合并; 1960年龙游县并入衢县,属金华地区。1979年9月撤县建市 (县级市) 仍属金华地区;1983年衢州市复设龙游县; 1985年建立省辖衢州市,分设衢县和柯城区。 ☚ 二十四、衢县 (二) 经济发展水平 ☛ 00023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