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城市工业支援农业
北京市组织城市工业定点支援农业,始于60年代初。当时为解决因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占用近郊农村土地而出现的农村劳力出路和农民收入问题,曾组织城市工业企业通过提供技术、下放产品等措施,定点支援被占土地的社队发展社队工业,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普遍推行城市工业定点支援农业,则是始于1968年。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郊区社、队工业产值仅有3 750万元。为改变北京郊区农村落后面貌,北京市革委会成立了由工交城建组、农林组、计划组组成的支农领导小组,下设支农办公室。这一阶段城乡协作的主要做法有:
1.走村串队修配农机具。针对农民使用农机中的问题,支农队下乡后,走村串队,查田间,走场院,看机井,跟班作业,就地维修,并带动和培养出一批农村机电维修队伍,保证了农业生产正常进行。据各郊区县支农办公室统计,这些年,支农队员在平原、山区、田间、地头、井房、场院就地维修各种农机具上百万件,及时排除农机故障,保证了农业生产。
2.建立三级农机修配网。1968年,市里提出了农机“大修不出县、中修不出社、小修不出队”的要求,各支农工厂积极响应,配合各区县农机部门,支援设备、支援技术、搞好培训,一个工厂武装一个公社,无偿或低价支援车、洗、刨、磨、钻等大中型设备4500多台和十几万件工装卡具,帮助郊区200个公社建起了修配站,2600多个大队建立了修配组。
3.革新研制农机具。1973年至1974年,各支农厂、支农队配合农机站搞设计,教技术,支援各种钢材上万吨,帮助社队制造出大小拖拉机带动的收割机5000多台,播种机3 000台,锥形滚筒式脱粒机3 000多台,有力地支援了农村“三夏”、“三秋”。同时,各支农队因地制宜,帮助研制了小麦烘干机、平地机、打埂机、开沟犁、铲运斗、玉米收割机、打浆机、扬场机、气流清选机、潜水泵、拖车自动翻头、玉米剥皮机、核桃剥皮机、秸秆粉碎机、中耕除草机、精量播种机、红薯收获器等30余种,总数达10万台件。
4.培养技术骨干。支农厂、支农队采取现场传、帮、带,就地办学习班,送城区厂培训方式,为郊区培训了电工、车工、钳工、电气焊工共2万多人,这支队伍从1978年开始就已经完全承担了各种农机、水电的修造任务,形成了永远不走的“支农队”。
5.帮助农村上工副业项目。粉碎“四人帮”以后,支农队根据社队要求,陆续办起了工副业点,采取工厂出料,社队加工的方式,为农村社队增加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