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积累研究
对农业品种资源调查、收集、整理、积累是农业科学研究的一项最基础性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省品种资源研究在底子薄、条件差的情况下,从农家品种的调查整理入手,经历了4次大的品种更新换代,尤其是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对农作物品种资源的研究更加深入,并取得一批丰硕的成果,为农业生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水稻。1979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严企松等完成征集、整理水稻品种资源2 763份,其中来自菲律宾、日本、美国等23个国家的有681份,外省1 433份,省内地方品种561份,新育品种88份。1988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第一次全国统一编目的基础上,对符合要求的品种继续进行编目,截止1990年,安徽参加全国统一编目的稻种资源共812个,其中省内地方品种725个,省内育成品种45个,杂交水稻组合及“三系”材料21个,直接从国外引进品种21个。
2.果树。1979年,安徽农学院、徽州地区农业局等单位查明黄山地区柑橘有7大类38个品种,其中10个属稀有种。1981年,安徽农学院园艺系余学敏等初步掌握了安徽省内猕猴桃集中分布区域,分布范围达23个县及大致产量,初步摸清了猕猴桃的13个品种、变种和中华猕猴桃的9个类型。1979—1985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王芳年调查并编著了《安徽主要果树优良品种》和《安徽梨树品种与栽培技术》两书。其中,《安徽主要果树优良品种》一书,分述了苹果、梨、葡萄、桃、柑橘、枇杷、石榴、樱桃等8类果树,计70个品种、品系的特点、主要性状和栽培要点。《安徽梨树品种与栽培技术》一书,介绍了安徽自然概况、梨树栽培历史演变、现状和前景,着重整理出103个品种,其中重点品种59个。
3.蔬菜。60年代,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厅进行了全省蔬菜品种资源调查,搜集材料1 300份。1978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安徽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等单位进行全省品种资源普查,共征集蔬菜品种资源材料2 445份,汇编《安徽省蔬菜品种资源名录》。调查还发掘出一批珍贵稀有品种,如香椿、竹笋、莲藕、苔干、水芋、白花菜等。1986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蔡主权参加了《中国蔬菜品种资源目录》第一分册编写工作,为该《目录》编写并提供了898份安徽蔬菜品种资源材料。
4.茶树。1980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在重点产茶县和名茶区进行了茶树品种、物候、产量、品质等综合调查,明确了祁门除适宜制作功夫红茶外,皖南及皖西茶区均有制作绿茶优势,大别山北麓品种抗寒性强,为育种好材料。1980—1986年,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农业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等单位江济和等完成了省内重点产茶区的32个茶树品种资源、栽培沿革的调查考证。确定了太平柿大茶、休宁苕洲种、凫峰杨树林茶、九华黄石天云种、霍山金鸡种等10个省级有性系良种,祁门楮叶种(又称祁门种)、黄山种为国家级有性系良种。
5.蚕桑。家蚕育种水平,几乎以多丝量春用品种选育成果为标志。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除积极收集、整理家蚕品种资源、引进新种外,还利用激光等离子辐射诱变、异地杂交、异品系杂交等手段,创造育种材料200多份,其中有希望的新品种、新组合20多对。1977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收集、整理了桑树品种资源200多份。安徽桑树种的分布有鲁桑、湖桑、白桑、华桑、蒙桑、山桑等,初步研究了安徽桑树品种资源的地形分布和亲缘关系,及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和遗传规律等。
6.食用菌。1984年,安徽省生物研究所、安徽农学院园艺系等单位马庭杰等初步完成了安徽省食用菌资源调查,发现安徽省食用菌共有147种,其中有41种系首次发现,分属于2个亚门、4个纲、11个目、25个科。这些食用菌只有少数种被认识和利用。调查还发现冬虫夏草、金耳、橙耳、小鸡油菌、黄裙竹荪、松口蘑等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都很高。
7.杂草。1986—1987年,安徽省植保总站组织全省各地、市、县植保站进行了全省农田杂草普查,调查范围为70个县市、607个区、2 092个乡、6 912个村、54 564个点,面积共计1 084.8千公顷,包括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甘薯、大豆、玉米、花生、蔬菜等作物。共发现农田杂草555种,其中多年生杂草268种,越年生杂草85种,一年生杂草20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