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基本经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基本经验

(一)基本经验

四川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进程,是从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的。
❶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以及其它作物的种植比例、生产布局进行合理区划和搭配;
❷调整大农业结构,协调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并对各业内部品种实行择优组合;
❸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配置,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开拓农村产业的新领域,增大二、三产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总结全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经验,可概括为以下6条:
1. 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不在于一种固定不变的比例,重要的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为目标,充分发挥经济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业之间的合理配置,求得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促成资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要,做到增产低耗,再生产不断扩大,达到高效益的良性循环。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实行分类指导:对成都平原和大中城市郊区,在进一步加强商品粮和油菜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按照城市需求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并充分利用城市的经济和科技优势,扩散城市生产力,走城乡结合的道路,综合协调地发展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等业。对盆地丘陵地区,以粮食生产为重点,大力提高经济作物产量,加速建设猪、禽、渔、蚕桑、柑桔商品生产基地;并利用劳动力资源和农产品原料资源充裕的优势,大搞劳务输出,以农副产品加工带动第二、三产业大发展;同时,下功夫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绿化“馒头山”,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对盆周山区和川西南山区,积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农、林、牧、矿结合,加强治理水土流失和恢复森林植被,改善交通运输和能源条件,建设林、畜、矿产品和经济作物、中药材生产基地。对川西高原地区,一般以牧为主,农、林、牧结合,加速发展以畜、林、土特产品为主的加工业、服务业和旅游业。近几年的事实证明,实行这些指导原则,对调整全省农村产业结构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各地通过调整,已分化出四种具有明显特色的产业结构类型。
❶开放型: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和部分平原县,原有产业结构得到了改造,已形成全面发展商品经济的功能。一般农村工农业产品商品率达80%以上,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在1 2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在700元以上。这种类型的县(区),约占全省的15%左右。按其结构特色,又可分为工农贸开放型和农工贸开放型两种:前者,工业产值已超过农业产值,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到45%以下;后者,农副产品商品率达75%以上,工业已具相当规模,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占2/5左右,已不是过去那种半自给自足的农业了;
❷综合型:主要分布在一部分平原区、大部分丘陵区和中等城市郊区,其支柱产业已经形成,并有一定特色,初步具备了综合发展商品经济的功能。农副产品商品率高于全省一般水平,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达8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600元以上,二、三产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1/3以上。这种类型的县(区),全省约占35%左右;
❸起步型:主要分布在盆周山区和川西高原山区的部分县,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生产水平低,支柱产业尚未形成,产业结构基本上仍是原有农业的框架。农副产品商品率、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和纯收入水平,一般相当于或略低于全省的平均值。这种类型的县,在全省约占40%左右;
❹封闭型: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区,商品经济落后,乡镇企业十分薄弱,人均乡镇企业产值只有60—70元,农村产业结构几乎没有多少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高达80%左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县温饱问题尚未解决;部分牧区人均收入虽较高,但仍是低水平的半自给自足经济。这类县,全省已减少到约占10%左右。
2. 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产业结构调整内容。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必然是一种能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结构。
❶80年代中期,全省主要农副产品大幅度增产,由于流通不畅,市场供求关系不协调,出现了“卖难”现象,经济效益下降。因此,各地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按照因时、因地制宜原则,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把农村产业结构向着适销能力强、应变速度快、弹性大的结构框架转化。在种植业内部,通过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调减一部分粮食面积,用于发展市场需求的工业原料作物和油料作物、蔬菜等生产;对粮食生产,调减劣质稻米,增加优质大米和高粱、大麦、豆类等生产,并搞好粮食的转化。在大农业内部,抓深度和广度开发,大力发展市场紧缺的林、畜、水产品生产。在农村经济内部,狠抓二、三产业的发展,改善了过去单一的农业结构;
❷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选准经济起飞的突破口,把市场需求与本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到最适宜本地发展的产业项目。不少地方大抓商品基地建设,发展自己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如井研、金堂、合川等县,狠抓蚕桑、柑桔等拳头产品的基地建设,开发系列产品,使全县经济出现了勃勃生机;又如广汉的乡镇企业,温江的养鸡业,龙泉驿、苍溪和合江的林果业,石柱、荥经的养兔业,广大丘陵县和平原县的养猪业,雅安地区的石材加工业等等,都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❸注重综合发展、综合开发利用、多层次增值,逐步形成支柱产业与基础产业结合、主要生产部门同次要生产部门相结合的经营方式,拓宽生产致富门路。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又是基础的基础。尽管80年代全省粮食生产已经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但生活水平还要提高,随着饲料工业、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粮食转化量不断增加,而且人口也在增长,粮食的供求矛盾并未减弱。目前,全省人均占有耕地已不足1亩,农业基础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对此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狠抓粮食生产的发展。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时,对粮食不能自给的地区,一般不允许压缩粮食生产面积;粮食主产区,着力提高单产,在保证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适当调减面积,努力增加复种,用以发展经济作物。于是,不但经济作物生产扩大了,粮食亩产和总产量也有明显提高。1990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虽然减少了1 251万亩,下降8%.而亩产却增加了89.4公斤,粮食总产量增长33.5%。
近10多年来,全省在发展粮食生产上,着重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❶狠抓中低产田土的改造。1979年至1990年的12年中,改造面积达89.33万公顷,占新中国成立40年总改造面积的38.5%;
❷推广普及农业适用技术。通过各种技术培训、新技术试验示范、“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等多种形式,推广普及农业生产的良种良法,对提高粮食亩产起了重要的作用;
❸大力建设“吨粮田”和“双千田”。到1990年底,全省已建成“吨粮田”21.13公顷,“双千田”16.2公顷,大面积丰收高产模式化栽培200多万公顷;
❹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时空差异,积极推行增、间、套栽培技术,大力开发晚秋作物,变一熟、二熟为多熟。1990年,仅川中地区种植二季玉米就达8万公顷,增产粮食1亿多公斤。全省复种指数提高到198.1%,比1978年增加12.3个百分点。
4.放手发展多种经营,正确处理农林牧副渔业之间的关系。加强农林牧副渔业的综合发展,协调好农业内部的结构关系,致力开发大农业,才有可能实现各生产部门的优化组合,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的良性循环,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省针对第一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本着一要吃饭,二要增收的指导原则,对种植业结构是在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进行调整,注意发挥区域优势,经济作物生产走适当集中,优质、高产的路子。重点发展了油料、蔬菜、豆类和饲料等经济作物,出现了一批经济作物生产较为集中的专业高产片和高产村。林业生产,重点抓五大绿色系统工程的建设,即西部林区生产基地、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盆周山区商品村基地、盆地中部农田林网体系、城镇绿化。通过这些工程建设,全省森林覆盖率已由1979年的12%提高到了目前的19%以上。同时,还注意调整了树种结构,突出速生林、经济林以及竹类的发展,加强了林木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畜牧生产,在着重抓生猪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开发食草牲畜和禽类及畜禽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从而保持了自1978年以来畜牧业连续13年增产的好势头。渔业生产,通过开发水资源,改造山平塘,狠抓网箱、流水、微流水等集约化养鱼和稻田养鱼,开发特种水产品,推广良种育苗和颗粒饲料,加强鱼病防治,使产量大提高,收到了显著效益。
5. 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实践表明,凡是乡镇企业发达的地方,产业结构就趋向合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比较多,农村工业化的趋势就比较明显。四川省在80年代中期,坚定地扶持乡镇企业,使农村三大产业得以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❶各地把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突破口,发展系列加工,以加工业带动各业腾飞,加快了商品经济的良性循环;
❷把联办、户办作为乡镇企业发展的重点,坚持“五轮并进,大小有机结合”,除有条件的大中城市郊县抓住一批水平高的骨干企业外,一般地区都把主攻方向放在联户办和户办企业上,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出现了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片,千家万户都动员起来的新局面;
❸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效益,重点抓了改进和完善乡镇企业的经营承包制,健全财务制度,改善分配方法,加速生产资金的积累,不断进行技改和挖潜,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❹积极发展区域性和区域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开展城乡企业协作,发展补偿贸易,通过走“三借一发财”(借“脑袋”、借资金、借技术,发横向联合之“财”)之路,把城市的技术、产品配件等向农村扩散,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繁荣;
❺切实抓供销工作,搞好市场信息反馈和市场预测,组织好原燃材料供应,狠抓产品销售工作。
6. 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不仅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而且是一场牵动整个农村经济各方面关系的复杂变革,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新旧矛盾又交织在一起。要在国家宏观计划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调整。这就需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紧密配合,从实际出发提出正确的产业政策,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把它作为发展经济的战略措施来抓,逐步明确结构调整的内容,不断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特别是1984年7月,省委、省政府在秀山县召开了“开发川东涪陵、达县、万县地区山区经济座谈会”,制定了一整套调整贫困山区产业结构、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如,规定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粮食征购任务全免,凡不宜种粮的陡坡地改种饲草或退耕还林;政府采取贷款贴息的办法,支持农民种草养畜,对改种饲草和退耕还林的计税耕地减免农业税;适当开放木材市场;鼓励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大力开发山区资源;山区的集体企业(包括供销社和二轻企业),贷款技改项目的新增利润,实行税前金额还贷等等。这些优惠政策的贯彻实施,较快地改变了山区多年来的单一粮食生产结构,突出了畜牧业、林业和多种经营的优势,短短几年内使大部分山区农民越过了温饱线。1985年省委、省政府又在南充召开了丘陵地区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如何调整丘陵地区产业结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引导丘陵地区积极发展商品经济。此外,对西部高原民族地区,也在主要领导多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决定,给予了一系列调整产业结构的优惠政策,从而带来了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和经济日趋繁荣。

☚ 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经验和方向   (二)今后的调整方向 ☛

(一)基本经验

(一)基本经验

福建农业综合开发,从山、海、侨、特、热的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特点出发,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获得经济、生态、社会三统一的综合效益为目的,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基地为依托,一手抓荒山、荒地、荒坡、荒滩、荒水的开发利用,一手抓低产田、低产林、果、竹、茶等的挖潜开发,实行种养加结合, 贸、工、农结合,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结合, 围绕资源开发与保护这个主题,进行资源开发、市场开发、科技开发和产品开发。总括起来,福建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经验是:
(1)资源开发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通过产业化的形式, 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社会经济自然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市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需求动向, 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基地或区域性专业生产,并进而组织农副产品加工和深度加工,这是福建农业综合开发的一条主要经验。农业产业化推动着福建农业综合开发向更高层次发展。全省形成了一批如福清市的鳗鱼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莆田县的禽苗生产销售一条龙、永春县的芦柑生产保鲜加工销售一条龙、同安县的南菜北运产销一条龙、芗城区的天宝香蕉生产保鲜销售一条龙、光泽县的鸡业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古田县的食用菌产加销一条龙等以产业化形式组织生产的典型,也培育了一批较为完善、初具规模的如罗源县的食用菌、龙海市角美镇的家禽、莆田县西天尾镇的荔枝、同安县的蔬菜等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和较发达的农村集贸市场1500多个。尤其全省建设了各种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专业批发市场130个, 它们外与国内外市场接轨,提供确切的产销信息,内联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及加工企业,促成产销直接见面,畅通流通渠道,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服务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与资源开发相结合, 使广大农民对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有准确的了解, 从而引导农民成功地进行农业综合开发。
(2)资源开发与扩大开放相促进。鼓励外商投资农业综合开发是福建一大特征。外资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吸收, 国外优良农林牧渔业品种的引入,使福建农业综合开发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据不完全统计,1978—1995年,全省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优良品种600多项、2700多个品种、4000多台套各种设备和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全省还建立了惠安县大竹岛、东山县西屿岛两个农业引进隔离试验区, 多元化的农业引进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的改造。资源的开发, 促进了一大批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的形成,全省已因地制宜地建立了9大类适销对路、初具规模、竞争力强的农业创汇生产基地群, 1995年全省16种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在千万美元以上, 其中鳗鱼、香菇、蘑菇罐头、茶叶、米粉等5种商品的货源超过亿元。
(3)资源开发与科技开发相推动。科技开发与资源开发的结合大大推动了农业综合开发向深度、广度发展。在福建山海开发热潮中, “科技兴农”、“科技兴林”、“科技兴渔”成为越来越多的农民的共识,全省各级农业科技部门积极推广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 组织实施了“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振兴计划”, 建立了广布全省的科技示范县 (市)、乡(镇)、村、户科技网络,有力地带动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在山地农业综合开发中,强调运用农业区划的成果, 根据各山地区域的不同坡面、不同高度和地形梯度,进行立体开发、系统开发和综合开发,在全省推广了南平“芝麻观”的经验,实行“山顶造林,山腰种果,山脚种菜,路边养畜, 田里种粮,水面养鱼”。在山上乔、灌、草搭配,在坡上林、果、菜配植,在田里套、混、种、养结合。特别强调把农副产品的保鲜、加工和深度加工作为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 运用高科技对农副产品进行系列开发,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综合开发的综合效益。
(4)统一规划与分散开发相补充。农业综合开发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全省在综合开发中强调实行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充分发挥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积极性,推进了农业综合开发。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既有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有县、乡(镇)、村集体投资的开发项目; 既有外商投资兴办的综合开发项目,也有农民个人投资投劳开发的项目。全省大部分地(市)都应用农业区划成果,在南靖等山区县还以县级为单位进行统一布局,国家、集体、外商、个人一起上,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实践证明,统一规划与分散开发的有机结合, 行之有效地促进了福建农业综合开发的全面发展。

☚ 三、基本经验与典型   (二)典型介绍 ☛
0000849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