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基本概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东经112°42′~114°14′,北纬34°16′~34°58′,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境内总面积7 446.2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2/3,东部平原占总面积的1/3。总人口600.3万人,密度806人/平方公里。
(2) 建制沿革。郑州春秋时定为郑国,秦汉时期,郑州地区始置荥阳、巩、京、新郑等县,荥阳一度成为“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荥阳改为郑州,郑州之名始于此。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郑州又改名管城,下属12个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又复名为郑州。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属京畿路,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明初,郑州隶属开封府。清代,郑州曾两次升为直隶州。民国初期(1913年)郑州改名为郑县。1948年10月22日郑县解放,设郑州市。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汴迁郑,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1983年8月1日实行地市合并,以市带县,将开封地区五县隶属郑州管辖。全市现辖12个县(市)区。
(3) 气候资源。郑州属北温带半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是,春旱多风,冷暖无常;夏炎多雨,水热同期;秋凉晴爽,日照充足;冬寒干燥,风多雪少。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190~2 352小时,太阳总辐射量为4 776~4 945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气温在14.2~14.6℃之间,全年无霜期在205~23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以上的农耕期为296~312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以上农作物生长期平均在257~262天。平均活动积温4 524~4 730℃,年平均降水量599.5~707.0毫米。
(4) 水资源。水资源总量充足,分布不均。境内河流分属黄河、淮河两大水系。注入黄河水系的有伊洛河、汜水河、枯河;注入淮河水系的有颍河、双泊河、贾鲁河、七里河、潮河、金水河、熊儿河等河流35条。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0.6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8.05亿立方米,过境水利用量为4.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41亿立方米。水质较好,属碳酸钙型,pH值6~8,基本符合饮用、渔业和灌溉用水标准。
(5) 土地资源。全市土地总面积为744.62千公顷,耕地占40.4%,园地占4.6%,林地占12.9%,牧草地占5.8%,市区村镇居民及工矿占地13.1%,道路交通用地占3.6%,水域占7.1%,未被利用土地占12.5%。实有耕地面积300.61千公顷。其中水田15.27千公顷,旱地285.34千公顷。全市土壤主要有棕壤、褐土、潮土、紫色土、红粘土、风沙土、石质土、粗骨土、水稻土和新积土10个土类,26个亚类,51个土属,106个土种。其中褐土类占土壤面积的64.4%,潮土类占总面积30.17%,其他为5.43%。
(6) 植物资源。由于郑州地貌复杂,高差悬殊,雨量适中,土壤类型较多,因而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约有184科,900属,1 900多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红薯、大豆、稻谷、谷子、棉花、花生、烟叶;林业主要有桐、柏、杨、柳、槐、枣、苹果、柿、山楂、石榴、核桃、葡萄、桃、梨、杏等;药材有金银花、杏仁、酸枣仁;花草有月季、牡丹、菊花等。
(7) 动物资源。郑州市在动物区划中属华北区系。有陆生、水生、两栖三大类1 200多种。家畜家禽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兔、鸡、鸭、鹅、鹌鹑等;兽类、鸟类、昆虫种类繁多;鱼类有鲤、鲫、草、鲢、黄鳝、红虾、鳖等。
(8) 矿产资源。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8种之多,大中型矿床31处,其中贮量大、质量好,居全省前3名的8种矿产资源是:煤炭保有贮量43.14亿吨;铝矾土保有贮量0.74亿吨;耐火粘土保有贮量1.08亿吨。水泥灰岩和溶剂灰岩及铁矿保有贮量分别为2.46亿吨、0.95亿吨和0.32亿吨;天然油石和陶瓷粘土的保有贮量分别为443万吨、166万吨。
(9) 旅游资源。郑州有以黄河和嵩山为主的自然景观。位于市区北郊的黄河游览区,水阔山青,风景壮美,是体现黄河灿烂文化和观赏大河风光的游览胜地。气势磅礴的中国五岳之一嵩山,是全国44处风景名胜区之一,共有72峰,峰峰秀丽景色诱人。新开辟的浮戏山风景区,自然景观奇特,是旅游、疗养和避暑的好去处。郑州有三大溶洞:神仙宫、雪花洞、雪莲宫,由石英岩和钟乳石构成的景观,千姿百态,堪称“中原一绝”。郑州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在市区南部新郑市,有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故里和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市区北郊的大河村有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市区有3500年前的商代都城遗址。在登封市境内,有驰名中外的佛教禅宗圣地少林寺及其少林武术;有建筑宏伟的道教庙宇中岳庙;有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有始建于北魏的中国最古老的佛塔嵩岳寺塔,以及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建筑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位于市区西70公里的巩义市境内,有规模宏大的北宋皇陵和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的故里陵园等名胜古迹。

☚ 第一节 市(地)农村经济_一、郑州市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开封市地处豫东平原,黄河流域南岸中下游。界于东经113°52′~115°15′42″和北纬34°11′45″~35°01′20″之间。全市辖五县五区,即兰考县、杞县、通许县、尉氏县、开封县、鼓楼区、龙亭区、顺河区、南关区、郊区,94个乡(镇)。全市总面积6 444平方公里。1995年全市总人口445.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3.88万人。
(2) 建制沿革。开封是一座具有近30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战国时的魏,五代的晋、梁、汉、周,北宋和金七个朝代都建都于此,古称“东京”、“汴梁”,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在民主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封一直是河南省的省会。1954年底省会迁郑,郑州专员公署迁移开封,改名开封专员公署。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开封专员公署撤销,实行市带县行政体制。
(3) 气候资源。开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242~2 530小时,年日照率为51%~57%。全年太阳总辐射量477.57~515.9千焦/平方厘米。平均气温14.0~14.1℃。无霜期207~22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627.5~722.9毫米。
(4) 土地资源。开封市农业耕地360.24千公顷。土壤资源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土壤复杂多样,分为潮土、风沙、盐土、新积土4个土类,9个亚类,19个土属,55个土种。潮土分布广泛,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97%,其他占3%。
(5) 水资源。开封市境内河流多,地下水资源储量大,为发展灌溉农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全市水资源总量年均为8.3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3.51亿立方米,占资源总量的42%;地下水为4.84亿立方米,占58%。主要河道122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黄河、涡河、惠济河、贾鲁河等32条。黄河沿开封境北流过,西起北郊水稻乡回回砦村西,东至兰考县谷营乡文集村北,市境流长88公里,流域面积264.6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75.1亿立方米。开封市境内湖泊众多,库容总量为1 342万立方米。
(6) 生物资源。植物资源主要有,农作物121科426属820余种;林木35科56属105种;果树143个品种;花卉57科100余种;水生植物21科46种。动物资源主要有,畜禽79个品种;鱼类有8目11科42属53个品种。在农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小麦、花生、棉花、西瓜等名优农产品。畜禽种类主要有牛、马、骡、驴、猪、羊、鸡、兔等。
(7) 旅游资源。开封是古老黄河文化发源地,境内名胜古迹较多,是中原旅游胜地。全市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5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18处,县级163处。市区有铁塔、龙亭、相国寺、禹王台、繁塔、山陕甘会馆、包公祠、延庆观、天波杨府、翰园碑林、汴京公园等。革命纪念地有:中共豫陕区委旧址(在市区西大街3号)、辛亥革命11烈士墓(禹王台公园内)、毛泽东主席视察杨庄小学纪念亭(兰考杨庄村)、刘少奇逝世纪念馆(市区北土街10号)、焦裕禄烈士陵园(兰考北关)等。

☚ 二、开封市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洛阳市地处河南省西部,因居洛河之阳而得名。位于东经111°08′~112°58′,北纬33°35′~35°05′,北跨黄河,南依伏牛,东临郑州,西界三门峡,东西长170.3公里,南北宽166.5公里,总面积15 208.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11%。
(2) 区划沿革。新中国成立初期,洛阳是市县分设合署办公,同属洛阳专署。1954年改为省辖市,同时撤销洛阳县。1977年,孟县和济源县的29个行政村划归洛阳市,置吉利区。经国务院正式批准,1983年洛阳地区所辖的偃师、孟津、新安三县划归洛阳市。1986年,撤销洛阳地区,将其所辖的宜阳、伊川、汝阳、嵩县、洛宁、栾川六县划归洛阳市。1993年12月,偃师撤县建市。目前,洛阳市辖西工、涧西、老城、瀍河、吉利、郊区六个区和八县一市共15个县级行政单位,总人口600万人。其中农村辖八县一市二区,157个乡镇、3 000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69.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8.4%,农村总面积14 6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70千公顷,人均0.078公顷。
(3) 气候资源。洛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沛。年均气温14℃,年均降雨量607毫米,全年无霜期218天,对农作物和花木生长十分有利。
(4) 土壤资源。洛阳属褐土地带,以棕壤、褐土、红粘土、潮土类为主。棕壤表层有机质含量2%~3%,高者达5%,是一种自身肥力较高的土壤,耕作性好,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多种经营。褐土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与残原阶地上,呈微碱性,大部分已开垦为农业土壤。红粘土主要分布在嵩县、伊川、新安、孟津等县丘岭地带,与褐土交错分布。潮土是河流冲积母质,呈碱性,肥力有高、中、低三种。
(5) 矿产资源。全市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钼、铝、金、煤、铁、锌、水晶、铅等57种,储量大,品位高,易于开采。其中钼矿储量250万吨,居全国之冠,为世界六大钼矿之一;铝土、白钨、油页岩、硅石、黄铁矿、水泥灰岩、压电水晶、熔炼水晶等储量均居全省首位;金、耐火粘土、白云岩和萤石等名列全省第二;铅、铜、银列全省第三位;煤储量15.4亿吨,居全省第四位。大理石、花岗岩、铸石、钾长石、蛭石、石墨、重晶石、石英石、麦饭石等矿藏,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6) 植物资源。全市约有维管植物144科、780属、2 000多种,不仅有常见的漆树、油桐、核桃、山楂、板栗和苹果等工业和食用植物,而且有价值昂贵的领椿、铁杉、连香、丁香果、银杏等树种。还有山萸肉、党参、杜仲、连翘、防风、冬花、天麻、柴胡、棉芪等药用植物1 481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称。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水稻、大豆、高粱等,经济作物有花生、芝麻、油菜、棉花、烟草等,园艺植物有瓜果、蔬菜、花卉等。其中名、优、特、新产品有崤山苹果、孟津梨、瀍河朱樱、宜阳鹅黄杏、鲜食大粒葡萄、洛阳牡丹、郊区樱桃等。
(7) 动物资源。全市有陆栖脊椎动物约190余种。主要家畜有牛、马、驴、骡、羊、猪、兔等,主要家禽有鸡、鸭、鹅等。野生动物有金钱豹、虎、麝、羚羊、貂、娃娃鱼、鸳鸯等190多种,其中有14种以上被列为国家和省重点保护动物。河南省定的嵩县龙池漫和栾川老君山两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66千公顷。
(8) 人文旅游资源。洛阳人杰地灵,经学兴盛于洛阳,佛学首传于洛阳,理学渊源于洛阳。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千里迢迢来洛“问礼”,留下了“孔子入周问礼”的佳话;东汉时规模最大的“国子监太学”就设在洛阳;贾思勰的《齐民要求》、王充的《论衡》、郦道元的《水经注》、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杰作名著在洛阳问世;中国书法珍品“汉石经”、“三体石经”也由蔡邕在洛阳完成;曹魏“建安七子”、西晋“竹林七贤”与“金谷二十四友”、以及“唐初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曾云集于此。自古就有“洛阳名流甲天下”“洛阳出才子”和“东都富才雄”的说法。旅游资源是洛阳的一大优势。“崤函为帝王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远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阶级社会的第一个王朝——夏,就在洛阳建都立国,以后又有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共12个朝代建都洛阳,洛阳城市至少有3 800多年的发展史。其中作为都城时间长达1 200多年,在中国六大古都中,洛阳是建都时间最早、最长的一个城市,被称为六大古都之首。洛阳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53处。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白马寺被誉为“释源”、“祖庭”,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寺院。洛阳古墓博物馆所在地北郊邙山,古冢累累,“无卧牛之地”,是我国最大的古墓群,已出土珍贵文物近40万件。玄奘故里、汉光武帝陵、广化寺、龙马负图寺、狄公祠、都城博物馆等名胜古迹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近年来新开发的嵩县白云山、宜阳花果山、新安青要山等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以及被誉为北国第一洞的栾川鸡冠山溶洞等自然景观,进一步提高了洛阳的知名度。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更是游人如织,客流不息,名扬国内外。
(9) 水力资源。洛阳境内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汝河等,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面积611.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淮河流域面积2 144.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4%。黄河流域面积12 442.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2%,全市现有陆浑、故县、玉马等大中型水库11座,小型水库255座,总库容16.37亿立方米。平均地表水年径流量29.45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为86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约41万千瓦。

☚ 三、洛阳市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地貌。平顶山市地处河南省西南部,位于东经112°14′~113°46′,北纬33°8′~34°20′,属豫西山地向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总面积8 802平方公里。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开,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分别占总面积的12.61%、29.1%、28.79%和29.29%。农业耕地面积323 010公顷,土壤种类齐全,有10大土类,25个亚类,45个土属,74个土种,熟化程度高的褐土、潮土、黄棕壤占64.6%,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小麦、烟草生长的最佳土壤。
(2) 建制沿革。平顶山市因城区紧依“平坦如削”的平顶山而得名,是一个以能源为主体、煤、电、钢、轻、化、纺综合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1955年开始筹建,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1964年中央决定,改平顶山市为平顶山特区,以国家煤炭部领导为主,河南省领导为辅,实行双重领导管理体制。1968年3月恢复平顶山市建制,仍隶属河南省。1983年9月实行市带县体制,现辖5县(鲁山县、宝丰县、叶县、襄城县、郏县)、2市(汝州市、舞钢市)、4区(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西区),有115个乡(镇),3 029个行政村,21 358个村民组。1995年,全市总人口为538.8万,其中农业人口436.3万。境内有汉、回、满、蒙古等28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8.6%。
(3) 气候资源。平顶山市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的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气温回升快,少雨多风;夏季湿热多雨,降水量集中且不稳定;秋季天高气爽,昼夜温差大;冬季雨雪偏少,极端气温低。年平均日照2 068.8~2 334.9小时,日照率47%~53%,太阳辐射年总量468.66~507.83千焦/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4.2~14.9℃,无霜期225天,年平均降水量806毫米。光、热、水农业生产气候三要素,适应于农作物一年两熟的要求,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4) 水资源。平顶山市境内河流众多,均属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颍河、北汝河、沙河、浬河、洪河,水量较丰沛。已建有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9座,小型水库162座,河道闸引水工程7座,塘堰坝近7 000座,总库容为18.4亿立方米。其中白龟山、昭平台、孤石滩三大水库蓄水量约14亿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32.1亿立方米,人均698立方米,每公顷耕地拥有量9 937.8立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 植物资源。平顶山市植被属华北落叶阔叶林向华中常绿阔叶林过渡类型,植物资源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区系兼容并蓄的特色。全市有高等植物2 222种。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水稻、谷子等;经济作物有烟叶、油菜、棉花、豆类、花生、芝麻、黄红麻等;野生名贵油料植物有胡桃、油桐、乌柏、野桐、花椒、黄连木、漆树等;食用植物有猴头、中华猕猴桃、黑木耳、香菇、板栗、柿树、枣树、山药、蕨、葛等;药用植物有辛夷、山茱萸、杜仲、党参、贝母、南山楂、地黄、五味子等;深山密林中还生长着连香树、冷杉、青檀、领春木等列为国家和省保护的珍稀植物70多种。
(6) 动物资源。平顶山市在动物地理区划中,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华中区与古北界华北亚界华北区的过渡地带,优越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条件,为多种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生息场所。据调查,全市现有脊椎动物400多种。其中属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大鲵、香獐、羚羊、金雕、蝮蛇、穿山甲等70多种。主要家畜家禽有牛、马、猪、羊、兔、鸡、鸭、鹅等。郏县红牛以体大力强、结构匀称,毛色统一,外型美观,役肉兼用著称于世,居我国八大地方优良品种前列。分布在西部海拔500米以上深山区的“牛腿山羊”,具有毛色洁白、个高体大、颈短腿粗、肌肉发达、肉质鲜美而少膻味,出肉率高,繁殖率强,遗传性能稳定等特点,是新近发现的珍稀优良品种。大尾寒羊是河南地方优良绵羊品种,肉、皮、毛兼用,毛质属白色半细毛。历史上在全省广有分布,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地区已绝迹,只有郏县、宝丰县、襄城县、汝州市少数几个县(市)得以保存,成为河南省珍贵的品种资源。主要经济鱼类有鲤、鲫、鲢、鳙、草、团头鲂等60余种。近年来,太湖银鱼、罗非鱼、胡子鲶、美国青蛙、牛蛙等引进繁育成功。
(7) 矿产资源。平顶山市境内矿藏丰富,初步查明的矿产资源有44种,已探明储量的有22种。主要有煤、盐、铁、铝矾土、耐火粘土、石灰石、熔剂灰岩、石膏、石墨、大理石、花岗岩等。煤的总蕴藏量达103亿吨,素有“中原煤仓”之称。盐矿分布在叶县至舞阳凹陷,尤以叶县境内储量大,盐田分布面积400平方公里,总储量达2 300亿吨以上,氯化纳含量90%以上,品位居全国第一位。铁已探明储量6.3亿吨以上。
(8) 旅游资源。平顶山市境内既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又有历史文物、名胜古迹,还有人工园林、水库湖泊等,旅游景点多达40余处。风景荟萃的石人山自然保护风景区,最高点海拔2 153.1米,是伏牛山脉的主峰之一。白龟山水库碧波万顷,既有海的壮观,又有湖的温柔,远望湖面,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始建于后魏的千年古刹风穴寺,风清景雅,寺内古柏参天,有高24.16米的唐代七祖塔、重4 999.5公斤的宋代铁钟、单檐歇山式的金代佛殿和耐人寻味的八大景观,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苏坟、紫云书院、叶公墓等名胜古迹闻名遐迩。

☚ 四、平顶山市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地貌。安阳市位于东经113°38′~114°58′,北纬35°13′~36°22′,是晋、冀、豫三省的交界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为山丘区,最高点在林州市四方脑,海拔1 663米;中东部为平原区,最低点在滑县金堤河下游,海拔48.8米。全市西部坡降较大,东部较小,以卫河为界,西部山前洪积平原坡降1/1 000~1/5 000,东部冲积平原坡降1/5 000~1/8 000。地貌类型主要分为六种: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13.75%;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13.7%;山间盆地,占全市总面积的6.47%;垄岗,占全市总面积的7.82%;洪积平原和冲积平原,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15.72%和42.54%。
(2) 行政建制。安阳市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中华民族文字(甲骨文)的发祥地。公元前1387年商王盘庚迁都前地名为北蒙,迁都后改殷,距今已3 380多年的历史。商朝在殷传位8代12王,历时273年。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建邺城,称为邺都;北周改置邺县,北周后改为魏郡;战国的魏国称为宁新中;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更名为安阳;北魏天兴四年(公元401年)置相州;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升为彰德府;辛亥革命后废彰德府置县,1949年8月建立平原省时改县为市,是安阳地委、行署所在地。1983年10月撤销安阳地区,安阳市实行市带县的行政管理体制。现辖3个城区、1个郊区、1个县级市(林州市)和安阳县、汤阴县、滑县、内黄县等9个县级行政区;1983年改人民公社为乡镇管理体制。现有38个镇、57个乡,总面积7 413平方公里,总人口502万人,农村人口占84.86%。
(3) 气候资源。安阳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其特点:“春季干旱回暖快,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季节短,冬季寒冷雨雪稀”。全市光源充足,年日照时数为2 384.3~2 526.1小时,全年平均日照率57%。全年平均气温13.6℃,年平均积温5 037.7℃,无霜期200天左右。平均年降雨量606.1毫米,气候条件和积温适于各种农作物生长。
(4) 农业水资源。安阳市属海河、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17.4亿立方米,人均358立方米,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1.6%,全国平均水平的14%。农业用水的来源主要靠地下水;其次是地表水(雨水及河流过境水);年引用岳城水库水量4 500万立方米,引黄河水量3 000万立方米,红旗渠引水量2.6亿立方米。境内漳河、卫河、洹河、淇河、汤河五条河流,流经辖区内的总长度约370公里,年均径流量约230亿立方米,为农业灌溉提供了一定的水资源。
(5) 土地资源。全市农业耕地面积为366.7千公顷,土壤共分13个土类、28个亚类、86个土属、200多个土种。其中潮土面积为301.3千公顷,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48.1%;褐土为266.7千公顷,占土壤总面积42.6%;风沙土为24千公顷,占土壤总面积3.8%;粗骨土和石灰质土24.7千公顷,占土壤总面积3.9%;棕壤3千公顷,占土壤总面积0.5%;其他土壤6.7千公顷,占土壤总面积1.1%。
(6) 植物资源。分为人工植被的高等植物和荒山野岭自生繁衍的低等植物两大类。全市仅开发利用价值较高的高等植物就有114种300多属2 000余种。主要有:农作物18科120多种,以小麦、玉米、谷子、红薯、豆类、棉花、花生、瓜菜等为主;林果类75科450多种,其中乔木410种,灌木40多种,植物药类128科486属852种,主要有远志、党参、香附、天花粉、红花、槐米、冬凌草等40多种;观赏植物75科400多种,其中较广泛栽培的有31科68种,享名全国的安桂、蓝松、龙柏等栽培历史达1 700多年。
(7) 动物资源。饲养动物和野生动物两大类160多种,人工饲养的动物主要有牛、马、驴、羊、猪、兔、鸡、鸭、鹅、貂、鹌鹑等20多种;野生动物主要有狼、狐、獾、鼬、貉等20多种,水生动物有鱼、虾、蟹、蛙、淇鲫鱼、罗非鱼、鳝鱼等20多种,动物药类75科103种,以全虫、橙足鼯鼠较名贵。
(8) 矿藏资源。安阳市物华天宝,矿藏丰富,在浅山丘陵区蕴藏着多种地下矿产资源,现已探明贮藏量的有煤炭97 900万吨、铁矿石6 035万吨、石膏矿3 000多万吨、白云石9 900万吨、石英沙9 872万吨及贮量很大的大理石、石灰石等,还有一定贮量的磷矿石、钾岩石、重晶石、镁矿石等地下矿藏。
(9) 旅游资源。安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五龙洞一处,省级风景名胜区林虑山一处;重点风景旅游点还有殷墟博物苑、袁林、羑里城、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红旗渠青年洞景区、分水苑、王相岩、岳飞庙、二帝陵、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珍珠泉等。

☚ 五、安阳市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左岸,冀、鲁、豫三省交界之处,北纬35°20′0″~36°12′23″,东经114°52′0″~116°5′4″。东西长125公里,南北宽100公里,面积4 266平方公里,现辖濮阳、清丰、南乐、范县、台前五县和一个市区,共有78个乡镇、3个办事处,2 941个村民委员会、330.14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795人,是全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农村人口282.68万人,121.13万劳力,63.89万户。
(2) 建制沿革。濮阳因位于濮水以北而得名。公元前2500年以前,五帝之一的颛顼曾在此建都,时称帝丘。夏王朝时,濮阳是大方国之一,叫昆吾国。春秋战国时期做为卫国的都城长达388年。秦统一中国后,濮阳为东郡治所,晋朝废东郡立顿丘郡。隋朝时设濮阳郡,北宋时期谓澶州,是澶渊之盟的签订地。金、元、明、清称开州,中华民国初年夏名濮阳。194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冀鲁豫边区政府。新中国建立后为平原省濮阳专署所在地,1953年平原省撤销,改属河南省安阳地区,1958年并入新乡地区,1961年重划安阳地区,1983年撤销安阳地区,建立濮阳市。
(3) 气候资源。濮阳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全年平均气温13.4℃,7月份为最热月,平均26.9℃,1月份为最冷月,平均-1.9℃。平均无霜期205天,大于0℃的活动积温4 581.7℃,可满足作物二年三熟的需要。年均(1961年至1990年30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日照年均2 430.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8%,是全省日照最高值区。秋、冬、春三季日照尤多,为小麦生产和保护地栽培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4) 土地资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垦殖率高。全境均属黄河冲积平原。地面海拔高程一般为41~57米,最大相对高差21米。据1980—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潮土占97.4%,风沙土占2.6%。表层为沙质的土壤65.7千公顷,占19.1%;表层为壤质的223千公顷,占64.8%;表层为粘质的55.2千公顷,占16.1%。全市耕地250千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58.6%。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丰富。垦殖系数75.3%。适于机械化作业和区域化种植,是发展现代化、商品化农业的优良地区。
(5) 水资源。濮阳市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水系。黄河在濮阳市流经167.5公里,年平均流量480亿立方米;金堤河是黄河的支流,平均流量5.5立方米/秒。属于海河水系的有卫河、马颊河、徒骇河等河流。全市水资源总量14.93亿立方米,平均每公顷耕地5 972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0.64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5亿立方米,过境水9.29亿立方米。濮阳市地表水污染较轻,地下水除局部地区矿化度较高和含氟量超标外,大部分矿化度低于1克/升,适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可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之需要。
(6) 动植物资源。濮阳市动物种类有4门12纲39目85科200多种,以人工饲养动物占优势,濮阳、范县、台前沿黄地带所产之青山羊是全国有名的优良品种,制成的“猾子皮”畅销国外。产于台前、范县的小尾寒羊,是全国有名的地方优良品种,誉为世界超级羊。高等植物有5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有36科52属136种。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水稻。小麦产量高,面筋多,蛋白质丰富,磨制的面粉在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东北三省颇为畅销。沿黄地带大豆面积大,产量多。黄河故道沙区盛产花生,是重要的出口产品。临黄背河洼地所产之水稻,米质优良,以“黄金睛”品种最佳。果树中以红枣和白沙杏较为出名。林木资源以泡桐、毛白杨栽种广泛,是速生、材优的树种。灌木以紫穗槐、荆条、簸箕柳较多。药用植物有39种,其中野生的25种,以香附、枸杞、车前、半夏较为出名。
(7) 矿产资源。濮阳境内有石油、天然气、煤炭三种矿产资源。1988年探明石油储量6.69亿吨,天然气储量391.32亿立方米,现已成为河南省较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另外,还有三个含煤区,尚未开采。
(8) 旅游资源。濮阳市是河南省政府命名的河南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迹甚多。已查明的有276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135处。主要有:中华第一龙遗址、子路墓祠、戚城遗址、濮阳中心阁、回銮碑、御井、唐兀公碑、仓颉陵、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处——将军渡、朱德等在濮阳活动纪念地。其中戚城遗址、回銮碑是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濮阳时指名观看的文物景点;戚城文物旅游景点是省政府确定的“八五”重点建设10大旅游景点之一,现已初具规模。

☚ 六、濮阳市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鹤壁市位于东经113°59′~114°45′,北纬35°26′~35°53′。属太行山东麓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西依太行,峰峦叠嶂,北西部为浅山丘陵、岗坡起伏,东部和南部,为平原,总面积2 182平方公里。
(2) 行政建置。鹤壁市建于1958年,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升为地级市,实行市带县。辖浚县、淇县、郊区、淇滨开发区、山城区、鹤山区,共计25个乡镇877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12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9.07万人。
(3) 气候资源。鹤壁地处暖温带大陆季风型气候区,四季分明,干湿明显,光照较好,热量充足,雨水偏少。春季温暖多风,夏季水热同期,秋季湿润高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太阳辐射量为476.65千焦/平方厘米,平均日照时数为2 437.4小时,年平均气温13.9℃。全年无霜期多年平均211天,最长为268天。历年平均降水量为657毫米。降水一般集中在七、八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2.2%。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作物生长。
(4) 土地资源。根据1987年土壤普查结果表明,全市土壤类型主要有褐土、潮土、粗骨土、石质土、风沙土等。其中褐土面积84.7千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45.13%,潮土面积66.4千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35.33%。全市表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204%,其中耕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1.16%,土壤中的速效氮平均为全氮的4.81%左右,速效氮平均含量为64.5×10-6,速效磷平均含量为4.7×10-6,速效钾土壤平均含量132.5×10-6,土壤肥沃,地力较强。
(5) 水资源。鹤壁市地表水径流量2.84亿立方米;卫河蜿蜒于浚淇两县,淇河、汤河、永通河、美河、金线河横贯中部,年平均过境水0.8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6.75亿立方米。自然水多属2~3级轻污水。鹤壁市碳酸钙镁型天然矿泉是最具特色的水资源。主要矿泉区有许家沟矿泉区,盘石头矿泉区,大小泉眼30多处,矿泉日涌总量达1.35万立方米。泉水中富含20多种稀有元素,是优质矿泉水。
(6) 生物资源。鹤壁地貌类型多样,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167科370种;其中野生植物资源81科223种;野生动物资源84科144种。人工饲养动物主要有牛、马、驴、羊、猪、兔、鸡、鸭、鹅、貂、鹌鹑等,野生动物主要有狼、狐、獾、鼬、貉等,水生动物有鱼、虾、蟹、蛙、淇鲫鱼、罗非鱼、鳝鱼等,名优特产有淇河鲫鱼(地方称双背鲫鱼),属珍贵的鱼种。从西周一直到明清都曾被列为贡品。缠丝鸭蛋是淇河的名贵特产。历史上被列为向皇帝进贡的珍品。民国三年(1914年) 7月,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在旧金山举办万国商品赛会,淇河缠丝鸭蛋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赞扬。
植物资源主要有:农作物18科120种,林果类75科450多种。名优特品种如:冬凌草具有较强的杀伤癌细胞作用,年野生总量258万公斤。黄楝树是一种油料树种,黄楝籽含油量高,是上乘的食用油。无核枣是河南省三大名枣之一。周朝时即为贡品。
(7)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田面积120平方公里,初步探明可利用储量10.488亿吨。煤气总储量260亿立方米,石灰岩总储量达13.913亿吨。金属镁矿床分布面积100余平方公里,氧化镁含量在20.5%~21.2%之间,总储量约1.38亿吨。
(8) 旅游资源。鹤壁历史悠久,考古资料表明,旧石器时代(距今2万~2.5万年)先民已在洹河沿岸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100多年),先民们已在淇河沿岸辛勤劳作。境内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达41处。公元前11世纪,殷王武丁迁都于沫(今淇县),至纣王帝辛(改沫邑为朝歌),朝歌一直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浚县东山为大坯山,西山为浮丘山。两山集佛、道、儒为一体,是文物荟萃之地。云蒙山是我国第一所军库。战国时期鬼谷子王禅隐居此地,收徒讲授《孙子兵法》,培养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等一代纵横家和军事家。黑山又称墨山、金山。以此为界温泉南涌、冷泉北流。最奇的是黑山二泉相距十步(不足十米)北甘南苦,大旱之年不涸、大涝之年不溢。这里曾是《白蛇传》故事的本源。上峪地幔现象是我国发现的三个“地幔窗口”之一,火山口和地幔物质出露完整,举世罕见,是理想的地质旅游点。

☚ 七、鹤壁市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新乡市位于华北平原南端,南濒黄河,北依太行,西临煤城焦作,东连油城濮阳,有南水、北钢、西煤、东油之利。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3′~114°59′,北纬34°53′~35°50′。全市总面积8 169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处海拔1 732米,最低处海拔57米。
(2) 建置沿革。新乡古属冀州,殷商时曾为商都之郊。自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乡县至今已有1 400多年历史。1949年5月新乡设市建制为平原省省会至1952年底。现辖6县(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县),2市(辉县市、卫辉市),4区(新华区、红旗区、北站区、郊区)。共153个乡镇,3 549个行政村。
(3) 气候资源。新乡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适中。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461.05~497.59千焦/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时数2 384小时, 日照率52%~58%。年均气温14℃,≥10℃的活动积温4 649.7℃,无霜期210天,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及多熟的需要;年均降水量610毫米,其中6~8月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对夏季农作物的旺盛生长极为有利。
(4) 水资源。新乡市跨越海河和黄河两大流域。主要河流有卫河、大沙河、共产主义渠和天然文岩渠等。当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8.3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12.8亿立方米,两者重复计算量21.1亿立方米。黄河水是新乡市重要的客水资源,年均引用量10亿立方米。其他过境水可利用量3.2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达32.2亿立方米,人均626立方米,每公顷耕地平均8 526立方米。
(5) 土壤资源。新乡市土壤有12个土类,25个亚类,37个土属,156个土种。其中潮土是面积最大的耕作土壤,占土壤总面积的70.33%。主要分布于黄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发育完好,地下水丰富,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16%,富含钾、钙、镁等元素,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其次为褐土,占土壤总面积的13.54%,适宜发展耐旱作物和苹果、柿子、核桃、山楂等经济林。
(6) 动植物资源。新乡市动物资源有480多种,其优势动物资源为人工饲养动物。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兔、鸡、鸭、鹅、鸵鸟、鱼类等。野生脊椎动物有270余种,其中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黑鹤、白尾海雕、天鹅、猕猴等21种。高等植物有1 500多种。比较出名的栽培植物有小麦、水稻、棉花、花生、中药材、山楂、石榴、无花果、大杏等。野生高等植物有138科,1 100余种,其中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有连香树、山白树、金铁锁等17种。
(7) 矿产资源。新乡市矿产资源有水泥灰岩、煤、白垩土、耐火粘土、重晶石、大理石、白云岩、花岗岩、麦饭石等26种。重晶石、麦饭石储量居河南省第二位。水泥灰岩储量高达100亿吨,且矿石质地好,品位高,易开采;白云岩储量达50亿吨,开发冶炼金属镁前景可观。
(8) 旅游资源。新乡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8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被誉为“豫北明珠”的百泉风景区始创于周朝,是历代名人骚客的去处;位于北站区凤凰山南麓的潞简王墓,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藩王墓;卫辉市境内的殷太师比干庙、封丘县境内的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遗址以及辉县市境内的八里沟、白云寺等,每年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游客观光游览。

☚ 八、新乡市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焦作市地处中原腹地,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纬34°48′~35°30′,东经112°02′~113°38′。东西长147公里,南北宽77公里,总面积6 007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56%,山区占33%,丘陵占11%。全市处于太行山脉与豫北平原交接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形成北山、中川、南滩三大条带。
(2) 区划沿革。焦作形似牛角,世称牛角川。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夏代曾为帝都所在地,春秋属晋,战国属魏,汉设河内郡,清置怀庆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设焦作矿区,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焦作矿区设立焦作市(县级市)。1983年升为地级市,现辖济源、沁阳、孟州三个县级市和武陟、修武、博爱、温县4个县及解放、山阳、中站、马村四个城区,共97个乡镇,29个办事处,2 338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372万,其中农村人口288万,占77.5%。
(3) 气象资源。焦作市全境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少雪。年平均气温14.1~14.4℃,无霜期为219~231天,年降雨量为575~64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 484小时,日照率为54%,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4) 土地资源。全市总耕地面积212.6千公顷,其中平原水浇地面积占70%,山、丘旱地面积占20%,黄河滩地面积占10%。全市人均耕地0.057公顷,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08公顷。潮土是主要土类,占土壤总面积的42%,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和黄河漫滩区,肥力较高,保肥保水性能好,是主要耕作土壤;褐土是第二大类土,占35%,分布于丘陵区和北部山区及山前洪积平原,其性能仅次于潮土;山区、丘陵区还分布有小片的粗骨土、新积土和砂姜土,这些土质耕作性能较差,土层薄,肥力弱,宜作林牧用地。
(5) 水资源。全市可供开采的水资源量为28.3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810立方米,每公顷耕地水资源量13 110立方米,是华北地区不可多得的富水区。全市为太行山地下水自然汇水盆地。黄河穿境而过。境内有沁河、大沙河、蟒河等23条主要河流,水量丰富,水质无色无味,透明度好,酸碱适中,品质优良。地下水17立方米/秒,现仅开发利用7立方米/秒,境内有6条可供引水灌溉的河道,流域面积在百平方公里以上的内流河道水量达到26.6亿立方米,河流、峡谷出口处有许多良好的水库坝址,开发利用条件优越。
(6) 生物资源。全市动植物种类繁多,部分是自然植物和野生动植物,绝大多数为人工植被和家畜家禽。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红薯、水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油菜、烟叶等;主要蔬菜有白菜、萝卜、豆角、大葱、茄子、黄瓜、木耳、黄花等;主要药材有:党参、天麻、首乌、柴胡等,尤以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四大怀药”驰名中外;主要经济树种有苹果、山楂、桃、李、杏、柿、枣、核桃、板栗等;主要用材林树种有杨、榆、桐、槐、椿、松、柏等;还有受国家和省级保护的红豆杉、连香树、银杏树、椿木、猬实等;有保护良好的太行山和云台山原始森林等;有中国北部最大的竹园,有斑竹、云竹等7个品种。境内有各种动物190多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希动物有猕猴、豹、獐子、青羊等。
(7) 矿产资源。焦作矿藏丰富,主要有煤、耐火粘土、石灰石、硫铁矿等20多种。煤田地质总储量91亿吨,其中探明储量37亿吨,属优质无烟煤,发热量高,灰份低,是良好的工业原料。耐火粘土集中分布在太行山一带,仅两个点探明储量可达5 049.8万吨。石灰石广泛分布在太行山区,预计储量100亿吨,是优质溶剂灰岩、化工灰岩和水泥灰岩。硫铁矿石分布在北部山区,探明储量4 271万吨。沁阳、孟县一带是个石油构造盆地,预测石油聚集量7 200万吨。
(8) 旅游资源。焦作历史悠久,是传说中的愚公故乡。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大禹治水、黄帝祈天、神农尝百草等美丽传说都源出于此。名胜古迹众多,境内有“三国”时期大军事家司马懿的藏兵洞;有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墓和韩园景点;有清代著名音乐家、天文学家朱载育纪念馆;有天下黄河第一庙嘉应观。北部太行山有国家级风景区两处,省级风景区3处,其中云台山有竹林七贤隐居处,有全国落差最大的云台山瀑布(310米),五龙口有猕猴群,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温县陈家沟是闻名国内外的陈氏太级拳发源地,太极武馆享誉中外。座落在焦北的“焦作黄河文化影视城”,是我国继涿洲、无锡之后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又一个大型影视拍摄基地,各类体现华夏文化和春秋战国晋、郑、吴、越、梦风格的大型仿古建筑群磷次座落。占地面积8 000平方米的大型摄影棚为亚洲之最。

☚ 九、焦作市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北纬33°46′~34°24′,东经113°03′~114°19′之间。全市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为山区丘陵,中东部为黄河、颍河冲积平原。海拔高度50~1 150米之间。全境总面积4 076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和平原面积分别占10.8%、17.9%和71.3%,其中耕地面积254千公顷。
(2) 建置沿革。许昌因名士许由牧耕于此而得名,秦汉称颍川郡,唐以后多称许州。新中国成立以来,许昌一直是行署所在地,198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许昌地区行政公署,建立许昌市。现辖长葛市、禹州市、许昌县、鄢陵县和魏都区,共67个乡镇,1 894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34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9万人,占总人口的85%。
(3) 土地资源。全市土壤资源丰富多样,主要是褐土、潮土和砂姜黑土三大土类。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8%~1.3%,高肥土耕地301.5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2.8%;中低产田面积270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7.2%。
(4) 气候资源。许昌为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 150~2 391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505.78千焦/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为14.3~14.6℃,雨量适中,年平均降水量736毫米。无霜期为217天,四季分明,兼有南北之长。
(5) 水资源。全市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7.2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9亿立米,浅层地下水资源量4.6亿立米,两者重复计算量1.2亿立米。区域内有颍河、双洎河、清异河等大小河流11条,有大型白沙水库1座,中型佛耳岗、纸坊水库2座,其他小型水库29座,总库容4.3亿立米。
(6) 生物资源。区域内植物资源种类众多,各种农作物250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红薯、烟叶、棉花、花生等。有泡桐、毛白杨、栎树、侧柏、刺槐等用材林27种;苹果、梨树、桃树、柿树等经济林25种;药用植物149种。动物资源家畜家禽主要有牛、马、骡、驴、猪、羊、鸡、鸭、鹅、兔等;野生动物有山猫、黄鼠狼、蛇、穿山甲、野兔等;水生资源主要有鲤鱼、鲫鱼、草鱼、虾等。
(7) 名优特产。许昌烟草种植历史悠久,可上溯到300多年以前。烤烟始于1913年,面积大,质量优,素有“烟叶王国”之美誉。许昌烟叶属浓香型,以“色泽金黄、油润丰满、香气浓郁、吃味醇和”而驰名中外,出口美国、前苏联、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高级卷烟和外贸出口烟的重要原料基地。鄢陵花卉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现有花圃100余处,面积3 000公顷以上,品种500多种。鄢陵腊梅种类齐全,品位高雅,驰名中外,自古就有“鄢陵腊梅冠天下”之称。禹州为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是全国十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大小药行遍布城区,中药材品种达847种,年产1.2万多吨;大宗珍贵药材有白芷、禹白附、天南星、全虫等35种。禹州神后钧瓷始于唐,兴于宋,宋代建有官窑,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
(8) 矿产资源。许昌市西部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矿山资源,目前已查明的有22种,已探明储量的有煤炭、铝土、耐火粘土、水泥灰岩、硅土等10种。其中煤炭储量为16亿吨,铝土储量为3 400万吨,铁储量2.7亿吨;石灰岩储量1.2亿吨。
(9) 旅游资源。许昌为中原历史文化名城。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自从大禹之子夏启“废禅让而家天下”,在阳翟(今禹州市)建立华夏史上第一个国都——夏都之后,许昌一直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挟汉献帝都许,雄居中原,许昌又成为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心和曹操的军事大本营。几千年来,风云际会,朝代迭兴,涌现出了像晁错、荀淑、钟繇、郭嘉、陈群、吴道子等大批杰出人物,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全市现有古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等文物古迹262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1993年,国家将许昌列入“三国文化旅游圈”上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已开发建设了一批三国文化旅游景点,如汉魏故城遗址、曹丕登基的受禅台、关羽挑袍辞曹的霸陵桥、关公庙、关羽秉烛夜读的春秋楼、汉献帝祭天的毓秀台、神医华佗墓、射鹿台等。许昌还是许氏、钟氏、陈氏、方氏、赖氏等姓氏宗亲的祖根所在地,其后裔遍布海内外,维系着炎黄子孙的千千情结。

☚ 十、许昌市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北纬33°26′~33°59′,东经113°27′~114°16′之间,东西长78.2公里,南北宽63.6公里,总面积2 617平方公里。全市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缓降,属伏牛山前微倾余洪冲积平原。
(2) 建置沿革。漯河古为许州之地。民国初年称“漯河”,原为郾城县的一个镇。1949年设置为县级市,隶属许昌地区。1960年曾将郾城县并入漯河市,1961年分开。198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许昌地区,分设许、漯两市,漯河升格为地级市。辖临颍县、郾城县、舞阳县和源汇区,52个乡镇,1 237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2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7万,占总人口的85%以上。1992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内陆特区”,1994年被省委、省政府定为“综合改革试点市”。
(3) 气候资源。漯河位于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温暖半湿润区,四季分明,降水适中,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187~2 359小时,年日照率为49%~53%,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 496.58~498.67千焦/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为14.6℃,无霜期216~225天,年均降水量749.2~845.2毫米。
(4) 土地资源。漯河市农业耕地面积166.7千公顷,土壤类型有潮土、褐土、黄棕壤土、砂姜黑土等4大土类,7个亚类,16个土属,44个土种,土壤质量好,酸碱适宜,土壤深厚(有效土层大于50厘米),95%以上的为农业耕地,壤质土占68.7%,保水保肥性能好,适种性广,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有利于旱涝保丰收,增产潜力大。
(5) 水资源。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2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75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4.73亿立方米,两者重复计算1.26亿立方米。境内有沙河、澧河、颍河、蜈蚣渠、清异河等大小河流33条,多年平均过境水径流量26.906亿立方米,因缺少节水工程,利用率较低。
(6) 生物资源。植物资源主要有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18种,烟草、棉花、芝麻等经济作物16种,蔬菜瓜果类50多种,泡桐、毛白杨、柳、榆、槐树、荆条、白腊条、杞柳等乔灌林木56种,苹果、葡萄、桃、梨等果木22种,月季、梅花等花卉130多种,药用植物363种。动物资源主要有马、牛、羊、鸡、长毛兔等家养动物,野兔、山猫、黄鼠狼、鹌鹑等野生动物,以及鲤、鲫、草鱼等鱼类资源。
(7) 矿物资源。主要有沙澧河的河沙和舞阳县孟寨、姜店两乡境内的盐矿。河沙常年开采量在200万立方米以上。盐矿面积77平方公里,可采储量64亿吨,且埋藏浅,品位高。
(8) 人文景观。境内有贾湖文化遗址、白马寺新石器时代遗址、楚怀王古城、樊哙墓、王建墓、狄青饮马湖、许慎陵、舞阳城隍庙、隋代小商桥等文物古迹。隋代小商桥比河北赵州桥还要早50年,被专家们称为桥梁史上石拱第一桥。全市共有文物点190多处,其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

☚ 十一、漯河市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三门峡市地处豫西丘陵山区,豫秦晋三省交界处。位于东经110°21′42″~112°01′24″,北纬33°31′24″~35°05′48″之间,东西长153.2公里,南北宽132公里,总面积10 496平方公里。农业耕地17.17万公顷,人均0.08公顷。辖3县(陕县、渑池、卢氏)、2市(灵宝、义马)、1区(湖滨),共76个乡(镇),1 348个行政村,11 33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6.5万人,有农村劳动力78.29万个。
(2) 建制沿革。相传大禹治水,神斧劈三门,三门峡由此而得名。夏商为豫州,周为焦国、虢国,春秋时属晋国,北魏置陕州,唐朝设陕州大都督府,宋、元、明、清设郡州;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市,1962年改为县级市,1986年1月升为地级市。
(3) 气候资源。三门峡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短促,冬夏较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2℃,平均降水量550~800毫米。三门峡市山川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貌大体呈“七山二陵一分川”,山地、丘陵、河川地面,分别占总面积的74.2%、20.7%和5.1%。
(4) 土地资源。土壤以棕壤、褐土、潮土、红土为主,共有10个土类,54个土属,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5) 生物资源。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烟叶、豆类、薯类等。药材资源丰富,药用植物有250多种、600多属、1 300多种,蕴藏量达4亿多公斤。素有“天然药库”之誉的卢氏县盛产天麻、贝母、麝香等名贵药材。灵宝市的苹果、大枣、贵妃杏,卢氏县的核桃、猕猴桃、木耳、香菇、生漆,渑池县的牛心柿、仰韶杏等久负盛名。动物资源有6大类,150余种。饲养家畜家禽有牛、驴、骡、马、羊、猪、兔、貂、猫、鸡、鸭、鹌鹑等。野生动物有虎、豹、山猪、山羊、鹿、狼、黄鼠狼、刺猬、蛇等。水生动物有鲤鱼、草鱼、鳝、青蛙、大鲵等。禽类有喜鹊、麻雀30余种。昆虫类有60余种。
(6)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有四大优势:以栎类为主的83.3千公顷天然次生林;以刺槐、油松为主的86.7千公顷人工林;以泡桐、杨树、落叶松为主的13.3千公顷速生丰产林;以苹果、核桃、大枣为主的134.7千公顷经济林。
(7) 矿产资源。已发现的矿产达57种,探明储量的有26种。其中黄金储量234吨,铝土矿储量1.5亿吨,耐火粘土储量1 109万吨,煤炭总储量26亿多吨。此外,银、铜、锑、铁、锌、钼、石灰岩、石英砂、石墨、云母等矿藏也有一定储量,其中铁矿储量已达亿吨。
(8) 水资源。境内有大小河流3 000多条,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34条,黄河年均过境水量达420亿立方米。全市年均天然水资源总量24.93亿立方米。陕县和卢氏县有地下矿泉热水各1处,水温达52~59.5℃,水质良好,为天然饮料和疗养胜地。
(9) 旅游资源丰富。三门峡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主要有轩辕黄帝陵,仰韶文化遗址,虢国车马坑,秦赵会盟台,天险函谷关,中国四大著名回音建筑之一的宝轮寺塔;还有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像征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以及景色怡人的亚武山名胜风景区等,使人留连忘返。

☚ 十二、三门峡市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商丘地区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位于东经114°49′~116°39′,北纬33°44′~34°51′之间。东西长168公里,南北宽128公里。全区辖商丘市和永城、夏邑、虞城、商丘、宁陵、柘城、睢县、民权县等9个县(市)。总人口766万,区域总面积10 704平方公里。
(2) 气候资源。全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丰富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全年日照时数为2 200~2 5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473.18~510.8千焦/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3.9~14.3℃,全区无霜期平均212天,日均气温大于0℃持续日数达300天以上,积温5 20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93.8毫米。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适中,气候资源适宜作物生长。
(3) 土地资源。全区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以潮土为主,也有部分砂姜黑土和褐土类。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0.8%~1.4%之间,农业耕地面积为627.3千公顷。土层深厚、层次分明,宜种各类作物,同时中低产土壤面积较大,农业生产的潜力大。
(4) 水资源。全区水资源总量22.58亿立方米,人均320立方米,公顷均3510立方米。商丘地区属淮河流域,大部分河道发源于黄河故道南侧,区域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有42条,总长度2 100公里;其中黄河故道流域面积1 408平方公里,惠济河3 700平方公里,沱河2 358平方公里,大沙河1 264平方公里;王引河1 020平方公里,包河785平方公里;虬龙沟710平方公里,古宋河412平方公里,东沙河394平方公里等。大中型水闸28座,设计总蓄水量7 560万立方米;中型水库有林七、吴屯、郑阁、王安庄、石庄五座,设计蓄水量1.2亿立方米。
(5) 生物资源。商丘地区生物种类较多,品种资源丰富。栽培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红薯、高粱、棉花、芝麻、花生、蔬菜、药材等温带、亚热带的作物;林木为典型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有杨、柳、槐等用材林,还有苹果、梨、桃树、柿树等经济林。水产养殖主要有鱼、虾、蟹等,水生植物苇、蒲、藕等;畜禽养殖主要有牛、马、驴、猪、羊、鸡等。此外,还有驰名省内外的土特产优良品种,如永城的辣椒、长红枣,虞城的红富士苹果,商丘、柘城的胡芹,宁陵的白腊杆,金顶谢花酥梨,民权的葡萄等。
(6) 矿产资源。现已查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等。永城芒砀山区为富矿山区,永夏煤田是全国六大优质无烟煤基地之一,面积1 000平方公里,储量100亿吨以上。正在开发的永夏煤田年设计煤炭生产能力达1 005万吨。虞城、夏邑县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国家已列入开采计划。
(7) 旅游资源。商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众多。商丘是华夏远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历代为名都大邑。现有旅游景点达2 000多处。现存的商丘县城为原归德府城(1511年明正德六年所筑)外圆内方,风格独特,至今保存完整,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至圣先师孔子的祖籍在夏邑,文哲大师庄子的故里在民权,商丘县“阏伯台”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台,距今已有4 000余年。永城芒砀山有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处,西汉大型王室陵墓群,劈山为廓,凿石为洞,结构复杂,为国内罕见。

☚ 十三、商丘地区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驻马店地区位于东经113°06′~115°11′,北纬32°16′~33°32′,总面积15 083平方公里。现辖确山、泌阳、遂平、西平、上蔡、汝南、平舆、新蔡、正阳县和驻马店市。1995年,全区共有152个乡、40个镇、2 910个行政村,总人口77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0.72万人。境内有汉、回、蒙古等41个民族。
(2) 土地资源。驻马店地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浅山丘陵为伏牛和桐柏山之余脉,呈波浪起伏,最高点海拔983米;东部为冲积湖积平原,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32米。全区山地、丘陵、平原、洼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2.9%、10.9%、57%、19.2%。1995年,全区有耕地751.5千公顷,林地133.3千公顷,草地53.1千公顷,水域124.5千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9.82%、8.84%、3.52%、8.25%。土壤有黄棕壤、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粗骨土、石质土六个大类。以黄棕壤、砂姜黑土、潮土分布广泛,农业性状一般表现为质地适中,耕性良好,肥力较高,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水稻土是典型的高产土壤;粗骨土、石质土主要分布于西部浅山丘陵区,适于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3) 气候资源。驻马店地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湿适中,雨热同季,是河南省光、热、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太阳年辐射总量在468.16~501.6千焦/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4.6~15.0℃,无霜期220~230天,≥10℃积温4 700~4 800℃,年降水量860~980毫米,能够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4) 水资源。全区水资源分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地表水资源总量为38.9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4.6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2.6亿立方米,总计为60.9亿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00余条,流域面积大于1 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小洪河、汝河、泌阳河等5条,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42条,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有大、中、小型水库168座,塘、堰、坝1万多座,总蓄水库容近30亿立方米。除小洪河、黑河、练江河分别在西平县、上蔡县、驻马店市和汝南县境内有中、轻度污染外,其他河流水质适于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
(5) 生物资源。全区栽培植物有1 000多种,野生植物有108科832种。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稻谷面积较大;经济作物以芝麻、花生、油菜、棉花、烟叶、瓜菜为主。药用植物共有720种,以汝半夏、丹参、桔梗、柴胡、杜仲等中药材为主。林果类有120多科400多种,有麻栎、松树、水杉、杨树、椿树、苹果、桃、板栗、梨、杏、大枣、山楂等。动物资源主要有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等,家畜、家禽以牛、驴、猪、羊、鸡、鸭、兔为主;野生动物有野猪、狐狸、豹、狼、野兔、狍、獾、松鼠等100余种;鱼类和水生动物有鲢、草、鲤、鲫、蚌、虾、蟹、贝、田螺等。
(6) 矿产资源。驻马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查明的有30余种,主要有煤、石油、铀、铁、铜、金、银、铝、锌、化工灰岩、硅化石、石英脉岩、水晶、大理石、花岗岩、钾长石、莹石、磷矿等。化工灰岩储量占河南省首位,石英脉岩储量居河南省第二位,莹石储量居河南省第四位,煤炭储量居河南省第七位。
(7) 旅游资源。驻马店地区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省、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上蔡县的蔡国故城遗址、孔子周游列国时的鸿隙湖、晒书台以及伏羲画卦亭、秦丞相李斯墓;西平县的战国冶炼遗址、李咸墓、唐王冢、罗成坟、宝岩寺塔;汝南县的天中山、悟颖塔、梁祝故里、金代的后龙亭;确山县的古城、朗陵、秀山北泉寺等;省级著名风景名胜区有碴岈山、铜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有薄山、乐山。其他重点旅游点还有宿鸭湖、板桥水库、南海寺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竹沟,民族英雄杨靖宇故居等。

☚ 十四、驻马店地区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周口地区位于豫东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3°03′~34°20′,东经114°05′~115°39′,跨越最大直线距离南北135公里,东西140公里。全区辖10个县(市),2个国营农场,183个乡镇,4 835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11 9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2.67千公顷。区内有汉、回、满、蒙古等21个民族,1995年末总人口为979.88万人,农业人口890万,占总人口90.83%。
周口地区为黄淮平原腹地,境内无山无岭,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西北高,东南低,缓缓倾斜,海拔高度35.5~64.3米,自然坡降1/5 000~1/7 000,是典型的平原农区。
(2) 区划历史沿革。周口(原名周家口)因明人周国昌在此开办埠口而得名。周口地区辖属(以淮阳为中心)屡有变迁。据史书《资治通鉴》记述:“太昊伏羲氏都于宛丘(今淮阳)”。“禹贡”为豫州之城,春秋属陈侯之国,先秦称颖川郡,西汉叫淮阳国,隋改淮阳郡,五代归陈州辖(治所在秣陵即今项城市老城镇),清置陈州府,民国设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政府设淮阳专署,1953年撤销。1965年划许昌、商丘两地部分县组建地区,1979年复置周口地区行政公署至今。
(3) 气候资源。周口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其特征是冬冷夏热,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气温、降水、风向随季风变化显著,冷暖和旱涝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无霜期218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75%,年平均日照时数2 3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760毫米。区内旱涝灾害频繁,干热风、冰雹、大风、霜冻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
(4) 土壤资源。全区土壤共分为潮土、砂姜黑土、黄褐土、褐土4个土类,总面积为918.46千公顷。潮土面积最大,分布最广,面积703.46千公顷,占全区土壤面积的76.6%;砂姜黑土面积200.53千公顷,占土壤面积的21.8%。
(5) 水利资源。周口地区属淮河流域,有沙颍河、涡河、西肥河、洪汝河4大水系。沙颍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8 8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6%,其主要支流有贾鲁河、汾泉河、黑河、新运河、新蔡河等;涡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2 10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其主要支流有老涡河、尉扶河、铁底河、惠济河等。区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骨干河道60条,控制流域面积30~100平方公里的排水沟河114条。境内水资源量约24.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资源量125.6立方米,境内地下水资源量17.2亿立方米,可采用量13.7亿立方米。全区过境水年均约44.88亿立方米,一般年份农业生产很少利用,中等干旱年份可利用量约7.2亿立方米,占年过境水量的16%。
(6) 动植物资源。植物资源主要为林木和农作物。在林木资源中,以用材林、经济林为主。用材林主要有泡桐、杨树、柳树、国槐、刺槐、椿树、楝树、榆树等50多个树种;经济林主要有苹果、桃、梨、大枣、胡桑、香椿等10多个树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谷子、豌豆、绿豆、豇豆、蚕豆等粮食作物和棉花、芝麻、花生、油菜等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同时,区内有丰富的蔬菜作物和品种较多的绿肥植物与水生植物。区内饲养动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相对较少。主要饲养动物有牛、骡、驴、马、猪、羊、狗、兔、鸡、鸭、鹅等16种畜禽。动植物资源中主要名贵品种为周口黄牛、槐山羊、淮阳驴、项猪和黄花菜、芦笋、白花泡桐等。
(7) 人文旅游。周口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灿烂的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相传人类始祖太昊伏羲氏都于宛丘,炎帝神农都于陈(今淮阳),开创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悠久的历史孕育出名流巨擘,代不乏人。中国道教鼻祖,古代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李耳,出生在楚国苦县(今鹿邑县太清宫镇),其所著《道德经》至今仍被认为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杰出的著作之一。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吴广,东晋的谢安、谢玄出生于阳夏(今太康县)。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诞生在扶沟县。区内名胜荟萃,古迹众多。古称陈州的淮阳县,完好地保存着伏羲氏巍峨的陵墓和宏伟壮观的殿堂,占地58公顷。还有伏羲推阴阳、占祸福、画八卦的画卦台,神农氏教人稼穑的五谷台,龙山文化古城遗址平粮台,孔子陈蔡绝粮的弦歌台等“七台八景”。西华县有闻名遐迩的女娲城;老子祠庙太清宫和“升仙台”;楚国顷襄王墓;三国曹植墓;明代著名理学家程灏讲学院;周口关帝庙;吉鸿昌纪念馆等宝贵的旅游资源。

☚ 十五、周口地区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地貌。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陕鄂三省交界处。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西依秦岭,是一个三面环山、南部开阔的盆地,素称“南阳盆地”。地处东经110°58′~13°49′北纬32°17′~33°48′,东西长263公里,南北长168公里,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1/3。
(2) 建制沿革。南阳因在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古称宛。周为申伯国,春秋置宛,秦设南阳郡。西汉为全国六大都市之一。刘秀称帝后设南阳为陪都,因此东汉时号称“南都”、“帝乡”。唐、宋分设邓州、唐州;元、明、清时为南阳府。民国时期建制混乱,变动频繁。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阳,毛泽东专门为新华通讯社撰写电文《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新中国成立后,设置南阳地区。1994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南阳地区行署,设立地级市,现辖1个县级市(邓州市),2个区(卧龙区、宛城区)和10个县(方城、南召、西峡、淅川、内乡、镇平、新野、桐柏、唐河、社旗)。人口1 026万,有汉、回、蒙、满、土家等38个民族。
(3) 气候资源。南阳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酷热,春季温暖,秋季凉爽,四季分明,雨量较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4.4~15.7℃。年平均降雨量800至1 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 121小时。年无霜期225天至240天。
(4) 土地资源。南阳市农林土地面积2 444千公顷,其中农业耕地871.4千公顷,林业用地1 572.6千公顷。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共有9个土类、120个土种,主要有黄棕壤土、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棕壤土、紫色土。其中黄棕壤土1 898.7千公顷,占74.2%;砂姜黑土398千公顷,占15.6%;潮土108千公顷,占4.2%;水稻土、棕壤土、紫色土等154.4千公顷,占6%。适生面较广,利于各种作物生长。
(5) 水资源。南阳市有水域面积180千公顷,水资源总量85.2亿立方米。市内河流众多,长度在百公里以上的10条,总长度1 779.5公里,其水系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湍河等。长江水系流域面积占总流域面积的87%,淮河水系流域面积占13%。南阳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浅层地下水可采量为7.58亿立方米,过境水量也很可观,约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40%,主要来源于丹江水系和唐、白河。南水北调中线引丹渠首工程已建成,引水流量为每秒500立方米。
(6) 矿产资源。现已发现各类矿藏80种,452处,矿种占全省的66%以上,其中探明具有工业储量的66种140余处。天然碱储量达1.57亿吨,远景储量2亿吨;蓝晶石、红柱石储量居全国首位;石油储量1.2亿吨,居河南省第二位,金、银、石墨、钒、铜、铅、锌等矿储量在河南省名列榜首。桐柏县围山城银矿是全国首次发现的特大型银矿床,黄金储量100吨;独山玉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天然玉石品种,控制储量1.86万吨;具有地方性优势的矿产资源主要是铁、磷等矿。
(7) 植物资源。共有维管束植物184种927属2 298种。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绿豆、水稻、红薯等;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芝麻、油菜、花生、辣椒等;盛产松、杉、泡桐等用材林木30多种;苹果、猕猴桃、柑桔、大枣、板栗、油桐、生漆等经济林20多种,还盛产猴头、木耳、蘑菇等土特产品。中草药材2 000多种,闻名全国的有茱萸、辛夷、天麻、桔梗、丹参、杜仲、半夏等。中华猕猴桃是南阳的特产,主要产于西峡县,其中软毛猕猴桃属世界四大良种之一。淅川县是河南省唯一的柑桔集中产区。全市生漆年产量占河南省的50%,山茱萸产量约占全国的80%,辛夷花年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南阳还是全国三大柞蚕生产基地之一,产量居河南省首位,柞绸驰名中外。
(8) 动物资源。共有脊椎动物415种,森林野生动物有狼、狐、獾、貂、獐、野兔、野猪、野羊等50多种;水生动物有鱼类、淡水虾类、淡水蟹类、蛙类、鳝鱼、甲鱼、大倪等20多种。甲鱼、银鱼价值较高,大倪为国家珍稀保护动物。地方优良畜种主要有南阳黄牛、南阳黑猪、伏牛白山羊、大尾寒羊等,其中南阳黄牛为全国5大优良品系之首。南阳所出产的动物产品麝香、牛黄、全蝎为名贵中药。
(9) 旅游资源。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名胜古迹,旅游景观500余处,旅游资源丰富。市区内有武侯祠、医圣祠、汉画馆、张衡墓、汉代冶铁遗址等国家、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乡清代县衙为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县衙,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衙”。还有社旗的山陕会馆、桐柏的水帘寺、淅川的香严寺、南召的丹霞寺和45万年前的“南召猿人”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博望故城、汉桑城、汉议事台也都留下了许多三国故事。境内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3处:西峡寺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淅川上寺省级森林公园,镇平普提寺省级森林公园。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4处:南召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桐柏太白顶自然保护区、西峡烟镇老界岭保护区和黄石庵老界岭自然保护区。全国最长的橡胶坝的建成,在南阳市区形成了400公顷的碧水长湖——白河游览区,成为全国赛艇基地和北方城市少有的外滩景观。近年在邓州福胜寺塔(隋塔)底部发掘的金棺银椁和佛牙为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在西峡、内乡、淅川等地相继出土的恐龙蛋和恐龙骨骼化石群,被称为“震惊世界”的重大科学发现。

☚ 十六、南阳市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信阳地区位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北麓,鄂豫皖三省结合部,北纬30°32′~32°17′,东经113°43′~115°55′之间,东西长约205公里,南北宽约142公里,总面积为18 91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辖信阳市、信阳县、罗山县、息县、光山县、潢川县、淮滨县、固始县、商城县、新县等一市九县,218个乡镇(办事处),3 140个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区总人口74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0.3万人,现有农村劳动力331.7万人。
(2) 气候资源。信阳地区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以淮河为界,淮南是亚热带的北缘,属湿润区;淮北为暖温带的南端,属半湿润区,呈明显的过渡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5.1~15.5℃。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920~2 200小时,全年无霜期长达220~229天。年平均降水量1 142毫米,夏季降水较多,占全年降水的一半左右。
(3) 土地资源。全区农业耕地面积52.6千公顷。土壤类型复杂多样,有棕壤、紫色土、红粘土、石质土、粗骨土、湖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等10个土类,19个亚类,41个土属,127个土种。面积较大的有水稻土、黄褐土、黄棕壤、石质土。由西南向东北呈山地、丘陵、岗地、平原、洼地分布。其共同特点是质粘重,通透性差,保水保肥能力较强。其中,水稻土分布最广,占全区总面积的40.65%,肥力高于旱地土壤,适于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
(4) 水资源。全区水资源总量为98.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75.25亿立方米,地下水为23.48亿立方米。淮河横贯全区,境内全长363公里。流域面积在2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淮河、师河、潢河、灌河、史河、竹竿河、白露河等8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7条,其中一级支流15条。淮河及其支流的水质良好,地表水矿化度小于0.3克/升,pH值在6~7之间,酚、氰、汞、铬、砷等重金属有微量检出,有机物污染较轻。水的感观性状亦佳,被省环保部门检测定为一、二级水,符合饮用水与地面水标准。
(5) 植物资源。全区高等植物有189科2 000多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有25科39种。用材树150多种,油料植物90多种,淀粉植物近百种,纤维植物110多种,药用植物330多种,竹类19种。在农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水稻、小麦为主,另有玉米、大麦、红薯、高粱等粮食作物,以油菜、红麻为主,兼有花生、棉花、蔬菜、芝麻、烟叶、甘蔗等经济作物。果类有梨、桃、葡萄、猕猴桃、柿、枣、樱桃、草莓、石榴、无花果、柑桔、苹果等。茶树在信阳种植历史悠久,至少有千多年。名、特、优产品有红麻、紫云英、息县香稻丸、信阳黄心菜、白藕、箭杆白菜、中华猕猴桃、五月鲜桃、息半夏、商伏苓、申桔梗、板栗、竹子油茶、桐子等。珍稀树种有银杏、杜仲等。
(6) 动物资源。在省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饲养动物有固始三禽(固始鸡、固始鸭、固始鹅)、淮南猪、信阳水牛、三黄鸡、白蛋鹅等。野生动物现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两种,即青羊和大灵猫。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蓝翅八色鸫、牛背鹭、金钱豹等;其他国家级保护动物有领鸺、貉、白冠长尾雉、水獭等。哺乳类动物47种,鸟类213种,爬行类动物有龟、鳖、蜥蝎等8种,蛇类22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有乌龟、中华鳖、黑眉锦蛇、玉锦蛇、蝮蛇等。
(7) 水产资源。全区水产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鱼类资源81种,其中鲤科鱼类达53种,名贵水生经济动物主要有水獭、乌龟、鳖、香龟、大鲵、小鲵、蟹、青虾等。水生植物有莲藕、芦苇、水花生、菱角等10余种。
(8) 矿产资源。信阳地区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各类矿产47种,其中金属矿产20种,非金属矿产27种。主要有珍珠岩、膨润土、沸石、蛇纹石、大理石等。闻名国内外的信阳上天梯非金属矿床,珍珠岩总储量为2亿多吨,占全国储量的一半以上。此外,铁、银、钼、金红石、云母、水晶、红柱石等10余种矿产储量也十分可观,其中金红石储量达5 441.2万吨。
(9) 旅游资源。信阳地区有许多名胜景区和文化古迹,国家级避暑胜地鸡公山,位于信阳市南38公里豫鄂两省边界,因报晓峰酷似引颈啼鸣的雄鸡而得名,与北戴河、庐山、莫干山齐名,是我国著名的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省级风景名胜区南湾湖,位于信阳市西南7公里,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湖中岛屿众多,形态各异。还有疗养胜地商城的汤泉池、佛教圣地罗山的灵山寺、光山的净居寺、信阳的贤隐寺等,革命遗址有新县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鄂豫皖军委航空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司令部旧址等。

☚ 十七、信阳地区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新郑市地处中原腹地,位于北纬34°16′~34°39′,东经113°30′~113°54′之间,南北长42公里,东西宽36公里,总面积873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2个国营农场,总人口588 484人,其中农村人口470 214人。
(2) 行政区划沿革。秦始设新郑县和苑陵县。西汉至唐、新郑、苑陵二县时有分合。五代至今,设新郑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新郑县属郑州专区。1955年改属开封专区,1958年属郑州市,1961年属开封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又隶属郑州市。1994年5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3) 气候资源。新郑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2 368.4小时,年平均气温14.2℃,无霜期年平均207天,年平均降雨量699.8毫米。
(4) 土壤资源。新郑市地处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山区、丘陵、岗地和平原兼而有之,农业耕地40 852公顷,土壤为褐土、潮土、风沙土,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74.5%、18.31%、6.94%。
(5) 水资源。新郑市水利资源丰富,地面河流有10条,主要有双洎河、潩水河、十八里河等,流域面积783平方公里。可利用水资源总量每年为1.959亿立方米,地下水0.778亿立方米,在市区西郊还蕴藏着大量的温泉资源,水温39℃,泉水含有钙、硅、镁、钠、硫等多种元素。
(6) 矿产资源。新郑市煤炭资源丰富。据勘探,境内蕴藏三层煤源,总储量约11.3亿吨。均属工业用煤。其他矿藏有铁矿、铜矿、磷矿、钛矿、石英石、滑石、红石、石灰石、耐火土、建筑沙等10种。
(7) 植物资源。新郑市植物资源有5大类,计530多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谷子、棉花、芝麻、西瓜等31个品种,蔬菜有46个品种。林木种类有48科,52属、120余种。主要树种有:泡桐、刺槐、杨、榆、柳、枣、苹果、桃等。其中枣树、泡桐和刺槐为新郑林业的三大优势。
(8) 动物资源。全市动物资源有6大类,130余种。饲养家畜家禽有牛、驴、骡、马、羊、猪、鸡、鸭、鹅等。野生动物有狐、狼、黄鼠狼、刺猬等10余种;水生动物有鲤鱼、草鱼、鳝、青蛙等20余种。
(9) 旅游资源。新郑古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华夏始祖轩辕黄帝诞生于新郑,建都于新郑,肇造中华古代文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先后在此建都539年之久。郑名相子产、汉名相张良、诗人白居易、理学家许衡等均出生于新郑。“郑韩故城”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有具茨山文化游览区、轩辕故里、黄帝大宗祠、授印台、子产墓等多处景观,还有全省县市级最大的博物馆。1990年以来,港、澳、台同胞及泰国、新加坡等国的华人,纷纷到新郑寻根拜祖,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达20万人次,成为中原新开发旅游胜地。

☚ 一、新郑市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地貌。巩义市位于豫西浅山丘陵区,南依嵩山,北临黄河,地处东经112°49′~113°17′,北纬34°31′~34°52′,地势自南向北呈阶梯状降低,海拔最高1 487米,最低103.8米。辖区总面积1 04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452.7平方公里,丘陵471.2平方公里,河谷平川117.1平方公里。
(2) 政区沿革。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始置巩县,属三川郡,汉属河南郡,北魏属荥阳郡,唐至清属河南府。1927年为河南省直辖县。新中国成立之初属郑州专署,1954年属开封专署,1958年归郑州市,1961年属开封专署,1983年又归郑州市。199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辖17个建制镇,1个乡,1个矿区办,共293个行政村,总人口759 146,其中农业人口607 571,耕地面积4 050.5公顷。
(3) 气候水源。巩义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寒夏炎,雨雪少而不匀。年均气温14.6℃,年均降雨量583毫米,年均日照数2 341.5小时,年均无霜期234天。全市年均水资源总量17.2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3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亿立方米,过境水(不含黄河) 15.1亿立方米。境内有洛河、米河及8条溪水。
(4) 生物资源。巩义市植物动物种类繁多。有各种植物778种,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红薯、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芝麻、花生、瓜类、蔬菜、烟叶、油菜等。树木主要有泡桐、杨、柳、榆、柿、核桃、苹果、梨、杏等二百余种,林木覆盖率17.6%,中药材以金银花、芒防、远志、山萸肉、酸枣仁。有各类动物410种,主要有猪獾、狐狸、野兔、松鼠、石鸡、鹌鹧、乌龟、鳖、乌梢蛇、鲤鱼、鲫鱼等。还有大鲵、秃鹫、红嘴鸦、绶带鸟等国家重点保护生物。
(5) 矿产资源。共21种,其中金属矿5种,非金属矿16种,已探明工业储量的9种。储量较大的有铝土矿、煤炭、耐火粘土,石灰岩等,其中铝土矿、耐火粘土分别占河南省储量的22%、34%,且品位高、易开采。
(6) 旅游资源。巩义市历史悠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省级8处,地市级12处。鬼斧神功、造形独特的北魏石窟寺壁雕;影响深远,中外仰慕的诗圣杜甫故里和陵园;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北宋皇陵群;风推浪涌,气势壮阔的河洛交汇景观;秀丽奇特,千姿百态的老庙山风景区雪花洞。

☚ 二、巩义市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兰考县地处豫东平原,界于东经114°14′05″~115°15′42″,北纬34°44′44″~35°01′05″之间,面积1 116.43平方公里。全县辖4个镇、12个乡、4个国营农、林、园艺场,412个行政村,758个自然村。1995年底总人口70.9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2.9万人。
(2) 行政区划沿革。兰考县古称东昏地,由历史上的东明、兰阳、仪封、考城演变而来,1954年又由兰封、考城两县合并而取名兰考县,属开封地区,1977年改属商丘地区,1980年又归属开封地区,1983年开封地区撤销归属开封市。
(3) 气候资源。兰考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湿季节明显,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4.1℃,太阳总辐射量446.05千焦/平方厘米,光合有效时辐射量为218.57千焦/平方厘米,日照时数2 529.7小时,日照率57%,无霜期218天,年平均降水量678.2毫米,集中在6—8月。
(4) 土地资源。全县总土地面积1 116.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3 300公顷、园地6 278.93公顷、林地2035.26公顷、其他用地28 282.49公顷,未利用土地1 864.16公顷。土壤分为潮土、盐土、风沙土3个土类,4个亚类,8个土属,55个土种。土层深厚,沙性大,结构差,养分含量偏低,平均有机质含量0.89%。
(5) 水资源。主要河渠有黄蔡河、四明河、贺李河、黄河,流经面积862.9平方公里。地表水资源量为5.24亿立方米。地下水埋藏浅,贮量大,矿化度多为0.6~1.5克/升。
(6) 植物资源。主要栽培植物有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大豆、红薯、芝麻、油菜、绿豆、高粱和绿肥等20余种。木本植物主要有泡桐、杨柳、刺槐、椿、楝、桃、李、杏等30余种,泡桐栽植历史有1 500多年,以木质细、纹理清,有弹性,生长快,抗病虫而闻名中外,栽植面积大,素有“泡桐之县”的美称。固阳镇孔场村的一棵40年生泡桐材积达12.9立方米,为中国泡桐王。
(7) 动物资源。动物有牛、驴、马、猪、羊、兔、鸡、鸭、鹅等10多种;野生动物常见的有黄鼠狼、刺猬、鱼类、青蛙、麻雀等8个目,36个科,62个属,208种。
(8) 名人胜地。焦裕禄烈士陵园位于县城北旧黄河故堤上,占地面积6.11公顷。1992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陵园内有焦裕禄墓、纪念碑、纪念馆等建筑物。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董必武、陈云等为焦裕禄同志题词。1996年11月1日“焦陵”被国家教委、民政部、共青团中央等部委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三、兰考县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尉氏县隶属于开封市,地处中原地带,位于豫西丘陵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区。位于北纬34°17′~34°37′,东经113°52′~114°27′。秦始皇三年始置县,名称沿用至今。尉氏历代分并废置,隶属关系多变,行政区划不一。1965年又分别将原开封县的水坡公社和长葛县的洧川、朱曲、岗李、大马四个公社划归尉氏。总面积1 299.55平方公里,现辖13个乡,4个镇,507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8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8万人。全县总土地面积129 880公顷,其中耕地78 840公顷。
(2) 气候资源。尉氏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光能充足,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4.1℃,无霜期年平均215天。全县年平均降水量692毫米,最长无降水日119天,自然灾害有干旱、水涝、大风、冻害等,尤以干旱为害较为突出。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 748.5小时,太阳总辐射量515.81千焦/平方厘米。
(3) 水资源。尉氏属淮河流域。水资源来路多,地下水比较丰富,还有引黄补源,年均总量4.5亿立方米,人均526立方米,年可利用水量1.3亿立方米。水资源可用量为丰年余,旱年缺,多年平均基本平衡,能满足工业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4) 土地资源。境内地形分为三大类,西部沙岗,西南部高平地,中东部黄泛区平原,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坡降为1/4000,海拔高度60~70米。全县土壤分3个土类,7个亚类,14个土属,44个土种。占总土地面积近90%的潮土,地形平坦,集中连片,土层深厚,耕性良好,适应多种农作物生长。
(5) 生物资源。目前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粮食有小麦、玉米、大豆等类,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蔬菜瓜类等。果树主要有苹果、梨、杏、枣、桃等十几种,苹果面积大、产量高,是河南省主产县之一。林木有泡洞、杨、槐、柳、榆、桑等。畜禽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鸡、鸭等。

☚ 四、尉氏县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地貌。偃师市位于豫西洛阳盆地东隅,古称“西亳”,因周武王伐纣于此息偃戎师而得名。地处东经112°29′40″~112°58′52″,北纬34°27′18″~34°49′03″,全市总面积948.43平方公里。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南北高,中间低,海拔105~1 302米。山地坡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8.6%,河川平地占31.4%。1992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1993年12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辖10个镇7个乡332个行政村,77.95万口人,现有耕地48 266.7公顷。
(2) 气候资源。偃师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热量丰富。年日照2 248.3小时、日照率51%;太阳年总辐射483.5千焦/平方厘米,其中年有效辐射236.88千焦/平方厘米;年均气温14.2℃,无霜期211天,最长228天;年均降水535毫米,因受嵩山阻隔和盆地效应的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有“十年九旱”之说。
(3) 土壤资源。土壤分2个土类、6个亚类、16个土属、39个土种。褐土类是全市的主要土类,占土壤总面积的83.9%。多数地方土层深厚,质地适中,比较肥沃。
(4) 水资源。水资源较多,总量为3.931亿立方米,其中降水径流1.2018亿立方米,占30.57%;客水1.5056亿立方米,占38.30%;地下水1.2236亿立方米,占31.13%。可利用水量2.3123亿立方米,已利用2.2788亿立方米。境内伊河与洛河自西向东流,在市内交汇后,东经巩义市入黄河。
(5) 生物资源。有各种生物1 200多种,其中动物300多种。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红薯、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芝麻、花生、油菜、瓜类、蔬菜、烟叶、麻类、银条等;林木主要有泡桐、杨、柳、榆、槐、苹果、核桃、杏、梨、桃、枣、柿子、香椿等;野生药材有荆芥、防风、生地、远枝、血参等。
(6) 矿产资源。市南沿嵩山北麓一带的矿藏有20多个品种,其中原煤储量7.9亿吨,铝钒土储量3 500万吨,花岗岩储量6亿立方米,“云里梅”、“菊花青”被誉为世界花岗岩的“独特品种”。
(7) 旅游资源。偃师地处河洛腹地,上古帝喾高辛氏在城关镇高庄村一带建都,称“亳”。进入文明社会后,有七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历史长达1 000余年。夏都二里头斟鄩遗址、尸乡沟商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西晋辟雍碑、唐升仙太子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汉太学遗址、东汉灵台遗址、旅人桥遗址、东汉皇陵、西晋皇陵、曹魏皇陵、唐太子李弘恭陵、诗圣杜甫尸乡土室故居、唐代高僧玄奘故里以及周恩来总理视察偃师纪念馆等,都具有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全市以玄奘故里为中心,已将4条旅游线路上的41个景点联成网络,对外开发。

☚ 五、偃师市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汝阳地处豫西伏牛山区,东经112°8′~112°28′,北纬33°49′~34°21′之间。版图面积1 325.17平方公里,海拔220~1 603米,地势南高北低。
(2) 行政区划沿革。汝阳县原名伊阳县,始建于唐先天元年(721年),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新划定疆域,县城由伊河之滨迁至在北汝河之阳,1959年8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汝阳县。现辖15个乡镇,213个行政村,2 364个自然村,总人口39.8万,其中农业人口36.4万,占总人口的91.5%。
(3) 气候资源。当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4℃,年均日照2 213小时,年均降水量669毫米,无霜期213天左右,地域间差别较大。
(4) 土壤资源。全县土壤面积116千公顷。共5个土类,9个亚类,26个土属,49个土种,褐土、棕壤、潮土、砂姜黑土分别占74.4%、19.9%、15.0%和1.3%。多为偏碱性,缺氮、少磷、富钾。
(5) 水资源。境内大小沟河1 663条,分属淮河、黄河两大水系。水资源总量2.2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1.66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开发量35 288千瓦,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小水电开发试点县。杜康河产“五色鸳鸯虾”,俩俩相抱,蜷腰横行,鸭食此虾产蛋桔红色,且有双黄,相传为“贡蛋”。
(6) 生物资源。现存森林植物80余科,200多属,500余种,其经济林木主要有杜仲、核桃、板栗、柿子、花椒等27种。药用植物400余种,主要观赏植物48种,草类51种,栽培作物50余种和猴头、木耳、鹿茸等多种食用菌。主要野生动物53种,水生动物14种,山溪间尚有大鲵(娃娃鱼)出现。
(7) 矿藏资源。已基本探明的矿物有30余种,矿床百余处,其中铅、锌、铁、煤、梅花玉、莹石、矿泉水已探明有工业储量或可开采资源量,其他还有铝、钼、铜、金、黄铁矿、磷、海绿石、重晶石等。
(8) 人文旅游资源。汝阳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杜康仙庄的仙庄晚照、康庙瑞云、酒树夜雨、酒池芳香、仙人卧榻、酒泉琼浆、康河晨雾、鸾凤鸣酒联为仙庄八景。有新建的杜康酒家、中国酒文化博览中心。县城东南云梦山下的鬼谷(鬼峪)村,相传为鬼谷(王禅老祖)修道处。现存鬼谷墟、孙膑石头阵及天然云梦溶洞等胜迹,被誉为“天下第一军校”。

☚ 六、汝阳县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鲁山县位于河南省西部,东经112°14′~113°14′、北纬33°34′~34°00′,总面积2 432.32平方公里。全县辖22个乡(镇),554个行政村,总人口80.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99万人,农村劳动力35.7万人。现有耕地35 010公顷,境内居住着汉、回、满、蒙、藏等10多个民族。
(2) 历史沿革。鲁山古称鲁阳,唐朝定为鲁山县,历史上曾隶属南阳、汝州。民国时属河南第五行政区。1948年3月中共豫西区党委、行署在鲁山设立,1949年2月归许昌地区管辖,1983年9月改属平顶山市。
(3) 自然资源。鲁山位于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交叉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日照2 075.7小时,日照率47%,总辐射量469.4千焦/平方厘米。年均气温14.7℃,无霜期214天,年平均降水量827.3毫米。境内主河流沙河流域面积501平方公里,有昭平台、白龟山两座大型水库,37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达8.3亿立方米。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4亿立方米,人均1 175立方米。有9个土类,41个土属,70个土种,大部分属中性土壤,适宜多种植物生长。
(4) 生物资源。全县生物资源约有2 800种,其中栽培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豆类等140多种;林木有柞木、泡桐、马尾松等480多种;药用植物有以名贵中药材辛荑、山萸肉、冬凌草为代表的近300种;食用菌有猴头、木耳、鹿茸等3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有牛、羊、猪等300多种。古银杏、梭罗、虎、豹、獐、黄羊、白鹤等珍贵动植物被列入国家保护品种。
(5) 矿产资源。鲁山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贮量大、价值高。已探明储量的有7大类34种,分布在18个乡(镇)的212处。金属矿产有铁、铜、金、铅、锌等;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石墨、石膏、铝钒土、花岗岩、大理石等;能源矿产主要是煤,可开采储量7 455万吨。
(6) 地热资源。鲁山有8处温泉出露,流量208立方米/小时,其中上、中、下三汤温泉水温达63℃。
(7) 旅游事业。鲁山风景秀美,石人山、昭平湖、温泉群、秘洞山庄(林彪地下军事指挥所)、亚洲最大的航空展览馆、文庙大成殿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了完整的风景体系。昭平湖水面超过30平方公里,姑嫂石、金山环、墨子故里、楚长城遗址等景点分布其间,泛舟湖上,烟波浩淼,令人留恋忘返。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石人山山峰奇特,瀑布众多,森林茂密,温泉优良,集“雄、险、秀、奇、幽”于一体,年均气温在4.2~10℃之间,石人、白牛城、将军石、王母轿、鬼门关、九曲瀑布等百余处景观千姿百态,春季鸟语花香,夏季凉爽宜人,秋季层林尽染,冬季林海雪原。

☚ 七、鲁山县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叶县位于东经113°2′~113°37′,北纬33°21~33°45′。春秋楚称叶邑,因属叶公封地而得名。西汉末年,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在今叶县城区。新中国建立后隶属许昌行署,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隶属平顶山市。现辖18个乡镇,总人口81.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5.05万人。
(2) 土壤资源。叶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总面积1 381.4平方公里,农业耕地6.65万公顷。平原占总面积的70.6%。全县土质复杂多样,黄棕壤土占耕地的77.5%,砂姜黑土占耕地的10.18%,潮土占耕地的12.3%。
(3) 气候资源。叶县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9℃,无霜期214天,日照2 145.9小时,日照率为49%,辐射量为484.46千焦/平方厘米,有效辐射238.26千焦/平方厘米,降雨量为816.7毫米。
(4) 水利资源。全县主要河流有沙、汝、湛、灰、澧、甘江六条中型河道,县内长184.8公里,流经面积5.6万公顷。全县地表水充足,地下水位浅,总储量61.1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3亿立方米,地下水33.97亿立方米,外引水2.07亿立方米,过境水13.8亿立方米。
(5) 动植资源。全县动植物110多科,1 400余种。其中:栽培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烟、油、菜、瓜等90余种,林木果类以杨、桐、苹果、桃为主60余种,家禽家畜以牛、羊、猪、鸡为主的20多种,药用植物车前子、柴胡等280余种,野生动物狼、兔、鱼等400余种。
(6) 矿产资源。叶县矿藏资源已查清的有盐、铁、锰、铝、银、铜、硅线石、重晶石、磷矿石、大理石和石墨等。盐储量居全国第二,品位第一。石墨总储量672万吨,大理石225万立方米。盐矿开发已具规模,厂区占地5平方公里,系列产品11个,走入国内市场。

☚ 八、叶县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林州市位于北纬35°41′~36°22′,东经113°37′~114°41′,地处太行山东麓,豫、晋、冀三省交汇处。南北长74公里,东西宽29.4公里,总面积2 046平方公里。辖14镇3乡,543个行政村,1 861个自然村,10个居民委员会。1995年底,总人口98万,其中农业人口90万,耕地52.7千公顷。
(2) 建制沿革。林州市早在商代即为帝都之畿,西汉高帝二年置县,宋嘉定八年升为林州,明洪武三年改为林县。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隶属安阳市。
(3) 气候资源。林州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旱涝不均,冬季既干又冷。年平均气温12.7℃,无霜期18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593毫米。
(4) 水资源。林州境内有漳、洹、淅、淇四条河流,均属海河流域的卫河水系,除漳河水源较充沛外,其余均系季节性河流,流程分别为30、40、35、41公里,年均径流量为10.43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2.7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集中分布在城关、临淇盆地,面积达230平方公里。
(5) 土地资源。山地、丘陵面积为176千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86%。境内地貌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四种类型,山间盆地是林州市农作物高产区。土壤为褐土、棕壤土两大类,5个亚属,11个土属,14个土种,褐土、棕壤土分别占总面积的95.4%和4.6%。
(6) 动植物资源。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红薯,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棉花、油菜等。主要果类有柿子、核桃、山楂、板栗、花椒、杏、枣、葡萄等,其中以大红袍花椒、薄壳核桃最为著名。中药材主要有党参、柴胡、元参、当归、黄芩、元胡、远志、板蓝根、灵芝等936种中药材,林虑山主峰四方垴北部山谷中,有药用植物92种,被誉为“太行山天然药物园”。畜禽品种有牛、羊、猪、驴、骡、鸡、兔和蚕茧等20余种。
(7) 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藏资源有20多种,其中铁矿石、煤炭、白云石、石英石、耐火粘土、大理石、花岗石、荧晶石、钾长石等储量大,易采易用。
(8) 旅游资源。省级风景名胜区林虑山不仅是我国北雄风光的最胜处,而且是国际著名的滑翔基地;雄、峻、险、绝的自然风光和摩崖古刹、亭台楼阁等人文景观相映成趣,王相金秋、黄华神苑、太行平湖、洪谷金灯、天平北雄、柏尖奇境六大景观和龙门涌泉、龙洞天桥、白云古观、弓上塘鱼、万宝双龙、龙山公园六小风光,令人留连忘返。

☚ 九、林州市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汤阴县地处河南省北部,位于北纬35°45′~36°01′,东经114°13′~114°42′。总面积645.86平方公里。现辖5个镇5个乡,280个行政村,总人口431 142人,其中农业人口382 238人,占88.7%。
(2) 建置沿革。汤阴古称荡(音汤)阴,因居荡水之南得名。战国先后属赵、魏。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荡阴县,隋改称汤阴。1949年10月隶属安阳行署,1958年至1960年隶属新乡行署,1961年复归安阳行署,1983年11月安阳行署撤销,隶属安阳市。
(3) 气候资源。汤阴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 369.9小时,日照率54%,光合有效辐射量223.88千焦/平方厘米。平均气温13.6℃,日均气温5℃以上持续275天,无霜期208天,年降水量542.6毫米。气候条件有利于发展农业。
(4) 水资源。汤阴县主要河流有汤河、永通河、羑河,流域总长108.2公里,3条河流均发源于鹤壁市西部,自西向东流入卫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12亿立方米,基本上满足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5) 土地资源。汤阴县农业耕地面积为41 474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64.3%。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度54~184米。地貌分丘陵、平原、泊洼3种类型。丘陵区岗丘连绵,土层较薄,占总土地面积的29.6%;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占总土地面积的53.4%;泊洼区地势低洼易涝,土层深厚,土质较好,占总土地面积的17%。
(6) 动植物资源。汤阴县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有4大类200多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红薯、豆类、棉花、花生、瓜菜等50多种;林木主要有国槐、刺槐、椿树、柳树、毛白杨、泡桐、红枣、桃、梨、苹果、山楂等30多种。动物资源有饲养动物、野生动物、水生动物和昆虫4大类132种。主要畜禽有牛、马、骡、驴、猪、羊、鸡、鸭、鹅等;主要水生动物有鲫鱼、鲤鱼、绵鱼、泥鳅、青蛙等。
(7) 旅游资源。汤阴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仰韶、龙山、殷商、周文化遗址12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羑里城,是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国家监狱,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飞庙座落在县城内,6 000余平方米的明代建筑群,巍峨庄严,气势恢宏,县城东部还有岳飞故宅、岳飞祖茔,全县构成“三岳”旅游线,1992年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寻根朝敬之旅”专项旅游线。

☚ 十、汤阴县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濮阳县位于东经114°52′~115°24′、北纬35°20′~35°41′之间,属东亚中纬度地带。县境南北纵跨35公里,东西横越49.2公里,总面积1 455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50~58米,自然坡降南北约1/4 000,东西约1/8 000。
(2) 建置沿革。濮阳因位于濮水以北而得名。自秦王(赢政)七年(公元前240年)置濮阳县,至今已有2 200余年历史。其间随朝代更迭,曾沿用“澶渊”、“澶州”、“开州”等名称。1914年复称濮阳县,属河北省大名府。194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濮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鲁豫边区民主政府第四专员公署。新中国成立后,濮阳县隶属平原省濮阳专署。1954年濮阳专署撤销后隶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83年9月1日,撤销安阳专署,建立省辖濮阳市,濮阳县被撤销改为濮阳市郊区。1987年6月12日,撤销濮阳市郊区恢复濮阳县。全县现辖7镇15乡,1 018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04.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4.35万人。
(3) 气候条件。濮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风较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全年日照时数2 585.2小时,年日照率58%;太阳辐射总量494.49千焦/平方厘米,年光合有效辐射总量242.02千焦/平方厘米,全年平均无霜期205天,平均气温13.4℃,大于0℃的活动积温4 997.8℃;年平均降水量600.1毫米,多集中于夏季,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
(4) 土壤。濮阳县耕地面积88.0千公顷。土壤类型,有潮土和风沙土两个土类,5个亚类、9个土属、57个土种。其中潮土类包括8个土属、56个土种,面积占总土壤面积的96.5%;全县多数土壤,土层深厚,质地良好,土壤肥沃,能够满足农作物高产栽培对养分的需求,适宜于农业的发展。
(5) 水资源。濮阳县常年降水总量10.17亿立方米,地下水一般埋深在60米以内,可开采利用量16 881万立方米;过境水年平均径流量13 000万立方米。境内主要灌溉河流有黄河、金堤河、马夹河和天然文岩渠四条,常年引水量在30 000万~50 000万立方米。可利用总水量56 329万~76 329万立方米,能够满足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的需要。
(6) 生物资源。濮阳县农业历史悠久,植物资源有33科、49属、136种,包括用材林树种、木本粮油、干鲜果树、药材及特种经济林树种等。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红薯、棉花、花生和各种瓜菜为主。动物资源有近300种。畜牧饲养业以草食动物牛、羊和家禽鸡、鸭为主。
(7) 矿产资源。濮阳县是中原油田的腹心地带,地下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藏。据中原油田的物探资料表明,油、气蕴藏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达4.0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326亿立方米,伴生气储量400亿立方米。

☚ 十一、濮阳县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建置沿革。清丰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北纬35°45′~36°05′,东经114°57′~115°23′,与山东省莘县和河北省魏县交界。
清丰县在秦代以前属顿丘邑,汉代以后或属顿丘县,或属阴安县。唐代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以隋末孝子张清丰之名定为清丰县,沿用至今,素有“孝道之乡,礼义之邦”之称。新中国成立前归河北省,新中国成立初归平原省,1952年属河南省安阳地区,1983年至今隶属濮阳市。现辖2镇16乡,514个行政村,732个自然村。总人口6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9万,有汉、回、满等10个民族。
(2) 优势资源。清丰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土地广阔,总面积87.2千公顷,耕地面积57千公顷,70%土质为两合土,另有粘土和沙壤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土壤肥沃,耕性良好。地下储藏有石油、天燃气和煤。
清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为2 498小时, 日照率56%。太阳年辐射量493.24千焦/平方厘米,年有效辐射量为242.44千焦/平方厘米,是河南省日照高值区。年平均气温13.4℃,无霜期215天,最长290天,适宜多种高等植物生长。
水资源丰富。年自然降水量608毫米,7—8月份为降水高峰,地下水储藏量大,允许开采总量为1.1亿立方米,埋深6~14米,水质较好,矿化度0.5~1.11克/升,适于农田灌溉和人畜用水。
生物种类较多,秸秆饲草丰富。有21科、150种草本植物,36科、70种木本植物和多种饲养畜禽野生生物。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泡桐、毛白杨、刺槐、苹果、葡萄和猪牛羊鸡兔等。历史上小麦品种“蚰子麦”和“黄落伞”高粱就产于清丰。名优特稀产品有“焦夫西瓜”、清丰枣、清丰杏、肉兔等。
文物古迹。清丰县历史悠久,主要名胜古迹有普照寺、炎帝庙、江渎灵泉、康王台、清丰亭、中共冀鲁豫军区旧址、清丰县烈士陵园等,普照寺大雄宝殿和中共冀鲁豫军区旧址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十二、清丰县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新乡县地处东经113°42′~114°04′,北纬35°05′~35°24′之间。县境东西宽32.7公里,南北长34.5公里,总面积532.6平方公里。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割获嘉县、汲县两邑部分属地于新乐城(今新乡县老县城)置县,取名新乡,属河内郡。1959年4月23日,撤销新乡县建制,并入新乡市。1961年8月24日,恢复新乡县,属河南省新乡专员公署。1983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划归新乡市辖。现辖10个乡(镇) (7镇3乡),228个行政村,总人口43.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21万人,占总人口的85.8%,农村劳动力18.31万人,现有耕地30 898公顷,人均占有0.083公顷。
新乡县地处古黄河冲积平原的北翼和太行山前冲洪积扇的南缘地带,海拔70~82米,地势西高东低,一般坡降1/4 000。
(2) 气候资源。新乡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4.4℃,年均日照时数2 407.7小时,日照率54%,无霜期209天。光合有效辐射总量为231.15千焦/平方厘米,年均降水量606.7毫米。境内有卫河、孟姜女河、百泉河、共产主义渠等过境河渠,水资源总量为9.43亿立方米。
(3) 土壤及生物资源。新乡县土地肥沃,主要有潮土、褐土、水稻土、风沙土四大土类。农产品资源丰富,盛产小麦、棉花、水稻、花生。林果业生产以苹果、桃、毛白杨、沙兰杨为主,主要畜禽养殖品种为猪、牛、羊、鸡、鸭等。
新乡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距省会郑州市仅60公里。京广、新菏、新太铁路和107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能源充足,通讯发达,是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先进县之一,拥有刘庄、京华等一批新老典型。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新乡县被定为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县。1992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并先后被定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出口基地县,全国食品工业基地县,河南省医药生产基地县。

☚ 十三、新乡县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获嘉县地处豫北平原,位于东经113°30′~113°44′,北纬35°02′~35°20′。全县总面积473.15平方公里。秦朝建制。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粤相吕嘉反。次年武帝巡行于此,适闻叛乱平息,并获吕嘉首级,大悦,遂以其地置县,名日获嘉。现辖7镇7乡218个行政村,总人口36.9万,其中农业人口32.53万,占总人口的88%。境内有省级重点文物武王伐纣会诸侯的同盟山。
(2) 气候资源。获嘉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中,光、热、水资源丰富。年均日照时数2 479小时,年均气温14.4℃;日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农耕期220天,大于10℃积温4 775℃,年均降雨量570毫米。
(3) 土地资源。获嘉县现有农业用地29 260公顷,土壤肥沃,平坦辽阔。95.7%的耕地列入重点保护区,其中一级保护区占耕地的67.1%。土质以两合土和褐土化两合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1%,适宜多种栽培作物的生长。
(4) 水资源丰富。境内有人民胜利渠、共产主义渠、卫河、大狮涝河、孟姜女河等过境河渠,年引黄河水1.41亿立方米,80%的耕地地下水深稳定在3米以内;水资源总量为5.5亿立方米,可利用量占50.5%。

☚ 十四、获嘉县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延津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界于北纬35°07′~35°29′,东经113°57′~114°46′之间。县境东西长42.5公里,南北宽40.5公里,总面积946.13平方公里。全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然坡降1/4 000~1/5 000,海拔高度在65~71米之间。
(2) 建制沿革。延津县历史悠久,夏分九州,延津地属豫州,春秋时称廪延,战国时为韩国都城,秦置酸枣县,南北朝时期并入小黄县,北齐并入南燕县,隋开皇初复置酸枣县,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改为延津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延津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改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85年地区撤销,延津隶属新乡市。现辖3镇15乡,375个行政村,一个国营林场和一个畜牧场,1995年全县总人口4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万人。
(3) 气候资源。延津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水集中,日照时数2 504.8小时,日照率57%,年均气温14℃,无霜期216天,降雨量614.2毫米。
(4) 土地资源。延津县有农业耕地面积41 693公顷,土壤类型分为46个土种,以粘土与沙壤土的两合土和沙壤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0.6%。
(5) 水资源。延津县水资源总量为1.733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总量为7 599.3万立方米;除自然降雨外,每年引黄河水在8 000万立方米以上;地下水总量为1.364亿立方米。水质良好,pH值在7.7~8.3之间,矿化度一般在0.9~1.5克/升,符合农业生产用水标准。
(6) 生物资源。延津生物资源丰富,共有340科1 215种。其中:植物有169科832种,主要有杨树、柳树、槐树、榆树、枣树及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棉花和各种瓜果蔬菜等;动物有171科383种,主要有牛、羊、马、驴、猪、鸡、鸭、兔和珍稀的白天鹅、“八爪”蝎子等。
(7) 旅游资源。延津县历史悠久,境内有唐代的七级浮图、明代的千佛碑、大觉寺及万寿塔、清代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就义纪念地等众多的名胜古迹,风景秀丽的白天鹅自然保护区令人留恋忘返。

☚ 十五、延津县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地处北纬34°53′~35°16′和东经112°01′~112°45′之间。地貌为山、丘、川、滩垂直分布。
(2) 建制沿革。济源历史悠久。古时济水就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原城为夏代都城之一,轵城为战国名都,秦设轵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济源县,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隶属焦作市。辖6乡6镇4个街道办事处,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39万。
(3) 气候资源。济源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春旱多风,夏秋多雨,冬寒干燥。年平均气温27.3℃,大于10℃的活动积温4 539.6℃。无霜期约22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 375.4小时,日照率为54%,年平均降水量为641.7毫米。
(4) 土地资源。济源市土地总面积为196千公顷,其中农业耕地50千公顷,林地90千公顷,水域0.73千公顷(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将有80平方公里的水域),其他14千公顷,未利用荒山40千公顷。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分为褐土、潮土、棕壤3个大类,8个土属,8个土种。
(5) 水资源。济源市属黄河水系,有大小河流百余条,主要河流有黄河、沁河、蟒河、大店河、逢石河等。地表水径流量为3.12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为2.39亿立方米,引用黄、沁河过境水2.74亿立方米,加上入境水0.723亿立方米,扣除重复水量1.1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7.86亿立方米。
(6) 植物资源。济源市有植物资源1 473种,其中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稻谷、谷子、红薯、豆类等20种;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烟叶、油菜、芝麻等30种;蔬菜作物有白菜、萝卜、胡萝卜、黄瓜、茄子、西红柿等40种;经济林果有苹果、李子、山楂、梨、桃、杏、核桃、柿子、花椒等30余种。其中属国家和省保护的有连香树、银杏树、核桃楸、水曲柳、南方红豆杉、过山蕨、鹿蹄草等31种。
(7) 动物资源。动物共有350余种,家畜家禽有牛、马、驴、猪、羊、兔、鸡等,其他养殖有全虫、貂、狐、蜂、蚕等。野生动物有300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34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有金钱豹、白鹳、黑鹳、金雕等6种,属于国家二类保护的有猕猴、青羊、麝、大鲵、天鹅等28种。
(8) 矿产资源。主要矿产资源有43种,现已探明储量超亿吨的有4种:煤2.6亿吨、白云石1.74亿吨、水泥灰岩1.2亿吨、石英砂1亿吨;超百万吨的4种:铁1 721万吨、大理石1 500万吨、铝钒土602万吨、石英石100万吨;超千吨的2种:铜4 244吨、铅锌1 153吨。
(9) 旅游资源。济源市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地势险要,山川秀丽。现存古建筑,时代之久,结构之奇,数量之多,属中原之冠。境内现有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地30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国家级王屋山风景名胜区具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峨嵋之秀、黄山之奇、青城之幽的旅游胜地。五龙口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 十六、济源市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灵宝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豫、秦、晋三省交汇的“金三角”腹地,东经110°21′18″~111°11′35″,北纬34°7′10″~34°44′21″。东西长78.4公里,南北宽68.7公里,总面积3 007.3平方公里。辖10镇7乡、7个国营农、林、园艺场,433个行政村,总人口70.9万,其中农业人口61.8万,农业劳动力30.5万人。
(2) 建制沿革。灵宝在商代称桃林,汉置弘农郡,隋设桃林县。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14年),唐玄宗李隆基因在函谷关得“灵符”,遂易年号为“天宝”,赐桃林县为灵宝县,后为历代沿用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属陕州行署管辖,1952年属洛阳地区行署,1986年区划变动后,隶属三门峡市。1994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3) 气候资源。灵宝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3.8℃;最低气温-17℃,最高气温42.7℃;无霜期平均215天,年平均降水量为619.5毫米。水资源总量为63 853.7万立方米。
(4) 土地资源。灵宝地貌复杂,大体是七山二塬一分川。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2 413.8米,为河南省之最;最低海拔308米。土壤随地貌类型呈规律性分布,有棕壤、褐土、潮土、风沙土等4个大类、10个亚类、24个土属。
(5) 动植物资源。灵宝植物资源丰富。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薯类、豆类、烟草、花生等。林果业以苹果、大枣、山楂为主。苹果、棉花和大枣被誉为灵宝“三大宝”。畜禽养殖品种主要为猪、牛、羊、鸡、兔等。
(6) 矿产资源。灵宝地下有储量可观的金、银、铜、铅、钼、锌、铁等有色金属和石墨、大理石、石英、磷、硫、水晶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
(7) 旅游资源。灵宝文物古迹很多,自然风光迷人,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是全国旅游热线黄河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景区有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亚武山风景名胜区和荆山黄帝陵。

☚ 十七、灵宝市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商丘县位于河南省东部。东经115°20′~150°48′,北纬34°04′~34°38′。总面积1 5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千公顷。现辖20个乡,7个镇,总人口108.9万,其中农业人口102.2万人。
(2) 建制沿革。商丘县因阏伯主辰居商而得名。商代元君成汤在此建商国都,周朝微子建宋国都;秦置睢阳县,属砀郡;西汉梁孝王建梁国都;隋初称宋城,其后至唐末称睢阳,五代后唐称归德军;宋真宗诏升为应天府,旋建为南京,为国之陪都。金置归德府。明代嘉靖二十四年,始置商丘县。清袭明制,仍称商丘县,为归德府所在地。民国年间,先后为河南豫东镇守使署、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1960年5月撤销商丘县建制,所辖区域划归商丘市。1961年5月,恢复商丘县。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3) 气候资源。商丘县属暖温带气候。具有“春季多风常干旱,夏季炎热雨量多,秋季凉爽多阴雨,冬季寒冷少雨雪”的气候特点。全年日照时数2 508.9小时,年平均气温13.9℃,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积温5 138.4℃,稳定通过20℃的积温3 293.9℃,能够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无霜期206天。年平均降雨量711.9毫米。
(4) 土地资源。商丘县土壤类型为潮土、风沙土两大土类,黄潮土、盐化潮土、褐土化潮土、碱化潮土、半固定风沙土5个亚类,9个土属,46个土种。土层深厚,耕性良好,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5) 水资源。商丘县水资源较为丰富,属淮河流域,分属南四湖、沱浍河、涡河、惠济河四大水系,出口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黄河故道、包河、东沙河、杨大河等11条骨干河流,流域面积30~100平方公里的沟河还有17条,均属季节性河流。地表水资源2.14亿立方米,年引黄补源0.98亿立方米,地下水浅层总储量为45亿立方米。
(6) 动植物资源。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红薯、棉花、油菜、大豆、瓜菜等。林果主要有泡桐、柳、杨、槐、榆和苹果、桃、李、梨、杏等;家畜家禽有牛、驴、骡、马、猪、羊、鸡、鸭、鹅和多种鱼类等。
(7) 旅游资源。商丘县名胜古迹甚多,现存景点有:4 000多年前的古观星台——阏伯台;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外圆内方、三位一体、风格奇特、保持完整的明代城垣和200多公顷城湖;三皇之一的人类火祖燧人氏之陵;五帝之一的帝喾之陵;古宋元君、宋氏始祖微子之墓;孔子讲学的文雅台;西汉梁园遗址三陵台、清凉寺;颜真卿亲笔书写的“八关斋会报德记”碑刻;纪念唐代名将张巡死守睢阳的张巡祠;古香古色的大成殿、明伦堂;明末才子侯方域的书房壮悔堂等。现代景观有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58年8月8日视察黄楼纪念馆;淮海战役总前委司令部旧址等等。

☚ 十八、商丘县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永城市位于北纬33°18′~33°42′,东经115°58′~116°39′,是苏、鲁、豫、皖四省的结合部。总面积2012平方公里,辖4个镇,26个乡,737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124.5万,其中农业人口114.6万。
(2) 行政区划沿革。早在商代,永城就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活动的地域,境内有攸地之永和邞邑、芒诸地。秦汉时代,设置芒、邞、太丘、砀诸县,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睢阳二郡的属地建永城县,1945年2月更名雪枫县。1949年又更名永城县。1996年10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3) 自然资源。永城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4.3℃,无霜期206天,年降雨量832.7毫米,年日照2 299.2小时。现有农业耕地106 684公顷,地面海拔30.5~37.7米;土壤肥沃,潮土类占77.3%,砂姜黑土类占22.5%,褐土类占0.2%。永城属淮河水系,境内主要河流四条,流域面积1 994平方公里,地表水可利用量0.57亿立方米,地下水浅层总储量2.53亿立方米。永城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查明的矿产有17种,有储量丰富的煤、石灰岩、大理石、石英斑岩等矿产。是国家优质无烟煤炭基地。
(4) 动植物资源。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豆类、高粱、薯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芝麻、花生、油菜、辣椒、大蒜;主要药材有薄荷、山药、何首乌等。主要用材林有桐、杨、柳、槐、桑等,主要果树有苹果、梨、枣、桃、柿子、葡萄、石榴等。畜禽养殖品种有牛、驴、骡、马、猪、羊、狗、鸡、鸭、鹅等。
(5) 旅游资源。境内有闻名全国的邞城造律台、黑堌堆与王油坊古文化遗址,隋朝所凿通济渠(宋称汴河)横贯市境,唐代诗人皮日休曾留下“万艘龙舸绿丝间,载至扬州尽不还”的诗句,隋堤烟柳是永城八大景观之一。宋代崇法寺塔,历尽沧桑,风貌依然。芒砀群山中,有孔子避雨处和晒书台,文庙、郭塔等名胜古迹,有汉代祀立的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墓,千古奇观的汉高祖斩蛇碑,晚上用电灯照射出现刘邦和吕后的幻影。西汉分封的梁国王室陵墓群,被考古学家誉为“小十三陵”,墓中的壁画被史学家评价为“敦煌外的敦煌”。

☚ 十九、永城市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新蔡县位于北纬32°34′~32°58′、东经114°38′~115°13′之间,总面积1 447平方公里,属淮北冲积湖积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高度37米。全县辖5个镇、18个乡、354个行政村,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0.4万人。
(2) 建制沿革。新蔡县历史悠久。上古时期佰夷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此地,称之谓古吕国;春秋时期蔡平侯迁蔡国于古吕国地,为别其旧都“上蔡”,称之谓“新蔡”。解放后,先后隶属河南省汝南行政公署,确山行政公署和信阳专区;1965年5月改属驻马店地区行政公署至今。
(3) 气候资源。新蔡县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季,年均日照时数2 180.4小时,年均气温15℃,大于10℃的积温4 861.6℃,年均降水量885.8毫米,无霜期221天。
(4) 土地资源。全县可耕地面积86 620公顷,分三个土类:砂姜黑土类,面积为55 880公顷,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潜在肥力高;黄棕壤类,面积18 660公顷,质地适中,农业性状较好;潮土类,面积12 080公顷,沙粘适中,耕性良好。
(5) 水资源。新蔡县水资源总量6.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5亿立方米,地下水3亿立方米。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水系有洪河、汝河和谷河,小于10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有103条,总流量为30.6亿立方米。全县散布着蛟停湖、李大湖等17个湖泊。
(6) 生物资源。全县栽培植物有700多种,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稻谷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花生、棉花、烟叶、胡桑、瓜菜为主;药用植物200余种,以半夏、红花、夏枯草、香附子、益母草等为主;林果类有42科73属,以榆、椿、杨、柳、楝、泡桐、桃、梨、石榴等为主;水生植物有荻、苇、莲藕、菱角、马蹄等。动物资源种类较多,家畜家禽以牛、猪、羊、鸡、鸭、鹅、兔为主;野生动物有野兔、獾、狐狸、黄鼠狼、蛇等100余种;鱼类和水生动物有鲢、鲤、鲫、虾、蟹、田螺等。

☚ 二十、新蔡县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西平县介于北纬33°10′~33°32′,东经113°36′~114°13′之间,总面积1 089.77平方公里。现辖15个乡、4个镇和一个国营农场,295个行政村,总人口801 936人,其中农业人口740 691人。县域居住汉、回、满、壮、侗、维吾尔等15个民族。
(2) 建制沿革。西平,古为柏皇氏遗族封地,春秋为柏子国。汉高帝四年(前203年)始置县,定名西平,属汝南郡。元、明、清至民国初属汝宁府,民国21年属河南行政第八区,1949年属确山行政公署,同年6月改属信阳专区,1965年划入驻马店地区。
(3) 气候资源。西平县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年平均日照时数2 172.5小时,太阳辐射总量458.22千焦/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4.8℃,全年无霜期222天,10℃以上的积温为4 782℃,能够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3) 水资源。全县水资源总量为4.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2.473亿立方米,地下水为2.027亿立方米。水质良好,很适宜工农业生产和人畜饮用。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的洪河水系,主要河道有洪河、柳叶河、淤泥河,建有老王坡滞洪区、杨庄滞洪区。
(4) 土壤资源。西平县地势西高东低,浅山丘陵、缓岗、平原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9%和86%,海拔高程55~520米。土壤主要有三个土类:黄棕壤、潮土和砂姜黑土,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35.4%、20.8%和43.8%。土壤土层深厚,耕性良好,肥力较高。
(5) 生物资源。西平县植物资源有600余种,动物资源有273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红薯、芝麻、花生、烟叶、棉花以及蔬菜瓜果等。用材林以杨、槐、桐、柳、榆、椿等分布较广;经济树以苹果、梨、桃、杏、李等为主;家畜家禽以牛、马、驴、骡、猪、羊、兔、鸡、鸭、鹅为主;野生动物有狼、狐狸、黄鼠狼等;鱼类和水生动物有鲤、鲢、鳙、草、鲫、鳖、虾、蛙等。

☚ 二十一、西平县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太康县地处豫东平原,位于东经114°32′~115°08′,北纬33°54′~34°17′,东西宽55.25公里,南北长44.25公里,总面积1 759平方公里。全县辖17个乡、6个镇、760个行政村、2 303个自然村,1995年,总人口1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7.6万人,劳动力56.5万人,现有农业耕地114 562公顷。
(2) 建制沿革。太康县历史悠久,夏代为戈国之地,大禹长孙太康率亲信及家眷在此筑城居住,取名阳夏。秦始皇嬴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首置阳夏县。隋文帝开黄七年(587年)改为太康县。太康县自汉以后一直属陈(淮阳)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隶属淮阳、商丘、开封行署,1965年改属周口地区行署。
(3) 气候资源。太康县气候属于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夏季炎热雨集中,春秋温暖季节短,春夏之交多干风。年平均气温14.3℃,日照2 218.2小时,无霜期214天,年平均降雨量710.8毫米。
(4) 水资源。太康县河流属淮河水系,集水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涡河、铁底河等13条,全长429公里。集水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沟河总长958公里,全县水资源蕴藏总量4.42亿立方米,地表水1.327亿立方米,地下水3.14亿立方米,可以利用过境水0.7亿立方米。
(5) 土地资源。太康县海拔45~59.6米,西北高,东南低,自然坡降为1/5 000~1/6 000。全县土壤均属潮土土类,分为黄潮土、盐化潮土2个亚类,砂土、两合土、粘土、盐化潮土4个土属,25个土种。黄潮土173.3千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99.9%。全县土壤有机质含量1.0%。
(6) 生物资源。太康县有各种生物600多种。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红薯、大豆、绿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蔬菜、瓜类等;林木主要有苹果、桃、大枣、梨、葡萄、泡桐、杨、柳、榆、槐等;饲养动物主要有黄牛、槐山羊、生猪、长毛兔、鸡、鸭、鹅等20多种;野生动物主要有野兔、蛇、黄鼠狼、刺猬、瞎笨鼠等10余种;水生动物主要有鲤鱼、鲫鱼、草鱼、青蛙、虾等20多种。

☚ 二十二、太康县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鹿邑县位于东经115°3′~115°38′,北纬33°43′~34°6′,居豫、皖两省交界处。古时称厉、苦县、真源、仙源等。县境东西长53.5公里,南北宽41.6公里,总面积1 245.4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总人口107.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8.67万人。隶属周口地区行政公署。
(2) 气候资源。鹿邑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年平均日照2 189.7小时,平均气温14.4℃,年均降水量756毫米,无霜期221天。
(3) 水资源。鹿邑县属淮河流域。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骨干河道有涡河、清水河、晋沟河等14条,人工小河43条,干、支水渠93条。地下水蕴藏量2.21亿立方米,水质符合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标准。
(4) 土壤资源。鹿邑县地势平坦,有潮土、砂姜黑土两个土类,含黄潮土、褐土化潮土、砂姜黑土3个亚类,6个土属,23个土种,主要以淤土和淤沙两合土为主,适宜性广,保水保肥性能强,增产潜力大,有利于多种农业作物和林木生长。
(5) 动植物资源。鹿邑县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植物资源有120多种,其中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红薯等10余种,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芝麻、花生、油菜、麻类等10余种,林木有泡桐、榆树、杨树、桃树、苹果树等60余种;动物资源主要有110多种,其中家畜家禽有牛、马、驴、骡、猪、羊、鸡、鸭、鹅等10余种;水生鱼类主要有白鲢、草鱼、鲫鱼、鲤鱼、虾、鳝鱼等72种。
(6) 旅游资源。鹿邑是古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始人李耳(又名老子)的诞生地。对老子升仙台(又称老君台)、太清宫、望月井、洞霄宫等名胜古迹进行了整修,还修建了老君台牌坊、紫气园、红杏楼等景点。

☚ 二十三、鹿邑县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地貌。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的鄂、豫、陕三省结合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8′~111°53′,北纬32°35′~33°32′。地形自西向东南延伸,由山区向丘陵、平原过渡,西北高,东南低,呈芭蕉叶状。
(2) 建置沿革。淅川古称丹阳,后称淅川。解放后,隶属南阳行政公署。全县现16个乡(镇),515个行政村,总人口70万人,农业人口64.4万人。
(3) 土地资源。淅川县总面积2 798平方公里,农业耕地面积为47 466.7公顷。土壤类型有黄棕壤、褐土、砂姜黑土、潮土4个土类,9个亚类,30个土属,71个土种,其中黄棕壤占总土壤面积的90.9%。
(4) 气候资源。淅川县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较充沛,降水量为804.3毫米,年平均气温15.8℃,大于或等于10℃积温5 123.2℃,无霜期228天,年均日照时间2 046.7小时,光合有效辐射量229.15千焦/平方厘米。
(5) 水资源。全县水资源丰富,蕴藏总量为32.3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量5.6亿立方米,地下水0.14亿立方米,过境水26.62亿立方米。境内有丹江、鹳河、淇河、滔河、刁河等河流476条,均属长江水系。
(6) 动植物资源。淅川共有1 300多种动植物,其中动物有400余种,植物有800余种。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水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香花小辣椒、芝麻、豆类、油菜、花生等,林木主要有松、栎、杉、柏、柑桔、油桐、板栗、核桃、柿、枣等,药材有杜仲、桔梗、丹参、柴胡、金银花等。饲养动物有牛、驴、马、猪、羊、鸡、鸭、鹅、兔等,野生动物有獾、狸、蛇、蝎等,水生动物有鲤鱼、鲢鱼、甲鱼、虾、蟹等。
(7) 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矿产有蓝石棉、钒、石膏、大理石、水泥灰岩、铁、金、沙金、虎晴石、白云岩、石墨、石煤等39种,其中蓝石棉、虎晴石、松香黄大理石等贮量居全国第一,沙金、石膏、石灰岩、白云岩等贮量居河南省第一。
(8) 旅游资源。淅川县的荆紫关镇是河南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现有2.5公里长的古街道保存完好,一街两行700多间清代建筑,古香古色,错落有致。香严寺是中原四大名刹之一,现有建筑144间,占地2万多平方米,古称“千顷香严”。丹江口水库为亚洲最大淡水库,素有“八百里丹江”之称,是避暑旅游的理想之地。

☚ 二十四、淅川县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社旗县位于南阳盆地东北部边缘,地处东经112°46′~113°11′、北纬32°47′~33°09′之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103.5~711.2米之间。南北长38公里,东西宽32公里,总面积1 125平方公里。全县辖18个乡镇,233个行政村,总人口6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01万人。
(2) 行政建制。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由泌阳、南阳、唐河、方城四县边缘结合部组建社旗县。县城所在地古称“赊旗店”,是河南省历史上三大名镇之一。素以“古镇名珠”而驰名四方的“山陕会馆”,是清代商业兴盛时期,山西、陕西两省商贾仿照皇宫兴建而起的古建筑群,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自然资源。社旗县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6℃,年均降雨量808毫米,无霜期平均226天,年日照时数为2003.8小时,10℃以上积温4 926.8℃。县境内有大小河流13条,呈扇形半辐射状分布,其中潘、赵、唐三河纵穿全境。全县地表水总储量3.8483亿立方米,水质符合农业生活用水标准。全县农业耕地面积7.47万公顷,土壤类型有黄棕壤、砂姜黑土、潮土三大类,4个亚类,9个土属,36个土种,其中黄棕壤类占耕地面积的58.6%,砂姜黑土占40.2%,土壤酸碱度呈中性反应,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4) 动植物资源。全县植物资源有1 500多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红薯、玉米、棉花、烟叶、花生、芝麻等,林木主要有杨树、松树等用材林和苹果、梨、桃、葡萄等经济林。动物资源有50多种,牲畜家禽主要有牛、猪、羊、鸡、鸭、兔等。

☚ 二十五、社旗县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地貌。信阳县位于东经113°42′~114°25′,北纬31°43′~32°27′之间。地势依次向东北方向递降,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缓倾地形。全县总面积3 382平方公里。
(2) 建置沿革。信阳县历史悠久,西周境内为申伯封地,史称“申国”;春秋楚灭申后改为申县;秦置义阳乡;魏置义阳郡、县;宋避太宗名讳,改“义”为“信”,信阳定名至今。辖5个镇21个乡1个开发区,413个行政村。1995年末总人口1 008 235人,其中农业人口902 107人。
(3) 气候资源。信阳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1 109.1毫米,平均气温15.1℃,无霜期211.4天,年均日照时数2 168.9小时。
(4) 水资源。境内水资源十分丰富,绝大部分属于淮河水系,流域面积3 351平方公里,仅有李家寨镇部分河流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31平方公里。淮河是信阳县第一大河,境内流长122公里;源于该县的浉河,境内流长77公里。水资源蕴藏总量年均14.2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1亿立方米,占资源总量的77.7%;地下水0.88亿立方米,占6.3%;过境客水2.06亿立方米,占14.4%。
(5) 土地资源。土壤类型有黄棕壤、水稻土、潮土、砂姜黑土4个土类,10个亚类,21个土属,92个土种。其中4个土类中,以黄棕壤、水稻土为主。黄棕壤分布在山地、丘陵和垄岗地带,占62.2%;水稻土分布于山冲、丘陵谷地和沿河平畈地带,占32.2%。耕地66 587公顷,林地86 067公顷,水域43 067公顷。
(6) 动植物资源。信阳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动植物资源丰富,仅高等植物就有185科1 800余种。有松、杉、栎、桐、柳、槐、杨、竹等用材树种130多种;油茶、油桐、乌桕、核桃等油料植物70多种;板栗、橡子、山药、荸荠、菱角、芡实等淀粉植物80多种;桔梗、二花、杜仲、银杏、天麻、贝母、木瓜、猫爪草等药用植物1400多种。动物资源有脊椎动物260多种,其中牛、羊、猪、骡、兔、貂、狼、獾、黄鼠狼等哺乳动物28种;鸡、鸭、鹅、雉、猫头鹰等禽类160多种,鳖、龟、蟹、蛇、虎纹蛙、大鲵等两栖及爬行类20多种;鲢、鳝、鲤、鳙、鲫等鱼类53种。主要土特产品有茶叶、桔梗、板栗、香菇、黑木耳、猕猴桃等。其中信阳毛尖茶叶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1990年获国家质量奖金质奖章。
(7) 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铁、铜、铅、锌、锰、钇、萤石、珍珠岩、膨润土、蛇纹石、白云岩、氟石、大理石、河沙等38种。闻名中外的信阳县上天梯特大非金属矿床,为珍珠岩,含碱玻璃原料、沸石、钙基膨润土和钠基膨润土5种矿物共生体,已探明珍珠岩储量1.2亿吨,占全国储量的一半以上。
(8) 人文资源。信阳县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座落在长台关乡的楚王城遗址,为春秋时楚武王北伐灭申国时所建,“亡羊补牢”典故即出于此。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播出的《东方红》乐曲,就是此地出土的“楚国编钟”所奏。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鸡公山,雄踞大别山区的豫鄂两省之间,山势雄浑,景致秀丽,素有“青分楚豫,气压嵩衡”之誉。古战场武胜关、平靖关、九里关合称“义阳三关”,是我国中原地区南北天然屏障,古有“天留锁钥壮中州”之句,系古今兵家必争之地。

☚ 二十六、信阳县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光山县位于东经114°32′~115°11′、北纬31°37′~32°11′。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最高海拔433.9米,东北最低海拔40米。主要河流有竹竿河、潢河、寨河、白露河,属淮河一级支流。总面积1 8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1.3千公顷,林业用地66千公顷,水域20.6千公顷。辖25个乡镇,总人口75万。
(2) 气候资源。气候兼具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点。雨热同季,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均太阳辐射量为470.58千焦/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时数为1 990小时,年均气温15.4℃,无霜期226天。年均降水量为1 062.4毫米,气候资源丰富,水热资源充足,作物生长期的积温为5 627℃,农耕期长,有利作物生长。
(3) 土壤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183.1千公顷。依据地质地貌特征,土地类型分为3级146种。土壤有黄棕壤、水稻土、潮土3个土类,9个亚类,25个土属,92个土种。
(4) 水资源。全县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总量为20.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量8.23亿立方米,年均过境水量11.51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量0.36亿立方米。库、塘、堰、坝总蓄水量5.9亿立方米,兴利蓄水量3.7亿立方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2 680立方米,公顷均36 765立方米。
(5) 植物资源。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是小麦,还有大麦、高粱、玉米、油菜、红麻、菜类等。林木有茶、杉、松、杨类、桃、李、杏等。药用植物有桔梗、柴胡、益母草、半夏、苍术、白头翁等近百种。
(6) 动物资源。兽类有狼、野猪、野兔、刺猥等20余种;鸟类有斑鸠、野鸽、野鸡、猫头鹰等40余种;家畜主要有牛、猪、羊、兔;家禽主要有鸡、鸭、鹅;鱼类有60多种;主要水生动物有两栖类、爬行类、甲壳类、贝类,如青蛙、龟、蟹、虾、蚌、螺等。
(7) 旅游资源。县城内有司马光故居、邓颖超祖籍旧居、紫水塔。境内有豫南名刹净居寺、白雀、殷棚、五虎岔羊和北台子等4座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大湾会议旧址等。净居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位于县城西南22公里的大苏山南麓。

☚ 二十七、光山县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
0000444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