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骨癌
原发性上颌骨癌极为少见,多继发于上颌窦癌、牙龈癌及腭癌,偶而由身体其他部位的癌瘤转移至上颌骨内。原发性上颌骨癌主要来自残余上皮细胞。上颌骨癌的临床特点是根据癌瘤起源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
❶上颌骨内下部癌:来自上颌窦下半部骨壁、牙槽突及腭部。最初在颊前部、鼻翼附近出现肿胀,以后腭部逐渐隆起,当骨膜被穿破后,可见结节状突起,易出血。如牙槽骨被破坏,则牙齿可发生松动、移位、脱落。当肿瘤压迫神经时,可以出现疼痛或感觉异常。肿瘤长入鼻道后可能影响呼吸,此部位的癌可能向颈深及颌下淋巴结转移。
❷上颌骨外下部癌: 早期无自觉症状,当肿瘤长大至一定程度时,可出现疼痛,向上颌磨牙放射。如肿瘤继续增大时,则波及上颌窦壁、硬腭及牙槽突,甚至牙槽部发生破溃,磨牙松动脱落。面外下部因上颌骨膨大而出现畸形。当肿瘤再往后蔓延,可能影响翼内肌、颞下凹及翼板,使张口受限,此部位的癌可能向颈深部及颌下部淋巴结转移。
❸上颌骨内上部癌:早期症状是鼻出血,以后发生鼻阻塞并有血性及脓性分泌物流出。如肿瘤压迫鼻泪管时,眼经常出现流泪。颜面部内眦处可发生肿胀及眼睑水肿,当肿瘤侵入眼眶后,可使眼球移位,运动受限,发生复视或视力减退。肿瘤继续向上蔓延时,可波及颅底,随着肿瘤增大的过程中,疼痛逐渐加剧,并向耳颞部放射。此部位的癌,主要是向咽后淋巴结转移。
❹上颌骨外上部癌: 早期症状是上颌磨牙区疼痛,感觉异常。肿瘤增大时,颊部外上方出现肿胀,并通过眼眶外下壁,长入眼眶,使眼球移位发生复视或视力减退。如肿瘤侵入翼腭凹可使张口受限。此部位的癌向咽后淋巴结转移。
上颌骨癌的诊断应与牙周病、根尖病、慢性上颌窦炎、三叉神经痛等相鉴别。早期如临床诊断有困难时,可借助于X线摄片、分泌液涂片、活组织检查等方法明确诊断,必要时应施行探查术,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X线体层摄片对确定发病变波及的范围甚为重要。
上颌骨癌最好采用综合疗法,而以外科治疗为主。外科治疗可分为上颌骨部分切除和上颌骨全部切除术,上颌骨部分切除术只适用于早期癌。如肿瘤波及眶板时,须作全部切除并包括眼眶内容物,肿瘤累及后壁和翼腭凹时,应施行扩大根治性切除术,将下颌骨喙突及翼板与上颌骨一并切除。如肿瘤已波及筛窦、颞下凹或颅底时,可考虑施行颅颌联合切除术。切除后的缺损可立即修复,以恢复其面形和功能。较晚期的上颌骨癌最好先用放射治疗或化学药物治疗(动脉插管化疗)。对手术后复发的病人,可用放射治疗、激光治疗或低温冷冻治疗,也可考虑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如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一般待原发灶控制2~3周后再进行颈淋巴清扫术,也可以与上颌骨切除术同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