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残渣的排出
大肠的运动少而慢,对刺激反应也较迟钝,因此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在十几个小时以上,在此期间,食物残渣中的大部分水和无机盐进一步被粘膜吸收,同时经过大肠内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形成了粪便。粪便内除食物残渣外,还包括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大量的细菌,据估计,粪便中的细菌约占粪便固体总量的20%—30%。此外,体内的代谢废物,包括由肝脏排出的胆色素衍生物,由血液排至肠腔中的某些重金属,如钙、镁、铅、汞等也随粪便排出体外。排便动作是一种反射活动,当大肠的蠕动将粪便排入直肠使充胀压达到一定阈值时,即引起直肠壁内感受器的兴奋,神经冲动沿盆神经和腹下神经的传入纤维传至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由此发出的传出神经冲动沿盆神经传出,引起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的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同时阴部神经的冲动减少,肛门外括约肌也舒张,粪便便排出体外。此外,膈肌和腹肌收缩使腹内压增高,可加速粪便排出。在正常情况下,排便反射是在大脑皮层控制下进行的,由直肠发出的神经冲动还同时传到大脑皮层而引起便意,这时可有意识地加强或抑制排便。人们如对便意经常予以抑制,就会使直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降低。粪便如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吸收过多而变硬,则引起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