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0_176告子 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0_176告子 下

【告子 下】

人有問屋廬子’章
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蔡氏清曰:不取下齊而徒取上齊,則寸木可高於岑樓矣。喻不以禮與食色輕重之大分較之,而但以食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比,則食色固可重於禮矣。
錯綜 注。
蔡氏清曰: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也,即經也,就此章言,則輕重自有大分者也;綜者,總而挈之,一低一仰之謂也,即緯也,就此章言,則或食色重而禮輕,或禮重而食色輕也。
曹交問人皆可以為堯舜’章
文王十尺,九尺止食粟而已,如(之)何則可(也)?
按:人之所以為堯舜者,在於致其修為之功,而不在於身體之長也。今曹交自誇身長九尺四寸,而以不及湯文為問,故下文曰‘奚有於是?亦為之而已矣’,言湯文之所以為湯文者,不在於身長,而在於修為也。
一匹雛
沙溪曰:諺解‘匹’音作‘辟吉切’,非是。
徐行後長者謂之弟。
按:徐行後長是至易之事,而孝弟是其徐行後長之實處也,故孟子言此孝弟以明人皆可以為堯舜之道,不過如此也。○曹交之病在於不知敬長之道,故孟子舉此以為警。第於此只言弟,而其下兼言孝者,何也?蓋弟者,孝之推,孝弟非截然二事,故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
道,若大路然。止歸而求之,有餘師。
按:道若大路,人所共由,故不難知也。就不難知處求之,則其求處便是師也。所謂餘師者,言有餘而無不足也。‘歸而求’之歸字,對‘留〔此〕而受業’之留字。
曹交事長之禮既不至,求道之心又不篤。注。
按:事長之禮不至,於孟子‘徐行後長’之説可見也。求道之心不篤,於曹交假館受業之言可見也。
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章
以敍〔其〕哀痛迫切之情也。注。
李氏霈霖曰:詩貴温柔敦厚,自是常法。今小弁之詩,哀痛則不温柔,迫切則不敦厚,故高子以怨為小人之詩。此但據常法以論詩,而不知通古人事勢之變,故孟子謂其為固。
有人於此,人關弓而射之。止垂涕泣而道之,〔無他〕,戚之也。
按:彎弓而射之,謂人及其兄彎弓而射他人也。孫氏正義以為‘人及其兄被人彎弓而射之’,恐失本旨。○蔡氏清曰:戚之也,故涕泣而道之,不使其(兄)[1]妄殺人而罹于罪也。
凱風何以不怨?
按:小弁,親之過大,而作詩者又是太子之傅也,故其詩曰:‘何辜于天,我罪伊何’、‘我心憂傷,惄焉如擣’、‘心之憂矣,寧莫之知’、‘我躬不閲,遑恤(其他)〔我後〕[2]’等語,皆是怨意。凱風,親之過小,而作詩者又是其子也,故其詩曰‘母氏聖善,我無令人’、‘有子七人,母氏勞苦’、‘有子七人,莫慰母心’等語,皆不敢怨母,而自責之辭也。此小弁之所以怨,而凱風之所以不怨也。
不可磯也。
沙溪曰:磯,比母之過;水,比之子。水不容一激石,猶子不容母之小過也。微激,母之為也;遽怒,子之為也。
宋牼將之楚’章
宋牼。口莖反。
孫氏正義曰:宋牼,宋國之人。○四書彙考曰:牼,一名鈃,蓋尹文之弟子。聞墨子之風而悦之,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華山,上下均平,作冠以表其心之均平也。接萬物以别宥為始,以别善惡、宥不及為首也。語心之容,謂形容此心之廣大。命之曰心之行,以聏音而,和也。合驩,以調海内。見侮不辱,救民之鬥,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悦之。
孟子居鄒季任為任處守’章
得閒矣。
為其為相與。
張彦陵曰:得閒矣,謂此中決有義理。‘為相’之問,渠亦曉得孟子意不在此,特設此以相探耳,非是以俗心規師。○按:以下文觀之,屋廬子孟子‘為其不成享’之説,而對或人曰‘季子不得之鄒,儲子得之平陸’,其言明白精當,深得孟子之意。而觀此‘為其為相’之問,則其鄙陋粗俗甚矣!咫尺之間,其言有若二人,以此觀之,張彦陵之説恐得之。
淳于髡曰先名實者為人也’章
一者何也?
趙氏舊注曰:問‘一者何也’。○按:‘一者何也’四字,是承上‘其趨一也’而直下説來,非之問也。趙氏説似是。以‘何也’下有‘曰’字,故云然也。然‘一者何也’是平説也,其下曰‘仁也’二字,謂所謂一者,仁也。若以為問,則此四字突兀無來歷。
君子亦仁而已。
按:孟子言三人之事,或去或不去雖不同,而皆出於無私心而合天理,故同謂之仁,則是雖去而仁在其中矣。蓋所以答‘仁者固如此’之言也。○蔡氏清曰:‘君子亦仁而已’,孟子自謂也。
慶源輔氏曰:‘人固有〔雖〕無私心,而行事〔有〕不合天理者。’小注。
按:凡行事之不合於理者,以其為私心所蔽也。既無私心,則其見於行事者,豈有不合於理也?輔氏説可疑。
公儀子為政。
漢書曰:公儀子相魯,之其家見織帛,怒而(黜)〔出〕其(婦)〔妻〕,〔食〕於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以)〔已〕食禄,又奪園夫(織)〔紅〕女利乎?[3]’是公儀休執政之事也。
莒子重賂之使無死。小注。
按:左傳本文‘死’字下有戰字。
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為苟去。
朱子曰:孔子於受女樂之後而遂行,則言之,似顯君相之過:不言,則己為苟去。故因膰肉不至而行,則吾之去國,以其不致膰為得罪於君耳。○蔡氏清曰:‘孔子以膰肉不至而行,其〔用〕[4]意欲人咎其以細故去國,在孔子有微罪也,非謂以君相之微罪而行也。此所以為不顯君相之失,以為用意忠厚也。’又曰:‘欲以微罪行,使人咎其可以無去而必去也;不欲為苟去,在己亦有辭于去,非全無可去之故也。’
慶源輔氏曰:‘觀孟子引孔子之事以答淳于髡,則孟子之去齊,亦必有所為而不欲言之者矣。’小注。
按:輔氏此説,深得孟子去齊之微意。
孟子曰五霸三王之罪人也’章
誅其人而變置之。注。
蔡氏清曰:‘既(云)〔曰〕“誅其人而變置之”,則非滅其國矣。’後章曰‘變置社稷’,‘變置’二字終與滅字不同。
尊賢育才。
按:於賢曰尊,於才曰育,其有分别可知也。‘以彰有德’,似兼賢才説。
言歸于好。
蔡氏清曰:言,蓋語辭,如詩經‘言旋’、‘薄言’之類。
魯使慎子為將軍’章
新安陳氏曰:就使僥倖克敵,已驕敵怒,禍方深耳。況未必能,且不免敗乎!’小注。
按:陳氏此説,以下文‘在所損乎、所益乎’等語觀之,似失本旨;以上文‘殃民’二字觀之,恐得其意。
祭祀會同之常(例)〔制〕也。注。
按:朱子以其上有‘待諸侯’之言,故於此推出此‘會同’二字。
務引其君以當道,志於仁而已。
按:勝齊有南陽,違道也;殺人以求之,不仁也,故孟子勉慎子以引君當道而志仁也。
欲使樂正子為政’章
慶源輔氏曰:‘原其始,則起於“予既已知之”之意。’小注。
沙溪曰:‘若如輔氏説,則人字、曰字、予字、知字皆屬不好善之人。’鄭子容弘溟。云:‘曾聞於尹海平,名根壽。其見亦然。’張持國。曰:‘輔氏説誠是。但若然,則人字、曰字皆不妥帖。或曰注非是,上下章“好善、不好善”皆指為政者言也。好善,則四海之内如彼;不好善,則人將曰如此云耳。若以人字為不好善之人,則不成文勢。苟如此説,則其間何必著則字乎?且“曰”不當在將字下,而當在“訑訑”之下矣。’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章
版築
黥布傳云:‘身負版築。’李奇曰:‘版,牆版也。築,杵也。’
膠鬲
蔡氏清曰:前篇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相與輔相之,則膠鬲為紂之臣矣。今注曰“膠鬲遭亂,鬻販魚鹽,文王舉之”,則又似一人從側微而起者。豈無道棄賢’,‘膠鬲于是乎復隱處販鬻[5],而文王舉用之耶?’
孫叔敖
四書彙考曰:孫叔敖,一名蔿艾獵蔿賈之子,隱於民間不仕。令尹虞丘子見於王曰:‘臣之尸禄久矣!聞有下里之士孫叔敖者,秀而多能,其性無欲,君能舉而授之以政,則國可使理,民可使附也。’莊王以車迎之,既至,使為令尹。
舉於市
孫氏正義曰:百里奚亡虞,隱於都市。秦繆公任之,以為相。
所謂性,亦指氣稟食色而言耳。注。
按:以勞筋骨、餓體膚等語觀之,此性字與下篇‘口之於味也,四肢之於安逸也,性也’同。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蔡氏清曰:困心衡慮而後作者,其改過得之己;徵色發聲而後喻者,其改過得之人。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趙氏舊注曰:徵驗見於顔色,若屈原顦顇,漁父見而怪之。發於聲而後喻,若甯戚商歌,桓公異之。
慶源輔氏曰:‘,大聖人之事;傅説以下,皆上智之事。’小注。
按,中庸序曰‘雖上智不能無人心’,其下小注朱子曰‘雖聖人不能無人心’。以此觀之,上智與聖人不可差殊觀也。今輔氏以舜為聖人,以傅説以下為上智,分二等看,未知如何也。

☚ 10_175告子 上   10_177盡心 上 ☛
0000225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3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