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曰孔文子章】
敏而好學。
或問 范氏以‘敏’為‘敏行’之敏,不若吕氏以為‘不敏’之敏者得之。
語類 問:‘“孔文子敏而好學”,與顔子之好學,如何?’曰:‘文子與顔子所以不同者,自是顔子所好之學不同,不干“以能問於不能”事。使文子“以能問於不能”,亦只是文子之學。’伯羽。
説叢 ‘是以謂之文也’與‘可以為文矣’不同。
謚法
或問 ‘孔圉之得謚為“文”,何也?’曰:‘先王之制,謚以尊名,節以一惠,節者,節略而取其一善也。故人生雖有衆善,及其死,則但取其一以為謚,而不盡舉其餘也。以是推之,則其為人或不能無善惡之雜者,獨舉其善而遺其惡,是亦謚法之所許也。蓋聖人忠厚之意,所以為其子孫之地,與銘器者稱美而不稱惡同旨。惟其無善之可稱而純於惡焉,則名之曰幽厲,有不能已耳。’
語類 二字謚,非禮也。如‘貞惠文子’、‘睿聖武公’,皆是饒兩字了。周末王亦有二字謚。淳。○問:‘孫宣公力言雙字謚之非,不知雙字謚起於何時。’曰:‘“謚以尊名,節以一惠”,便是只以一字謚為惠。而今若加二字,或四字,皆是分有了。若文王之德如此,卻將幾個字謚方盡!如雙字謚,自周已是如此了,如威烈王、慎靚王,皆是。’義剛。
孔子不言文子之惡。
或問 吴説義意尤備。吴氏曰:孔圉之行如此,然孔子責人以恕,居其國不非其大夫,又戒子貢以方人,故止以所長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