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於天下也章】
無適,無莫,義之與比。
精義 伊川解:君子之於天下,無必往也,無莫往也,惟義是親。
或問 此章諸説多誤,蓋由音讀之學不明,以‘適’為‘子適衛’之適之故也。獨謝氏為不差。
大全 ‘義之與比’,但言惟義是從耳。伊川先生似謂有義之人則親比之,恐非文義。答都昌諸生。
語類 ‘義之與比’,非是我去與義相親,義自是與比。謨。○此適字,當如‘吾誰適從’之適,音的,是端的之意。言無所定,亦無所不定耳。欽夫云‘吾儒無適無莫,釋氏有適有莫’,此亦可通。大雅。○先生問:‘謝氏謂“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如何看?’義剛云:‘只是隨事物去量度,不是倚於義。’曰:‘只是把心去看是與不是。’義剛因問:‘“無可無不可”,皆是無所容心,但聖人是有個義,老佛是聽其自然。是恁地否?’曰:‘聖人也不説道可,也不説道不可,但看義如何耳。老佛則皆不睹是,我要道可便是可,我要道不可便是不可,只由在我説得。’義剛。
蒙引 言君子於天下一切之事,初無必為之心,亦無必不為之心,顧義之所在如何,而惟義是從耳。如理果當為則為之,理果不當為則不為。義者,事理之所宜也。義果當行則行,其行也以義,非吾有心於行也;義果不當行則不行,其不行也亦以義,非吾有心於不行也。若有心於行,則是適也;有心於不行,則是莫也。此三句語勢要相連説,言無此二者,只有一義耳。‘無適、無莫’不是住語處,若無下一句,亦不成説話。○‘適’是偏這一邊,‘莫’是偏那一邊,‘義之與比’,又不是兩邊都要有,看理在何邊。理在這邊便一向這邊去,不復顧那邊;理在那邊便一向那邊去,不復顧這邊。若從兩邊取,便是子莫之執中矣,此正所謂‘時中’者也,此正是不任情而任理。比,從也。與比者,與義比也,謂只倚在義一邊去,如倚靠之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