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如在章】
程子 首節集注。
伊川説。
如不祭。
語類 吾不與祭,而他人攝之,雖極其誠敬,而我不得親〔致〕[1]其如在之誠,此心終是闕然。倪。
【總論祭祀之禮】
精義 問:‘祭起於聖人制作以教人否?’伊川曰:‘非也。祭祀本天性,如豺獺鷹皆有祭,皆是天性,豈人而不如物乎?聖人因其性裁成禮法以教人耳。’
延平答問 羅先生曰:‘祭如在’,及見之者;‘祭神如神在’,不及見之者。
大全 問:‘祭有大小,有天地之祭,山川之祭,社稷之祭,又有所謂五祀之祭,及先祖之祭,不知隨其大小各有其神耶,抑天地間只一理感通耶?竊嘗思其説,天地之間自其成形而觀之,或小或大,不能無别,故王者既為天下之主,則天地之大,王者當之,故祭天地。而推之諸侯,為一國之主,則境内之名山大川,諸侯祭之。士為一家之法,則家之有門户中霤之屬,為士者祭之。若夫社稷,則專為民而設,凡有土有民者,莫不各有所建社稷而祭之。必有祖,而祖在所祭,自天子以至於庶人,莫不有先祖之祭。若論大小之制,則因王公士庶而為之等差,其祭秩不能無分别也。若論其所以致祭之理,則所謂“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誠之不可掩處,則上而王者之於天地,下而士庶之於五祀,祖先感通只一理耳。上蔡謂“祖考精神,便是自家精神”,即此而推,天地之精神,便是王者精神。其鬼神之德,感通之理,不容有所分别也。妄意推求,不審是否?’曰:‘大概如此。’答李堯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