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問禘之説章】
曰不知。
精義 伊川語録曰:禘者,魯僭天子之大祭也。曰不知也者,不欲斥言也。○‘吾不欲觀’,先儒皆謂以魯逆祀而云。其曰不知者,不欲顯言之也。經解。
或問 程子有‘逆祀’之説,然僭禮之意為正。
語類 所以難以答或人,固是魯祭[1]非禮,然事體大,自是難説。賀孫。○尋常祭祀,猶有捉摸。到禘時,則甚渺茫。蓋推始祖之所自出者,而祭之於始祖之廟,以始祖配之,便見聖人追遠報本之意,無有窮已。若非誠敬之至,何以及此!此聖人所以難言也。時舉。
知其説者止指其掌。
精義 伊川曰:‘魯祭非禮。不知者,為魯諱。如自此事而正之,其於天下如指掌之易。’又曰:‘名分正,則天下定矣。’○吕氏曰‘禘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其所以尊祖之意,莫重乎此。人本乎祖,天下之本皆從此’云云。
大全 問‘或人問禘,而夫子曰“不知”,而又曰“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視諸斯乎”,是夫子深知也。或曰夫子言“不知”,以躋禧公為魯諱也。又曰“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視諸斯乎!指其掌”,明其知而不言’云云。曰:‘此章吕氏説為得之。此所云為魯諱者,恐不然。又云“明其知而不言”,則尤非所以言聖人之心矣。’答都昌諸生。
語類 問:‘知禘之説,何故治天下便易?’曰:‘諸公説得也多頭項,而今也見不得,集注中只依約如此説。’問:‘只是知得報本否?’曰:‘亦不專是如此。蓋禘是個大祭,那裏有君臣之義,父子之親,知得則大處是了,便也自易。’曰:‘恐此只是既知得報本,又知得名分,又知得誠意否?’曰:‘是。此處游氏説得好。祭統中説“祭有十倫”,亦甚好。子細看,方知得不是空言。’淳。祭統 夫祭有十倫倫,猶義也。焉。見事鬼神之道焉,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之等焉,見親疏之殺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别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此之謂十倫。
報本追遠,莫深於此。
語類 禘是追遠之中又追遠,報本之中又報本。蓋人於近親曾奉養他底,則誠易感格,如思其居處言笑,此尚易感。若太遠者,自非極其至誠不足以格之,所以難下語答他。此等處極要理會,在論語中為大節目。明作。
‘仁孝誠敬’云云。
語類 問:‘集注所謂“非仁孝誠敬之至,不足以與此”,何也?蓋祭祀之事,以吾身而交於鬼神,最是大事。惟仁則不死其親,惟孝則篤於愛親。又加之誠敬以聚集吾之精神,精神既聚,所謂“祖考精神,便是吾之精神”,豈有不來格者!’曰:‘看得文字皆好。’南升。
蒙引 制禮者,非仁孝誠敬之至推不到此;行禮者,非仁孝誠敬之至盡不得此;講禮者,非仁孝誠敬之至曉不得此。集注‘不足以與此’,蓋指講禮者言。
不王不禘。
語類 吴斗南説:‘“禮,不王不禘”。王,如“來王”之“王”。四夷一作要荒。之君,世見中國。一世王者立,則彼一番來朝,故王者行禘禮以接之。彼本國之君一世繼立,則亦一番來朝,故歸國則亦行禘禮。’此説亦有理。所謂‘吉禘于莊公’者,亦此類,非五年之禘也。〔淳〕。
理無不明,誠無不格。
語類 問:‘“知禘之説,則理無不明”,如何?’曰:‘幽明只是一理。若是於那渺茫幽深之間知得這道理,則天下之理皆可推而明之矣。’恪。○此尚明得,何況其他!此尚感得,何況其他!節。○問:‘知禘之説,則理無不明,誠無不格,治天下不難。先王報本反始之意,雖莫深於禘,如何纔知其説,便能於理無所不明?’曰:‘此是理之至大者。蓋人推至始祖,則已極矣。今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而祀焉,則其理可謂窮深極遠矣。非仁孝誠敬之至,何以及此!能知此,則自然理無不明,誠無不格,於治天下真不為難矣。’廣。
【通 論】
或問 十一章諸説各得其一偏,蓋吕氏得其報本追遠之意,游氏得其仁孝誠敬之心,程子得其不王不禘之法。此皆其説之善者也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