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关系的历史经验教训,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总趋势,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创立了这一科学理论。
(1)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发展,闭关自守是行不通的。随着世界的发展,世界贸易和国际市场把全球联成一个整体,各国经济的互相依赖越来越大。因此,要发展经济,必须实行对外开放。“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更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
(2) 中国对外开放是历史的结论。邓小平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比较中,深刻总结了封闭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他说: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0页)建国以后,帝国主义封锁我们,我们的开放只是对苏联东欧国家的有限开放,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脱离世界只会导致经济落后。
(3) 对外开放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与战略 “三步走” 目标联系起来。认为对外开放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前提和条件。对外开放有利于壮大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邓小平明确指出: “目标确定了,从何处着手呢? 就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他又指出: “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没有改革开放这一着,翻两番困难,翻两番之后再前进更困难。”
(4)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渠道的。邓小平立足于新时代社会发展前景,不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划分界线,社会主义国家在 “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他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突破了狭隘的政治原则局限,重新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现实基础,提出了全方位的 “大开放” 政策,指出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9页)
(5) 对外开放不会走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针对一些人的担忧,反复指出。“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危险有一点,不大。”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5页)因为我们在对外开放中始终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对外开放就决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如果我们因为怕随着对外开放而带来的一些消极因素,就把门关起来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产力是发展不上去的,人民生活也得不到改善。
(6) 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明确判断对外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得失成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工作时,针对对外开放中姓“社” 姓 “资” 的争论,明确提出了 “三个有利于” 的标准,即对外开放的得失成败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