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楚辞补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楚辞补注 楚辞补注楚辞注本。宋洪兴祖撰。兴祖(1090—1155)字庆善,丹阳(今属江苏)人,南宋初曾任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等职,后出知真州、饶州。因触犯奸相秦桧,被贬昭州而卒。洪兴祖博学多才,所著除《楚辞补注》十七卷,《楚辞考异》一卷外,还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等。《楚辞补注》是为补王逸《章句》之不足而作,故名“补注”。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洪曾得欧阳修、苏轼、孙觉、苏颂等人的楚辞本子,互相参校,兼采众说,所以能补王逸之不足。《补注》撰成之后,又得见姚廷辉的本子,因作《考异》一卷,单行于世。今《考异》一书已散入《楚辞补注》中的“补曰”之前。《补注》原有洪氏自序,已亡佚。其书体例,先列王注于前,然后补注于后。其最大贡献在于广征博引,考证精审,不但补足王逸《章句》之阙,而且纠正王注不少的疏误。尤以保存六朝隋唐及宋人部分遗说,有助于人们了解历代楚辞研究状况。王逸《章句》征引典籍大多不标书名,《补注》则一一指明出处。王逸以后的各家楚辞注本,如郭璞《楚辞注》、徐邈《楚辞音》,今多亡逸,唯于《补注》的征引保留了只鳞片爪。《补注》于名物训诂力求详尽,并注意校勘和考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崇它是楚辞注本中“特为善本”之作。该书缺点是过分拘泥于《楚辞章句》,名物训诂方面偶有比附之弊。有清康熙汲古阁仿宋本十七卷;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本等。常见者有中华书局1983年排印本,由今人白化文校点。 ☚ 楚辞音残卷 楚辞集注 ☛ 楚辞补注 楚辞补注宋洪兴祖注。在王逸《楚辞章句》的基础上,采撷宋人及前代诸说,对王氏章句进行“补注”。其体系是以“注曰”而列王逸注文于前,次以“补曰”阐发己意,评判王逸之说。原本还有《考异》 一卷,今分散而入“补注”之中。洪氏《补注》对王逸旧说进行补充,阐发其义理,并对不妥之处进行驳正,抒明己见,在章句训诂上,也对之进行了补疏查阙。吸收了其他诸家的观点和见解,在义理和训诂两方面对王逸之说进行更详细、准确的阐述。洪氏《补注》除对王逸《章句》进行补充外,对楚辞中的异文脱简等也进行了校勘修订,汉宋以来,楚辞在流传过程中难免有互窜之文、误抄之字,洪兴祖对此进行了认真考订,参考王逸注文,纠正和澄清了不少词句,大多言之有据,并为后人所遵法。《楚辞补注》还有两点突出成就,一是发展了王逸对楚辞题旨的认识,盛赞屈原的“英烈之气”和忠贞之情,认为“《离骚》二十五篇,多忧世之语,”批驳了班固等人对屈原的诬蔑不实之辞;一是借鉴和吸收了前贤诸学的许多观点,这样既增强了论断的说服力,又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材料,如已经遗佚的郭璞《楚辞注》、徐邈《楚辞音》以及《楚辞辞文》等,在洪氏《补注》中均有不少引录。当然,由于同以经学的眼光注《楚辞》,就相对忽视了其中的文学性特征,而注释中亦不乏舛误附会者,难免求正其解。但毕竟以其更详密的注解和对《楚辞》的缜密疏正,成为此后朱熹作《集注》的主要蓝本。 ☚ 楚辞章句 楚辞集解 ☛ 楚辞补注楚辞研究著作。南宋洪兴祖撰。洪兴祖(1090—1155),字庆善。镇江丹阳(今属江苏)人。《宋史·儒林传》有传。徽宗政和中登上舍第,高宗绍兴时历任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提点江东刑狱、知真州、饶州等。在州官任内,请减租赋,招致流民,垦荒兴学,颇多善政。时值秦桧当国,奸佞横行,兴祖被劾贬职,编管昭州卒。兴祖好古博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著作宏富,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系辞要旨》、《古文孝经序》、《赞离骚》、《楚辞考异》等。 《楚辞补注》为补正王逸注之不足而作,故名“补注”。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成书过程,谓其得到苏轼手校楚辞十卷、古本《释文》、洪玉父、姚廷辉等十四、五家本子,与王注对照校勘,并作《考异》,后又得欧阳修、孙莘老等本子校正,终于编定此书。可以说宋时所传之楚辞异本都已为兴祖网罗无遗了。 此书编写体例非常整齐而醒目,先录王注,次列异本,然后以“补曰”为标志,申述己意,或在文义上疏通阐发,或旁征博引以明出处,或考订文字之异同正误,对王注多所补正,资料富赡,镕文字、训诂、考证于一炉,深得后人赞许。《四库全书总目》曰:“于楚辞诸注之中,特为善本,故陈振孙称其用力之勤,而朱子作《集注》,亦多取其说云。”由于补注的行世,王注单行本几乎有被取代之势。 王注过于简略,对于神话传说、典故等,或者不引出处,或者局限于用经书记载来阐释,而补注则弥补王注之不足,对神话传说和典故史实等无不一一注明出处,所引材料,不受经书束缚,态度较为开明。如《离骚》一篇,就引用了《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管子》等诸子之作,以及贾谊、班固、扬雄、颜之推、曹植、苏轼等作家作品八九十种之多,为后人读通原作提供了方便。难得的是引用了不少早已亡佚的旧注,如晋郭璞的《楚辞注》、徐邈的《楚辞音》,无名氏《楚辞释文》等,其中《楚辞释文》被引用多达七十七条,保存了珍贵的资料,使后人得以窥其一斑。 对于王注以及他注之漏注与错误不当之处,补注或者补充己见,或者予以驳正,或者引证史书加以充实,或者引楚辞他篇互为对照,较之王注,无论在文字训诂还是旨意阐释上更为周详。如《离骚》“重之以修能”之“重”字,王注谓“又重有绝远之能”,意思含混,补注则明确指出其读音和意义,曰:“重,储用切。再也,非轻重之重。”比王注更确切。如释“兰”,补注引《说文》、《本草注》、《水经》、陆机和黄庭坚诸说详尽地说明其产地、形状、色泽,以及其比兴之义。“兰”在屈赋中十分突出,不同一般,故多方面地予以阐释,实属必要。又如《离骚》“恐美人之迟暮”之“美人”,补注曰:“屈原有以美人喻君者,‘恐美人之迟暮’是也;有喻善人者,‘满堂兮美人’是也;有自喻者,‘送美人兮南浦’是也。”这是将屈赋诸作贯串起来理解。又如《离骚》“不抚壮而弃秽”句,五臣注《文选》谓“抚,持也。言持盛壮之年,废弃道德,用谗邪之言,为秽恶之行。”补注云:“不抚壮而弃秽者,谓其君不肯当年德盛壮之时,弃远谗佞也。五臣注误。”又如王逸注《离骚》“勉升降以上下”,谓:“上谓君,下谓臣。”补注驳正曰:“升降上下,犹所谓经营四荒,周流六漠耳,不必指君臣。”诸如此类,皆较接近原意。 由于洪兴祖有多种楚辞注本进行对照校阅,所以在文字校勘方面能发现一些问题。如《离骚》中有“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两句,《补注》曰:“一本有此二句,王逸无注,至下文‘羌内恕己以量人’始释‘羌’义。疑此二句,后人所增耳。《九章》曰:‘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与此语同。”洪兴祖根据王注每逢难字辄作注释的体例,发现《离骚》这两句的“羌”字并无注文,从而断定其为衍文,系从《九章·抽思》篇中窜入。这一说法为楚辞学者所普遍接受。 洪兴祖无端遭贬,对于屈原的忠而被谤感同身受,故笔端含情,字里行间爱憎鲜明。他反对班固和颜之推妄评屈原揭露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为“露才扬己,显暴君过”,讥之曰:“班孟坚、颜之推所云,无异妾妇儿童之见。”(《离骚序》)他极赞屈原之忠义英烈,谓“慨然发愤,不顾其死,特立独行,自信而不回”、“屈原虽死,犹不死也”。他对扬雄《反离骚》所言多有讥刺,认为其并不了解屈原高洁之志,逞臆妄测。在《离骚》“愿依彭咸之遗则”句下曰:“屈原死于顷襄之世,当怀王时作《离骚》,已云:‘愿依彭咸之遗则。’又曰:‘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盖其志先定,非一时忿怼而自沉也。《反离骚》曰:‘弃由、聃之所珍兮,摭彭咸之所遗。’岂知屈子之心哉!”朱熹对洪注的这一特点大加赞赏,曰:“若扬雄则尤刻意于楚学者,然其《反骚》,实乃屈子之罪人也,洪氏讥之,当矣。”“其言伟然可立懦夫之气,此所以忤桧相而卒贬死也,可悲也哉!”(《辩证上》) 洪注虽然对于王逸的穿凿附会有所纠正,但在释义时仍未能摆脱依经立论之弊,沿袭了王注忠君的说教。如解《九歌·东皇太一》,王逸显得牵强,洪注则曰:“此章以东皇喻君,言人臣陈德义礼乐以事上,则其君乐康无忧患也。”释《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曰:“既诒湘君以佩玦,又遗下女以杜若,好贤不已也。”如此理解,《九歌》还有什么祭祀的特点、神话的氛围和浪漫的色彩可言! 较好的有《四库全书》本,现通行的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本和《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排印本。 楚辞补注 补王逸《楚辞章句》著作。十七卷。宋洪兴祖注。成书于宋代。 洪兴祖,字庆善。生于宋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丹阳(今江苏丹阳县)人。宋政和中登上舍第,南渡后历任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等职,后出知真州,饶州,因得罪秦桧而编管昭州卒。著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等。 《补注》,补王逸《章句》之所未备者,先列王逸注于前,又一一疏通证明补注于后。这本书名物考证很详实,如“兰”、“蕙”、“茞”、“荪”等王逸一概注之曰香草,洪兴祖则一一加以详解。在洪兴祖之前,注者往往只根据儒家经典注释楚辞,洪兴祖则多根据与楚地有关的《山海经》故事加以注释,往往能揭示屈原本义,反映出楚文化的特点。这个注本所引用的六朝隋唐及同时代人的著作,现在很多已失传,所以保存了很多遗说。《楚辞释文》因为被此书引及得以残存,很有助于古音学。洪兴祖对班固、颜之推等人对屈原的错误评论给予了驳正。 洪兴祖曾得柳展如存东坡手校《楚辞》十卷,后又得洪玉文而下十四、五家参校,成《补注》。书成之后,得姚廷辉本,作《考异》附古本《楚辞释文》之后。可见《释文》和《考异》(原来都独立成卷,今本《补注》则《释文》和《考异》)分散在各句之下,已非本来面目,《释文》仅有七十余条,也不完整。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所引作者自序不见于《补注》之中,且说“不详撰人”,有人认为是洪兴祖因得罪秦桧而不敢举其姓名,他的自序也被人删了。 朱熹的《楚辞集注》很多以此书为依据。 版本有明刻本,清初毛氏汲古阁刻本,清同治十一年江宁局翻毛校补注本,《四部丛刊》影印翻宋补注本,道光间三原李锡麟刻补注本,在惜阴轩丛书内。一九五七年中华书局用《四部备要》纸型重印。 楚辞补注 楚辞补注楚辞研究专著。宋代洪兴祖著。17卷。此书据王逸《楚辞章句》卷帙次第,逐篇补注,先列王逸原注,偶于王注之下列六朝隋唐间《楚辞》注文,而后补注于下,皆以“补曰”二字别之。此书为古今研读《楚辞》者必备之作,其长处有四:一是注释详明。汉人注文,大抵简质,往往举其训诂而疏于考释,而此书一一逐条疏通证明,于王注多有阐发。二是征引浩博,不唯有助于研读《楚辞》,而且为历史文献学之所取资。注中引及群书,有今已失传者,亦有与今所传本异者,尤可珍贵者,为王逸以后久已亡佚之《楚辞》旧注,如郭璞《楚辞注》、徐邈《楚辞音》以及无名氏《楚辞释文》等,犹赖此书得以觇其梗概。三是敢于破旧立新,其于王注、五臣之误多有驳正,而所立新说多精审详明。四是所录《楚辞》异文极富,盖汉魏六朝至隋唐间诸家旧校均辑存之,颇有助于《楚辞》之校雠,堪称此书“于《楚辞》诸注之中,特为善本”。(《四库全书提要》)但此书考释不免繁琐,亦不无牵合之说。此书版本颇多,其较善者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复宋本,《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1981年据清汲古阁刊本标点排印本。 ☚ 楚辞评注 楚辞译注 ☛ 《楚辞补注》训诂著作。17卷。南宋洪兴祖著。旨在增补王逸 《楚辞章句》,先列王注、后附补注,疏通证明。 征引广博, 保存了汉魏至宋代大量旧说, 对《楚辞》所涉及的典章、制度、名物和词语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解释, 受到历代楚辞学者和训诂学家重视。洪氏原有 《楚辞考异》 1卷,参校16种版本而成,初单刻刊行, 今已散入各句之下。 补文开头题明 “补曰” 以示区别。 今本 “补曰” 以上已杂入后人一些见解, 不完全是王逸的章句。 引用时需辨正。 有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四部备要》 本。 楚辞补注诗集注。宋洪兴祖(1070—1135)撰,十七卷。兴祖字庆善,镇江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出身世宦之家。绍兴中曾任秘书省正字,后为太常博士。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后因著述中语涉时政,触犯秦桧,而被贬编管昭州卒。《宋史·洪兴祖传》称:“兴祖好古博学, 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著《老庄本旨》、《<周易>通义》、《系辞要旨》、《古文孝经序赞》、《<离骚楚辞>考异》行于世。”《<楚辞>补注》一书的宗旨意在是补充王逸《<楚辞>章句》未尽之处,于《楚辞》原诗每句之末,先抄列王逸《章句》原文,然后再以“补曰”领起加以补注,其中于校字正事、辨义明要之时又往往发挥己见。因此该书素以采集众说之博、校勘辨证之精和体会创见之新而为研究者所重视。此书援据赅博,存隋唐以降及同代人著作中若干遗说,具有一定文献价值。洪氏指责汉班固等人评论屈原“露才扬己,常陷轻薄”等说为“无异妾妇儿童之见”,颇有见地,朱熹对此评价极高。洪氏另有《<楚辞>考异》一卷,古本附于《补注》之外,但今本《补注》中于各句之下分列《考异》之说,故《考异》单行本已不复存。是书版本繁多,主要有明翻刻宋本。清宝翰楼覆刻汲古阁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等。 楚辞补注 楚辞补注楚辞研究著作。南宋洪兴祖撰。洪兴祖(1090—1155),字庆善。镇江丹阳(今属江苏)人。《宋史·儒林传》有传。徽宗政和中登上舍第,高宗绍兴时历任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提点江东刑狱、知真州、饶州等。在州官任内,请减租赋,招致流民,垦荒兴学,颇多善政。时值秦桧当国,奸佞横行,兴祖被劾贬职,编管昭州卒。兴祖好古博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著作宏富,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系辞要旨》、《古文孝经序》、《赞离骚》、《楚辞考异》等。 ☚ 石湖居士诗集 诗集传 ☛ 楚辞补注《楚辞》注本。南宋洪兴祖著。十七卷。为补充和订正《楚辞章句》而作。又注音说韵,考证精详。是一本重要的《楚辞》注本。 楚辞补注十七卷。宋洪兴祖(1090—1155)撰。洪兴祖,字庆善,丹阳 (今江苏丹阳)人。宋徽宗政和中登上舍第。南渡后,历任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等职。后出知真州、饶州,兴学开荒,有政绩。因触犯秦桧而编管昭州卒。洪氏好古博学,终身不离书本,著有《老庄本旨》、《周易通议》、《系辞要旨》、《古文孝经序》、《楚辞补注》及《考异》等。此书所以称 “补注”,是因为在王逸《楚辞章句》的基础上,对王氏说法在义理上加以阐发、引申,在名物训诂上加以考证、辨析,并纠正 《章句》之疏误,补充《章句》之不足,故称《楚辞补注》。它是解释 《楚辞》较早、较有价值的注本,朱熹撰《楚辞集注》多取其说,故此书在研究《楚辞》专著中占有重要地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为 “于《楚辞》诸注之中,特为善本”。南宋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对此书撰写过程有详细叙述:“兴祖少时从柳展如,得东坡手校 《楚辞》十卷,凡诸本皆两出之。后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参校,遂为定本,始补王逸 《章句》之未备者。书成,又得姚延辉本,作 《考异》附古本《释文》之后。其后又得欧阳永叔、孙莘老、苏子容本于关子东、叶少协,校正以补《考异》之遗”。洪氏参校本有二十部左右,并逐步完善,可见其用力勤恳、态度严肃认真。此书兼载 《释文》(亦称 《楚辞释文》,今佚),《考异》一卷附 《释文》后。今流传本无《考异》,其内容已分散编入 《补注》之中。《补注》撰写体例为:先列王逸注文于前,再以 “补曰”,表明是洪氏补注部分。此书的学术、文献价值是:一、在《楚辞》校勘、订正上,取得很大成就。至洪氏时代,《楚辞》已流传千余年,几经传写,异文脱简,纷然杂陈,莫衷一是。洪氏参考多种底本,精心校订,力图再现古本原貌。如注 《抽思》 “愿荪美之可完” 句时,曰:“ ‘完’一作 ‘光’”。比较二字,“光”与上句 “亡”协韵,今多以 “光”为是。对《离骚》“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注曰:“一本有些二句,王逸无注;至下文 ‘羌内恕己以量人’,始释 ‘羌’ 义,疑此二句后人所增耳。”此说甚为合理,并为后世研究者所认同,以此二句为衍文。二、《补注》一书依据底本赅博,征引宏富,保存了唐代以前及洪氏同时代今已失传的 《楚辞》著作中的若干遗说,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郭璞(晋人)所注《楚辞》,徐邈 (晋人)的《楚辞音》均佚,《补注》多次引用;时人鲍慎思鲍钦止之说亦有所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楚辞释文》的征引。《释文》为古本,今佚,由于洪氏的征引,保存了不少极为珍贵的资料。今人游国恩将《补注》所引《释文》 逐条摘录,得七十七条,使后人得见《释文》之一斑。三、对屈原品格,给予很高评价,对贬损屈原之说,给予有力批驳。在 《楚辞补注·〈离骚〉后序》中说: “余观自古忠臣义士,慨然发愤,不顾其死,特立独行,自信而不回者,其英烈之气,岂与身俱亡哉!”对班固称屈原“露才扬己”,颜之推诬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的妄言,严斥为“无异妾妇儿童之见。”《补注》也有失当或牵强之处。有的是承袭王逸的误说,将《离骚》的“椒专佞以慢慆兮”的 “椒”,解为楚大夫子椒,是极不当的;有的纠正王说,反更显错误,如 《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之“帝子”,王逸解为“尧女也”,尚能接近作品原旨,而洪氏却说:“帝子以喻贤臣”,反而更违诗意。版本有“宋刻本,十七卷,《天禄琳琅书目后编》著录,原项元汴家藏而入内府,今不知归何处。明复刻宋本,北京、上海、南京、浙江图书馆藏。清康熙元年毛氏汲古阁刻本,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杭州大学皆有藏。清后有多种版本。今见普及本为中华书局编辑部据汲古阁刊本,1981年标点排印,白化文等校点本。 楚辞补注楚辞注本。宋代洪兴祖注解。是书以王逸《楚辞章句》为底本,而补其未备者。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5述其成书始末说:“兴祖少时从柳展如得东坡手校《楚辞》10卷,凡诸本异同,皆两出之;后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参校,遂为定本。始补王逸《章句》之未备者;成书,又得姚廷辉本,作《考异》,附古本《释文》之后;其末,又得欧阳永叔、孙莘老、苏子容本于关子东、叶少协,校正以补《考异》之遗。洪于是书用力亦已勤矣。”补注不仅纠正了王逸的不少谬误,同时在许多重要问题上提出了论争性的见解。其序《离骚》列举班固评屈原“露才扬已”一说,颜之推“显暴君过”一说,详加驳正并断云:“班孟坚、颜之推所云,无异妾妇儿童之见。”又释屈原沉江的根本原因说:“比干以谏见戮,屈原以放自沉。比干,纣诸父也:屈原,楚同姓也。为人臣者,三谏不从则去之,同姓无可去之义,有死而已。”此说强调屈原以死殉国是因为“与楚王同姓”,较诸多解释为平允通达。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