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泼水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泼水节

泼水节

傣族民间传说。流传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节日,这一天人们用互相泼水表示敬意。相传有一个凶残的魔王,本领非常高强,任何东西都不能伤害他。他到处抢掠奴隶和美女,使人们生活在恐怖之中。他一共抢来了十二个妻子,最后抢来的姑娘既美丽又聪明,她与前十一个妻子一样恨透了魔王,而表面上却与他非常好。魔王在她的恭维中放松了警戒,告诉他自己的短处是什么。聪明的姑娘便乘魔王沉睡时用他的头发将他勒死。因为魔王的头无论落到那里都是灾难,所以只好由这十二个姑娘轮流抱在怀里,每轮换一次用水冲一次魔鬼的头。傣族人民为了对这十二个姑娘除掉了世间的祸害而表示敬意,就帮着她们泼水。因为天上的一天等于地上的一年,所以选择清明后的第七天泼水。这一天便成了节日。见《傣族民间故事选》。

☚ 泥塑师吴潘强的传说   泼雪泉 ☛

泼水节

 很久很久以前,勤劳勇敢的傣族人就在澜沧江边定居下来。他们捕鱼打猎、唱歌跳舞,生活得像孔雀一样自在,像菠萝蜜一样的甜。
 


 可是掌管着那一带地方的汉官,是一个残暴的坏家伙。他像一头贪婪的豹子,看见什么都眼馋。为了满足他那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欲望,他定下了许多苛刻的法令:傣人捕了鱼,要把鱼身子交给官府,自己只能吃鱼头和鱼尾;傣人打来野兽,要把肉交给官府,自己只能吃骨头和肠肚。兽皮分三等,官府的大官要第一等,小官要第二等,最差的留给猎人;傣家的姑娘必须先到官府服役三年才准出嫁。如果谁不服从法令,轻者赶出坝子,重者杀头。从那以后,傣家人的生活就苦起来了,再也听不到小伙子的口弦和姑娘的歌声,就连孔雀都不敢到江边来了。
 时间长了,傣家人实在无法忍受贪官的压榨,纷纷离开了美丽的澜沧江,逃出了坝子,在高高的悠乐山上,莽莽的密林中,过起了“野果充饥天当房,抱着火种串大山”的凄惨生活。
 过了许多年之后,诸葛亮带兵来到这里,在茫茫的大森林里迷了路。正当这时,他们遇见了傣家最勇敢的猎手岩肯。诸葛亮把岩肯喊到面前对他说:“你如果能把军队引出迷途,我会重重地奖赏你。”
 起初,岩肯看到这些汉人心里又恨又怕。他装聋作哑,说什么也不给汉人带路。
 诸葛亮一眼就看出了岩肯的心事,他不发火,也不生气,热情地请岩肯住进军营,好酒好肉地款待着他。
 几天之后,岩肯慢慢发现,这个身穿画着圆圈圈的大袍子(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八卦衣”),头戴像是用几块木板拼起来的见棱见角的帽子,手里摇着鹅毛扇的汉官和蔼可亲,并不像澜沧江边的那个贪婪的汉官。他的心开始有些活动了。于是,他又细细观察了几天,确实证明了这位汉官是好人之后,他才把诸葛亮的军队引出了迷途。
 诸葛亮是个说话算话的人,当他们走出迷途之后,一定要奖赏岩肯。岩肯推辞不过,只好说:“汉官老爷,我们傣人不爱金,不爱银,只想在美丽的澜沧江边,靠自己的双手,换来菠萝蜜一样甜美的生活。可是,掌管那里的汉官却把我们逼得……”说到这里,岩肯心酸地哭了。
 诸葛亮听罢岩肯的话,闭起眼睛,用鹅毛扇敲敲帽子,然后对岩肯说:“你去把傣人都喊到坝子里去吧,我自有办法让你们安生。”
 岩肯谢过了诸葛亮,兴冲冲地跑进森林,把所有的傣人都喊下了山。当他们来到坝子时,诸葛亮已经杀了那个贪婪的汉官,废除了苛刻的法令,重新委派了最精明强干、又廉洁奉公的汉官。于是,傣家人又在江边搭起了草棚,过起了捕鱼打猎、唱歌跳舞的幸福生活,连吉祥的孔雀也飞回来为他们祝福。
 正是布谷鸟叫起来的时候,诸葛亮巡察江边的地形,来到岩肯的草棚。他关心地问起傣人的生活,岩肯高兴地说:“从来没这样好过,比菠萝蜜还要甜。不过,我有桩心事想禀告丞相。”诸葛亮和蔼地问:“什么事情啊?”岩肯说:“你们汉人的身体为什么那样强壮,我们傣人为什么这样瘦弱呢?”
 “哦——”诸葛亮闭起眼睛,用鹅毛扇敲敲帽子,思索了一阵说:“你告诉所有的傣人,明天都来你这里集合,我来教你们强壮身体的办法。”
 第二天一早,诸葛亮果然带着人马和许多金黄的颗粒(后来他们才知道那是“谷种”),来到傣人中间,命令每三个士兵领着一家傣人在坝子里开荒刨地,教傣人扶犁踏耙,撒种插秧。到了雨季的时候,澜沧江边的坝子里铺满了金毯子一般的稻谷。后来,诸葛亮的汉兵又教傣人打谷舂米,使傣人有生以来第一次吃上了白生生、香喷喷的大米饭。从此,傣人也把种谷当成了主业,把大米饭当成了主食,渐渐地强壮了起来,日子也就越过越甜美了。
 后来,诸葛亮打了胜仗,平定了边疆要回内地去了。傣家的男女老少含着眼泪,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分手的时候,他们把最好的麂子干、最珍贵的兽皮拿出来,捧到诸葛亮面前说:“吉祥的孔雀再美,也没有丞相为我们开出的稻田美;树上的菠萝蜜再甜,也没有丞相播种下的幸福生活甜;天上的星星再多,也没有丞相为我们做的好事多;高高的贝叶树,会永远记下丞相的恩德。”
 诸葛亮说:“傣家的心情我领了,可是我能给你们留下什么呢?”
 聪明的岩肯早就发现诸葛亮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闭着眼睛,用鹅毛扇敲敲帽子,然后定出奇妙的计策。仿佛帽子里藏着无穷的智慧。于是岩肯试探地问:“丞相,能把你头上的帽子留下吗?”
 诸葛亮想了想,说:“好吧。”他摘下帽子,把几张小绸子条塞在帽子里,叮嘱道:“以后你们再遇到什么困难,就从帽子里拿出绸子条看看,那里面有战胜困难的法宝。”
 又过了许多年,傣家的人口越来越多,大家都挤在江边又低矮又潮湿的小草棚里过日子。天气渐渐热起来了,太阳一出,晒得草棚像蒸笼一样,很多人受不住闷热病倒了。没过多久,整个坝子都笼罩上一层可怕的瘴气,夺走了成百上千傣人的生命。
 就在这危难的关头,岩肯忽然想起了诸葛亮临走时留下的话。他赶快找来那顶帽子,从里面掏出一张绸条,只见那上面写着:“想命长,水冲凉;草棚矮,住高房。”聪明的岩肯拍拍头说:“对呀!只有常洗澡才不会生病,住上高房才通风。洗澡倒还容易,可是高房谁也没有见过,怎样盖呢?”他赶快找了九十九位老师傅,商量了九十九天,最后大家商定按照诸葛亮帽子的样式盖。因为那帽子是智慧的象征,住进那样的高房,傣人会变得聪明起来。又过了九十九天,家家都盖起了和诸葛亮的帽子一样的高房子,人们住进去又通风又凉爽。再加人人都养成了常洗澡、爱干净的好习惯,很快就驱跑了瘴气,战胜了病魔。大家在洗澡时拍泼水表示欢乐。——“泼水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传到了今天。
 故事说到这里就算完了,如果谁不相信,就请到傣家的村寨去看看吧。当月亮升起的时候,你站在远处去看傣家竹楼,朦胧中,那见棱见角的楼顶,和诸葛亮的帽子相像极了。如果有人还不信,那你就爬在曼景兰缅寺旁的那棵几十丈高的贝叶树梢上去看,第九十九片贝叶上,确确实实记下了这件事。
泼水节

泼水节

很久很久以前,勤劳勇敢的傣族人就在澜沧江边定居下来。他们捕鱼打猎、唱歌跳舞,生活得像孔雀一样自在,像菠萝蜜一样的甜。


可是掌管着那一带地方的汉官,是一个残暴的坏家伙。他像一头贪婪的豹子,看见什么都眼馋。为了满足他那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欲望,他定下了许多苛刻的法令:傣人捕了鱼,要把鱼身子交给官府,自己只能吃鱼头和鱼尾;傣人打来野兽,要把肉交给官府,自己只能吃骨头和肠肚。兽皮分三等,官府的大官要第一等,小官要第二等,最差的留给猎人;傣家的姑娘必须先到官府服役三年才准出嫁。如果谁不服从法令,轻者赶出坝子,重者杀头。从那以后,傣家人的生活就苦起来了,再也听不到小伙子的口弦和姑娘的歌声,就连孔雀都不敢到江边来了。
时间长了,傣家人实在无法忍受贪官的压榨,纷纷离开了美丽的澜沧江,逃出了坝子,在高高的悠乐山上,莽莽的密林中,过起了“野果充饥天当房,抱着火种串大山”的凄惨生活。
过了许多年之后,诸葛亮带兵来到这里,在茫茫的大森林里迷了路。正当这时,他们遇见了傣家最勇敢的猎手岩肯。诸葛亮把岩肯喊到面前对他说:“你如果能把军队引出迷途,我会重重地奖赏你。”
起初,岩肯看到这些汉人心里又恨又怕。他装聋作哑,说什么也不给汉人带路。
诸葛亮一眼就看出了岩肯的心事,他不发火,也不生气,热情地请岩肯住进军营,好酒好肉地款待着他。
几天之后,岩肯慢慢发现,这个身穿画着圆圈圈的大袍子(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八卦衣”),头戴像是用几块木板拼起来的见棱见角的帽子,手里摇着鹅毛扇的汉官和蔼可亲,并不像澜沧江边的那个贪婪的汉官。他的心开始有些活动了。于是,他又细细观察了几天,确实证明了这位汉官是好人之后,他才把诸葛亮的军队引出了迷途。
诸葛亮是个说话算话的人,当他们走出迷途之后,一定要奖赏岩肯。岩肯推辞不过,只好说:“汉官老爷,我们傣人不爱金,不爱银,只想在美丽的澜沧江边,靠自己的双手,换来菠萝蜜一样甜美的生活。可是,掌管那里的汉官却把我们逼得……”说到这里,岩肯心酸地哭了。
诸葛亮听罢岩肯的话,闭起眼睛,用鹅毛扇敲敲帽子,然后对岩肯说:“你去把傣人都喊到坝子里去吧,我自有办法让你们安生。”
岩肯谢过了诸葛亮,兴冲冲地跑进森林,把所有的傣人都喊下了山。当他们来到坝子时,诸葛亮已经杀了那个贪婪的汉官,废除了苛刻的法令,重新委派了最精明强干、又廉洁奉公的汉官。于是,傣家人又在江边搭起了草棚,过起了捕鱼打猎、唱歌跳舞的幸福生活,连吉祥的孔雀也飞回来为他们祝福。
正是布谷鸟叫起来的时候,诸葛亮巡察江边的地形,来到岩肯的草棚。他关心地问起傣人的生活,岩肯高兴地说:“从来没这样好过,比菠萝蜜还要甜。不过,我有桩心事想禀告丞相。”诸葛亮和蔼地问:“什么事情啊?”岩肯说:“你们汉人的身体为什么那样强壮,我们傣人为什么这样瘦弱呢?”
“哦——”诸葛亮闭起眼睛,用鹅毛扇敲敲帽子,思索了一阵说:“你告诉所有的傣人,明天都来你这里集合,我来教你们强壮身体的办法。”
第二天一早,诸葛亮果然带着人马和许多金黄的颗粒(后来他们才知道那是“谷种”),来到傣人中间,命令每三个士兵领着一家傣人在坝子里开荒刨地,教傣人扶犁踏耙,撒种插秧。到了雨季的时候,澜沧江边的坝子里铺满了金毯子一般的稻谷。后来,诸葛亮的汉兵又教傣人打谷舂米,使傣人有生以来第一次吃上了白生生、香喷喷的大米饭。从此,傣人也把种谷当成了主业,把大米饭当成了主食,渐渐地强壮了起来,日子也就越过越甜美了。
后来,诸葛亮打了胜仗,平定了边疆要回内地去了。傣家的男女老少含着眼泪,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分手的时候,他们把最好的麂子干、最珍贵的兽皮拿出来,捧到诸葛亮面前说:“吉祥的孔雀再美,也没有丞相为我们开出的稻田美;树上的菠萝蜜再甜,也没有丞相播种下的幸福生活甜;天上的星星再多,也没有丞相为我们做的好事多;高高的贝叶树,会永远记下丞相的恩德。”
诸葛亮说:“傣家的心情我领了,可是我能给你们留下什么呢?”
聪明的岩肯早就发现诸葛亮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闭着眼睛,用鹅毛扇敲敲帽子,然后定出奇妙的计策。仿佛帽子里藏着无穷的智慧。于是岩肯试探地问:“丞相,能把你头上的帽子留下吗?”
诸葛亮想了想,说:“好吧。”他摘下帽子,把几张小绸子条塞在帽子里,叮嘱道:“以后你们再遇到什么困难,就从帽子里拿出绸子条看看,那里面有战胜困难的法宝。”
又过了许多年,傣家的人口越来越多,大家都挤在江边又低矮又潮湿的小草棚里过日子。天气渐渐热起来了,太阳一出,晒得草棚像蒸笼一样,很多人受不住闷热病倒了。没过多久,整个坝子都笼罩上一层可怕的瘴气,夺走了成百上千傣人的生命。
就在这危难的关头,岩肯忽然想起了诸葛亮临走时留下的话。他赶快找来那顶帽子,从里面掏出一张绸条,只见那上面写着:“想命长,水冲凉;草棚矮,住高房。”聪明的岩肯拍拍头说:“对呀!只有常洗澡才不会生病,住上高房才通风。洗澡倒还容易,可是高房谁也没有见过,怎样盖呢?”他赶快找了九十九位老师傅,商量了九十九天,最后大家商定按照诸葛亮帽子的样式盖。因为那帽子是智慧的象征,住进那样的高房,傣人会变得聪明起来。又过了九十九天,家家都盖起了和诸葛亮的帽子一样的高房子,人们住进去又通风又凉爽。再加人人都养成了常洗澡、爱干净的好习惯,很快就驱跑了瘴气,战胜了病魔。大家在洗澡时拍泼水表示欢乐。——“泼水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传到了今天。
故事说到这里就算完了,如果谁不相信,就请到傣家的村寨去看看吧。当月亮升起的时候,你站在远处去看傣家竹楼,朦胧中,那见棱见角的楼顶,和诸葛亮的帽子相像极了。如果有人还不信,那你就爬在曼景兰缅寺旁的那棵几十丈高的贝叶树梢上去看,第九十九片贝叶上,确确实实记下了这件事。
☚ 傣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典故   侗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典故 ☛

泼水节

傣语称“多桑刊”, 中国傣族和布朗、德昂等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据传说, 泼水活动最初是为洗涤计杀魔王、为人间谋福利的七位妇女身上的污血而进行的, 后又与宗教活动相联系。根据傣历推算, 活动进行三或四天。第一天为送旧,过去有*堆沙、*浴佛等活动,表示祈求丰收,末一天迎接“日子之王”到来,为新年元旦,中间一或两天是介乎两年之间的空日, 傣语称“腕脑”。元旦的具体日期在傣历六月六日和七月六日之间推移, 相当于公历4月15或16日。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 表示祝贺来年吉祥如意,并有扎花房、划龙舟、丢包、放*高升、点*孔明灯和多种民族歌舞活动。解放后增加了文艺会演、电影晚会、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内容,当地各民族也共同参加各项庆祝活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民族也同时过这个节日。缅甸称这个节日为“摩诃丁犍”(意为“换岁”),泰国称“宋干”节, 活动内容大同小异。

泼水节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傣语又称“浴佛节”。傣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以6月为首,规定太阳进入金牛宫的那一天为泼水节。傣历6月上旬相当于公历4月,所以泼水节即在公历4月清明节后第7天开始举行,历时3-5天。
现实生活申,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节日。节日的第一天为送帽,傣语叫“桑刊日”。清晨,虔诚的佛教徒沐浴更衣,首先进行“堆沙”浴佛活动,表示祈求丰收,然后到江边,到处是提着小桶手拿花枝的人流。开始人们用花枝沾水,洒进异性的脖颈,然后用手在对方肩上拍3下,祝福对方新年幸福,身体健康,对方也斯文洒水还礼。第2天是泼水日,也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一天,男女老少齐出动,泼水又分文泼与武泼。文泼是对长者,泼时舀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衣领,让水沿脊梁淌下,被泼者高兴地接受祝福。武泼则无固定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互相追逐、泼洒,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祝福越多,因而也越高兴。第3天进行放“高升”和“丢包”活动。所谓“丢包”,就是青年男女求爱的一种表示。丢包时,小伙子和姑娘们各站一排,把菱形布包抛向自己的意申人,这时女方可以伺机抢走自己意中人身上的佩刀或头巾等物;然后跑回家去做好酒菜,等小伙子来索取,订下终身。入夜,人们在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缚上竹筒,筒内塞满火药,一经点燃,便发出鸽哨似的尖啸声飞向蓝天,燃放起五颜六色的烟花,把夜空装点得格外美丽。这便是放“高升”的活动。人们一边放着“高升”,一边围着熊熊篝火,兴高采烈地跳着象征吉祥的孔雀舞,直至午夜方止。节日期间,各地还举行赛龙舟、跳孔雀舞、赶摆等活动。届时澜沧江两岸各族人民和国内外宾客前往傣族村与傣族人民相互泼水祝福,共度佳节。
泼水节最初起源于印度,后传入到缅甸,再传到泰国、老挝和中国云南省的傣族地区。这一习俗在布朗、德昂等族中也广为流行。

☚ 三月街   扩塔节 ☛
泼水节

341 泼水节

傣族、阿昌、德昂等族的传统节日,指傣历六月至七月之间,太阳进入金牛宫的那天,即阴历谷雨那天,傣语称“京比迈”,节日活动一般要持续三、四天,第一天傣语叫“桑刊日”,意为“送旧”。届时,人们清晨登山,采花做花房,然后观看赛龙舟;第二天,人们清晨至寺庙拜佛,行浴佛礼,然后互相泼水,水泼得越多,象征祝福越多;第三天,进行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男女青年互赠礼品,谈情说爱。据传说,古代霸占西双版纳的火魔,一次抢劫七个姑娘,最小的姑娘侬香探到了火魔的隐秘,用头发勒下魔头,魔头变成一团火,所到之处,一片烈焰。七个姑娘挑水将火泼灭。后世为纪念灭火的七个姑娘,举行泼水活动,遂演为节日。

☚ 年收扎勒特节   彩蛋节 ☛
泼水节

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比迈”、“尚罕”。时间在傣历6月至7月间(清明节前后十日左右)推移。节期3—4天,分别称作“腕多尚罕”(除夕)、“宛脑”(空日)、“宛叭宛玛”(元旦)。泼水节的诞生与小乘佛教的传入有密切关系,因相传是佛的生日,又名“浴佛节”。节日期间,清晨人们沐浴更衣,浴佛听经,然后男女青年泼水祝福,最后全寨进行以泼水为主的放高升、赛龙舟、丢包、放火花等欢庆活动。清澈的泉水象征尊敬、友爱和祝福,泼水节反映了人们祈祷幸福、消避灾病的愿望。

☚ 四月八   旺果节 ☛
泼水节

泼水节PuoshuijieYuanxiaojie

又称“摆爽南”。傣、德昂等民族的节日.于傣历六月十二日(清明节后十日左右)举行。傣族将许多节会称“赶摆”,泼水节为“摆爽南”,为期为3—5天。第一天称“麦日”,与农历除夕相似;第二天称“恼日”,挑清水浴佛,泼水;最后一天称“麦帕雅晚玛”,迎接“日子之王”的来临,即新年元旦。节日清晨,青年男女成群结队,一齐到山上采摘野花,作成花房。节日期间人们相互登门拜访。祝贺来年吉祥如意。“麦日”的清晨,各家准备一些米团、粑粑、茶、烟、蜡等物,招入佛寺敬献。隆重的“泼水活动”在恼日举行。届时,人们净身沐浴,挑清水浴佛。此后,男女老少手提水桶、水罐、瓷盆等各种盛水器皿,你一桶,他一盆地泼向最心爱最尊敬的人身上。泼水分文泼与武泼,文泼是对长者的一种泼水形式。泼时,舀起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去,被泼的人要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则没有固定的形式,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有的小伙子甚至借泼水为名,闯进姑娘的竹楼,用泼水来表达自己的爱情。他们认为,泼水能洗涤秽气、消病祛邪,是吉祥、幸福、健康兴旺的象征。泼水节第三天进行丢包、放火花、放高升和放孔明灯等精彩活动。划龙舟也是泼水节的主要内容之一。停泊在江上的数十艘龙舟上,都插一根系彩带的竹竿。每只船上有十来名水手。号令一响,离弦之箭,桨起桨落,赛船上传来锣声,江畔上人声鼎沸好不热闹。德昂族在过泼水节前,小伙子们都躲到僻静的地方,精心编制竹篮,在节日的前3天送给自己心中的姑娘,如果节日那天姑娘背的是小伙子送的竹篮,就表明这姑娘爱上了小伙子。

☚ 中秋节   爱祖国 ☛
泼水节

泼水节

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滇西、滇南一带。一般以为起源于印度,后随小乘佛教传播,传入我国傣族地区,故又称“浴佛节”。又相传很久以前,有个火魔霸占西双版纳,无恶不作,还抢走七位美丽姑娘。姑娘们用计杀死火魔,为了不使他带火的脑袋四处滚动,继续为害,七位姑娘轮流抱住魔王的头,一年一换。每当轮换时,人们便给她们泼水,冲去身上的血污,渐渐地形成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每年清明节前后举行,此时正值傣历新年,因此泼水节也便成为傣族除旧迎新的节日。一般持续三日,头两天送旧,最后一天迎新,即新年元旦。泼水节首日清晨,村中青年男女群至山中采摘野花树枝,往佛寺献佛,并在寺院堆沙造塔,担清水浴佛。礼毕,退出,互相泼水为戏,进而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中间一天是整个泼水节的最高潮,男女老少,拎桶端盆,不分民族,无论亲疏,互相泼水,以示消灾除难,吉祥如意。泼水有文泼、武泼之别,泼者与被泼者均高兴非常。节日期间,还进行放高升、赛龙舟、赶摆、丢包传情和歌舞,充满热烈欢欣气氛。

☚ 火把节   三月街 ☛

泼水节

见“文化”中的“泼水节”。


泼水节

见“民族学”中的“泼水节”。

泼水节

泼水节

中国傣族的传统节日。类似汉族的春节。时在傣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阳历约在四月十三四至十五日。泼水节本为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起源于印度。教徒每年到河边沐浴,子女亲友便挑水为其泼水洗罪,沿袭成俗,后传到傣族地区。还有一种说法,相传,从前有个凶恶残暴的火魔,霸占了西双版纳,一连抢了七个美丽的姑娘。那个最年轻的姑娘用酒将火魔灌醉,哄骗出杀死火魔的秘密,用头发勒下了魔头。可是魔头滚到哪里,哪里便烧起大火,这七个姑娘一齐泼水灭火,终于将火熄灭,把魔王的脑袋丢进了澜沧江。傣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七位勇敢机智的姑娘,便于每年举行活动,后来发展成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泼水节这天,人们都穿上漂亮的盛装,通常第一天不泼水,到江上观看龙舟比赛。第二天是泼水日,人们不分男女老少,互相泼水祝福。泼水有文泼和武泼之分,文泼是对长者,舀起一勺净水,口念祝辞,把水从脖子上浇下去,让水沿着脊梁往下流。武泼则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均可,互相追逐,迎头痛泼,被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也越高兴。节日里还有跳孔雀舞、放高升、赛龙舟、赶摆、丢包等活动。男女青年谈情说爱,互赠礼物。现在傣族人民增加了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物资交流等新内容。

☚ 放爆竹   法耶节 ☛
泼水节

泼水节

中国傣族传统节日。于傣历6月 15日 (清明后几天) 举行。相传为纪念12位姑娘而举行。12位姑娘杀死魔王后,轮流抱着滚烫的魔头,泼水降温,直至魔头死去。后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节日。泼水有文泼、武泼之分。文泼对长者,武泼则用盆、瓢、桶在追逐中痛泼。被泼的水越多,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越高兴。节日中伴有拜佛、赛龙舟等活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在公历4月中旬过泼水节。

☚ 母亲节   三月三 ☛
泼水节

泼水节

中国傣族传统节日。于傣历6月15日 (清明后几天)举行。相传为纪念12位姑娘而举行。12位姑娘杀死魔王后,轮流抱着滚烫的魔头,泼水降温,直至魔头死去。后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节日。泼水有文泼、武泼之分。文泼对长者,武泼则用盆、瓢、桶在追逐中痛泼。被泼的水越多,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越高兴。节日中伴有拜佛、赛龙舟等活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在公历4月中旬过泼水节。

☚ 母亲节   三月三 ☛

泼水节po shui jie

Water-Splashing Festival of Dai and other minority nationalities,occuring usually in mid-April

泼水节

Water-Sprinkling Festival of the Dai and some other minority nationalities

泼水节

Water-Splashing; Water-Sprinkling—Festival of the Dai(傣)and some other minority ethnic groups

泼水节

傣语称“京比迈”。中国云南傣族以及布朗、德昂、阿昌等族的传统节日。是傣历新年送旧迎新的日子。一说源于印度,后随小乘佛教传播传入中国傣族等地区。流传地区很广,东南亚一带许多民族亦有之。元旦的具体日期在傣历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推移。节期三或四天,第一天称“腕多桑利”,为除夕;中间一天或两天叫“腕脑”,意为“空日”,为两个年之间的过渡日子;最末一天谓“腕叭腕玛”,意为“日子之王到来之日”,为新年元旦。节日期间举行俗佛、堆沙(象征敬佛塔)、泼水、丢包、赛龙舟、放高升、烟火、孔明灯、唱歌跳舞等活动,表示庆祝。因节日以泼水为主要特点,故称“泼水节”。泼水的来历,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流传最广的一则是:很早以前,一个恶魔,自恃魔力高强,胡作非为,霸占了7个良家妇女为妻。第7个妻子,为了与民除害,乘恶魔酒酣之际,将其杀死,可是魔王的头滚到哪里,火焰就烧到哪里,这位勇敢的妇女便把魔王的头抱起来,让火自焚,以免贻害于人。其余6个妇女亦轮流去抱魔头。人们见此情景,为免于她们受害,即勇往前去向她们泼水,扑去火焰。此后为纪念七妇女英勇献身的行为,便以泼水为传统节日。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