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成本、价格、产量年际变动对效益的影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后,1983年辽宁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纪录,1984年是第二个丰收年,但与1983年相比,公顷产量下降5.8%,粮食平均收购价格增长1.2%,公顷成本下降2.9%,造成公顷产值下降4.7%,公顷收入下降18.8%,公顷利润下降19.3%。
1985年公顷产量下降7.7%,同时粮豆平均收购价格也下降5.8%,公顷成本下降11.9%,使公顷产值下降13.1%,公顷收入下降31.2%,公顷利润下降28.5%。粮食生产退了下来。
1986年粮食生产又获好收成。公顷产量增长3.9%,同时,粮豆平均收购价格增长21.6%,公顷成本下降9.9%,使公顷产值增长26.4%,公顷收入增长28.8%,公顷利润增长295.6%。经济收益显著提高。
1987年粮豆生产又有所下降,公顷产量下降4.5%,但由于粮豆平均收购价格增长28.7%,公顷成本增长6.1%,使公顷产值增长23.0%,公顷收入增长22.3%,公顷利润增长138.9%。虽然减产,但经济收益有所提高,是减产增收盈利年。
1988—1989年,公顷产分别下降6.9%和13.7%,粮豆平均收购价格分别增长38.2%和72.7%,公顷成本分别增长31.8%和57.4%,使公顷产值分别增长28.8%和49.0%,公顷收入分别增长 10.6%和11.1%,公顷利润分别下降8.4%和25.4%。1988—1989年是减产、增收、少利年。
1990年粮食生产再次获得大丰收,公顷产量达4 479公斤,超过了1983年,创历史最高记录。但由于成本大幅度增加,致使经济收益大幅下降。与1983年相比,公顷产量增长8.0%,粮豆平均收购价格增长56.7%,公顷产值增长69.3%,但成本增长了93.6%,大大超过公顷产量、收购价格和公顷产值的增长速度,使公顷收入只增长13.2%,公顷利润却下降114.3%。与1989年相比,公顷产量增长25.2%,由于粮食平均收购价格下降了9.2%,公顷成本增长23.0%,所以,经济收益显著下降。公顷产值只增长13.6%,公顷收入只增长1.9%。公顷利润却下降119.2%。
从以上各年的粮食生产及效益对比分析可以看到,影响粮食生产和经济效益变动的因素主要是成本、产量和价格。
成本及其比重的变化标志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1983年公顷成本为1 211.7元,其中人工费用57.5%,物资费用占42.5%。与之相比,1984—1986年公顷成本分别下降2.9%、11.3%和9.9%,其中,人工费用比重分别下降到47.6%、43.3%; 1987年公顷成本增长6.1%,但人工费用与物资费用比重基本持平,分别为50.2%和49.8%; 1988—1990年公顷成本大幅度增长,分别为31.8%、57.4%和93.6%,其中,人工费用比重继续下降,分别为48.3%、42.0%和41.5%,而物资费用比重分别上升到51.7%、58.0%和58.5%。这些资料表明,成本、人工和物资费用都在不同程度地增长,比重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速度比劳动力日工值上涨速度快,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从物资费用比重变化来看,1984—1990年种子费分别比1983年增长13.8%、7.3%、26.7%、36.2%、37.4%、87.1%和123.9%,其比重分别由 1983年的10.4%变成9.8%、9.4%、10.7%、11.4%、8.9%、9.0%和8.7%,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肥料费分别比1983年增长 9.0%、16.2%、13.0%、10.0%、58.5%、93.7%和 135.3%,所占比重由 1983年的37.1%分别下降到33.8%、36.4%、34.3%、32.9%、36.7%、33.5%和32.8%,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畜力作业费分别增长67.4%、60.1%、41.8%、89.0%、112.7%、142.6%和 277.8%,比重由 1983 年的19.3% 增长到 26.9%、26.1%、22.4%、29.3%、25.6%、21.8%和27.3%,呈上升趋势; 机械作业费分别增长 11.9%、96.0%、124.8%、104.0%、190.1%、356.4%、196.0%,比重由1983年的2.9%增长到3.7%、4.9%、5.4%、4.8%、5.3%、6.3%和3.3%,总体呈上升趋势。从这些变化看,若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物资投入并没有增加甚至略有减少。作为农业生产力主要标志的上述4项费用的比重分别在10.0%、33.3%、20.0%和5.0%左右,从中可以看出生产力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农产品价格是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1989—1990年粮食平均收购价格分别比1983年增长1.2%、-5.8%、21.6%、28.7%、38.2%、72.7%和56.7%,不仅远远低于生产资料价格速度,而且价格的增长速度很不稳定,1985年和1990年又出现了两次比较大的波动,影响和限制了农民对增加粮食生产投入的积极性。物资投入不增加,生产力水平就不能提高,产量就上不去,收益就会下降,也就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