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成效
通过县内批发市场的建立与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了柑桔产业链的协调运行。
(1)带动基地形成规模。通过“市场”龙头的牵引,带动了全县柑桔规模经营的发展,70年代末,全县柑桔面积1 600公顷,产量0.5万吨;1989年发展到6 700公顷,产量3万吨;1995年达到9 000多公顷,人均0.3亩,产量15万多吨,占水果总产的93%。
(2)引导柑桔品质走向“高优”。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利益的导向无时不在引导芦柑生产改良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几年来,通过建设市场,逐步引导果农采取间伐密植树、疏花疏果、加强修剪、强化管理等综合技术改造,提高品质。全县级内果率从90年代以前的70%提高到目前的95%以上,进入盛产期的柑桔亩产由90年代以前的2 000公斤左右提高到目前的3 000—4 000公斤。同时,果品质量显著提高,1994年永春县囊括福建省首届名优特农产品评比芦柑金奖前1—3名;1995年囊括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前1—4名。永春芦柑被海内誉为“柑中之王”,海外尊为“东方佳果”。
(3)推动内外贸拓展。柑桔市场的建设,一头连着基地,一头拓展了销售。目前,全国除了一些边远地区和少数柑桔主产区外,大多数大中城市均有永春芦柑销售,东北、华北、华东是主要销售市场;而且逐年拓展了出口市场,远销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和港、澳地区,加拿大、英国、阿联酋、韩国等国家也有少量销售。1994年全县出口芦柑6 000多吨,1995年出口1.13万吨。全县柑桔年创产值4亿元。
(4)促进流通,购销两旺。批发市场拥有1000多个柑桔购销服务组织,1万多购销人员,4000多辆运输车辆。购销队伍从永春运出芦柑,销往全国各地,又从全国各地运回苹果、梨、干果、粮食制品及其他名优特产品等10多万吨。运回的这些名优特产品除满足本地零售外,还批发给周边各县市以及福州、厦门等地,并与之建立长期的购销关系,稳定了销售渠道,促进了购销两旺。
(5)牵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市场繁荣,百业兴旺,牵动了柑桔包装、塑料加工、纸箱厂以及与运输业相配套的油供、汽配、维修、饮食、搬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年创产值6亿多元。做好柑桔市场这篇文章,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化的进程。
(二)成效
80年代中期以来, 湖南省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 全省形成了全党动手、全社会动员、合力扶贫攻坚的新局面, 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
(1) 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到1998年底止, 全省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1 260万人减少到210万人, 贫困发生率由27.56%下降到3.9%。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48.45元提高到1 472元。
(2) 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1986年到1998年13年间, 共建人畜饮水工程2.44万处, 解决了24.6万人的饮水困难; 架设输变电线路近15万公里, 解决了43.1万户、170万人的用电照明问题; 新修和整修县乡村公路2.58万公里, 新增旱涝保收面积5.47万公顷, 人均由0.017公顷增加到0.025公顷。
(3)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各项社会事业有较快发展。共建设希望小学800多所, 救助失学儿童18万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 每万人成人中文盲下降到367人。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 60%的村有卫生室。推广了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 农民科学种养水平明显提高。
(4) 大部分集中连片的贫困山区整体解决了温饱。经过10多年的扶贫开发, 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大部分群众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浏阳、茶陵、炎陵、石门、宜章、芷江6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389元增加2091元, 已基本解决了温饱。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 贫困状况也大大缓解, 如湘西自治州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1986年的150万人下降到30万人, 粮食基本实现自给, 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条件也有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