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成长阶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队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全省社队企业进入了一个成长阶段。在这个时期内,全省社队企业经历了一个由稳步上升、高速增长到持续发展的过程。
1978—1983年,由于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部分较早解决温饱问题的地方,积极恢复、发展集体企业。这期间,由于相当一部分社队企业是在“文化大革命”年代自发兴办起来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些行业过于集中,布局不够合理,根据国务院“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全省重点调整了社队企业的产业和产品结构。据统计,6年间全省关停了6 082个企业,占8.2%;合并转产了5 000多个企业,占7.3%。同时在调整中还发展了一批产品适销对路的新企业。经过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得到了优化,逐步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产品众多的社队企业新体系。1983年社队企业总产值达到4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8.3%。
1984年中共中央充分肯定了社队企业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颁发了一些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政策,并决定将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全省和各市地县的社队企业管理局也更名为乡镇企业管理局。这期间,广大农民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增加收入的重要门路,加之国家政策的扶持,银行放松银根,农民有一定的积蓄,全省乡镇企业出现了乡办、村办、组办、户办、联户办一起上,工、商、建、运、服齐发展的新局面。5年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00亿元,猛增到398.2亿元,平均增长速度达41%。
1989—1991年,国家进行治理整顿,由于调整结构,紧缩信贷,乡镇企业发展遇到了新的困难。根据河南省实际情况,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明确了“大力发展户办、联户办,狠抓乡村集体工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政策不改变,发展不动摇的口号,同时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素质,提出了“四个转变”,即:由过去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办企业,向主要依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转变;由主要依靠上项目、搞规模、求发展向抓内部的调整、充实、巩固、提高转变;由较多的依赖国家优惠政策向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企业素质转变;由以资源型为主向以市场型为主转变。在产品方向上提出了“平原农区围绕‘农’字作文章,有矿产资源的山区围绕‘资’字作文章,城市郊区围绕‘城’字作文章,全省都要围绕‘外’字(外资)作文章”的发展思路。全省乡镇企业在逆境中奋起,在困难中爬坡,在调整中得到提高,在提高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