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成灾原因
1.耕作制度。60年代以来,福建稻区耕作制度发生很大变化。间作改连作,单季改双季或单、双混栽,二熟改三熟等等,到70年代达到了最高峰。形成了田间茬口多,冬闲田少,食料充裕,导致三化螟等害虫为害程度加重,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发展为常发性的重要害虫。
2.品种。在耕作制度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品种布局就成为左右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1971年起水稻品种全面推广种植矮秆良种后,由于叶宽、浓绿、幼嫩,容易诱致病菌和害虫为害。加上栽插密度、施肥水平相应提高,稻瘟病、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等病害发生范围迅速扩大,为害程度逐趋加重,三化螟、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大发生频率增大。70年代中后期,在全省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后,二化螟大幅度回升,白背飞虱上升为优势种群。更值得注意的是推广种植感病或抗性丧失的品种,当遇到适宜气候条件时,就会诱致病害大发生、大流行。
3.气候。各种病、虫害对气候适应性是各有特定范围的,适宜的温、湿度是助长病虫猖獗发生的重要因素。1971年遇到罕见干旱,三化螟发生是超过了大发生的1955和1963年;1981年5月至6月初连续四次低温和早稻抽穗期的持续阴雨天气,就助长了抗性衰退的红410等红系当家品种在更大范围内抗性丧失,而招引早季稻瘟病在全省暴发成灾。还有,降雨过程是迁飞性害虫降落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成虫迁入期雨量和雨日多,相对湿度高,往往是白背飞虱等迁飞性害虫大发生的气候条件。
4.天敌。在自然情况下,多种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对害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70年代以来,由于过多地使用化学农药,污染了环境,杀伤了大量天敌,使自然抑制作用削弱,导致原来常发性害虫再增猖獗或间歇性发生的害虫不断暴发成灾,并跃升为常发性重要害虫。
5.检疫制度。目前,福建农业检疫人员偏少,又主要依靠手查目测进行检疫,致使一些危险性或检疫性病虫随种苗调运而传入,并迅速蔓延为害。比如,甘薯瘟1971年传入福建福鼎县时仅在两个公社(即现在的乡、镇)、4个大队(即村)的0.73公顷甘薯地上发病,到1980年发病范围已扩展蔓延到7个地市的41个县、区的200多个乡镇的甘薯产区。近年来,又有一些危险性害虫传入福建,应引为高度警惕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