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情况
1988年8月,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从省情出发,作出了加快发展开发性农业的决策,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的决定》,一场大规模的开发性农业热潮在全省农村蓬勃兴起。在此基础上,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又相继作出了《关于组织实施安徽省渔业致富工程的决定》、《关于开展林业建设第二次创业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畜牧业的决定》,促使全省开发性农业全面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低荒”开发方兴未艾。7年来,全省累计开发“三低”(即低产田、低产水、低产林)、“四荒”(即荒山、荒坡、荒水、荒滩) 2 667千公顷,利用“四边” (路边、水边、田边、村边)隙地267千公顷,分别占可开发利用面积的39.9%和67.3%。开发“低荒”资源效益高,充分展现了开发性农业的广阔前景,增强广大农民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的信心和决心。
重点项目喜见成效。从1989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开发性农业专项资金1 000万元,扶持全省面上开发性农业的重点项目。7年累计扶持项目资金6 279万元,共扶持开发项目433个,其中种植业120个,养殖业89个,农副产品加工业87个,农业科技开发项目137个,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5亿元。并发挥了四大影响作用:一是探索性。在低荒资源的开发模式创新和开发性农业向产业化转化等诸多领域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二是示范性。通过集中扶持一批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路作用。三是牵动性。在省级扶持项目的直接带动下,共吸纳社会资金(包括农民自筹) 40多亿元,累计增加开发产值150亿元,农民从中直接获利100亿元。四是辐射性。通过扶持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以此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水产开发速度超常。各地结合实施“渔业致富工程”,加大开发力度,使渔业进入一个超常规发展时期,各项经济指标均有大幅度提高。1995年,渔业总产值39.6亿元,比1990年增长2.6倍,占农业总产值7.8%。水产品总产量75.2万吨,比1990年增长158%。名特优水产品产量达7.5万吨,占总产量的10%,其中成蟹产量1.05万吨。全省已有32个县水产品产量超过万吨,其中2万吨以上的8个县,枞阳、寿县、无为、当涂4县突破3万吨。
畜牧开发实现突破。各地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大力组织实施养殖业致富工程,使畜牧业实现突破性增长。到1994年,安徽已形成450万头牛、400万头羊和850万只兔的综合生产能力。肉类总产量达到190万吨,比1988年增长了76.9%,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比1988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如被誉为“全国第一养牛大区”的阜阳地区,黄牛饲养总量已达400多万头,牛肉产量12吨;其中享有养牛业“金三角”之称的蒙城、利辛、涡阳3县,年养牛近200万头。
林业开发走向高效。各地在完成“五八”造林绿化规划(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第一步目标的基础上,开始林业第二次创业,积极调整林业结构,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1995年,全省新植经济林52.3千公顷,占造林面积的53%。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省开发性农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新思路,大胆探索,初步实现了开发形式和内容的“三个转化”,即由“低荒”资源开发向资源利用、产品加工、流通和市场开发并举转化;由松散、零星开发向规模化、区域化、系列化开发转化;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开发转化。开发性农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 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各地树立大农业观念,面向整个农业资源,广泛进行开发和利用,并引导和支持广大农民适当集中,连片开发。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四大农业开发区域,即淮北平原以粮棉油肉为主的综合开发区,沿江地区以大水面为主的水产、水生植物立体开发带,江淮之间的优质米、油和高效经济作物开发区,皖南皖西两大山区经果林开发区。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支柱产业和产品,如阜阳黄牛、亳州中药材、金寨茧丝绸、皖西大白鹅、皖南茶叶、芜湖优质米、萧砀水果开发等都已形成较大的规模。
(2) 开发形式日益增多。各地结合土地流转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多种开发形式,如招标承包开发、股份合作开发、“反租倒包”开发、联营开发、“公司加农户”开发、大户承包开发以及拍卖“四低”、“四荒”开发等,增强了开发的活力。如股份合作制运用于水产开发,使大水面开发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全省6.7千公顷以上的大型湖泊全面实施开发。目前,以股份制经营开发水面的县、乡、企业已有2000多个,开发经营水面200千公顷,入股资金2亿多元。如宿松县有273个水产企业引进了股份合作制。同时,按照“坚持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提高水面的产出率和利用率”的要求,推行水面商品化。如当涂县养殖水面向社会招标,1995年,发包收入达8 700万元,政府利用租金搞基础设施建设,既开发了水面,又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1995年以来,为探索开发性农业走产业化的路子,在桐城县建立了省级农业开发试验区,总投资1 500万元,分3年建设,每年投资500万元,其中省扶持100万元,市、县配套150万元,农民自筹250万元。力求通过试验区建设,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3) 开发投入逐渐增加。据省开发性农业办公室初步统计,7年来,全省各级通过各种渠道累计投入开发性农业资金40多亿元。省财政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共拿出6 279万元专项开发资金扶持面上开发,发挥了很好的启动作用。各地也积极想方设法,挤出资金支持发展开发性农业。如池州地区7年累计投入开发资金5.1亿元,其中集体和农民自筹3.4亿元。六安地区坚持走“自筹为主,国家为辅,外引为补”的路子,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三结合的办法,广辟筹集渠道,增加开发投入,全区7年共投入农业开发资金3.5亿元,其中集体和农民自筹2.37亿元,占62.7%。
(4) 开发层次有所提高。一是由传统的粗放型开发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开发上来,提高了开发的档次和水平。宁国县健宁竹制品公司,原来是一个手工小作坊,只生产简单的竹制品。1993年以来,在省、县的大力扶持下,走产加销一体化的路子,现已开发出竹签、板刷、竹扫把等系列产品,全部出口日本。1995年,创产值1 430万元,利税100万元,创汇230万美元,为当地农民增收200多万元。二是从单项开发转到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开发上来,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主导产业。1992年以来,芜湖县精米加工厂先后获得省扶持开发资金100万元,并吸纳社会资金400多万元,现已成为集优质米生产、加工、销售、出口于一体的贸工农一体化龙头企业。1995年,实现产值3 200万元,利税260万元,成为外贸部门定点出口厂家,年出口交货值达1 200万元,其产品获准享受海关免检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