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萨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萨特1905—1980Jean Paul Sartre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生于巴黎。1929年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毕业后在中学任教。后到德国进修,深受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学说的影响。回国后继续执教,同时从事写作。1938年出版第一部小说《恶心》,已现其“存在主义”哲学的端倪。1943年出版主要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断言人世荒谬,人生虚无,人生课题是“绝对自由”的“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积极参加抵抗运动,为法共领导下的《法兰西文学报》等撰稿。1946年帮助创办《现代》杂志,反对冷战,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五十年代两次访问苏联。六十年代反对苏联侵捷。七十年代初期同情和支持法国马列主义政党的活动。1964年以“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而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金。主要著作还有《苍蝇》、《死无葬身之地的人》、《可尊敬的妓女》、《肮脏的手》、《自由之路》、《涅克拉索夫》、《禁闭》、《阿纳托尔隐士》、《特洛亚妇女》等。 萨特1905—1980Jean Paul Sartre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著名政治家、作家。1929年毕业于高等师范学校,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1934年在柏林法兰西研究所研究德国现代哲学,深受现象哲学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积极参加和领导反对纳粹占领巴黎的抵抗运动。战后,参加了许多进步运动。1952年加入法国共产党,1956年退党。1964年被授与诺贝尔和平奖,但他拒绝接受。一生中写了数十本哲学和政论著作、小说、戏剧等。在这些著作中有丰富的法哲学思想,对法的本质、法的价值、法与自由等问题均有充分论述。断言,个人自由必然要排斥他人自由,甚至他人的存在。一个人只有无视一切他人时才是完全自由的。因为承认他人的存在、他人的自由,这本身就是对自由的一种限制。他说:“每个人仅仅在反对别人的时候,才是绝对自由的。”后来萨特修正了这一观点,认为个人自由和他人自由有密切联系,只有所有别人都自由,才能保证个人的自由。萨特反对环境决定论,主张自由选择。认为人不是固定的存在,没有不变的本性,并不象石头和墨水瓶那样的物品是本性固定不变的。人一生随时随地都可能改变他曾经采纳的那些价值和行为准则,做出各种不同的选择。人人都有绝对的自由去选择自己认为应当的行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违法者、同性恋者都要对他们所采取的那些行为方式负责。同样,既然参加战争是人自己选择的行动,那么人就要对战争承担责任。在萨特看来,选择虽然不是任意的,但却是自由的。他说,如果一切行为都受环境决定,那么一切不道德和犯罪行为就可以用客观原因来辩护,个人就没有任何责任了,这就等于助长犯罪和放纵不道德的行为。萨特在这里强调自由与责任的统一,人的意志与行为的统一,反对机械决定论,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他把一切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都归于个人的自由,断然否定意志以外的其他因素对个人选择的影响和作用,这就走向了另一极端,否认了社会环境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否认了改造社会,消除产生不道德和犯罪的社会条件的必要性。至于他所鼓吹的以个人为核心,宣扬绝对自由就更是完全错误的了。 萨特1905—1980Jean Paul Sartre法国哲学家、伦理学家、文学家、存在主义重要代表之一。出生巴黎的一位海军军官之家,两岁时丧父,由外祖父抚养成人。曾攻读于法国高等师范学院哲学系,后赴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学习。担任过中学教师。二次大战中曾应征入伍,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大战结束后创办《现代》杂志,并以它为园地专门研究存在主义哲学、文学和政治。主要伦理学著作有《自我的超越》、 《关于感情的理论纲要》、 《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关于人的自由、人的本质问题,在萨特的哲学和伦理学中占有突出地位。萨特不满意以往的哲学对人的存在与本质的论述,认为它们坚持的是“本质先于存在”的立场。主张抛弃传统的人学理论,并提出了他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认为人的存在是不能被概念规定的,因而不能先有本质。人不象物,如制造书籍和裁纸刀那样,技术家在制造之前就先规定好它们的用途、性质和生产程序等,即规定好它们的本质。人则不同,是“存在先于本质”。因为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然后才说明自身。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就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所以说,世间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间并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人,不仅就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萨特还把人的本质同自由等同起来,认为人是自由的,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这种自由不受任何充足理由律的支配和决定论的制约。自由是绝对的,无理由的。人作了俘虏,可以有逃跑或自杀的自由,当了奴隶也有选择适当方法对抗奴隶主的自由。因此,人永远是自由的。萨特把自由与责任联系起来,认为自由的本质决定人自己设定自己,自己创造自己。人的行为不受先天的善和固有道德规范的约束,没有什么价值或命令使人的行为合法化。选择自主就是不顾外在条件、要求,而自己选择,自主决定。所以,人必须对自己的自由选择的行为负全部责任。并且,正是这种具有责任的自主选择,才是道德价值的唯一源泉。萨特强调个人责任虽然有某种合理性,但他完全否认客观环境对个人主观意志、个人选择行为与责任的制约作用,则是错误的。 萨特法国哲学家、剧作家。1905年6月21日出生于巴黎。1924~1928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1929年毕业后任中学哲学教师。1933~1934年在柏林法兰西学院哲学系学习期间,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开始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参战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次年获释。获释后在巴黎任教、写作并参加法国地下抵抗运动。1938年因第1部小说《恶心》而成名。共写了《缓期执行》(1945)、《墙》(1939)等小说,《可尊敬的妓女》(1946)等戏剧及哲学论述、文艺评论等50多部著作。战后访问苏联、斯堪的纳维亚、非洲、美国和古巴。回忆录《话语》获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他以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而谢绝。其哲学著作主要有:1943年《存在与虚无》、1946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60年《辩证理性批判》。1955年访华。1980年4月15日去世。萨特先以小说《恶心》(1938)、《墙》(1939)、哲学论著《存在与虚无》(1943)闻名。同时还写了11个剧本以及电影脚本。处女作剧本是1940年的《巴里奥纳或雷电之子》,1943年创作并上演《群蝇》,1944年上演寓言剧《禁闭》,1946年上演政治剧《可尊敬的妓女》、《死无葬身之地》,其著名剧本包括《肮脏的手》(1948)、《魔鬼与上帝》(1951)、《涅克拉索夫》(1955)、《阿尔托纳的隐居者》(1959)。萨特的剧本还有根据大仲马同名剧本改写的《凯恩》(1954)和《特洛亚妇女》(1965);电影脚本《木已成舟》和《难解难分》(1948)。哲学著作还有《辩证理性批判》(1960)等。文论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波德莱尔》、《什么是文学》(1947)、《境遇》1~10集(1947~1976)。萨特主张“介入戏剧”,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戏剧作品中表现为,视任何戏剧都是以表现哲理为前提,人在一定境遇中是自由的,戏剧必须表现在一定境遇中的选择。因此,他的戏剧亦称为“境遇剧”。 萨特 萨特1905-1980Sate,J-P·Sartre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小说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担任过中学哲学教师。1933~1935年留学德国,回国后,他在法国通过哲学专著、小说、戏剧、电影等传播存在主义思想,是存在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1980年4月15日于巴黎逝世。他宣称存在主义就是“人学”,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生的价值等是存在主义研究的主题。他首先明确把“存在先于本质”规定为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和最基本的命题。他把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认为自在的存在是一片混沌荒谬的“无”,自为的存在是人的存在、人的意识,是自我。他认为人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每个人的本质完全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存在就是虚无”,就是人的意识和主观性,它没有内容,它只有超越自身的意向性,向外达到某种客体,不断地否定和创造自己而显现自身。后来,他也曾把人的存在与社会历史联系起来,认为人对其他人有依附性,但仍未改变其个人自由的基本观点。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他虽然声称马克思主义“不可超越”,但又主张用存在主义的“人学”填补马克思主义的空白。他的主要著作有《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 ☚ 雅斯贝尔斯 过程哲学 ☛ 萨特 萨特1905—1980Sate,Jean-Paul Sartre法国作家、哲学家。生于巴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幼年丧父,在外祖父家寄居。19岁时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24岁通过中学教师就业考试,在巴黎等地任中学哲学教师多年。1933年至1934年到柏林的法兰西学院哲学系进修,潜心钻研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哲学,对日后形成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起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次年获释后参加法国地下抵抗运动。1944年辞去教师职务,开始专职文学创作生涯。他是法国战后存在主义文学流派的倡导者。1938年发表的《恶心》是存在主义的著名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这是一部日记体小说,描写主人公罗康坦生活在一个污秽龌龊的世界,宣扬人生的荒谬和毫无意义。短篇小说《墙》(1939)也是名篇,通过对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士格里在监狱里等候处决的种种心理活动的描写,说明对死亡的恐惧是生与死之间的一堵墙,只要克服这种恐惧,就能获得生的自由。 ☚ 莫泊桑 都德 ☛ 萨特 萨特1905—1980Sate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文学创始人,哲学家,作家。生在巴黎一中产阶级家庭,从小跟随语言学教授的外祖父,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曾在柏林法兰西学院哲学系学习。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他应征入伍, 1940年被德军俘虏, 次年获释, 参加法国地下抵抗运动。1945年创办 《现代》杂志,后成为职业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作品有哲学著作,长、短篇小说,剧本,也有政治论文、文学评论。他继承、发展了海德格尔等人的存在主义哲学并成为战后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倡导者。存在主义宣称“存在先于本质”,并从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中得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结论。存在主义作家一方面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荒唐、丑恶, 另一方面又表现人的不幸,被毁灭的命运,以及孤独、失望、恐惧的思想情绪。萨特的《厌恶》(一译《恶心》)即是这样的作品,以主人公安东纳·洛根丁的日记形式,描绘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萎靡不振,浑浑噩噩,表现一种对什么都厌恶的感受,觉得生活沉闷,而且没有意义。萨特的剧本《密室》,也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剧中三个主要人物:加尔散是个胆小鬼,伊内丝是搞同性恋的女人,艾丝黛尔是个追逐男性的色情狂。这一男二女死后相聚在一起,争风吃醋,互相猜忌,各不相容,发生了无穷无尽的冲突和角逐,彼此间形成一座恐怖的地狱。说明客观世界直接制约着人的生存和活动。剧中一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既概括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也表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在艺术手法上,存在主义文学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革新;既有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写,也有抽象的哲理寓意。萨特主张文学作品要干预社会现实,主张写真实,但要求文字质朴自然。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以诺贝尔文学奖金,被他谢绝,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 ☚ 普鲁斯特 歌德和 《浮士德》 ☛ 萨特 萨特1905~1980法国剧作家、小说家、哲学家,1905年生于巴黎。1924—1928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1933—1934年在柏林法兰西学院哲学系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萨特积极参加抵抗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创办了《现代》杂志。1955年曾访问中国。1964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而他却拒绝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1980年逝世。
☚ 小仲马 加缪 ☛ 萨特 萨特1905~1980是法国的哲学家、剧作家和小说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巴黎的一个海军军官家庭。1924年中学毕业后,进巴黎著名的高等师范学校读哲学。1929年获哲学教师资格证,在高级中学任教。先后发表了哲学著作《想像》(1936)、长篇小说《恶心》(1938)、中篇小说集《墙》等。其中《恶心》已经初步反映了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萨特在法国军队服役,曾被德国俘虏关入集中营。获释后边教书边写作。1943年发表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存在与虚无》。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虚无的,因此人是彻底自由的。人只是自己自由选择和自由创造的结果。人的这种不可摆脱的绝对的自由和人对于世界的绝对责任,使人深深陷入苦恼、绝望中。人是注定要失败的。这种思想有不满资本主义现实的进步性,又带有很大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4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剧本《苍蝇》贯穿了存在主义思想;《禁闭》被认为是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另外还有《此路不通》、《可尊敬的妓女》等问世。1964年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1980年4月15日逝世。 萨特像 ☚ 普鲁斯特 尤奈斯库 ☛ 萨特从“存在先于本质”出发,提出人的选择决定人的本质;主张人的选择是绝对自由的,自由是道德的基础,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强调人在自由选择中的道德责任。伦理思想见于《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参见“哲学”中的“萨特”。 萨特1905—1980Jean-Paul Sartre法国哲学家、文学家、剧作家、政治活动家,存在主义重要代表。曾从事过一段中学教学,1944年开始,专心著述,主编《现代杂志》,并积极参与国内国际政治运动。196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但他以“一向拒绝来自官方的荣誉”为由而拒绝接受。以消除传统哲学的主客观的分立即二元论的“弊病”,提出了现象学一元论,把抽象的“纯粹意识”当作认识世界的出发点。认为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存在,即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前者虽然“在”,但是呆滞的,没有目的性和规律性可循。后者是自我意识的活动,它是主动的,总在不断超越自身而又否定自身,并给世界以意义。声称自为的这种能力也就是人所具有的自由,人的选择的自由是绝对的。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认为人的本质并非天生的,而是人自己选择行为造成的。但每个人在选择自己的形象时,也就选择了人类的形象,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在这种责任面前,必定处于孤独、烦恼和绝望的存在状态。1960年开始,又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结合起来,认为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学说“公式化”、“庸俗化”,留下了一块“人学”的空场,必须用存在主义的学说加以补充。从个人实践出发,论述了他的历史人学理论,把人类历史理解为就是在异化与反异化的对抗中进行的。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来阐释他的哲学思想,在西方产生了广泛影响。主要哲学著作有《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参见“文学”、“伦理学”中的“萨特”。 萨特法国小说家、戏剧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主张文学不是消极地描摹世界,应起“改造”世界的作用。倡导“介入文学”。重要小说有成名作《恶心》,短篇小说集《墙》、多卷本长篇小说《自由之路》等。基本主题是写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著名剧本有《禁闭》、《群蝇》、《死无葬身之地》、《可尊敬的妓女》、《肮脏的手》等。对人物在一定的境遇中的自由选择做了深刻严肃的哲理探讨;强调人与外部世界、人与自我的冲突;心理刻画细腻。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金,他随即发表声明拒绝接受,理由是他“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参见“哲学”中的“萨特”。 萨特 萨特1905—1985法国哲学家、文学家,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突出代表,早期有信奉无政府主义的倾向。著有日记体小说《恶心》、《墙》等。后受海德格尔的影响,发展了自成派系的存在主义学说。他认为存在先于实质,人降生于世上是一无所有的,人的一生不过是他过去追求的总和; 信奉自身意愿外的任何东西则属陷入“不良信仰”; 人类不适用于自由是存在主义者所深恶痛绝的事; 认为上帝是不存在的,人类只有依赖较为脆弱的意愿和道德观; 人类是不可能逃避抉择的。他的学说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存在与虚无》中得以充分表述。他较著名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到自由之路》、剧作《输者赢》等。1959年他拒绝接受该年授予他的诺贝尔文学奖。 ☚ 通过法律谋求世界和平中心 萨丕尔 ☛ 萨特 萨特1905—1980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无神论者,文学家兼哲学家。出身于巴黎一位海军军官家庭,毕业于高等师范学院,当过中学教师,作过胡塞尔的研究生,听过海德格尔的课。二次大战期间参加反法西斯运动,被德军俘虏,战后主编《现代》杂志,一度加入法共。认为存在主义是“人学”,应当从人的意识的现象学去研究存在。他在人的反思和对象之间提出一个“反思前的我思”,即某种具有“意向性”的意识,它有两个关系项: 一是自在的存在,它“是其所是”,它是实心的、被动的、偶然的,令人恶心的,没有时间性、空间性和关系; 一是自为的存在,它“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它把虚无带给世界,它就是给人的本质提供无限可能性的自由。对于人来说,存在(自由)先于本质,意识到这一点就是“苦恼”,因为人的自由是人总是想逃避而又逃避不了的存在,他被抛入世界,而这个世界的意义又要由他给予;他的每一当下的存在都表现为存在的缺乏,他永远是未完成的、有待确定的。从这种基本的人学观点出发,萨特还详细研究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丰富的关系及其伦理的、历史的和价值的体现。主要哲学著作有《存在与虚无》、《辩证理性批判》、《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 ☚ 波普 梅洛—庞蒂 ☛ 萨特 萨特1905~1980法国作家。1929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哲学系毕业,担任哲学教师多年。后在德国进修哲学,在思想上受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影响很深,1943年发表《存在与虚无》一书,这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作。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虚无的,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人生的课题就是“选择”,而这种选择是绝对自由的。因此它追求绝对的个性自由,这显然带有很大的主观唯心主义成分。但他关心被压迫人民,不满意资本主义现实,宣扬人道主义,是反法西斯主义的战士。他除撰写哲学论著,还用文艺形式表达哲学思想,倡导“介入文学”,积极介入现实斗争,强调人的选择与行动,这是他与其他存在主义者不同之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被俘,后被释。战后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1964年发表的回忆录《话语》回顾了童年生活和自己的成长过程,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因来自官方,拒绝接受。主要文学作品有小说《恶心》、《墙》;长篇小说《自由之路》 (1945~1949);戏剧《群蝇》、《密室》、《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肮脏的手》等。《墙》(1937)是早期存在主义代表性小说。以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为背景,描写西班牙革命战士伊比塔被俘后的遭遇、敌人的残暴以及他在面临死亡时的精神痛苦。他为了戏弄敌人做了假供,却因偶然缘故弄巧成拙,牺牲了战友,最后在大声嘲笑这世界的荒谬后就义。作品具有批判法西斯主义的含义和明显的存在主义思想,宣扬人生是荒谬的。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存在主义文学与哲学的领袖。1955年曾访问过我国。 ☚ 阿拉贡 尤内斯库 ☛ 萨特 萨特1905—1980Sartre,Jean—Paul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政治活动家,存在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巴黎,早年丧父,由外祖父抚养成人。1924年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中学执教。1933—1934年在柏林法兰西学院研读胡塞尔、海德格尔的著作,接受了存在主义。1936年开始发表哲学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伍,在前线被俘。1941年获释后参与地下抵抗组织“社会主义与自由”的活动,主编过《现代》杂志。1955年访问过中国。196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没有接受。70年代主办《人民事业》和《解放》两家左翼报纸,并积极参加了左派学生运动和各种社会活动。萨特的思想及其激进的政治立场在西方社会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去世时曾有数万群众自发为他送葬。 ☚ 马塞尔 卡缪 ☛ 萨特 萨特1905—1980Sartre, Jean—Paul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哲学家。生在巴黎一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海军军官。幼年丧父,随母寄居在外祖父家。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外祖父信奉基督教,是大学德语教师。萨特19岁进巴黎师范学院学哲学。毕业后去德国攻读哲学,结识了一批德国哲学家,受现象学派海德格尔的影响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应征入伍。1943年发表了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为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客观存在的世界,只能通过各种现象去认识它。他把“存在”与“本质”对立起来,把“自在”与“自为”对立起来。实质上,他是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对立起来。他还认为人生是虚无的,存在是无目的的,人是有自由意志的,能自由选择,但选择的结果无法预测,于是干脆不要作选择,听天由命,无所作为。因此,他的文学创作的基调是建立在矛盾的基础上的。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首领,一生共写50来本书,题材和内容十分广泛。长篇小说《恶心》写主人公罗康丹生活在一个混浊龌龊世界里,人人都萎靡不振,感到一切世事毫无意义,存在就是失败,人生是个大谎言。小说以“我”为中心发表对人生许多问题的看法,但无情节,也无结果,人物活像疯子,令人莫名其妙。其他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墙》、鸿篇巨制《自由之路》、中篇小说《一个头目的童年》;哲学著作有《想象力》、《假想》、《情绪论草稿》、《辩证理性批判》;剧本有《苍蝇》、《禁闭》、《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肮脏的手》以及《涅克拉索夫》等;论文集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波德莱尔》、《犹太问题随感录》和《环境》等。此外,他还创办了杂志《现代》。在法国文学史上,几乎没有一个作家和哲学家象萨特的名字一样,如此频繁地出现在报刊上。196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金,但他拒绝接受,理由是他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1955年他与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访问过中国。1980年逝世,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强烈反应,被誉为“当代最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 马尔罗 加缪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