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顔淵】
‘顔淵問仁’章
問:‘夫子答問仁,而四性中特拈出一個禮以為篤仁之工者,何也?’曰:‘禮者,仁之著而天理之節文也。義智信則皆在那裏面,然無形顯,不如禮之燦然昭著也。張子所謂“三百三千,無一事之非仁”者,亦一明證也。然則為仁必以復禮為則者,不亦善乎?’周赫。
問:‘“歸仁”之歸,恐當以歸服之歸釋之,如何?’曰:‘若歸服,則惟有天下者當之。而稱之“〔猶與〕[1]”,則雖士庶人亦可也。’
問:‘“仁者,心之全德”,而此特加以“本”字,何也?’春泰對曰:‘復,反也。反歸於本,故言本字歟?’周赫曰:‘其説似然。曰己者,人心之私欲也。對私欲之心而言,故曰“仁者,本心之全德”也。所以明私欲之不出於本心,而又以明仁之不可不為也。’
問:‘德上著全字,何也?’曰:‘五性皆心之德,而仁包四性,故謂之全德也。’周赫。
問:‘天之所以賦與人物之性既同,而人則能具五性,物則不能具五性。而如虎狼之父子,只得仁;蜂蟻之君臣,只得義;雎鳩之夫婦,只得智;鴻雁之長幼,只得禮;候蟲之俟時,只得信。各得一性而不得全具者,何也?’曰:‘此是南塘議論也。’曰:‘奚獨南塘,今世儒者之言率皆如是也。’曰:‘為此議者,但見氣質之有萬不齊,而不知理之本體為一故也。夫性之目有五,而統而言之,則只是一個生理。以仁即是生理也,故凡有生者莫不有仁,既有仁,則義禮智信自在其中。且以目前所見之物言:彼鷰之愛其子而養育之者,仁也;其所以飼之者有次序而不亂,此則禮也;且其飼之也,均平不偏,此則義也;其能知愛養之道者,智也;其能有始有終者,信也。以是推之,則萬物皆具五性,而其所以不如人者,只是人則能推是仁。既能親親,而又能仁民;既能仁民,而又能愛物,至於義禮智信莫不皆然。而物則不能推。此人之所以為萬物中最靈,而能獨有明德者也。若曰“虎狼只得一個仁,而其餘四性初不稟得;蜂蟻只得一個義,而其餘四,於人則全性亦不稟得”云,則是天之生萬物也,分裂一太極而為五個理賦五理,於物則各賦一理也。是焉得為達理者之言乎?’
問:‘克己之目,首言視者,何也?’曰:‘四者皆身之用,而視最在先,於用工尤為緊切故也。’對云:‘視最在先,觀於幼兒漸生知覺處可驗。’曰:‘然。’周赫。
宗甲問:‘“心兮本虚”者,此是血肉之心歟?神明之心歟?’曰:‘神明之心也。’周赫曰:‘“本虚”之虚,本於“氣坱然太虚”之虚歟?’曰:‘推原説得來好。’
問:‘聽箴特言先覺而為證者,何也?抑是動箴言哲人、志士之類也歟?’曰:‘似然。’周赫。
宗甲問:‘“欽哉,訓辭”者,誰言也?’周赫曰:‘古聖人訓戒之辭也歟?’先生曰:‘即夫子所言“非禮勿言”者也。’
問:‘哲人、志士,同德之人歟?’曰:‘哲人、志士分知行而言,不必論優劣也。誠之於思,心之動也,屬知;守之於為,身之動也,屬行。’宗甲。
問:‘“習與性成,聖賢同歸”下小注覺軒蔡氏之言何如?’曰:‘蔡氏之以哲人、志士分屬聖賢,恐不然。蓋誠者,聖人之事;誠之者,賢人之事。則其可以‘誠之於思’之哲人為“性之”之聖乎?愚則以為此聖賢指孔顔而言。人能如哲人之誠思,志士之守為,習與性成,則可與聖賢同歸矣。’周赫。
‘子張問達’章
問:‘此達字與“上達”之達同歟?’曰:‘“上達”即豎説也,此達字即横説而旁推極至之意也。’周赫。
問:‘德孚於人,謂見信於人歟?’曰:‘然。孚與信對説,則孚,信之在中者;信,信之見於外者也。專言孚,則孚即信也。’
問:‘“行無不得”之得,與中庸“無入而不自得”得字之義同歟?’曰:‘“無入不得”者,隨所遇而己之所處皆得其當之謂也;此得字,己之所為無不得宜,而人無不和合之義也。’
‘樊遲從遊’章
問:‘樊遲之問與子張之問同,而夫子獨於樊遲稱善其問者,何也?’曰:‘樊遲之學有進就,而能切問也,故稱善。而子張之問,則豈或在於樊遲之後也歟?’宗甲。
問:‘“先事後得”,猶言“先難後獲”,而於其問仁也云云,於此問崇德也亦云云,仁與德同歟?同則據與依有分者,何也?’曰:‘樊遲之病,在於不能先難後獲,故若是重復言之也,不可以此而致疑於仁與德之同異也。’周赫。
‘樊遲問仁’章
問:‘樊遲退,見子夏,述所問之言,而不曰問仁,直曰問知者,何也?子夏亦何以知其兼仁知而問與答也?’曰:‘樊遲之意以夫子之言專為知者之事,故其問子夏也,但云問知而不言問仁也。子夏之智,能知“舉直錯〔諸〕枉”之為知,“能使枉者直”之為仁,故嘆其言之富,而發明知所以包仁之義也。於此可見二子才智之高下也。’周赫。
‘子貢問友’章
問:‘“忠告、善道”,“不可則止”。止者,止其忠告、善道也。如此則自此絶交歟?不絶,則殆近於面朋,如何?’曰:‘知其不可而止其忠告、善道,則朋友之義已衰矣。情分不期疏而自疏,何必告絶?亦豈有面朋之嫌也?’周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