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百合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百合花

百合花

短篇小说。茹志鹃著。发表于《延河》1958年第3期。写1946年中秋,一位新四军通讯员在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19岁的通讯员由于态度生硬,几次向新媳妇家借被子没有借到。忸怩羞涩的新媳妇明白部队打仗是为老百姓之后,便把新婚时用的那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借给了包扎所。战斗打响后,通讯员为掩护同志而光荣牺牲,她用那条新被子为年轻的通讯员装殓。作品通过一件平凡的小事,层层深入地揭示人物的美好心灵,歌颂了人民军队和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取材角度新颖,结构细致妥帖,细节安排灵活精巧,人物个性由淡而浓,富有抒情的风格。获新中国成立四十年上海文学奖。

☚ 战斗的青春   山那面人家 ☛

百合花

 

严兆鹤


 学染淡黄萱草色,几枝带露立风斜。
 自怜入世多难合,未称庭前种此花。


 这是一曲感物伤怀的低调吟唱,粗读平淡如水,细品意味深长。
 向来诗人咏花,多留意于梅、兰、菊、莲、牡丹、芍药这些花中名媛,而咏百合者实不多见。欲知作者在百合花的身上寄寓了什么特殊的思想感情,还须扫清一下理解本诗的障碍,先从首句的“萱草”说起。
 萱草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我们常见的金针菜,北方也叫黄花菜,是用它的干燥花蕾做菜蔬食用;在植物学上属百合科,花色和花形与百合花黄色的一种有相似之处。一是指它的典故意义。萱草亦作“谖草”,古人以为它可以使人忘记忧愁,这当然没有科学依据,纯属文学意念。《诗·卫风·伯兮》写道:“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解释说:“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这两句诗是“北堂树萱,慰母忘忧”的意思。因此后世的文人就以“萱堂”来指代母亲的居室,或直代母亲。在本诗中,“萱草”是一语双关的。然而从诗意看,作者所寄寓的是对世态人生的感慨,而不囿于一般的母子之情。
 本诗妙在把百合和萱草放在一起作比喻性的联想,并以萱草为“忘忧之章”的典故意义去深化主题。黄色的百合花,是尽力去“学染”萱草花的“淡黄”色的,用心可谓良苦;并且亦能如萱草花一样“带露”盛开,不为不美。 然而百合花毕竟不是萱草,它不能被树之北堂,而只能立于“风斜”之中。“风斜”即“斜风”的倒装。诗眼正在接下来的“自怜入世多难合”一句,诗人仅从“百合”这个花名便翻出了新意;百合、百合,本谓事事顺心合意,然而偏偏就是这个“百合”,自“入世”以来却倍受坎坷。“多难合”与上句的“风斜”相照应,道出百合花处境的艰难。作者以花自况,表现他对个人失意的“自怜”,流露出对世态不满的情绪。不过,我们不能过高估计作者的思想境界,诗中百合花的形象没有那种清高自诩、愤世疾俗的精神品格。你看,“未称庭前种此花”这句,虽然真实地披露了作者“想忘忧而不能忘忧,想百合而不能百合”的精神痛苦,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旧时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无限伤感,但他的内心还是追求“种于庭前”的,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未称”心愿而已。
 本诗的艺术手法有独到之处:用典巧妙之至,浑然天成,毫无生雕硬琢的痕迹。语言朴素流畅,起承转合,环环相扣,于浅显中见深刻,于平凡中见新奇。

小说《百合花》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百合花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 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 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着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的盲目的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撩下几丈远。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嗳! 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的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的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摔下几丈远。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撩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
 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的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没有赶上他,但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后,自己便在做田界的石头上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的缘故。女同志下连队,就有这些困难。我着恼的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这时,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岁。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惶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拼命忍住笑,随便的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在家时你干什么?”
 “帮人拖毛竹。”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 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我又问:
 “你多大了?”
 “十九。”
 “参加革命几年了?”
 “一年。”
 “你怎么参加革命的?”我问到这里自己觉得这不像是谈话,倒有些像审讯。不过我还是禁不住的要问。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你还没娶媳妇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的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的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我还想问他有没有对象,但看到他这样子,只得把嘴里的话,又咽了下去。
 两人闷坐了一会,他开始抬头看看天,又掉过来扫了我一眼,意思是在催我动身。
 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了帽子,偷偷的在用毛巾拭汗。这是我的不是,人家走路都没出一滴汗,为了我跟他说话,却害他出了这一头大汗,这都怪我了。
 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这里离前沿有三里路,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显然,小学已有多时不开课了。我们到时屋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眼睛熬得通红,用一片硬拍纸插在额前的破毡帽下,低低的遮在眼晴前面挡光。他一肩背枪,一肩挂了一杆秤;左手挎了一篮鸡蛋,右手提了一口大锅,呼哧呼哧的走来。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对我们又抱歉又诉苦,一边还喘息的喝着水,同时还从怀里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我只见他迅速的做着这一切。他说的什么我就没大听清。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我问清了卫生员,原来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哪怕有一二十条棉絮也好。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 我有点惊奇的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 ……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 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的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的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的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 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的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的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的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 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的说:
 “是呀! 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
 “那! ……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
 “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的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
 “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的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做些零碎活。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咪咪的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的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
 “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的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的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的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的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付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的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的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 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的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砦,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的回答说:“在打。”或是“在街上巷战。”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 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的“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的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土。……”
 新媳妇又短促的“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的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的跳起身,磕磕绊绊的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的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的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的、密密的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
 “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的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的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的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的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的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一九五八年三月
 (原载《延河》1958年第3期)


 
 【赏析】
 《百合花》写在1958年,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时隔三十余年,作者以她的清新、蕴藉、委婉、细腻的艺术风格所培植的这一株百合花,仍然散发着沁人的幽香,充满了迷人的魅力。《百合花》在当代短篇小说的发展中有着一定的地位。
 运用典型细节是《百合花》的一个重要艺术表现手段。《百合花》的情节单纯,故事性不强,并没有多大的波澜起伏。但是正如作者所说的“故事越单纯,笔就越闲,就能集中刻划人物,也就有更多的篇幅放在人物的刻画上。”在她的笔下,丰富的细节是开展情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有力的艺术手段。如新媳妇要替通讯员缝上衣肩上的破洞这个细节,是贯穿全篇的鼎力之笔。此后共有三处写到这衣肩上的破洞。第二次是写新媳妇凭着“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认出了躺在门板上的身负重伤的正是通讯员。第三次则写通讯员牺牲了,新媳妇“依然拿着针,细细的、密密的缝着那个破洞。” 这一针针缝进去的是农村妇女对解放军的真挚、纯洁的爱,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骨肉深情。在这里,挂破衣肩如此平常的生活细节,却被作者描绘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发挥得淋漓尽致、委婉曲折。在这个细节布置过程中,作者又十分注意了它的前呼后应,所以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对新媳妇的性格刻划,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同时也产生了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在《百合花》中,细节描写可谓俯拾皆是。如通讯员步枪筒里插上的几根稀疏的树枝,通讯员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新媳妇低头咬着嘴唇笑的神态,和她那条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等等。它们有的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主题,有的为人物形象的描绘添上精彩的一笔,有的渲染了环境氛围,有的为情节的开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是独具匠心,富有表现力的。乍看描写的是不起眼的细节,然而作者的笔触却是游弋在人物的内心世界里。在她的笔下,普通人物闪烁着熠熠光彩,革命战争年代里的军民关系被写得温馨、圣洁、诗意、富有情致,这一切着实令人神往。
 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叙写。作者构思精巧,她聪颖地把“我”作为作品叙写故事、展开情节、刻画主要人物形象的一个“视点”。作品的情节一展开,就写道:由于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朝前走,一点也不顾及“我”,“我”对通讯员“生起气来”。接着写当“我”对他的走路动作仔细观察后,发现了他的敏锐机警,于是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了解了他的家庭和经历,“我”立刻“对这位同乡更加亲热起来”。以后又写“我”已“从心底里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直到最后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作者对“我”的感情起伏变化作了多方面的深入挖掘,细致描绘,随着“我”内心世界细腻而有层次的揭示,主观感情的抒发,通讯员的英雄形象也由远到近,由淡到浓,由表及里地逐渐清晰丰满了起来。作者就是这样巧妙地借助了第一人称“我”这个“视点”,来刻划形象组织情节,强烈而鲜明地抒发了感情,表达了主题的。
 茅盾指出:“我以为,小说的风格倘如暑天雷雨,淋漓尽致,读者抚掌称快,然而快于一时,没有回味。小说的风格倘近于静夜箫声,初读似觉平凡,再读则从平凡处显出不平凡了,三读以后则觉得深刻,我称这样的作品是耐咀嚼,有回味的。”《百合花》就是如“静夜箫声”的佳作,它体现了茹志鹃的艺术风格。《百合花》取材于人民革命战争的斗争生活。作者以“我”去前沿包扎所帮助工作为情节线索,以借一条印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为中心事件,精心塑造了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小说选取的是革命战争洪流中的一朵浪花,它由小见大,没有正面描写战火纷飞、壮怀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描写了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幅动人景象; 小说也没有直接表现我军战士冲锋陷阵的骁勇斗志,而是刻画了和作者 “同过甘苦”,“一起面对过严峻的现实”的平凡而又崇高的人物形象。作者用委婉、柔和、细腻而优美的抒情作为《百合花》的基调,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意味隽永,充满优美的诗情。同时也表现了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思想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本质特点。这种空灵的抒情笔致,为我们创造了一种优美的人情和革命的哲理相结合的艺术境界。通讯员牺牲了,新媳妇一扫原先的“那种忸怩羞涩”,替通讯员“拭着身子”和“缝他衣肩上的那个破洞”时所表现出来的虔诚与庄严,正是体现了“一个人倒下去,千千万万人站起来”前仆后继的革命哲理。作者把普通人民这段历史的心理历程,惟妙惟肖地记录了下来。茹志鹃的艺术风格使她的小说成为小说的诗,诗的小说。因而,《百合花》读起来与其说像小说,不如说像抒情诗。
 《百合花》的问世,标志着茹志鹃艺术风格的形成。从此,在当代文学中留下了她深深的足印。
百合花

带露立风,集众芳之长。又称“卷丹”、“白花百合”、“山百合”、“家百合”、“卷帘花”、“喇叭花”、“中缝花”、“摩罗”、“药百合”等。寓意纯洁博爱,百年和合,身体康复。

字数:87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佛手   长春花 ☛
百合花

百合花

象征团结友好,百事合心,对生活充满憧憬。

☚ 并蒂莲   杨柳枝 ☛

百合花

药名。出《滇南本草》。为百合科植物百合Lilium brownii F. E. Brown var. Virid-ulum Baker卷丹L. Lancifolium Thunb、细叶百合L. pumilum等的花。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甘、微苦,平。清虚火,止嗽,安神,活血。
❶治咳嗽,夜寐不安,眩晕,小儿惊风,妇女闭经。煎服:4.5~9g。
❷晒干研末,油调,敷天疱湿疮。百合的种子名百合子,酒炒研末服,治肠风下血。

百合花

短篇小说。作家茹志娟著。1958年发表。小说通过革命战争年代战士向群众借被子所引起的感情纠葛,表现了革命军队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主要人物刻画得深切动人。诗情浓郁,风格清新俊逸。发表后影响较大。

百合花

短篇小说。作者茹志鹃,发表于1958年《延河》 3月号。故事描写一个年轻的通信员和一位农村新媳妇邂逅相遇。当通信员向她借被子为伤员用时,她犹豫了。后来,她看到通信员为掩护担架队民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被感动至深,毫无所惜地将自己新婚的百合花被子铺在了通信员的棺材里。作品表现了战士的崇高情操和圣洁如百合花的劳动妇女对战士的敬爱。著名作家茅盾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百合花bǎi hé huā

《本草纲目》菜部第27卷百合(4)。药名。
【性味】《滇南本草》:“性微寒平,味甘微苦。”
【归经】《滇南本草》:“入肺。”
【功用主治】润肺,清火,安神。治咳嗽,眩晕,夜寐不安,天疱湿疹。
❶《滇南本草》:“止咳嗽,利小便,安神宁心定志。”
❷《本草纲目》:“治小儿天疱湿疮,暴干研末,菜子油涂。”
❸《要药分剂》:“润肺清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二至四钱。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滇南本草》:“肺有风邪者忌用。”

百合花

《百合花》

短篇小说。茹志鹃著。以解放战争中某前沿阵地的包扎所为背景,描写一位农村新媳妇将结婚用的新被子装殓小通讯员遗体的情节,歌颂了军民之间情逾骨肉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小说在血与火的战斗场景上,仅截取一个横断面,以极精练的篇幅,成功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的感人形象;用一条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作为情节纽带,以纯洁的百合花作为人物精神面貌的象征,愈见其构思的巧妙,风格委婉,感情的表达柔美含蓄。写于1953年。

☚ 小城春秋   保卫延安 ☛

百合花

1.注释:
1)百合花是花名。希伯来人又称百合花为百合、水仙、泽兰等花的总称。百合花洁白芳香。圣经中常用百合花比喻神赐福兴旺。
2)百合花也是圣经中诗篇吟咏的调名。
3)圣殿外柱顶刻有百合花。
2.圣经记载:
1)耶和华对先知何西阿说:“我必向以色列如甘露,他必如百合花开放,如利巴嫩的树木扎根。”(何14:5)
2)耶稣说:“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太6:28—29)
3)“大卫的诗,交与伶长。调用百合花。”(诗篇45篇、69篇注释)
4)“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好像百合花在荆棘中。”(歌2:2)

《百合花》bai he hua

Lily→茹志鹃 (Ru Zhijua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