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荚膜
荚膜是细菌特殊结构之一,是覆盖在某些细菌胞壁表面的一层具有一定外形的松散的粘液性物质。有的细菌荚膜很薄,仅200nm或更薄,称为微荚膜。
荚膜的折光性较强,且不易着色。若用普通染色法染色,仅能看到在菌体周围有一层明显的未着色透明带。用特殊的荚膜染色法或墨汁负染色法观察时,形态较清晰。荚膜含大量水分,占90%以上。固体组分随菌而异,例如肺炎球菌、肺炎杆菌及脑膜炎球菌等多数菌的荚膜是由多糖组成的。同种不同型的荚膜多糖组成也可不同,如不同型的肺炎球菌就有不同特异性的多糖。少数菌如炭疽杆菌的荚膜由D-谷氨酸聚合成的多肽组成,但也含有少量糖类。荚膜形成与细菌所处环境密切有关。通常在人或动物宿主体内形成的荚膜较厚; 人工培养基中形成较差,若在不含合宜营养的人工培养基中多次传代,可以完全丧失荚膜形成能力。已失去荚膜的细菌,通过易感动物,可以选择出荚膜形成菌株。荚膜能保护菌细胞壁免受补体、溶菌酶等杀菌物质的损伤。并有保护菌体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从而病菌入侵宿主体后不被快速杀灭,而能在机体内大量生长繁殖。荚膜本身无毒性,但大量繁殖后的病菌产生的一系列毒性物质等能引起病理损害。因此,荚膜与致病力有关; 失去荚膜的细菌,其致病力亦随之消失。荚膜抗吞噬的机理尚不清楚,有谓荚膜物质比较粘滑,不易为吞噬细胞捕获,亦有认为荚膜表面与吞噬细胞伪足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同而发生相斥之故。荚膜尚有抗干燥等抵抗不良外环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