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力簿
宋朝登记民户产业的簿册。以县为编制单位,多由乡村各保依次登记管内人户。“物力”一词出现于汉代。《汉书·食货志上》:“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之必屈。”物力,指物资,财力。宋金时,物力指民户的负担能力,以丁口和资产为衡量标准。宋代的物力,又称“家业钱”、“家业贯陌”、“家力”、“家活”、“产业钱”,是五等版簿制下据以划分户等的各户资产总值。将各户土地按肥瘠、面积折算成钱,称田亩物力。将各户之农具、家什、房舍、犬畜、树艺以及饮食器用等折钱,称浮财物力。南宋孝宗乾道五年 (1169年) 规定,除经营质库、房廊、停塌、店铺、租牛、贷船者外,其余百姓不再以猪羊杂色估算浮财物力; 贫民在外佣工求食,不计物力。政府按照各家物力总和划分户等,为应否服役及服役轻重的依据。每隔3年,据物力升降推排一次户等,以便轮差职役。役钱、和买、均籴等亦多据物力高低科敷。金代,物力钱为杂征之一,即对田园、屋舍、车马、树艺及藏镪等资财所征的税项。(参见“五等版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