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慢性骨髓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慢性骨髓炎chronic osteomyelitis

系骨髓炎的慢性迁延病变。多由于治疗不彻底而转为慢性。病理改变:骨髓腔炎性病变与不规则增生并存,有死骨形成及窦道,骨膜增生且部分钙化;局部软组织有水肿样肉芽组织增生。临床表现:病骨及肢体不适、胀木、轻微疼痛,不断有分泌物自窦道流出,局部呈灰白色,可伴有溃疡。治疗:局部可用药液清洗和涂中药,手术清除死骨与病灶,行骨填塞或移植肌皮瓣,控制感染等。

慢性骨髓炎

慢性骨髓炎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绝大多数均系由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演变而来,即在其急性期病状消退或手术治疗伤口封闭后,因仍有病灶未完全消灭,每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局部受轻伤时,又能急性发作,红肿或破溃。
病灶静止以及亚急性发作时,局部和全身可无炎症表现。幼年发生的骨髓炎,长期不愈合或有多次复发,骨端和其邻近关节产生畸形,常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挛缩和功能障碍等。复发时全身症状可较轻,但在原患处红、肿、热、痛均明显。如炎症继续发展,可自原窦道破溃,排出脓液和小块死骨,有时破口经一定时日也能自行封闭,但常反复发作,直至病灶被彻底清除为止。
当新生骨增厚和钙化,成为包壳,围绕着死骨时,X线检查在死骨与新生骨之间可见密度低的带状区,此即死骨的表面被吸收而与新生骨分离的表现。除局限性病灶内小而薄的死骨通过爬行代替作用成为新骨之外,绝大多数慢性骨髓炎病人均需行手术取出死骨,消灭死腔,清除病灶,才能阻止复发。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有:
(1) 碟形手术: 以胫骨上段为例。切除瘢痕和窦道,纵形切开骨膜,去除盖在病灶一侧的硬化骨(骨开窗)。取出死骨,清除病灶,而后切去骨腔壁周边的骨质,使成碟形消灭死腔,松松地填入凡士林纱布,包扎伤口用长腿管形石膏固定,这就是奥尔(Orr)手术。术后继续用抗生素治疗,10日后开一石膏窗观察伤口,更换外层敷料后,继续固定。本手术简单易行,引流通畅。但易发生混合感染和伤口不愈合遗留窦道。
(2) 病灶清除,肌瓣、大网膜或自体松质骨填充术: 在慢性骨髓炎或亚急性发作后,全身情况较好时期,可选用上述手术之一。手术原则同碟形手术,但清除要更彻底,使骨腔的骨面普遍渗出新鲜血,而后采用病灶附近带血管和神经的肌瓣移植于骨腔内,用钢丝缝线固定,或用显微外科技术移植大网膜于骨腔内。如病灶附近无可采用或无符合要求的肌瓣;或不宜做大网膜移植时,则在清除病灶的同时取髂骨骨片移植在骨腔内,伤口内可放入抗生素类,缝合伤口,用管型长腿石膏固定6~10周。
(3) 清除病灶,闭式冲洗、负压吸引术: 对急性骨髓炎行此手术时只需敞开病灶,禁用刮匙刮病灶周围骨质。对慢性骨髓炎宜用于皮肤瘢痕面积较窄,在术终缝合伤口无张力者。操作如碟形手术,但须仔细彻底清除病灶,而后冲洗净伤口内游离的组织和骨屑及血块。然后自病灶上、下端骨膜下在距伤口约4~5cm处用套管针斜向穿出皮外,引入有侧孔的3mm直径塑料管各一根,分别作为冲洗、吸引管之用,要平顺地放入骨腔底,调整管的位置使之通畅无阻,并将它们贯穿缝合于皮肤,闭合伤口。术后3日内冲洗液 (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抗生素溶液),流入量要大些,滴入快些,每日约5~7公升以利冲洗和吸出脱落的组织屑和凝血块。术后3~4日即可减少冲洗液量。继续术前全身治疗。术后7~10日可先停止冲洗,但继续吸引1~2日即可拔出冲洗及吸引管,拆去缝线。
(4) 含抗生素胶(骨粘合剂)球填充术: 目前国外开始采用这一方法,清除病灶及死骨后用含链霉素或庆大霉素的骨胶球填充,持续地释出抗生素灭菌。如果需要松质骨填充骨腔,可在数月后取出骨胶球进行植骨。

骨髓炎清除病灶和闭式冲洗吸引

☚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骨脓肿 ☛
0000866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