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姚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姚莹1785—1853

清朝官员。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和,晚号幸翁。安徽桐城人。嘉庆进士。道光十年(1830年),擢台湾道。鸦片战争爆发,积极组织台湾军民抗英。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秋和次年春,英舰先后窜犯鸡笼(基隆)、海口和大安港等地,与总兵达洪阿多次击败来犯之敌,击毙、俘获英兵数十人。《南京条约》签订后,被耆英等诬告“冒功贪赏”,贬官四川。后引疾归退。早在鸦片战争前夕,即已注意研究时势;鸦片战争失败后,他更加悲国怜己,寻求抵抗外国侵略之策,发愤著书,纵论天下。1845年撰成《康輶纪行》,介绍了西藏的地理、历史、政治、宗教、风俗习惯,揭露了英俄的侵略野心,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和边疆防务,以反抗外国的侵略。他主张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向往英国资产阶级议会制度。咸丰元年(1851年),授广西、湖南按察使,参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次年尾随太平军至湖南,病死途中。著有《中复堂全集》。

姚莹

姚莹1785—1853

字石甫,号明叔,又号展和,晚号幸翁。安徽桐城人,姚鼐侄孙。嘉庆进士。鸦片战争期间任台湾道,曾屡次击退来犯英舰。后被耆英等诬为“冒功欺罔”,贬官四川。咸丰初授湖北武昌盐法道,旋擢广西按察使。在永安围攻太平军之役失败后,随军至湘任湖南按察使。论文承姚鼐遗绪,主张文以载道,谨守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之说。所作散文长于议论,气势疏畅,指陈时事,慷慨深切。著作中颇多关于台湾和西藏的资料。诗自明七子人,以盛唐为宗。与刘开、方东树交往最密。有《东溟文集、诗集》等,汇编为《中复堂全集》。

☚ 林则徐   梅曾亮 ☛

姚莹1785—1853

字石甫,安徽桐城人。嘉庆年间进士。鸦片战争期间任台湾道,与当地人民一起击败英军进犯。《南京条约》签订后,被诬为冒功欺罔,贬官四川。鸦片战争前开始搜集外国书籍。鸦片战争后,更注意寻求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办法,认为要雪中国之耻,首先要知道敌人虚实。对英、法、俄等国情况有所知。建议清朝政府,加强对沿海和边疆地区防务。虽科举出身,但并不赞成科举取士,认为仅重新奇浮华文章,而不倡言有用之学,这种作法是逐末忘本。

姚莹1785—1853

字石甫,号展和,安徽桐城人。嘉庆进士。鸦片战争期间任台湾道,严禁鸦片,积极组织抗英斗争。《南京条约》签订后,受投降派诬陷被贬官四川。后参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著有《康纪行》等。


姚莹1785—1853

清文学家。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安徽桐城人。姚鼐侄孙。嘉庆进士。鸦片战争时任台湾道,曾击败英国侵略军。后曾奉命入藏处理两呼图克图之间的争端。咸丰初为广西按察使,在永安参加围攻太平军,失败后随军至湖南,任湖南按察使,病死。早年从姚鼐学古文,所作散文刚健雄直,尤长于议论。著作中颇多关于台湾和西藏的资料。有《中复堂全集》。

姚莹1785~1853

清代将领。字石甫,安徽桐城人。嘉庆年间进士。鸦片战争期间任台湾道,与当地人民一起击败英军进犯。主张加强沿海和边疆地区防务,抵抗外国侵略。曾反对科举制度。

姚莹

姚莹1785—1853

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因以“十幸”名其斋,又自号幸翁。安徽桐城人,姚鼐侄孙。嘉庆进士,选福建平和县知县。鸦片战争时,特旨命为台湾道,加按察御使衔。因抗击英军有功,进阶二品。和议成后,为英人所陷,一度被逮入狱。出狱后,官至广西、湖南按察使,以病卒。早年从姚鼐学散文,名入“姚门四弟子”之列。论文继承桐城派“义法”之说,认为应“才、学、识三者先立其本,然后讲求于格、律、声、色、神、理、气、味八者,以为其用”,使文章“关世道而不害人心”。其文长于议论,指陈时事利害,慷慨深切,笔锋峻利。亦工诗,诗风以盛唐为宗,兼有汉魏古诗的影响。著有《东槎纪略》、《东溟文集》、《寸阴丛录》等,后人辑有《中复堂全集》。李祖陶(约1825年前后在世)字钦之,号迈堂,江西上高人。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少孤贫,嗜读书。既长,博综群籍,致力于散文创作,深以“北宋以后无文”之说为非,认为“文无古今,惟得神解者为贵”。主张为文必有关系于天下国家,论文也以此衡优劣。其自为文,则仍取径唐、宋,不脱八家窠臼。著有《迈堂文略初编》、《续编》、《剩稿》等。又辑有《国朝文录》、《金元明八家文钞》。

☚ 姚柬之   梅曾亮 ☛
姚莹

姚莹1785~1853

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幸翁。桐城派作家。清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先后任龙溪、台湾、武进、元和知县。后由两江总督陶澍、江苏省巡抚林则徐推荐,任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与台湾总兵达洪阿通力合作,1840年起至1842年,先后5次击退英舰进犯,炸沉英舰3艘,生俘英军150人,缴获大批炮火装备。以功赏二品顶带。1843年5月遭诬陷,以“冒功”罪入刑部狱,6天后获释,贬往四川、西藏。1851年复任广西按察使,署理湖南按察使,以积劳卒于任。散文刚健雄直,长于议论。擅诗。对中外地理颇有研究。著有《东槎纪略》5卷、《康輶行纪》16卷、《唐大食国界》、《痕都斯坦即中印度》、《英卧儿即北印度》、《俄罗斯方域》、《海国古今异名》、《四大洲》、 《英吉利》等地理专著。另有《中复堂全集》98卷、《东溟文集》10卷、《小识录》8卷、《寸阴丛录》4卷、《东溪奏稿》6卷行于世。

☚ 姚元之   徐丰玉 ☛
姚莹

姚莹1785—1853

字石甫,一字明叔,晚号展和,因以“十幸”名斋,又号幸翁。桐城人,清代作家。自幼受学于从祖姚鼐,刻苦自励,十六岁即善为诗文。嘉庆十一年(1806)至安庆,居姚鼐主讲的敬敷书院,亲聆教诲,并和同乡方东树、刘开等,结为“文章道义之交”。次年中举。十三年登进士,但屡不见用。二十一年后历任福建平和县令、龙溪县令、台湾署噶玛兰通判、江苏武进知县等职。鸦片战争爆发,他与总兵达洪阿积极备战,奋勇抗敌,数次击退英军进攻。和议后,清廷投降派诬其“冒功”,遂被革职逮问。出狱后被贬四川,又奉命赴藏处理两呼图克图之间的争端;并对川、藏等地的地理形势、西洋诸国情势,详考博证,完成《康纪行》。咸丰初年(1851),调任广西按察使,参与镇压太平军活动。兵败后随军至湖南,任湖南按察使,病卒。著有《石南文钞》二卷、《中复堂全集》。

☚ 刘开   王茂荫 ☛

姚莹1785~1853Yao Ying

modern poet and literator.Works: Collected Works of Dongming,etc.

姚莹1785—1853

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和,晚号幸翁。安徽桐城人。科举出身。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中进士。1816年,任福建平和、龙溪县令。1819年调任台湾,署海防同知、噶玛兰同知。1831年调江苏,任武进、元和县令及盐运使。1838年调任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任内根据台湾孤悬海外,又是“闽海要区”的特点,积极加强防务。鸦片战争期间,与总兵达洪阿率军奋力抵抗侵台英军。1840年7月,英军舰进攻台湾鹿耳门外马鬃洋面,由于防务严密,英军舰侵袭阴谋未能得逞。1841年7月至1842年3月,为抵抗英军再次入侵,添练壮勇,严察设防,屡次击退入侵英舰,取得了“夷五犯台湾,不得一利”的辉煌战绩。1848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英代表璞鼎查诡称在台湾的被俘英军,均为避风难民,诽谤姚莹、达洪阿“冒功欺罔”,要求清政府治罪。道光惧怕战争再起,加之投降派耆英等从中威胁怂恿,竟将其与达洪阿入狱。后因台湾人民纷纷为姚莹等人申冤,才被贬谪四川。不久,又被遣往西藏。在藏期间注重边防安全,建议清政府加强边疆与沿海的防务,以防范外国侵略。1848年因病返回安徽原籍。1851年咸丰继位,被授为湖北武昌盐法道,广西、湖南按察使,参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1853年(咸丰三年)在广西病故。著有《东溟文集》、《车槎纪略》、《后湘诗集》、《中复堂全集》、《康輶纪行》等书。

姚莹1755—1852

清文学家。字石甫。安徽桐城人。嘉庆进士,官至湖南按察使。著有《东槎纪略》五卷及《京輶纪行》、《寸阴丛录》、《识小录》、《东溟诗文集》。

姚莹1785—1853

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和,晚号幸翁。清安徽桐城人。自幼受学于从祖姚鼐,善文章诗词。嘉庆进士。道光十年(1830)任台湾道。道光二十一年英舰侵入基隆口,又犯二沙台和大安港,他会同总兵达洪阿,率六千军民,多次奋力击退来犯英军,击毙、俘获英兵数十人。 《南京条约》签订后,被耆英等诬为“冒功欺罔”,贬官四川。咸丰初,授湖北武昌盐法道,未行。后擢为广西、湖南按察使,曾在广西参与向荣镇压太平天国,后办粮台,尾追太平军至湖南,病死军中。早在鸦片战争前,他就开始留心外国事务,战后,更对英、法、俄等国的情况,对印度、尼泊尔入藏的交通要道,以及对喇嘛教、天主教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希望加强沿海和边疆地区的防务。其著作辑为《中复堂全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56:31